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3张PPT)
中国的农业
—— 区域地理 第6讲 ——
China's population and nationality
课标要求
1.能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我国某区域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及存在问题。(区域认识、综合思维)
2. 利用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及可持续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能因地制宜地提出其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人地协调)
3. 能够正确认识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及其利用发展那中出现的问题。(地理实践力)
4. 关注我国科技兴农新举措,分析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变化特点。
5.联系近些年我国强农惠农政策考查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目 录
COTENT
一、我国农业生产概况
二、我国农业发展条件
三、我国农业发展方向
中国农业的概况
考点一
农业
种植业
林业
畜牧业
副业
渔业
①广义:
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都广泛称为农业。
②狭义:
因为种植业是我国农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门,因而种植业就是指农业。
农业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区域认知
1.农业的概念
3.按产品用途分类:
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4.按历史发展分类: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1.按生产对象分类:
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副业
2.按投入多少分类:
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热带种植园
季风水田
商品谷物
混合农业
游牧业
大牧场放牧业
乳畜业
密
集
农
业
粗放农业
种植业
畜牧业
区域认知
2.农业的分类
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东部:
水产业、林业、种植业(秦岭、淮河以南为为水田;秦岭、淮河以北为旱地)
西部:
畜牧业-----因地制宜
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因时制宜
区域认知
3.农业生产的特点
自然
条件
气(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
地(平坦开阔、排水条件、坡度)
土(肥力、厚薄、酸碱)
水(灌溉)
生:病虫害
自然灾害(寒潮、霜冻、台风、洪涝、春旱、 伏旱等)
社会经
济条件
市场、政策、交通、科技 、劳动力
其它(如地价、资金、开发历史-种植经验、饮食习惯等)
区域认知
4.农业的区位因素
农作物的生长习性
所在区域的地理特征(自然+社会经济)
综合分析、辩证分析
小切口试题的
拆分思维
作物不同季节所需的条件有差异
要素拆分
产生的影响拆分:农业类型;农作物的种类、熟制、生长、分布、产量、品质、运输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商品化、专业化
气候:光照、热量(积温、气候生长期、温差)、降水、水热组合、气象灾害
地形
宏观: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
微观:海拔(立体农业)、坡向、坡度(水土流失、排水、太阳高度)
地形对其它要素的影响:气候、土壤、水分、运输等
区域认知
4.农业的区位因素
3
1
5
2
(2)以旱田为主的北方地区
(1) 以水田为主的南方地区
4
6
(3)以畜牧业为主的西北地区
(4)以绿洲农业为主的伊犁河谷
(5)以灌溉农业为主的河套平原
(6)以高寒畜牧业为主的青藏高原
区域认知
5.中国农业的概况
中国的种植业
考点二
分布:大体上分布在400mm等降水量线东南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北方 南方
界线 秦岭—淮河 耕地类型 旱地 水田
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 水稻
糖料作物 甜菜 甘蔗
油料作物 花生、大豆 油菜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 或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至三熟
区域认知
1.中国种植业的分布
绿洲农业
立体农业
基塘农业
坝子农业
河谷农业
①耕作业:
东部季风区
②坝子农业:
云贵高原
③灌溉农业:河套平原.
宁夏平原.河西走廊.
④绿洲农业:
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⑤河谷农业:
湟水谷地
雅鲁藏布
江谷地.
区域认知
2.我国不同的种植业类型
几种特色农业
绿洲农业
河谷农业
坝子农业
灌溉农业
基塘农业
立体农业
①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类型 水稻种植业
分布 南方地区为主(秦岭——淮河以南)
区位 ①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②多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 ③土壤肥沃; ④灌溉水源充足; ⑤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 ⑥种植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
特点 一大一高、一小三低。
水利工程量大,单位产量高;水稻种植规模小,小农经营;水稻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
不足 ①人多地少; ②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
③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大量耕地被占用(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
对策 ①有条件的地方适当集中土地,扩大规模;(不能强制,那样会很多农民失去土地)②做好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③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等。
区域认知
2.我国不同的种植业类型
南部沿海地区
自然条件分析:
纬度低,受夏季风影响大,水热条件好。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至三熟。
地形大部分为丘陵山地,平原面积不大,珠江三角洲和台湾的西部平原是本区最大的两个冲积平原。
台风活动频繁,台风形成狂风暴雨,带来一定灾害,有时也可缓解旱情。
农业特色
水稻在本区普遍种植,珠江三角洲和台西平原是重要的稻米产区。
甘蔗是本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海南岛的橡胶种植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台湾的樟树颇为著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在低洼易涝区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堤上栽植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基塘农业生态系统。
(2)农业特色:
淮河以北以种植旱粮为主(黄淮地区),以南以水田为主,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都是著名的水稻产区,本区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在全国占第一位。小麦也是本区的重要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桑蚕、茶叶等。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沿江滨海平原是我国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之一。油菜播种面积广,成为稻田的越冬作物,太湖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是我国的桑蚕基地。江南丘陵的红壤区,适宜茶叶,产量很大。
(1)自然条件分析:
①亚热带湿润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降水较少,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②平原广阔,河网稠密,灌溉水源充足。③江南丘陵红壤广布,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我国南方主要低产土壤。④春末夏初(6月)的梅雨,夏季(7、8月)的伏旱,夏季的洪涝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区
④混合农业——基塘农业
类型 混合农业——基塘农业
分布 珠江三角洲
区位 地势低洼,容易积水
(低洼地再挖低成塘,把塘堤填高用于种植)
特点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循环生产——生态农业)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形成,挖泥成塘、堆泥成基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意义 对不利自然条件改造的典型之一
发展 三基鱼塘→花基、果基鱼塘→建筑用地
原因:市场需求的变化、工业化城市化发展
区域认知
2.我国不同的种植业类型
珠江三角洲基塘生产
黄淮海平原低湿地鱼塘—台田模式
②旱作谷物农业
类型 旱作谷物农业
分布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方地区(灌溉不便的山区,高原)
区位 ①雨热同期但降水较少;②华北平原地势平坦,而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地势起伏大。③土壤方面,华北平原风沙、盐碱严重,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水土流失严重。④灌溉水源不足,⑤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⑥种植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
特点 一小三低。种植规模小,小农经营;商品率低;
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
不足 华北地区旱涝、风沙、盐碱严重,中低产田多;
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差。
对策 华北平原做好中低产田的改造;
黄土高原、云贵高原要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
区域认知
2.我国不同的种植业类型
东北区
生产条件
东北平原地势低平,土层深厚,黑土肥沃。
长冬严寒但夏季温暖,日照时间较长,大面积属于中温带,一年一熟;
属湿润半湿润区,灌溉水源充足。
冬季积雪深厚,冻土广布,保证了土壤有较好的墒情。
地广人稀,有利于农业机械化耕作。
纬度较高,热量资源不足,春季和秋季有低温冻害。
农业特色
以玉米、春小麦为主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以大豆、甜菜、亚麻为主要经济作物。
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种植棉的有利条件:
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对棉花生长有利;秋季晴天多,对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也有利;粉沙性的土壤适宜棉花根系的生长发育;河流众多,地下水丰富,灌溉水源充足;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利于棉花管理收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黄河中下游区
生产条件:①地势平坦开阔,耕作灌溉便利。②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农作物多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③华北平原、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盐碱危害很严重。④雨季短,降水集中在七、八两月,灌溉水源不足,春旱影响农业生产。⑤黄土高原的黄土含有氮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但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农业特色:①冬小麦、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其次是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黄土高原谷子种植较多。②棉花是本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冀、鲁、豫三省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和商品棉基地,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也是重要的产棉区。
4.
③商品谷物农业
类型 商品谷物农业
分布 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西北部分地区
区位 ①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地势平坦,适合机械化生产;③土壤肥沃;④灌溉水源充足,灌溉便利;⑤地广人稀,人均耕地规模大;⑥市场广阔;;⑦国家政策支持等
特点 一大三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
不足 ①热量不足; ②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③土壤肥力下降; ④易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
对策 ①调整农业的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②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④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区域认知
2.我国不同的种植业类型
⑤河谷农业
类型 河谷农业
分布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一般沿河呈带状或条状分布。
区位 ①河谷地区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较好;②多河流冲积物,土壤较肥沃;③灌溉便利;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⑤河谷地区,人口较多,劳动力丰富等。
特点 作物以青稞为主
不足 由于我国青藏高原海拔过高,大多数农作物都不能成熟,粮食作物大多只能种植小麦特有的品种“青稞”。
区域认知
2.我国不同的种植业类型
本区纬度同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当,但因地势很高,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其特点是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迎风坡降水多,高原面上降水少,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地势高,空气稀薄)。
农业受气候限制,适于喜凉的青稞、小麦生长。牦牛、绵羊、山羊是高原上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
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比较宽阔,降水较多,土地肥沃,是主要农业区。
雅鲁藏布江谷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的湿润气流,使这里的降水较多,冬季不受寒潮影响,比较温暖。就西藏的重要粮食作物(青稞)产地。
“西藏的江南”——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这里降下大量的地形雨,呈现浓郁的亚热带和热带风光,察隅一带人们称之为“西藏的江南”。
青藏区
⑥灌溉农业
类型 灌溉农业
分布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中温带,黄河水灌溉)、河西走廊(暖温带,祁连山冰雪融水灌溉)
区位 ①最重要的是有灌溉水源(提示:该地区降水量小于400mm,正常情况下是牧业);
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③土壤较肥沃、地势平坦广阔等。
不足 ①水资源短缺;②易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
③土壤的盐碱化等。
区域认知
2.我国不同的种植业类型
⑦绿洲农业
类型 绿洲农业
分布 新疆地区(南疆是暖温带,北疆是中温带)
区位 ①有灌溉水源;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③沙质土壤,利于植物根系发育;
④多分布于山麓地区,地势倾斜,利于灌溉设施建设(坎儿井)等。
不足 ①水资源短缺;②易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
③土壤的盐碱化等。
意义 以新疆的绿洲农业为例,不仅发展了林果业,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种植的作物还发挥着防风固沙的作用,获得了经济和生态的双重效益。
区域认知
2.我国不同的种植业类型
深居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加上周围高山、高原的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是我国气候最为干旱的地区。特点是干旱,多风沙;晴天多,日照丰富;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作物有机质积累,瓜果甜棉绒长。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是这里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内蒙古草原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区,新疆境内的天山、阿尔泰山,地形雨较多,山腰以云衫林为主的山地针叶林,林上山地草场为夏季牧场,林下山麓草场为冬季牧场。
本区由于不合理开垦,过度放牧,任意樵采,造成严重的沙漠化。防风固沙,减少风沙危害,防止沙漠蔓延和草场退化,是本区环境治理和改造的重要任务。
西北内陆区
⑧坝子农业
类型 坝子农业
分布 云贵高原
区位 ①云贵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现象严重,坝子地区泥沙淤积,土层较厚,土壤肥沃;②地势较低,灌溉便利;③纬度较低,水热条件好;④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等。
不足 ①水资源短缺;②易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
③土壤的盐碱化等。
区域认知
2.我国不同的种植业类型
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云南南部属热带。川滇西部的高原山地形成高山气候。
四川盆地终年湿润,雨量充沛,霜雪少见,可生长甘蔗,柑橘,柚子。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
成都平原为冲击扇平原,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开发较早,人口稠密,灌溉便利,平原上有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早有“天府之国”美誉。
云贵高原上的河谷盆地,当地称为“坝子”是重要的水稻产区,高原上的喀斯特地貌区,因溶洞、地下河漏水严重,地表水缺乏,要注意兴修水利,以保证农业生产的用水。
滇南谷地(包括西双版纳),属热带季风气候,农作物全年可以生长,且冬季不受寒潮侵袭,夏季又无台风危害,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橡胶生产基地。
西南区
我国主要农作区区位条件
分布区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改造措施
东北商品农业基地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 冬季温度低,热量不足 温室、培育良种
华北作农业区 华北平原 夏季高温多雨,光热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三大障碍:旱涝、盐碱、风沙 节水农业、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利、鱼塘—台田、排灌结合、引淡淋盐、生物措施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区 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与高原比较,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地势平坦,水源充足 与我国东部相比,热量不足 培育良种、大棚
区域认知
2.我国不同的种植业类型
我国主要农作区区位条件
分布区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改造措施
南方水田农业区 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江淮地区 光、热、水资源丰富,组合较好;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春季低温阴雨,夏季伏旱,人均耕地少 发展水利
西北灌溉农业区 新疆绿洲地带、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灌溉水源;地广人稀,地价低 水源紧缺 植树造林、节水农业
坝子农业 云贵地区 土层较厚,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水热条件好; 缺水缺土 走绿色生态化发展道路
区域认知
2.我国不同的种植业类型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经济作物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纤维作物 饮料作物 水果
小麦、水稻、玉米 油菜 花生 大豆 甘蔗 甜菜 棉花 麻类作物 茶叶 咖啡 可可 柑橘
苹果
西瓜
经济作物:一般是指为工业,特别是为轻工业提供原料的作物。
主要包括油料作物 (如油菜、花生等)、糖料作物 (如甘蔗、甜菜等)、纤维作物 (如棉、麻等)、三料 (饮料、香料、调料) 作物、药用作物、染料作物、观赏作物、水果和其他经济作物等。
粮食作物:亦称“食用作物”、“粮谷作物”。
我国对谷类作物、薯类作物 (包括甘薯、马铃薯等) 及食用豆类作物 (包括大豆、蚕豆、绿豆、小豆等) 的总称。一般用作人类主食。
区域认知
3.我国不同农作物分布
①粮食作物——水稻
农作物 水稻
生长习性 喜温喜湿、短日照
主要分布 秦岭-淮河以南;
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水稻种植区
品种 根据对热量条件的不同要求,可分为:
一季稻、双季稻、三季稻
区域认知
3.我国不同农作物分布
①粮食作物——小麦
农作物 小麦
生长习性 耐寒、耐旱,长日照,土层深厚,
适应性强
主要分布 春小麦:东北平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新疆、青藏高原等地
冬小麦:华北平原甚至长江以南
品种 根据对热量条件的不同要求,可分为:
春小麦、冬小麦(一般以古长城为界线)
区域认知
3.我国不同农作物分布
①粮食作物——玉米
农作物 玉米
生长习性 喜温作物,生育期要求较高的温度;喜湿作物;耐旱耐寒、耐贫瘠、适应性强
主要分布 分布广:北方春播玉米、
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
南方山地丘陵玉米
其中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是中国主要玉米区,东北的松辽平原是著名的“玉米带”。
品种 根据种植时间、生长周期不同要求,
可分为:
春玉米、夏玉米
区域认知
3.我国不同农作物分布
30%
40%
5%
3%
20%
2%
除小麦、水稻、玉米外,还有谷子、高粱、青稞等粮食作物
谷子
高粱
青稞
①粮食作物
区域认知
3.我国不同农作物分布
②我国的商品粮基地
商品粮基地区位条件:
①商品率:余粮多,粮食商品率高;
②基础好:生产条件好,旱涝保收,农业生产基础好;
③潜力:条件好的宜农荒地多,增产潜力大;
④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方便
区域认知
3.我国不同农作物分布
中国商品粮基地分布图
商品粮基地
鄱阳湖平原
珠江三角洲
太湖平原
成都平原
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江淮地区
江汉平原
洞庭湖平原
商品粮基地:
粮食商品率较高:三江平原(春小麦)、松嫩平原(春小麦)
增产潜力较大:江淮平原(冬小麦)
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的:太湖平原(水稻)、 鄱阳湖平原(水稻)、江汉平原(冬小麦、水稻)、洞庭湖平原(水稻)、成都平原(水稻)、 珠江三角洲(水稻)
潜在的商品粮基地:河套平原、辽河平原、豫北
Q : 我国主要经济作物有哪些?
A :
大豆、油菜、花生 、棉花、甜菜、甘蔗
生长习性:
主要分布:
喜温、喜光、生长期长
喜高温干燥,不耐霜,微碱性沙质壤土
喜温 、喜湿
喜暖
东北为主产区
长江流域
我国东部的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丘陵地区
黄河流域棉区
长江流域棉区
西北内陆棉区
区域认知
3.我国不同农作物分布
③油料作物——花生、油菜
农作物 花生
生长习性 喜高温干燥,不耐霜,适宜微碱性砂质壤土。生育期100~150天,个别晚熟品种可达180天。
主要分布 东部的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区域认知
3.我国不同农作物分布
③油料作物——花生、油菜
农作物 油菜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在各种土壤上均可生长,长日照作物,
主要分布 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移南迁
)
区域认知
3.我国不同农作物分布
④糖料作物——甜菜、甘蔗
农作物 甜菜
生长习性 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主要分布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四个省区(中温带)
农作物 甘蔗
生长习性 喜温 、喜湿 、生长期长
主要分布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24°N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广东、福建、台湾、海南、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
区域认知
3.我国不同农作物分布
⑤纤维作物——棉花
农作物 棉花
生长习性 喜温、喜光、生长期长
主要分布 三大产棉区: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西北内陆。
区域认知
3.我国不同农作物分布
⑥我国商品棉基地
区域认知
3.我国不同农作物分布
②商品棉基地:
M黄淮平原;长江下游滨海;
沿江平原,
N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
江汉平原;
O新疆南疆。
棉区 优势 劣势
新疆 南部 光照充足,晴天多,灌溉便利;长绒棉产区 水源短缺;土地少;距市场远
棉区 优势 劣势
黄河 流域 冀中南、 鲁西北、 豫北平原 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②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③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④地形平坦;⑤土壤深厚疏松、肥沃;⑥灌溉便利⑦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①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②夏季常有洪灾;③多盐碱地,中、低产田多。④多风沙
黄淮平原 长江 流域 江汉平原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交通便利 秋季多雨,不利于收摘
长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 ⑦水果作物
农作物 柑橘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耐寒性稍强、酸性土壤
主要分布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农作物 苹果
生长习性 喜冷凉干燥、沙质壤土
主要分布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新疆等地
区域认知
3.我国不同农作物分布
我国热带地区水果丰富,主要有龙眼、香蕉、菠萝等;我国亚热带地区最代表性的水果为柑橘,温度水果最代表性的水果为苹果。
⑦水果作物
农作物 西瓜
生长习性 喜温暖光照,耐旱、昼夜温差大,砂质土壤
主要分布 新疆、山东、河南及南北方各地
区域认知
3.我国不同农作物分布
我国茶叶,烟草分布图
我国茶叶及烟草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茶叶主要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及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河南、山东、云南、甘肃、湖南五省是我国重要的烤烟产地。其中河南是我国最大的烤烟产区,其产量占全国的1/3。
⑧农作物—其他农作物
区域认知
3.我国不同农作物分布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基地分布图
主要分布在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和珠江三角洲。主要发展花卉、蔬菜、水果、鱼、禽畜生产为主,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
⑨农作物—农产品出口贸易基地
区域认知
3.我国不同农作物分布
基地类型 分布地区
商品粮基地 九大基地:①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的地区: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②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江淮地区;③粮食商品率较高的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商品棉基地 五大基地:江汉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
黄淮平原;南疆
油料作物基地 花生 重要性居于首位;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产量最多
油菜 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有“北移南迁”的趋向,如黄淮海平原,辽、黑及华南地区
芝麻 主要在河南
胡麻 西北内陆地区
糖料作物 甘蔗 生长习性:喜高温,需水肥量大,生长期长。
台湾、广东、福建、四川、云南、海南是主要产区(热带、亚热带)
甜菜 生长习性: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四个省区(中温带)
出口商品 基地 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太湖平原、闽南三角洲地带、珠江三角洲;种植花卉、蔬菜、水果,发展塘鱼禽畜生产。
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
( )
A.黄河下游区 B.长江中游区
C.珠江下游区 D.淮河下游区
2.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 )
3.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 ( )
A.出口数量扩大 B.运输成本上升 C.流通效率提高 D.储存难度增加
A.人均耕地多 B.农业劳动力多
C.复种指数高 D.淡水资源丰富
C
A
B
随堂自测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地区是我国三大产棉区。2020年, 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和世界总产量分别达87.3%和20%以上,机械采摘率已达69.8%。表1反映三大产棉区不同时段面积和单产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率变化。据此完成5~7题。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 从自然因素考虑,影响三大产棉区棉花生长的共性条件是
A.丰沛的降水 B.昼夜温差大
C.充足的光热 D.肥沃的土壤
5. 三大产棉区中对棉花产量贡献一直以面积为主导的是
A.长江流域棉区 B.黄河流域棉区
C.西北内陆棉区 D.三大棉区皆是
C
C
随堂自测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地区是我国三大产棉区。2020年, 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和世界总产量分别达87.3%和20%以上,机械采摘率已达69.8%。表1反映三大产棉区不同时段面积和单产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率变化。据此完成5~7题。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6. 近年来新疆棉花产量在全国占比进一步增大主要得益于
①土地资源丰富
②沙漠化强度减弱
③机械化水平高
④气候暖湿化加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随堂自测
三河马
三河牛
牦牛
细毛羊
滩羊
中国的畜牧业
考点三
七、 畜牧业
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
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主要分布在西北方半干旱、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
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是我国四大牧区。
①牧区分布:
4、油料作物
林地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
200mm
400mm
区域认知
1.畜牧业分布
①牧区畜牧业
四大牧区
饲养方式: 放养
商品:皮、毛、肉奶
②农区畜牧业
分布:东部季风气候区
畜种:猪、牛、鸡、鸭
饲养方式:圈养
商品:肉、禽、蛋
③城郊畜牧业
区域认知
2.畜牧业分类
农耕区畜牧业
养鸭场
养鸡场
养猪场
区域认知
2.畜牧业分类
牧区畜牧业 农耕区畜牧业
有利条件
生产方式
分 布
生产对象
提供产品
地 位
降水少、天然草场广阔
饲养(圈养为主)
放牧(游牧为主)
干旱、半干旱草原区与青藏高原区
我国东部农耕区
牧区生活和经济收入的主要源泉,也是皮毛、肉奶的重要供应地
我国城乡人民食用肉奶、禽、蛋的主要来源
南方山区多山地草坡;
秸秆、饲料丰富
皮、毛及肉、奶
肉、蛋、奶、禽
马、牛、羊、骆驼
猪、牛、羊及家禽
区域认知
2.畜牧业分类
林地
牧区 牧场类型 主要畜种
内蒙古牧区 温带草原牧场 三河马、三河牛
新疆牧区 山地牧场 伊犁马、细毛羊
青海牧区 高寒牧场 青海牦牛
西藏牧区 高寒牧场 牦牛、藏山羊、藏绵羊
区域认知
2.畜牧业分类
①山地草场
区域内光热较好,干燥少雨,山地水分条件较好,形成草场。
特别是北疆山地产草量高, 草质优,是优良的夏季牧场
新疆的细毛羊
区域认知
3.我国草场资源和四大牧区
②温带草甸草场
地势平缓, 水分充足,土壤肥沃,水草丰美,草场开阔,产草量高,质量好
内蒙古东部的三河马、三河牛
区域认知
3.我国草场资源和四大牧区
③高寒草场
气候寒冷干燥,牧草低矮稀疏,由于光照足,营养价值高,草质好,是良好夏季牧场;
藏南地区牧草繁茂
青藏高原的牦牛、藏山羊、藏绵羊。
区域认知
3.我国草场资源和四大牧区
我国四大牧区牧场类型及特征
牧区 类型 主要特征
内蒙古 牧区 温带草 原牧场 随降水条件的变化,从东到西植被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全区以天然草场放牧为主,由过去游牧转向四季轮牧
新疆 牧区 山地 牧场 随海拔的变化,从低处的荒漠到高山草地,形成垂直分布的四季牧场,实行转季放牧,气温较低的山坡作为夏季牧场,冬季气温较高的山麓作为冬季牧场
西藏 牧区 高寒 牧场 牲畜对高寒缺氧的高原环境适应性强,随气温和水源形成转季牧场,藏北“春放水边,夏放山,秋放山坡,冬放滩”;藏南“春季牧场在山腰,夏季牧场在平坡,秋季牧场在山顶,冬季牧场在阳坡”
青海 牧区 由于长期沿袭传统的自然放牧,靠天养畜的粗放经营方式,畜牧业发展缓慢,而且不稳定,出栏率和商品率低
中国的林业
考点四
少林国,人均少,资源破坏严重;
人工林面积世界第一;
三大林区
区域认知
1.我国林区的分布特点
东北林区: 我国最大天然林区。主要树种有红松和兴安落叶松
东南林区:人工林区.主要树种有樟树、马尾松、毛竹、茶叶树、油茶树
西南林区:横断山区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垂直分异显著,主要树种有樟树、马尾松、毛竹、茶叶树、油茶树;
区域认知
2.我国三大林区
环境效益: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减弱噪声等
经济效益:
提供木材(用材林)、多种原材料、食品、饲料;
提供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
区域认知
3.森林的价值
经济林产品
温带的苹果(主要产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新疆、辽宁)
亚热带柑桔(主要产于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省)
亚热带的茶叶(产于南方各省丘陵山区)
南部沿海各省(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出产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水果。海南还出产椰子。
天然橡胶(云南南部、海南岛、雷州半岛)
区域认知
3.森林的价值
①“三北”防护林体系”:
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
③沿海防护林体系:
缓解台风、海啸、暴雨的侵袭。
④平原绿化工程:
保护农田。
区域认知
4.我国防护林体系工程
在某城市中心,一种创新型绿色建筑——垂直森林高层住宅落成面世。它是在建筑的垂直方向上,覆盖满本地乔木、灌木和草本等植物,为每层住户营造“空中花园”,形成具有森林效应的生态居住群落。图1示意“垂直森林”局部景观。据此完成下题。
7.与传统设计相比,“垂直森林”在居住空间设计上变化最大的地方是( )
A.阳台 B.客厅 C.卧室 D.厨房
8.“垂直森林”的灌溉系统适宜采用( )
A.井灌 B.漫灌 C.喷灌 D.滴灌
9.相较于一般城市绿地,“垂直森林”( )
A.抗风能力更强 B.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C.维护成本更低 D.土地利用效率更高
D
D
A
随堂自测
中国的渔业分为淡水养殖业和海洋渔业
淡水养殖业
海洋渔业
区域认知
中国的渔业
中国的渔业
考点五
①分类:
水产业包括淡水水产业和海洋水产业。
根据生产方式又可分天然捕捞和人工养殖两大类。
②分布:
一是在东部沿海地区,以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为主;
二是江河和淡水湖泊区,以淡水养殖和捕捞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区域认知
1.渔业的分类
东南沿海养殖带
主要布局: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5个省区
重点发展:鳗鱼、对虾、罗非鱼、大黄鱼
黄渤海
养殖带
主要布局:山东、河北、辽宁等3个省
重点发展:对虾、贝类
长江中下游养殖区
主要布局:江苏、安徽、江西等3个省
重点发展:出口河蟹养殖
分析我国东南部水产业发达的原因?
(1)自然条件:
东南部临海,水域宽广,大陆水域的3/4在东南部。
(2)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广阔:东南部城市多,人口稠密,居民有食鱼的爱好,消费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公路、铁路密集,交通便利。
技术:水产养殖、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较高。
捕捞、养殖、加工
区域认知
1.渔业
舟山渔场
舟山渔场为什么会成为我国最大渔场?
A.地处台湾暖流和沿岸冷海流交汇点,鱼的种类多;
B.长江、钱塘江等入海径流带来大量有机物质和盐类,鱼的饵料丰富;
C.周围岛屿众多,为鱼类的生活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D.纬度位置适中,为温带海域,且处在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地带。
区域认知
1.渔业
中国的粮食安全
考点六
①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占主导地位,比重偏大;
林业、渔业和牧业的比重小。
区域认知
1.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
②耕地环境恶化,如: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酸化、盐碱化现象严重
青藏:草场退化
西北:土地沙漠化、风沙、盐碱
东北:黑土流失
华北:旱涝、风沙、盐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东南丘陵:水土流失、红漠化、台风
西南地区:缺水、缺土
区域认知
1.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
③土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面积减少;
④农业多为粗放型,单位面积产量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结构单一;
⑤农产品缺少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
区域认知
1.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
①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各产业要全面发展
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区域认知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
实现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产品的生产、深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积极推进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
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②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区域认知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
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灾害威胁的土地
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区域认知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
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发展科技,改良品种耕作制度,提高产量和质量,树立品牌优势
④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区域认知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
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渍化以及林木的滥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认知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
福建省云霄县背山面海,种植枇杷的条件优越,枇杷产量大、品质好,2001年获“中国枇杷之乡”的美誉。云霄枇杷树根系浅,枝繁叶茂,性喜温暖,花期在11~12月,冬季低温会影响开花结果;果实转熟期,表面易受强日照灼伤; 枇杷果皮薄嫩,果肉柔软多汁,不易储存,鲜果上市期短。 枇杷套袋技术(果农把枇杷幼果装入特制纸袋)、枇杷与茶叶间种技术得到广泛推广。每年3~4月,当地举办以“浪漫云霄、欢乐采摘”为中心的枇杷节。下图示意云霄县位置范围。
(1)云霄县是我国枇杷越冬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分析该县枇杷越冬条件好的原因.(6分)
①纬度较低,太阳辐射较强;
②临近海洋,冬季气温受海洋增温调节作用影响;
③(北、西、南)三面环山,冬季受寒潮(强冷空气)的影响小;
④背风坡气流下沉(焚风效应)产生增温作用。
随堂自测
福建省云霄县背山面海,种植枇杷的条件优越,枇杷产量大、品质好,2001年获“中国枇杷之乡”的美誉。云霄枇杷树根系浅,枝繁叶茂,性喜温暖,花期在11~12月,冬季低温会影响开花结果;果实转熟期,表面易受强日照灼伤; 枇杷果皮薄嫩,果肉柔软多汁,不易储存,鲜果上市期短。 枇杷套袋技术(果农把枇杷幼果装入特制纸袋)、枇杷与茶叶间种技术得到广泛推广。每年3~4月,当地举办以“浪漫云霄、欢乐采摘”为中心的枇杷节。下图示意云霄县位置范围。
(2)简述果农把枇杷幼果装入特制纸袋对实现枇杷高产增收的作用。(6分)
①枇杷果皮薄嫩,套袋可以减少果皮外伤、防止果实被强日照灼伤,使果实保持良好的外观;
②套袋能有效地防止低温的影响;
③可以防止鸟啄果实和病虫害(减轻农药污染),有利于提高枇杷产量和品质。
随堂自测
福建省云霄县背山面海,种植枇杷的条件优越,枇杷产量大、品质好,2001年获“中国枇杷之乡”的美誉。云霄枇杷树根系浅,枝繁叶茂,性喜温暖,花期在11~12月,冬季低温会影响开花结果;果实转熟期,表面易受强日照灼伤; 枇杷果皮薄嫩,果肉柔软多汁,不易储存,鲜果上市期短。 枇杷套袋技术(果农把枇杷幼果装入特制纸袋)、枇杷与茶叶间种技术得到广泛推广。每年3~4月,当地举办以“浪漫云霄、欢乐采摘”为中心的枇杷节。下图示意云霄县位置范围。
(3)说明云霄县举办枇杷节对促进枇杷产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①提高品牌知名度;
②扩大销售市场,降低销售成本。
随堂自测
(1) 晴天多,云雾少,光照充足,利于光合作用;
(2)昼夜温差大,利于营养物质积累;
(3)生长周期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慢积累。
(4)环境质量好(环境污染小)、水源洁净,人类干扰少,对作物的污染小;
(5)土壤肥沃,化肥施用量少;土壤中某种矿物质含量高;
(6) 病虫害少,农药使用少。
(7)农业技术培育良种
农作物品质优良,稳产,高产,绿色食品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收获5】病虫害少
农作物品质优良、病虫害少的原因分析思路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分区措施
优化发展区
保护发展区
适度发展区
观光农业:是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观光农业”集旅游、观赏、参与、创造于一体,最初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的意大利,现在欧洲仍是“观光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区域认知
3.我国现代新型的农业类型
①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发展到今天共经历了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城市居民到乡村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这一阶段为“观光农业”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开始注意对农田景观进行修饰,讲求建筑风格和娱乐设施的配备,可满足观光者购、食、游、住等方面的要求,或以园艺、花木为主,或以草原、牧场、森林为主,使人文美与自然美达到完美结合;
第三阶段是操作阶段,让游人加入经营过程中,如自己采摘茶叶、水果,挤奶,捕鱼等;
第四阶段是租赁阶段,以租赁为特征,以土地出租的形式把农田长期出租,平日由农场主负责雇人打理,假日交给承租者管理、度假。
区域认知
3.我国现代新型的农业类型
①观光农业
蓝色农业指的是在水体中开展的海洋水产农牧化活动,具体来说,所有在近岸浅海海域、潮间带以及潮上带室内外水池水槽内开展的虾、贝、藻、鱼类的养殖业都包括在内。
②蓝色农业
区域认知
3.我国现代新型的农业类型
光伏农业大棚是集太阳能光伏发电、智能温控系统、现代高科技种植为一体的温室大棚。大棚上部分覆盖太阳能光伏组件,在保证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同时还能满足整个大棚农作物的采光需求,既可以节省耕地、缓解人地矛盾、制造清洁能源,又可以支持大棚的灌溉系统、对植物进行补光、解决温室大棚冬季暖需求、提供大棚温度并促使农作物快速生长。
③光伏农业
区域认知
3.我国现代新型的农业类型
智慧农业就是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去,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使传统农业更具有“智慧”。除了精准感知、控制与决策管理外,从广泛意义上讲,智慧农业还包括农业电子商务、食品溯源防伪、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④智慧农业
区域认知
3.我国现代新型的农业类型
传统农业
智慧农业
VS
田间水渠灌溉
人工施肥、打药
田间现场观察
人工控制环控开关
人工记录数据
自动节水灌溉
自动施肥、打药
远程查看现场视频
手机控制环控开关
数据实时显示
与传统农业相比,概述智慧农业的特点
④传统农业与智慧农业的对比分析
区域认知
3.我国现代新型的农业类型
1.集约化、现代化、机械化程度高
2.依赖农业科技
3.生产效率高
4.受自然环境影响小
5.面向市场的生产方式
与传统农业相比,概述智慧农业的特点
④传统农业与智慧农业的对比分析
区域认知
3.我国现代新型的农业类型
感知层
应用层
温、湿度传感器
水质、气体传感器
光谱传感器
RFID
其他数据采集终端
视频终端
土壤水分传感器
传输层
WIFI
FDD-LTE
TD-LTE
Zigbee
其他通信网络
物联网数据统一处理组件(RFID中间件、M2M中间件、GIS中间件)
可编程控制器
资源环境监测系统
SOA、开放的API接口(WebService或其他形式接口)
大棚管理
水产管理
畜禽管理
服务层
综合运营支撑云平台
农业科普
休闲农业
溯源管理
网上商城
综合农业信息专家服务系统
物流管理
仓储管理
④智慧农业总体技术框架
区域认知
3.我国现代新型的农业类型
1.节省人力,降低长期的生产成本
2.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3.提高农产品品质,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
4.精准施肥,减少环境污染
④发展智慧农业的意义
区域认知
3.我国现代新型的农业类型
“智慧农业”是云计算、传感网、3S等多种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综合、全面的应用,实现更完备的信息化基础支撑、更透彻的农业信息感知、更集中的数据资源、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控制、更贴心的公众服务。智慧农业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专家智慧与知识,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
④智慧农业
区域认知
3.我国现代新型的农业类型
——是指以出口创汇为主体的农业,所生产的农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这就要求具有与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变化相适应的生产基地、技术支持、运作机制和服务体系。
外向型农业
区域认知
3.我国现代新型的农业类型
禾草:保水、保土、保温、增加有机质
农业
覆盖
石块:保水、保土、增大昼夜温差;
砂石风化提供微量元素
透明:保水、保土、保温
减轻土地盐碱化
黑色
削弱太阳辐射
抑制杂草生长
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着色均匀;
果粉增厚,病虫害明显降低
反光膜
地膜
微专题——覆盖问题
阻挡效果
阻挡物质
宁夏硒砂瓜
地膜
我国华北、西北等地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减弱了地面辐射。
铺反光膜能过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能使原来着色度40%-50%的水果着色度提高到80%-100%,同时还可增加果实亮度。反光膜能显著提高树冠内不同高度的光强,且越靠近地面反射光强越强;铺设反光膜果粉增厚,病虫害明显降低。
黑色地膜用于除草降温及瓜菜的软化栽培。在阳光照射下,黑膜本身增温快、湿度高,但传给土壤热量较少,故增温作用不如透明膜,白天还有降温作用。由于它不透光,因而除草效果显著。黑色地膜透光率只有1%~3%,热辐射只有30%~40%。
生长周期长
品质优的原因
气候
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土壤:
水源:
技术
优良品种
技术先进,经验丰富
其它:
富含某微量元素
水质好,无污染
病虫害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少
微专题--农产品品质
(纬度高或海拔高)夏季气温较低,作物生长周期长,有机质积累较多。
01
(海拔高,大气稀薄,晴天多)光照充足,利于光合作用。
02
(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质积累。
03
(气候寒冷或气候干燥,病虫害少)农药使用量少,产品无污染。
04
(位于河流源头或高山冰雪融水),水质好。
05
土壤肥沃,化肥使用量少,产品品质好。
06
开发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自然环境优良。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