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3)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3)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0:00:48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3)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总分:62分(选择题共16个,每小题3分;17题14分)
1.有学者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述如下:
共和改创,孙不得不让位于袁以完成统一,而孙氏之党恐袁专擅,乃假手法约,设种种规定以束缚之,行政之权务求减削,立法之权事事扩张。袁本官僚,不知立宪,故元年参议院、二年国会初开,孙党(席位)多,大权既操之立法,而立法又多属己党,孙此时以为可以制袁之死命矣。
由此可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试图限制袁世凯专权  B.缺乏近代民主精神
C.反对实行责任内阁制 D.符合国家长远利益
2.1914年1月,国会成立不到一年,袁世凯就将之解散。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国会被恢复。1917年赶走张勋复辟后,段祺瑞组建安福国会,此时的孙中山以护法之名,在广州另立非常国会。这反映出民国初年(  )
A.多方势力抵制复辟活动
B.军阀利用国会夺取政权
C.国民党在国会中占优势
D.民主转型进程相当艰难
3.1928年,国民党公布的《训政纲领》规定,“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之”。它反映出国民党(  )
A.强化了对国家行政权力的控制
B.加强了对政党权力的约束
C.力图实现政党权力的相互制约
D.效法欧美实行民主政治
4.1929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兴国土地法》中:把“没收一切土地归政府所有,交农民使用”,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1931年,苏区中央局发布通告指出,农民“不仅要取得土地使用权,主要还是要取得土地所有权”。此变化体现(  )
A.土地政策顺应革命形势需要
B.土地革命具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C.土地公有化转变为个人私有
D.根据地践行了新民主主义的理念
5.1930年9月17日,鄂豫边特委发布征税文件,其中规定“对雇农绝对不征收”“对贫农也绝对不征收”。1931年8月10日,鄂豫皖苏区政府公布了《粮食收集储藏暂行条例》,规定“牺牲了红色战士之家庭概不收集”。这些规定旨在(  )
A.贯彻土地革命的基本精神
B.调动苏区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
C.建立统一的苏区革命政府
D.应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急剧变化
6.1941年,陕甘宁边区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 592人,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这次改选(  )
A.根本上扭转了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
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D.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敌后抗日政权的领导
7.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理论。这一理论(  )
A.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政策基础
B.明确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C.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和施政方针
D.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8.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致函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在这里,毛泽东指示(  )
A.应赋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权力
B.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
D.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
9.1953年6月,一位地方干部在工作笔记中写道:“发动群众当家作主,说明为什么要普选”“宣传中要强调选举权问题”“宣传内容更丰富,使群众理解政策更具体化。”由此可见,这次普选(  )
A.意在巩固社会主义改造成果
B.确立了群众自治制度
C.指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D.贯彻了人民民主原则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这主要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A.制度之间紧密联系   B.制度内容相互独立
C.制度结合缺乏关联 D.制度结构已经完善
11.如表为中国近代某部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中有关总统权力的规定。这些规定旨在(  )
条目 内容
(一) 大总统无权干涉立法和司法
(二) 大总统行使财权要征得参议院同意
(三) 参议院以三分之二多数可以驳回大总统否决
(四) 大总统签署条约须经参议院批准
(五) 高级官员的任免须经参议院同意
(六) 大总统公布法律、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
A.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分权制衡原则
C.防止专制独裁局面重现
D.践行民主共和制度
12.1928年国民党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规定期限为六年,后又以种种借口一再拖延结束“训政”的时间。直至1948年,国民党才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此举体现了(  )
A.民国初年践行政党政治
B.政府执政能力的加强
C.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本质
D.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
13.(2024·广西卷·T9)1934年2月,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达到1 140个,成为中央苏区各区各乡普遍的经济组织,自成立以来,“不间断供给与优惠价格满足了民众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部分合作社还提供“免费看病等福利”。这有利于(  )
A.增强党在苏区的社会动员能力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推动根据地土地改革顺利实施
D.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14.(2024·广西卷·T10)1942年9月,毛泽东在为《解放日报》写的社论中借用了孙行者化身小虫战胜铁扇公主的故事,强调:“目前我们须得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其目的在于(  )
A.大力开展大生产运动   B.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C.贯彻“三三制”原则 D.落实精兵简政政策
15.1956年,中共中央强调不要把各民主党派协商确定的重点分工理解成为机械的划分范围,要求摒弃“以大城市为主、以阶级中上层为主”的狭隘视域,重视在省和省属市以上的城市及相当于县的市、镇设立地方统一战线组织,从而在地域外延上形成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的横向联动、纵向衔接的党际协商体系。这一要求(  )
A.夯实了政治协商民主基础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C.扩大了爱国统一战线范畴
D.促进了干部制度的改革
16.200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修改,修改与增加的条款大多涉及支持与帮助民族自治地方、落实自治权等方面。据此可知,《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订(  )
A.突出民族自治制度的长效机制
B.扩大了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C.为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提供保障
D.提高了少数民族政治地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陕甘宁边区本是一个经济落后、民力有限的地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动用几十万军队对陕甘宁边区进行严密封锁,边区民众和公务人员缺吃少穿。1941年底,民主人士李鼎铭等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提出“精兵简政”议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高度重视。1941年12月,边区整编委员会规定:政府一级各厅、处、院缩减1/3,八路军留守兵团转到生产战线。毛泽东提出精兵简政“必须是严格的、彻底的、普遍的,而不是敷衍的、不痛不痒的、局部的”。1944年初,精兵简政基本完成。边区政权系统减少1.3万人,部队人数降到边区总人数2%以下,农民负担大为减轻。
——摘编自宋斌《陕甘宁边区如何突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材料二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部委内司局机构减少20%。这是一次弱化专业经济部门分钱、分物、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能改革,对政法、文教、社会事务等部门,没有做大的变动。
——摘编自中国机构编制网《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情况》
(1)指出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的原因。(6分)
(2)概括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不同于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之处。(8分)
1/1课时分层作业(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D A A B B A D D A C C A D A A
17.(1)边区民力有限,难以供养过多军政人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边区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政权本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重视;民主人士的建议。(6分)
(2)与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结合;侧重政府职能转变;集中弱化专业经济部门领域;权力下放。(8分)
1.A [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位置让给袁世凯后,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故选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直接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根本目的是维护民主共和,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体现了近代民主精神,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排除C项;“符合国家长远利益”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D [材料“国会成立不到一年,袁世凯就将之解散”“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国会被恢复”“1917年赶走张勋复辟后,段祺瑞组建安福国会,此时的孙中山以护法之名,在广州另立非常国会”体现的是受民国初年社会环境动荡因素的影响,象征民主的国会屡遭破坏,说明民主转型进程相当艰难,D项正确。]
3.A [根据题干可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对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有指导和监督权,这明显体现了国民党强化了对国家行政权力的控制,故选A项;对政党权力的约束是确保政党活动合法、公正、透明的重要机制,它有助于防止权力滥用、促进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政党权力的相互制约是确保政治稳定、防止权力滥用的重要机制,题干中并未提及,排除C项;题干中的规定体现了国民党对国家行政权力的集中控制,与欧美民主政治中的权力分散和制衡原则相悖,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4月《兴国土地法》规定只“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1931年又改土地归工农民主政府所有为归农民自己所有,确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这些变化表明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当时的土地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完善,A项正确;这一时期的土地革命属于新民主主义时期,与社会主义不符,排除B项;这一时期中国的土地制度主要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材料与新民主主义理念无明显关联,排除D项。]
5.B [1930—1931年鄂豫皖苏区政府的税收政策明显照顾人数众多的贫雇农和红军烈士家属,其目的主要是调动苏区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故选B项;材料所述为税收政策而不是土地政策,排除A项;建立统一的苏区革命政府不是鄂豫皖苏区政府税收政策的目的,排除C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仍是国共两党代表的不同阶级的矛盾,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可知,1941年处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三三制”,有利于吸引党外人士进入根据地政权机构参与根据地建设,从而促进了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故选B项;材料强调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设,并非经济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排除A项;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形成,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三三制”下,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在政权中起主导作用的仍是中国共产党,排除D项。]
7.A [根据材料“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可知,《论人民民主专政》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故选A项;1954年宪法颁布后社会主义原则得以确立,排除B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和施政方针,排除C项;1956年确立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排除D项。]
8.D [根据材料“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可知,政府鼓励民主人士了解土改情况,并将民主人士代表参观土改作为典型事例教育干部,可以体现民主人士积极参政议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毛泽东的指示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故选D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排除B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排除C项。]
9.D [根据材料“1953年6月”及“发动群众当家作主”可知,这次普选注重人民的权利和参与,意在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贯彻了人民民主原则,故选D项;社会主义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群众自治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指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是中共八大,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0.A [材料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这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说明制度之间紧密联系,故选A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制度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结合,制度内容并不是相互独立,排除B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出制度之间联系密切,相互关联,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尚不完善,仍然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排除D项。]
11.C [根据“大总统无权干涉立法和司法”“大总统行使财权要征得参议院同意”“大总统签署条约须经参议院批准”“大总统公布法律、命令时须有国务员副署”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很多规定限制了大总统的权力,此举旨在防止专制独裁局面重现,C项正确;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确立分权制衡原则”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2.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训政开始后,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设立了许多利于自己统治的规定,其后各种拖延时间,虽在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但政权依然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体现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本质,故选C项;民国初年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排除A项;国民党由军政、训政到打出“行宪”的招牌,体现的是国家大政方向,与执政能力无关,排除B项;国民党拖延“行宪”,不利于民主,排除D项。]
13.A [根据材料“不间断供给与优惠价格……”“免费看病等福利”可知,通过消费合作社为民众提供生活必需品和福利,能够增强党在苏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动员群众支持革命事业,从而增强党在苏区的社会动员能力,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统一战线存在时间为1924—1927年,排除B项;土地改革主要涉及土地分配问题,而消费合作社的功能更多是经济服务和福利等民生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时,中国共产党尚未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排除D项。]
14.D [根据材料“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可知,毛泽东暗示要减少不必要的规模,但要更加扎实,这正是精兵简政政策的核心思想,即减少军队和政府机构的冗员,提高效率,故选D项。]
15.A [根据材料“重视……设立地方统一战线组织”“形成……党际协商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中央的要求旨在推动政治协商在更广泛的地域和层级上开展,形成更为完善的党际协商体系,有助于加强政治协商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夯实了政治协商民主基础,故选A项。]
16.A [长效机制是指能长期保证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材料表明在对《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修改时,注重帮助少数民族对地方的自治、注重落实少数民族的自治权,使少数民族能够更好地行使自治权,从而保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A项正确;“扩大了自治机关的自治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强调帮助民族自治地方落实自治权,没有涉及少数民族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D项。]
17.第(1)问,根据材料一“陕甘宁边区本是一个经济落后、民力有限的地方”可知,边区民力有限,难以供养过多军政人员;根据材料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动用几十万军队对陕甘宁边区进行严密封锁,边区民众和公务人员缺吃少穿”可知,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根据材料一“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可知,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重视;根据材料一“民主人士李鼎铭等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提出‘精兵简政’议案”可知,民主人士的建议;根据材料一“农民负担大为减轻”及所学知识可知,边区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政权本质。第(2)问,根据材料二“这是一次弱化专业经济部门分钱、分物、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能改革”及所学知识可知,侧重政府职能转变、集中弱化专业经济部门领域、权力下放;根据材料时间“1988年”和“通过改革”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此时期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