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历史
32.(14分)
模拟卷(一)
(1)《南京条约》是在第一次鸦片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
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和
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
《北京条约》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签订的。目的:打开中国市场。
1.B2.A3.A4.D5.B6.A
(4分)
7.C8.D9.D10.B
11.C
(2)事件:遵义会议。意义:粉碎
12.C13.D14.B15.C16.A
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
17.D
18.D19.B20.C
21.A
危为安。(4分)
22.C23.B24.A25.B
26.D
(3)标志性事件:七七事变(卢沟
27.B28.B29.D
30.C
桥事变)。重要意义:是中国人民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个小题,共
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
40分。其中第31题14分,第32题
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
14分,第33题12分。)
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1.(14分)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
(1)原因:血缘关系疏远:周王室
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
衰微。措施:推行郡国并行制。
到提高。(6分)》
(6分)
(2)用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
33.(12分)
固君主统治。(2分)
示例:多重内外因素与科技创新
(3)秦朝:吸取春秋战国诸侯割据
互相影响
的教训,对待诸子功臣以赏赐代
人的欲望来自人的本能,是人类
替分封。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
科技创新的直接动力。外部因素
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分)》
可以刺激人的欲望,使人投入到
西汉: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
相应的科技创新活动之中。
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分封同姓子
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世界殖
弟,希望巩固西汉统治。但最后
民霸权,很多商品供不应求。虽
造成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
然这时的英国手工工场日益兴
集权。(3分)
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但仍然
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新兴棉
模拟卷(二)
纺织领域,人们希望提高棉纱产
量。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
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引发了生产
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
领域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机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效率
求的)
大幅度提高,1840年前后,英国率
1.c
2.A3.D
4.C
5.A6.B
先完成工业革命,英国的商品遍
7.B
8.A9.C10.D
11.A
布世界各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世
12.C13.B
14.C15.B16.A
界工厂。
17.C
18.C
19.D
20.B
21.A
科技成就可以改变外部元素的内
22.B23.B24.D25.C26.B
涵,也可以改变人的欲望和社会
27.D28.A
29.D30.D
需求的表达形式。工业革命也促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个小题,共40
进了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分。其中第31题14分,第32题12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工业资产
分,第33题14分。)
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31.(14分)
(1)措施:选拔地位较低的官员;扩
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
展尚书的职责;任用外戚、亲信;将
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
丞相权力一分为三;形成中朝、外
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
朝制度。(6分)
为了获得议会多数席位,英国资
(2)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共议
产阶级政党展开了激烈竞争,资
国政,有利于诚少决策失误;分工
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
负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分散
发展起来,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
相权,有利于防范宰相擅权,强化
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君权(6分)
总之,多重外在因素与科技创新
(3)认识:国家治理受皇权加强的
互相影响,共同促进人类社会发
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展进步。
(2分)
其他观点:科技创新与环境相互
32.(12分)
影响、科技创新与经济相互影响、
(1)遵义会议。(2分)遵义会议是
科技创新与制度相互影响等等。
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
评分标准:观点2分:论述含相互
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
关系,各4分;总结2分。
熟的标志。(2分)
2机密★考试结束前
【考试时间:2023年7月11日,上午8:30一10:00,共90分钟】
云南省2023年春季学期期末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
卡上。
金
如2.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按规定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人仰韶文化时期;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出现了
大汶口文化。材料中文化遗存的分布特点是
()
A.分布于黄河流域
B.分布于长江流域
长
C.分布于珠江流域
D.分布于辽河流域
2.《汉书·董仲舒传》中记载:“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
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此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的措
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尊崇儒术
C.实行盐铁官营
D.设刺史
3.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
毁
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他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
族的典章制度。这反映了
(
A.民族隔阂的消失
B.民族交融的发展
C.民族观念的相同
D.民族经济的发展
书4,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了一项赋税制度,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
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该赋税制度是
(
)
A.摊丁人亩
B.均田制
C.两税法
D.一条鞭法
薰
海5.中国历代王朝对边疆的治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下列属于元朝加强边疆治
理举措的是
A.设西域都护府
B.设奴儿干都司
C.设北庭都护府
D.设宣政院
6.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后来朝廷被迫对北方地区的考生单独分配
录取名额。自南宋起,江浙一带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这一现象反映
(
A.南方经济发展推动交通发展
B.南方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
C.南方经济发展改变政治体制
D.南方经济发展促进对外交流
65
7.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著了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综合性科技著作。该著作是()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梦溪笔谈》
8.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清朝康雍乾时期历史时整理的历史资料,该小组的研究主题可
能是
()
序号
历史资料内容
形成奏折制度
2
设立军机处
3
制造文字狱
A.军事管理的加强
B.思想文化的控制
C.对外贸易的繁荣
D.君主专制的加强
9.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人迈开了蹒跚的步伐,冲击“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观念,拉开向西方学习
的帷幕。近代开启学习西方先河的是
A.康有为主张“托古改制”
B.陈独秀主张“民主与科学”
C.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D.胡适提倡“文学革命”
10.义和团运动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
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A.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状态
B.消除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C.体现了明显的盲目排外思想
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11.下表为1913一1920年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纱锭和布机的数量变化统计表,该变化反映了(
年份
1913
1914
1918
1919
1920
纱锭(枚)
484192
544780
647570
658748
842894
布机(台)
1986
2310
2736
3839
4139
A.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
B.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
C.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2.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
员会的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该宣言发表的目的是
()
A.挽救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B.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
C.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13.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中,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
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作为外交代表对待,以便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
建立新的外交关系。该方针是
A.不结盟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另起炉灶”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