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历史
32.(14分)
模拟卷(一)
(1)《南京条约》是在第一次鸦片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
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和
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
《北京条约》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签订的。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1.B2.A3.A4.D5.B6.A
(4分)
7.C8.D9.D10.B
11.C
(2)事件:遵义会议。意义:粉碎
12.C13.D14.B15.C16.A
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
17.D
18.D19.B20.C
21.A
危为安。(4分)
22.C23.B24.A25.B
26.D
(3)标志性事件:七七事变(卢沟
27.B28.B29.D
30.C
桥事变)。重要意义:是中国人民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个小题,共
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
40分。其中第31题14分,第32题
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
14分,第33题12分。)
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1.(14分)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
(1)原因:血缘关系疏远:周王室
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
衰微。措施:推行郡国并行制。
到提高。(6分)》
(6分)
(2)用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
33.(12分)
固君主统治。(2分)
示例:多重内外因素与科技创新
(3)秦朝:吸取春秋战国诸侯割据
互相影响
的教训,对待诸子功臣以赏赐代
人的欲望来自人的本能,是人类
替分封。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
科技创新的直接动力。外部因素
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分)》
可以刺激人的欲望,使人投入到
西汉: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
相应的科技创新活动之中。
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分封同姓子
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世界殖
弟,希望巩固西汉统治。但最后
民霸权,很多商品供不应求。虽
造成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
然这时的英国手工工场日益兴
集权。(3分)
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但仍然
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新兴棉
模拟卷(二)
纺织领域,人们希望提高棉纱产
量。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
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引发了生产
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
领域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机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效率
求的)
大幅度提高,1840年前后,英国率
1.c
2.A3.D
4.C
5.A6.B
先完成工业革命,英国的商品遍
7.B
8.A9.C10.D
11.A
布世界各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世
12.C13.B
14.C15.B16.A
界工厂。
17.C
18.C
19.D
20.B
21.A
科技成就可以改变外部元素的内
22.B23.B24.D25.C26.B
涵,也可以改变人的欲望和社会
27.D28.A
29.D30.D
需求的表达形式。工业革命也促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个小题,共40
进了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分。其中第31题14分,第32题12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工业资产
分,第33题14分。)
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31.(14分)
(1)措施:选拔地位较低的官员;扩
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
展尚书的职责;任用外戚、亲信;将
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
丞相权力一分为三;形成中朝、外
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
朝制度。(6分)
为了获得议会多数席位,英国资
(2)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共议
产阶级政党展开了激烈竞争,资
国政,有利于诚少决策失误;分工
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
负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分散
发展起来,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
相权,有利于防范宰相擅权,强化
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君权(6分)
总之,多重外在因素与科技创新
(3)认识:国家治理受皇权加强的
互相影响,共同促进人类社会发
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展进步。
(2分)
其他观点:科技创新与环境相互
32.(12分)
影响、科技创新与经济相互影响、
(1)遵义会议。(2分)遵义会议是
科技创新与制度相互影响等等。
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
评分标准:观点2分:论述含相互
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
关系,各4分;总结2分。
熟的标志。(2分)
2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历史(八)
第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
國
本卷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1.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
金
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
约
证据证明学者观点的考古发现是
()
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D.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是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日益活跃,其中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
思想流派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3.有人认为董仲舒在人类认识客观真理的问题上,不仅没有提供什么新的东西,而且还使人的认
识更远地背离了客观真理。得出这种结论的主要依据是董仲舒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强调“三纲五常”为基本信条
C.强化了“君权神授”理论
D.将“天人感应”学说系统化
4.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
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毁
A.江南地区开发
B.北方战乱频繁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交融加强
5.据史料记载,天宝十三载(754年),全国人口有5280多万,而到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只
有1690多万。导致这一时期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
A.修建大运河
B.隋末农民起义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6.元朝中期吏部统计:中央政府官员中汉人、南人占59.6%,京都以外的地方官员中汉人、南人占
71.5%。该数据说明
)
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B.元朝政府已经完全汉化
C.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7.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
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市突破时间限制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57
8.“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铁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指出程朱理学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
B.促进了民众文化教育普及
C.更新取代了儒学原有体系
D.压抑了知识阶层个性发展
9.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等地;明朝设置都司卫所等机构管理蒙古等地;清朝设置理藩院管辖
蒙古、新疆及西藏等地。这些机构的设置
A,旨在防御西方列强的侵略
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推动了边疆地区对外开放
D.促成了各民族风俗趋同
10.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辽阔的版图在清代前期得以基本奠定。这一时
期,我国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出现的新特点是
()
A.打击分裂势力与反击外来侵略相结合
B.武装打击分裂势力
C.皇帝亲自平定少数民族贵族首领叛乱
D.平定叛乱与加强管理相结合
11.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近代化运动②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③其创
办的军用和民用企业均属于资本主义工业的范畴④其失败的根源在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不
彻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2.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美国学者杜威在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
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
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材料所叙述的历史事件的原因是
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B.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是导火线
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符合中国革命
D.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人民革命
13.《全球通史》写道:“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
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
年。”第二次“革命”
A.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使中国赢得了民族独立与解放
14.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
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