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二 组合练11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写作 课件——2026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板块二 组合练11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写作 课件——2026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1:5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板块二 题型组合滚动练
组合练11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写作
第四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2025·揭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我曾经在陈忠实先生《我的秦腔记忆》中,读到过对秦腔饶有兴致、情感浓烈的描写,进而对秦腔有了一点最初的印象;在央视春晚舞台上,听到过某歌星与一帮白褂子红围巾的关中爷们,慷慨激昂地高唱华阴老腔,还以为那就是秦腔;更早以前,看过西影厂拍摄的戏曲片《卷席筒》,结果 ① ,闹了笑话,人家那是河南曲剧,并不是秦腔。直到我听了秦腔之后,我才真正感受到秦腔的
魅力。那是多年前一个深秋的晚上,我和满场观众静坐在台下,
② 完完整整地观赏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出的全本大幕剧《周仁回府》。将近3个小时的时间里,当那一阵阵高亢激越的唱腔回荡在舞台上空,我心里也止不住一阵阵热流涌动,波滚浪翻。没有想到,秦腔这种艺术形式竟是这般的 ③ 、这样的触动情怀。印象最深的,当是秦腔独有的极其暴烈的吼唱。
戏中很多唱段真是吼得地动山摇、撕心裂肺,吼得酣畅淋漓、苍凉悲壮,吼得粗犷豪放、荡气回肠。那声嘶力竭中,满是丰富的韵味和魅力,真个是“喊得那巨灵劈华山,喊得那老龙出秦川,喊得那黄河拐了弯,太阳托出了个金盘盘”。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张冠李戴
从头到尾(从头至尾、由始至终)
震撼人心
[解析] 第①处,根据后文“人家那是河南曲剧,并不是秦腔”可知是作者把西影厂拍摄的戏曲片《卷席筒》当成了秦腔。可填:“张冠李戴”。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第②处,根据后文“完完整整地观赏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出的全本大幕剧《周仁回府》”可知作者是把《周仁回府》从头到尾看完。可填:“从头到尾”“从头至尾”“由始至终”。从头到尾:是指某件事物的全过程或全部内容。从头至尾:从开头至结尾。指事情发展的全过程。由始至终:从开始到结束,表示从头到尾,用来强调事情的完整性。
第③处,根据“将近3个小时的时间里,当那一阵阵高亢激越的唱腔回荡在舞台上空,我心里也止不住一阵阵热流涌动,波滚浪翻”可知《周仁回府》这部剧给作者内心很大的震动,可填:“震撼人心”。震撼人心:指某件事对人内心震动很大。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那声嘶力竭中,满是丰富的韵味和魅力”,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原文使用三个“喊得那”,间隔反复,从多个角度和侧面进行想象,突出秦腔的演唱效果,“巨灵劈华山”“老龙出秦川”“黄河拐了弯”“太阳托出了个金盘盘”,其中“巨灵劈华山”“老龙出秦川”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彰显了秦腔无与伦比的震撼力,在句式上“喊得那巨灵劈华山,喊得那老龙出秦川,喊得那黄河拐了弯,太阳托出了个金盘盘”整齐匀称,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读来酣畅淋漓,气势磅礴,生动形象、鲜明突出地表现了秦腔的艺术魅力。原文三个“喊得那……”把“那声嘶力竭中,满是丰富的韵味和魅力”的感受描写得更有画面感,语言与语境与上文的整体风格更协调,表达更符合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在情感的表达上把“满是丰富的韵味和魅力”的具体情感表达得更强烈,内容上描述得更加丰富,意思更加完整。
[答案] ①原文采用想象、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秦腔的艺术魅力。②原文的画面性语言与语境更协调,表达更符合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③原文的内容更加丰富,意思更加完整,情感更加强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2025·揭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近年来,“以高为美”的标准让家长对孩子的身高焦虑不断蔓延,传说中的“增高利器”——生长激素也成了不少家长追捧的香饽饽,医院生长发育门诊更是人满为患。
不少家长认为,只要打了生长激素, ① 。“增高针”在临床上并没有那么神奇的疗效,身材矮小并不只与生长激素有关,且身材矮小也不仅仅是“我家孩子比同龄孩子矮半个头”那么简单。
2021年国家药监局官网刊发文章明确指出,临床上身材矮小的儿童,真正需要生长激素治疗的孩子非常少,绝大多数的孩子只需要均衡饮食、科学规律的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就能长高, ② 。人们常说的“增高针”指的是重组人生长激素,是通过基因种族大肠杆菌分泌型表达技术重组而来,其氨基酸含量、空间构象及序列与人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完全相同,具有等同作用。
③ ,常见副作用有注射部位局部红肿等。(A禁止骨骺已完全闭合者、肿瘤患者、糖尿病患儿、颅脑损伤者忌用重组人生长激素促生长治疗。B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生长发育问题,摒弃身高焦虑,切不可揠苗助长。C儿童的身高受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占70%,此外还与环境、营养摄入、睡眠质量等因素有关。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①处,前面说家长对孩子的身高很焦虑,他们认为打生长激素就能让孩子长高,前面有“只要”,这里应有“就”,可填“孩子就一定能长高”;第②处,前面说“真正需要生长激素治疗的孩子非常少”,如果能够做到“均衡饮食、科学规律的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是不需要打生长激素的,可填“并不需要使用生长激素”;第③处,此句与后面内容有关,而后面讲的是“常见副作用有”,可见打生长激素是有副作用的,可填“补充生长激素有副作用”。
[答案] ①孩子就一定能长高 ②并不需要使用生长激素 ③补充生长激素有副作用
4.“香饽饽”源自美味食物“饽饽”。与此类似的有新疆谚语“勤劳的人吃羊腿,懒惰的人喝凉水”。请简述“吃羊腿”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含义:由“勤劳的人吃羊腿,懒惰的人喝凉水”可知上下两句内容相反,由“喝凉水”可推知“吃羊腿”的意思是吃得好,进一步理解应该是代表美好幸福的生活;而这样的生活是靠“勤劳”得来的,由此可知“吃羊腿”的真正含义是美好的生活是靠自己奋斗得来的。
得名的缘由:这则谚语来自新疆,而新疆人爱吃羊肉,鲜美的烤羊肉是新疆人美味的食物,因此他们用“吃羊腿”来代表美好富足的生活就是很自然的。
[答案] 含义:“吃羊腿”象征着美好幸福的生活,美好的生活是靠自己奋斗得来的。
得名的缘由:源自新疆人的饮食习惯,鲜美的烤羊肉是新疆人美味的食物,久而久之抽象为美好富足生活的代名词。
5.文中括号内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字母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句“禁止”和后面的“忌用”的“忌”重复,可删掉“禁止”,或者把“忌用”改为“使用”。C句“儿童的身高受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句式杂糅,可修改为:儿童的身高受很多因素共同作用(儿童的身高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 A句修改为:骨骺已完全闭合者、肿瘤患者、糖尿病患儿、颅脑损伤者忌用重组人生长激素促生长治疗(禁止骨骺已完全闭合者、肿瘤患者、糖尿病患儿、颅脑损伤者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促生长治疗)。
C句修改为:儿童的身高受很多因素共同作用(儿童的身高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6分)
(2025·潍坊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走,去山里看海
苏沧桑
这里的每一朵莲,至死都保持着盛放的姿势。
深秋的径山,径山寺所在的径山。一壶鹅黄色的香莲茶递给我们一行七人第一声问候。我想起多年前第一次见它时的情景:“透过玻璃壶底,我们与莲面面相觑。片片花瓣,比宣纸更薄,更透,更淡。①细软如珊瑚的白色花茎花蕊,随着水的微流齐齐摇曳。一朵莲,仿佛一条绝世独立、自在游弋的鱼。”
午后的阳光照进枯败的荷塘,大部分用来做种的莲藕已经被起出来,去海南过冬了,到了春天,会被运回来,种下去。最后几朵不动声色盛开着的莲,紫色的,黄色的,与这个叫千花里的地方所有花卉一样,淡定而诱人。在荷塘水面的反光里,我想象那些莲藕种子,圆滚滚地倾泻进千里之外同样大小的荷塘,安静如一群离开母体的胚胎,蜷缩进临时胚胎管。冬天过后,它们回到母体,春分时节抽出第一枚新叶,开出绝美的一朵莲,两朵莲……然后,它们被一双手两双手采下,送进机器,烘干,定格,保持了最美的颜色和姿态。最后,在一注热水里,它们活过来,盛放如初开,释放被定格的所有部分,成为此时此刻我们七个人眼前的这七杯香莲茶。
②这是径山递给我们的第一道茶。空灵,绝伦。
径山递给我们的第二道茶,叫“水丹青”。黄昏,五分之四轮月亮照见径山脚下一个叫“径茶”的地方,一位未施脂粉、身着铁锈红中式对襟衫的女孩为我们分茶。没有音乐,没有絮叨,她慢慢地、默默地做着茶,仿佛忘记了我们七个人正眼巴巴盯着她把一小盏抹茶分给我们。但她用茶筅搅动茶沫时,速度极快,手机都无法捕捉。最后,她捻起一枚新牙签,在茶碗里作起了画,一枝梅树,两只飞鸟。大家都说,第一次见。
“水丹青”,是古代茶道的一种,自宋代由径山传到日本,又传了回来,让我想起那些辗转千里的莲花种子。
我问她,每天都有表演吗?
她说,不是表演,是切磋交流,以茶会友。越好的“水丹青”消失得越慢。
晚餐时,我共起身三次,舍下无比美味的农家菜,去看隔壁茶桌上那碗“水丹青”,淡了没有,消失了没有。趁四下无人,我拿起牙签,学着她的样子,蘸上深色抹茶,在画上加点(红色)梅花。我点了七下,为每一个人,不知道为什么。
后来她说,你把屋檐也点成了一树梅花的样子。哦,原来那是屋檐。
对于茶道,我懒,便不太喜欢那种正襟危坐、煞有介事,不如一个玻璃杯、一把茶叶、一壶热水,随便一靠、一躺,多简单自在。径山茶道尤其是“径山茶宴”,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元时期,具有禅文化、茶文化、礼仪文化等多方面价值,有击茶鼓、设茶席、谢茶等十数道仪式程序,想想都繁复得要命。而此时此刻,径山茶道因为一个朴素的女孩、一群相投的文友、大半轮月亮、我偷偷点上去的梅花,却有一种可亲近之感,觉得它与你是不隔的,它像天空那么深,像大海那么大,但它离你很近。
第三道茶,海拔八百米,耗时爬山一个半小时,径山寺的一位年轻法师接待了我们。唐代天宝元年,江苏昆山高僧法钦遵师嘱“乘流而行,遇径即止”,行脚至径山,于喝石岩畔结庐修行,是为径山禅脉开山之祖。南宋嘉定年间,径山寺被钦定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并日渐成为儒释道三家精神融汇之处,源远流长。苏东坡与径山有着不解之缘,他临终前作的最后一首诗,就是《答径山琳长老》,参透生死、物我两忘的他两日后便驾鹤西去。此刻,我们坐在法钦、紫柏等大德僧人坐过的地方,坐在“茶圣”陆羽、苏东坡、吴昌硕等坐过的地方,仿佛坐在云海之下、竹海之上。
我问眼前为我们泡茶的年轻出家人,是否去过很多庙宇,为什么在这里落脚?他说,也没有去过特别多的地方,但这里静。他说话时,语调很静,③正往茶盏里续着的茶水也如他的语调,没有一丝一毫晃动。
我低下头,盯着他刚刚为我续的那盏茶,看到的是一道牵山绕水、缠古绕今、海一样宽广深邃的茶。
海,是心海。
从径山寺一路逛到千岱山居时,天阴了下来。云雾渐起,翠竹环绕。径山绿茶在一个通透的玻璃杯里,收拢了整个山林,影影绰绰的。
记得那个更早的深秋,我回家乡待了十天,刻意体验了一次故乡的“劳作”——我十八岁离开家乡前和离开家乡后均从未做过的事情:和渔民们一起剥虾,补渔网,酿桂花酒,做番薯圆……这所谓的“寻根之路”,让我不由想,家乡还有多少人在从事着古老的劳作呢?如果不离开家乡,作为一个女子,我的人生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大概是这样吧:到海涂上捡海螺蛳、抓弹涂鱼,剥虾不会半小时手指就发白;在海岸边补网,时时向着海平线眺望,右手穿网孔,左手把重叠的部分展开,周而复始,而不会织了两眼网就
手痛;在太阳下山后用小铲铲下晒在篾席上的鱿鱼干,然后一家人吃晚饭,然后在灯下继续补网;我应该会有一个皮肤黝黑、酒量惊人的丈夫,他们叫他“酒雕”或“酒刹”。只要没有遭遇不幸,日子虽苦也甜。
但我现在是什么样子呢?一个在城市生活了三十年的女子,笑容里还有最初的一丝纯真和羞涩吗?我们像不像繁复茶道里的那一盏茶,永远失去了最初的野性和自由?
人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径山的每一朵莲花,至死都被定格为盛放的姿势,的确绝美,而人非莲花,还是自然地开放,自然地枯萎,像火一样慢慢暗下去,最后熄灭在土里的好吧?
那一晚,我们住在径山稻田中央的一幢民房里。④稻田刚刚收割完,斜阳与它相视而笑,如两位老人。夜深了,茶凉了,民房的主人回家了,狗不叫了。我自国外回来后整整两个月的失眠,终于沦陷在大海般浩瀚的稻秆子气味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中红衣女孩专注做茶、快速搅动茶沫以及纠正我的措辞等细节,表现了她对“水丹青”茶道的熟悉和对我的不满。
B.作者偷偷用牙签在“水丹青”上点画梅花的行为,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在美好事物上寄寓美好祝愿”的普遍情愫。
C.“径山茶宴”繁复的仪式程序让作者对径山茶道产生了疏离的感觉,而“水丹青”又让作者对径山茶道心生亲近之感。
D.作者坐在陆羽、苏东坡等历史文化名人坐过的地方,思绪连接古今,心为所动,情为所感,增强了文章的传统文化韵味。

A [A项,“对我的不满”理解错误,原文“我问她,每天都有表演吗?”“她说,不是表演,是切磋交流,以茶会友。越好的‘水丹青’消失得越慢。”只是作者和女孩的正常交流,没有体现出女孩对作者的不满,选项于文无据。]
7.下列对文中四处画线句子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细致地写出茶中香莲花蕊细软的形态,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摹出香莲孤绝自在的姿态,蕴含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句子②中的“递”字写出径山的待客情意;“空灵”“绝伦”之间用逗号隔开,强调了香莲茶带给作者内心的震撼。
C.句子③写茶水“没有一丝一毫晃动”,表现了法师倒茶动作的平稳,动作的平稳又能体现法师内心的平静,耐人品味。
D.句子④中“斜阳与它相视而笑”营造了稻谷归仓后轻松愉悦的氛围,“如两位老人”则包含夕阳虽好却近黄昏的叹惋。

D [D项,“夕阳虽好却近黄昏的叹惋”错误,句子④中“如两位老人”的比喻是说画面温馨舒适,平易近人。选项属主观臆断。]
8.山中无海,作者却以《走,去山里看海》为题,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揣摩“海”的多重意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原文对鹅黄色的香莲茶的描写和对“水丹青”茶道的描写可知,“海”的第一个意蕴是指品径山第一、二道茶时作者的感受,“而此时此刻,径山茶道因为一个朴素的女孩、一群相投的文友、大半轮月亮、我偷偷点上去的梅花,却有一种可亲近之感”“像大海那么大,但它离你很近”,作者感受到茶道的繁复深广如海;“第三道茶,海拔八百米,耗时爬山一个半小时,径山寺的一位年轻法师接待了我们”“我低下头,盯着他刚刚为我续的那盏茶,看到的是一道牵山绕水、缠古绕今、海一样宽广深邃的茶”“海,是心海”,这里“海一样宽广深邃的茶”是指茶里边包
含的径山寺融汇的儒释道精神,可见,“海”的第二个意蕴是指作者品第三道茶时,领悟到的径山寺融汇的儒释道精神能涵养宽广沉静的心海;“那一晚,我们住在径山稻田中央的一幢民房里”“终于沦陷在大海般浩瀚的稻秆子气味里”,“海”的第三个意蕴是指作者宿居稻田民房时,大自然的稻秆子气息浩瀚如海,让作者体验到自然宁静的生存状态。
[答案] ①品径山第一、二道茶时,作者感受到茶道的繁复深广如海;②品第三道茶时,作者领悟到径山寺融汇的儒释道精神能涵养宽广沉静的心海;③宿居稻田民房时,大自然的气息浩瀚如海,让作者体验到自然宁静的生存状态。
9.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跳转到对回乡经历的回忆与联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可从文章内容、文章主题、文体特点三方面作答。
文章内容方面,本段中作者的离乡与归乡与前文“午后的阳光照进枯败的荷塘,大部分用来做种的莲藕已经被起出来,去海南过冬了,到了春天,会被运回来,种下去”,莲花种子的外运与运回,“‘水丹青’,是古代茶道的一种,自宋代由径山传到日本,又传了回来”,水丹青茶道的外传与回归形成照应,在内容上增强了文章的“寻根”意味;
文章主题方面,原文“我们像不像繁复茶道里的那一盏茶,永远失去了最初的野性和自由”,写家乡的野性自由的生活状态,与茶失去最初的野性和自由相对照,是说离乡在外的“我”就像茶一样失去了最初的野性和自由,引发读者对人应有的生存状态的思考,深化了文章主题;
文体特点方面,“午后的阳光照进枯败的荷塘,大部分用来做种的莲藕已经被起出来,去海南过冬了,到了春天,会被运回来,种下去”“‘水丹青’,是古代茶道的一种,自宋代由径山传到日本,又传了回来,让我想起那些辗转千里的莲花种子”“我低下头,盯着他刚刚为我续的那盏茶,看到的是一道牵山绕水、缠古绕今、海一样宽广深邃的茶”,由径山三次品茶转换到对回乡生活的回忆与联想,丰富了文章内容,外出与回归的中心贯穿文章始终,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答案] ①作者的离乡与归乡与前文莲花种子的外运与运回、水丹青茶道的外传与回归形成照应,增强了文章的“寻根”意味;②写家乡的野性自由的生活状态,与茶失去最初的野性和自由相对照,引发对人应有的生存状态的思考,深化主题;③由径山三次品茶转换到对回乡生活的回忆与联想,丰富了文章内容,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三、写作(60分)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人情世故是现代社会的立身之本。有人则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材料解读:本材料围绕“人情世故”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展开讨论,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1)人情世故是现代社会的立身之本。这一观点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理解并熟练运用人情世故对于个体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它可能是建立人际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实现个人目标的重要手段。
(2)另一观点则对此持有异议,认为人情世故并非现代社会的立身之本,暗示着过度依赖人情世故可能导致道德滑坡、公平缺失等问题,或者强调现代社会更看重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等其他因素。
材料提到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人情世故是现代社会的立身之本,另一种则对此不以为然。这表明在现代社会中,人情世故是否重要,是否应成为我们立身处世的根本,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考生需要在这两种观点之间做出选择,并阐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参考立意:
(1)人情世故的价值与局限:探讨人情世故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如增进人际和谐、推动问题解决等,同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滋生腐败、破坏公平等。
(2)人情世故与个人成长:分析人情世故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探讨其对人格塑造、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掌握人情世故的同时保持独立人格。
(3)人情世故与社会进步:探讨人情世故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分析在现代社会中,是否应弱化人情世故的作用,更加注重规则制度、公平竞争等。
(4)人情世故与道德建设:探讨人情世故与道德建设的关系,分析如何在人情世故中坚守道德底线,弘扬社会正气。
[优秀范文]
人情世故:现代社会的双刃剑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人情世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存在与作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有人将其视为现代社会的立身之本,强调其在人际关系建立、问题解决等方面的重要性;有人则对此持有保留态度,担忧过度依赖人情世故可能导致道德滑坡、公平缺失等问题。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人情世故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局限,力求对这一现象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以期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对待人情世故提供有益的启示。
首先,人情世故在现代社会中有积极作用。人情世故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智慧,确实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在中国商业环境中,良好的人脉关系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企业与市场、企业与合作伙伴,有助于企业拓展业务、获取资源,推动企业发展壮大。比如,一家企业在创业初期,通过创始人的人脉网络,成功对接到关键的投资人与供应商,迅速打开了市场局面,这就是人情世故在商业运作中的生动体现。同样,在职场中,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员工往往更能得到同事的认可、上司的赏识,从而在晋升机会、项目分配等方面占据优势。他们懂得适时表达关心、善于倾听他人意见、能够协调各方利益,这种人际交往的智慧无疑为其职业生涯增添了助力。
然而,人情世故可能存在负面影响。人情世故并非总是阳光明媚的一面,其过度运用或滥用可能导致一系列负面效应。在官场腐败问题中,人情世故往往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一些官员利用私人关系,进行权力寻租、利益输送,严重损害了公共利益,败坏了社会风气。例如,近年来曝光的一些贪腐案件中,涉案官员往往利用长期积累的人脉网络,编织庞大的利益共同体,严重侵蚀了国家资产,损害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此外,在教育领域,过度的人情干预也可能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家长通过托关系、走后门等方式,为子女争取优质的教育资源,挤压了其他孩子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加剧了教育公平问题。这些现象警示我们,人情世故若失去道德约束与规则制约,可能会成为滋生腐败、破坏公平的温床。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人情世故呢?首先,借鉴西方社会的经验,建立健全公平、透明的规则制度,限制人情世故的滥用。例如,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公共资源分配、职务晋升等重大事项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压缩人情操作的空间。其次,个人层面,我们既要掌握人情世故,懂得在适当场合、恰当方式下运用人际交往的智慧,以增进人际和谐、推动问题解决;更要坚守道德底线,不以牺牲公平正义为代价换取个人私利,始终保持对公正公平的执着追求。只有在规则制度与道德修养的双重保障下,我们才能实现人情世故与社会公正、公平的和谐共生。
人情世故犹如一把双刃剑,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局限并存。我们既要看到其在增进人际和谐、推动问题解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要警惕其可能导致的腐败、公平缺失等问题。唯有建立健全公平、透明的规则制度,提升个人道德素养,才能在人情世故与社会公正、公平之间找到平衡,实现人情世故在现代社会中的健康、有序运作,为社会进步、个体发展提供积极动力。让我们在理性对待人情世故的同时,共同营造一个公正公平、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