数智分层作业详解答案
课时分层作业(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D A D A C A C D C B D D C B B
17.解读:从历史因素看,秦朝建立郡、县二级制,汉武帝时设州刺史监察地方,东汉末州变为行政区,逐渐变成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基本上沿革汉制。隋朝建立后,废郡改为州、县二级制;后多设州县,由州改为郡,并别设司隶刺史分部监察地方。这种变化也是秦汉以来地方区划的沿革与变化。
从地理分布看,隋朝郡县分布的特点是北密南疏,黄河中下游等地区郡县相对密集,边疆地区亦有分布。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地理环境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文化重心也在此,既有自然地理的因素也有人文地理的因素。
从政治的角度看,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其次,隋文帝时将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主要是为了提高治理效率、节省财政开支、减轻百姓负担;隋炀帝时多增设州县,另设司隶刺史分部监察地方,后改为郡县制,其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治理。
其他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长;国家对于国防、军事的考虑;国家对边疆和民族地区的治理政策;人口的迁移流动等因素对行政区划设置演变的影响。(13分)
1.A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商代的官职设置呈现系统性和多样性,各个官职有明确的职掌范围,共同维持国家运转,这反映了商代构建起较系统的国家机构,故选A项;表格中只列举了商代官员的职权,未涉及考核制度,排除B项;表格内容更多展示的是官职的设立和职掌,而非上层建筑的变革情况,排除C项;表格中的官职设置更多体现的是等级和分工,而非原始民主的风格,排除D项。]
2.D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周在分封时充分考虑了受封地的地域文化与传统。例如,伯禽在鲁国以商政治理“殷民六族”,唐叔在晋国以夏政治理“怀姓九族”,而吕尚则根据齐地的习俗来治理。这明显体现了西周分封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地域文化与传统的作用,故选D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根据受封地和受封对象的不同情况来灵活治理,而非单纯的文化传播,排除A项;材料未直接提及分封制如何强化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虽然分封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夏商时期政治制度的影响,但材料并未直接说明分封制来源于夏商时期政治制度,排除C项。]
3.A [根据材料“‘国人’有参与政治的传统,或决定国君的废立……迁徙”可知,西周时期的国人可以参与政治、可以决定国君的存废等,这说明君主尚未高度集权,即君主的绝对权威尚未建立,故选A项;材料体现国人有参政权,但是没有体现国人参政决定了国家决策,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原始民主制约社会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与分封等级制度无关,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下其议’于群臣”“宰相领衔上奏”“皇帝裁决”等信息可知,秦朝的军国大事会经过群臣的集体讨论协商,然后经由宰相领衔,将议定结果上奏给皇帝,这就使得皇帝在最后做决策的时候能广泛吸取群臣的意见,有利于集思广益,合理决策,故选D项。]
5.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汉实行郡县制,由之前以血缘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到通过皇帝任免地方官员来强化对地方控制,即由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故选A项;春秋时期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强调对中原华夏的认同,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由内外服制到分封制再到郡县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强化,但“遏制”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6.C [根据材料“急行文书……必须立即送达”“普通文书也要于当日送出,不能积压”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文书制度要求不论是急行文书还是普通文书都要及时送达,不可滞留、积压,这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文书传递的时效性,有利于国家行政管理运转,故选C项;材料强调文书传递的时效性,没有提及文书执行的效果,不一定能够直接扩大政府的影响力,排除A项;材料强调文书传递的时效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B项;文书是传达政令的,不能直接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排除D项。]
7.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从中朝官中选拔官吏出任外朝大臣,一身二任,以及“贯彻盐铁官营,实行均堬平准,改革币制”“代替皇帝巡行各地”等活动,既打击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又削弱了地方豪强力量,从而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便利了中央集权加强,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外朝制度是为了加强皇权,皇权至上,不存在君权相权的平衡问题,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排除D项。]
8.C [尚书仆射由唐初的官居从二品,高于中书令、门下侍中,在政事堂议事时尚书仆射的意见往往会成为主流意见,到唐高宗时政事堂内三省长官平列,无高低之分,这意味着中央决策机制发生了变化,三省长官的意见和地位平等,故选C项;唐高宗时,尚书仆射如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则不得参与议政,这意味着尚书仆射的地位和权力相对变小了,而不是扩大了,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未提及三省的具体职权范围,不能得出“形成三省分理具体政务惯例”的结论,排除D项。]
9.D [内阁大学士虽然掌握票拟权力,可以向皇帝提出自己的建议,但最终的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当皇帝对内阁的拟票不满时(如题干所示),内阁大学士必须遵旨修改,这充分说明了内阁大学士在行使权力时仍需服从君权,故选D项。]
10.C [根据材料“盖岭北、辽阳与甘肃……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边疆地区和内地实行相同的赋役制度,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故选C项;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排除A项;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排除B项;猛安谋克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排除D项。]
11.B [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国人虽能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也只是更换宗主,这说明国君可能因国人的意见而被更换,但新立的国君依然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继承,维护了血缘政治的传统,说明西周血缘政治色彩浓厚,B项正确;“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说法错误,国人虽能发表意见并产生一定影响,但最终决定权不在国人,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表明宗法制度在当时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非遭到破坏,排除D项。]
12.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认为秦朝单纯地实行郡县制,未充分考虑各地的差异和历史文化背景,导致地方统治缺乏根基,容易引起反抗。而楚地在秦朝时就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情绪,这使得汉初统治者认识到,对于像楚地这样具有独特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地区,不能完全采用单一的郡县制进行管理。郡国并行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权,特别是对于那些文化传统深厚、地方特色鲜明的地区,能够更好地安抚民心,稳定统治,D项正确;仅从楚地反秦斗争声势最大不能直接证实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排除A项;“秦楚之间文化冲突无法弥合”说法过于绝对,且秦统一六国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排除B项;秦朝的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不能简单地说不适用于楚地,而是秦朝的统治方式在楚地未能充分考虑当地的情况,排除C项。]
13.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河间献王诸子封为侯国,归属于某郡管辖,这反映了中央政府逐步加强对诸侯国的管理和控制,旨在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强化中央集权,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而非地方行政职权的扩大,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诸侯国的管理方式发生变化,而非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排除B项;“消亡”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14.C [根据材料“大约到德宗时,中书只有黄麻可用,白麻已皆在翰林院”可以看出,原本中书负责的白麻诏命相关权力转移到了翰林院,这体现了决策事权的转移,故选C项;诏命之权从中书转移到翰林院并不会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中央集权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调整,材料中涉及的是中央内部权力的分配,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5.B [根据材料可知,由于之前书吏抄录赦书时出现了大量错误,导致地方执行出现问题,这种错误显然影响了国家行政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摹印和雕版的方式能够确保政令的准确传达,从而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故选B项。]
16.B [元朝的行省区划打破了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各省间的犬牙交错,特别是让汉地诸行省的北向门户洞开,这样的设计显然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利用地理优势割据称雄,从而加强了中央在政治军事上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项;元朝的行省区划虽然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地区间的制衡,但其主要目的并非“壮大地方”,排除A项;虽然元朝在统治过程中确实采取了一些“因俗而治”的政策,但题干描述的行省区划设计显然与此无关,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行省区划与经济平衡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17.根据材料可知,材料认为研究行政区划与三个学科有关。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根据材料“开皇三年(583年),遂废诸郡……析置州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郡、县二级制,汉武帝时设州刺史监察地方,东汉末州变为行政区,逐渐变成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基本上沿革汉制。隋朝建立后,废郡改为州、县二级制;后多设州县,由州改为郡,并别设司隶刺史分部监察地方。这种变化也是秦汉以来地方区划的沿革与变化。从地理的角度来说,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郡县分布的特点是北密南疏,黄河中下游等地区郡县相对密集,边疆地区亦有分布。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地理环境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文化重心也在此,既有自然地理的因素也有人文地理的因素。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根据材料“开皇三年(583年)……析置州县”“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其次,隋文帝时将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主要是为了提高治理效率、节省财政开支、减轻百姓负担;隋炀帝时多增设州县,另设司隶刺史分部监察地方,后改为郡县制,其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治理。然后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补充,如: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长;国家对于国防、军事的考虑;国家对边疆和民族地区的治理政策;人口的迁移流动等因素对行政区划设置演变的影响。课时分层作业(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总分:61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3分)
1.根据已发现的卜辞和青铜器铭文中的记载,商代官员职掌大致如表所示。据此可知,商代( )
官名 职掌
小臣、臣正等 宫内担任侍卫、处理杂务者
多卜、卜等 管祭祀、占卜者
宗等 管王室宗族者
多马、多射、多犬等 管田猎、马政、武器征伐者
史、乍册等 管文书档案记载等事务
宰、尹等 管理庶民及奴隶者
A.构建起较系统的国家机构
B.官僚考核制度日趋严密
C.国家上层建筑发生了变革
D.残存有原始民主的遗风
2.西周初期,封伯禽于鲁,统帅“殷民六族”,“皆启以商政”;封唐叔于晋,统帅“怀姓九族”,“启以夏政”;封吕尚于齐,“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由此可见,西周分封制( )
A.推动了中原文化广泛传播
B.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C.来源于夏商时期政治制度
D.注重地域文化与传统的作用
3.“国人”一词起源于西周时期,指的是居住在国都城内的人。“国人”有参与政治的传统,或决定国君的废立,或过问外交和战,或参议国都迁徙。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
A.君主的绝对权威尚未建立
B.国人参政决定了国家决策
C.原始民主制约社会的发展
D.分封等级制度遭到了破坏
4.秦朝时期,国家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削弱了皇权 B.降低了行政效率
C.加强了相权 D.有利于合理决策
5.在地方管理上,从商朝附属国内居民多是聚族而居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分封制度,再到秦汉实行郡县制度。这一发展轨迹( )
A.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
B.意味着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
C.使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得到遏制
D.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确立
6.秦朝《行书律》中规定:文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急行文书,另一类为普通文书。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送达,不可有片刻滞留。普通文书也要于当日送出,不能积压。由此可知,秦朝文书制度( )
A.有利于扩大政府影响力
B.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利于国家行政管理运转
D.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7.汉武帝宠幸中朝官,并从中选拔了一批官吏出任外朝大臣,如卫青、霍去病、主父偃、桑弘羊等。这些人有的在经济上贯彻盐铁官营,实行均输平准,改革币制;有的代替皇帝巡行各地。由此可见,中外朝制度( )
A.便利了中央集权加强
B.任职变迁取决于皇帝喜好
C.实现君权相权的平衡
D.推动了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8.唐初,尚书仆射官居从二品,高于中书令、门下侍中,在政事堂议事时尚书仆射的意见往往会成为主流意见。唐高宗时,尚书仆射如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则不得参与议政,从此政事堂内三省长官平列,无高低之分。唐朝这一制度创新( )
A.扩大尚书仆射的权力
B.消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C.调整了中央决策机制
D.形成三省分理具体政务惯例
9.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10.《元史·地理志》:“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
A.郡县制 B.南北面官制
C.行省制 D.猛安谋克制
11.(2024·湖南卷·T1)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12.(2024·湖南卷·T2)据史料记载,秦人“畏有司而顺”,楚人“好游侠”“易发怒”。秦末,六国旧地都出现了反秦斗争,其中楚地声势最大,反应最为激烈。这可用于( )
A.证实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
B.说明秦楚之间文化冲突无法弥合
C.证明秦朝的制度不适用于楚地
D.解释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
13.下表为河间献王刘德(公元前155—前130年在位)诸子侯国情况。这反映了( )
侯国 阿武侯国、州乡侯国 参户侯国、平成侯国、广侯国、盖胥侯国、沈阳侯国 萎侯国
管辖权归属 涿郡 渤海郡 平原郡
A.地方行政职权的扩大
B.中枢权力机构的不断调整
C.郡国并行体制的消亡
D.中央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
14.(2024·江西卷·T4)唐代诏令用纸书写,颁下州县的诏令需长时间传递,白麻纸招虫,不能耐久,故用黄麻;重大诏命或当朝宣命,无须久存,故用白麻。黄轻白重,遂为故事。大约到德宗时,中书只有黄麻可用,白麻已皆在翰林院。这折射出( )
A.行政效率提高 B.中央集权加强
C.决策事权转移 D.科举影响扩大
15.(2024·黑吉辽卷·T4)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 )
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
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
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
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
16.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种以北制南,各省北向门户洞开和人为实行形格势禁的政策,在汉地诸行省表现最为突出,从而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朝此举旨在( )
A.壮大地方加强各地间的制衡
B.加强政治军事上的控制
C.因俗而治保障地区社会稳定
D.促进区域性经济的平衡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
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583年),遂废诸郡。洎(到)于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
材料二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
——摘自周振鹤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结合材料一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解读材料二的观点,你认为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演变还与哪些因素有关?(13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