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历史
32.(14分)
模拟卷(一)
(1)《南京条约》是在第一次鸦片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
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和
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
《北京条约》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签订的。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1.B2.A3.A4.D5.B6.A
(4分)
7.C8.D9.D10.B
11.C
(2)事件:遵义会议。意义:粉碎
12.C13.D14.B15.C16.A
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
17.D
18.D19.B20.C
21.A
危为安。(4分)
22.C23.B24.A25.B
26.D
(3)标志性事件:七七事变(卢沟
27.B28.B29.D
30.C
桥事变)。重要意义:是中国人民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个小题,共
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
40分。其中第31题14分,第32题
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
14分,第33题12分。)
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1.(14分)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
(1)原因:血缘关系疏远:周王室
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
衰微。措施:推行郡国并行制。
到提高。(6分)》
(6分)
(2)用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
33.(12分)
固君主统治。(2分)
示例:多重内外因素与科技创新
(3)秦朝:吸取春秋战国诸侯割据
互相影响
的教训,对待诸子功臣以赏赐代
人的欲望来自人的本能,是人类
替分封。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
科技创新的直接动力。外部因素
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分)》
可以刺激人的欲望,使人投入到
西汉: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
相应的科技创新活动之中。
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分封同姓子
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世界殖
弟,希望巩固西汉统治。但最后
民霸权,很多商品供不应求。虽
造成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
然这时的英国手工工场日益兴
集权。(3分)
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但仍然
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新兴棉
模拟卷(二)
纺织领域,人们希望提高棉纱产
量。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
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引发了生产
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
领域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机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效率
求的)
大幅度提高,1840年前后,英国率
1.c
2.A3.D
4.C
5.A6.B
先完成工业革命,英国的商品遍
7.B
8.A9.C10.D
11.A
布世界各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世
12.C13.B
14.C15.B16.A
界工厂。
17.C
18.C
19.D
20.B
21.A
科技成就可以改变外部元素的内
22.B23.B24.D25.C26.B
涵,也可以改变人的欲望和社会
27.D28.A
29.D30.D
需求的表达形式。工业革命也促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个小题,共40
进了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分。其中第31题14分,第32题12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工业资产
分,第33题14分。)
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31.(14分)
(1)措施:选拔地位较低的官员;扩
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
展尚书的职责;任用外戚、亲信;将
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
丞相权力一分为三;形成中朝、外
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
朝制度。(6分)
为了获得议会多数席位,英国资
(2)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共议
产阶级政党展开了激烈竞争,资
国政,有利于诚少决策失误;分工
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
负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分散
发展起来,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
相权,有利于防范宰相擅权,强化
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君权(6分)
总之,多重外在因素与科技创新
(3)认识:国家治理受皇权加强的
互相影响,共同促进人类社会发
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展进步。
(2分)
其他观点:科技创新与环境相互
32.(12分)
影响、科技创新与经济相互影响、
(1)遵义会议。(2分)遵义会议是
科技创新与制度相互影响等等。
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
评分标准:观点2分:论述含相互
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
关系,各4分;总结2分。
熟的标志。(2分)
2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历史(二)
第I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
本卷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1.考古挖掘发现,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的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粮穴和饲养牲畜
金
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约
A.使用天然火
B.采集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2.《全球通史》记载“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
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的“革命”是指(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
B.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C.行省的设置
D.理藩院的设立
3.在汉武帝的主持下,察举制度进一步规范,一是规定以儒术作为取士标准,二是规定察举的内容
()
长
包括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四个方面。这表明察举制
A,促进了汉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B.有助于贵族政治的迅速瓦解
C.导致了门阀士族政治的兴起
D.有利于扩大汉朝的统治基础
4.304年,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宣称自己是“汉氏之甥,约为兄弟”,立国号为“汉”,追尊蜀汉后主
刘禅为孝怀皇帝,并声称“吾所欲除者,司马氏耳”。材料反映出西晋末年
A.匈奴族与汉族关系较好
B.司马氏的统治已难以维系
C.民族交融趋势日益明显
D.蜀汉政权的影响较为巨大
家5.图1是立于西藏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此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到“患难相恤1,
暴掠不作。”此次会盟
图1
A.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
B.改变了吐蕃政权落后和纷争的局面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D.初步建立了唐和吐蕃间的政治联系
6.964年,宋太祖设置参知政事,地位低于宰相。开宝年间(968一976年),宋太祖赋予参知政事与
宰相更知印、押班和奏事权。宋太祖意在
A.提高宰相地位
B.加强君主权力
C.提升行政效率
D.精简政府机构
7.表1是史籍中有关辽夏金的部分记述
表1
记述
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审吉:契丹古称》国…太祖受可汗之
《辽史·太祖记》
禅,遂建国
夏之境士,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
《宋史·夏国传下》
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
律科举人止知读律,不知教化之原,必例通治《论语》《孟子》,涵养器
《金史·章宗本纪一》
度。遇府、会试,委经义试官出题别试,与本科通定去留为宜
据此可知,辽夏金
A.效法中原制度加速封建化
B.强化文化认同促进政权稳定
C.与内地政治文化交流密切
D.追述华夷共祖以求强基固本
8.空间观念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从历史
空间上来看,这里的“内”是指
A.大都周围的河北、山西、山东
B.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
C.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
D.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
9.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
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由此可见,元曲兴盛的原
因之一是
)
A.市民阶层的需求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国家政策的影响
D.科考功名的需要
10.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洪秀全人格上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而且很大。倘若他成了功,
他也不能为我民族造幸福。总而言之,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
救民族的。”蒋廷黻所阐述的观点是
()
A.太平天国是旧式民间运动而无进步性
B.领袖的人格及才干影响革命的成败
C.太平天国缺乏先进的科学理论作指导
D.农民阶级承担不起领导革命的重任
11.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登陆后,多数情况下中国人主动向其出售蔬菜、粮食;英军与清军在珠江作
战,当地人只是以局外人身份,在远处观战。英军询问中国翻译,翻译回答:“国不知有民,民亦
不知有国。”这说明当时
()
A.国人民族观念浅薄
B.英军熟悉中国国情
C.国人态度决定战争胜负
D.清政府统治腐朽
12.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大量的新式学堂,如北京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当时的主要社会思
潮是
()
A.民主共和
B.君主立宪
C.中体西用
D.马克思主义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