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二 组合练3 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 课件——2026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板块二 组合练3 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 课件——2026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1:5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板块二 题型组合滚动练
组合练3 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
第一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2025·佛山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素纱襌衣作为湖南省博物馆的馆藏珍品之一,被誉为“世界上最轻薄的衣服”,整件衣物薄如蝉翼,仅重49克。20世纪80年代,湖南省博物馆委托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素纱襌衣。但该研究所复制出来的第一件素纱襌衣的重量超过80克。后来,专家共同研究才找到答案,原来现在的蚕宝宝比几千年前的要肥胖许多, A ,所以织成的衣物自然也就重多了。紧接着专家们着手研究一种特殊的食
料喂养蚕,控制蚕宝宝的个头,成功为蚕宝宝“减肥”,得到了现代社会能够获得的最细的蚕丝——只有平时蚕丝的五分之一,解决了材料问题。他们又按照当时的门幅重新装造,定制了一台 48 厘米幅宽的机台。纹样参考考古报告中的记载,经电脑测绘,一比一还原。织工师傅花了三个月时间提前训练手感,方才上机织造。染色时,经多次试验,最后选用化学染料和红茶浸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面料染色做旧处理。前后耗13年之久,这件薄如蝉翼的复制品方才大功告成。尽管如此精心,最后织成的复制品 B ,达49.5克。
霓裳羽衣,锦绣华裳,素纱襌衣能够走出历史,让我们有幸目睹其美丽与风采,背后是一代代考古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与坚韧追求。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处,前后文有“蚕宝宝比几千年前的要肥胖许多”“所以织成的衣物自然也就重多了”及“获得的最细的蚕丝”可知,此处承上启下,是因为丝粗了,故应填“吐出的丝更粗”。B处,此处和前面重量“仅重49克”相比较,是49.5克,则是重了0.5克,可知应填“还是重了0.5克”。
[答案] A.吐出的丝更粗 B.还是重了 0.5克
2.请用5个动词性短语概括素纱襌衣复制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步骤。(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结合“控制蚕宝宝的个头,成功为蚕宝宝‘减肥’,得到了现代社会能够获得的最细的蚕丝”可概括出:控制蚕丝细度。结合“定制了一台48厘米幅宽的机台”可概括出:定制机台宽度。结合“纹样参考考古报告中的记载,经电脑测绘,一比一还原”可概括出:还原纹样设计。结合“花了三个月时间提前训练手感,方才上机织造”可概括出:上机进行织造。结合“最后选用化学染料和红茶浸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面料染色做旧处理”可概括出:染色做旧处理。
[答案] 控制蚕丝细度 定制机台宽度 还原纹样设计 上机进行织造 染色做旧处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2025·南通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在朦胧里,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豁蒙楼的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石涛的画。
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没有垛子,真像平台一样。城上可以望南京的每一角。这时候若有个熟悉历代形势的人,给你指点,隋兵是从这角进来的,湘军是从那角进来的,你可以想象异样装束的队伍,打着异样的旗帜,拿着异样的武器,汹汹涌涌地进来,远远仿佛还有哭喊之声。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诗词,趁这时候暗诵几回,也可印证印证,或许更能领略诗人当日的情思。
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若在微醺之后,迎着小风,似睡非睡地躺在藤椅上,听着船底汩汩的波响与不知何方来的箫声,真会教你忘却身在哪里。湖上的樱桃最出名。据说樱桃熟时,游人在树下现买,现摘,现吃,谈着,笑着,多热闹的。
3.下列句子中的“心思”和文中加点(红色)处的“心思”,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一家人都欢天喜地的,可赵二妈满脸愁容,一肚子心思。
B.客人们故意地和我说东说西,招我笑,我却没心思说笑。
C.怎样绣?那姑娘的心思十分精巧,她的刺绣最栩栩如生。
D.你不要白费心思了,我是一个讲原则的人,不能答应你。

C [文中加点(红色)处的“心思”指智慧、才思。A项,指心事。B项,指心情。C项,指智慧、才思。D项,指心神、精力。故选C。]
4.假如文中画横线部分中的“你”就是你自己,你最想暗诵哪两句诗词?请写出诗词并说明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诗词”可知,诗词必须与“金陵怀古”相关,能体现作者对朝代更替的感受,并结合诗词说明理由。如:“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这两句词印证了六朝兴亡交替的历史,表现了词人吊古伤今、感慨世事变化的情思。关于“金陵怀古”的诗词还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答案]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这两句词印证了六朝兴亡交替的历史,表现了词人吊古伤今、感慨世事变化的情思。
5.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逗号的基本作用是表示语气的停顿,它有表现较长时间停顿的效果。“现买,现摘,现吃,谈着,笑着”使用了逗号,将几个短语分隔开,连续运用短句,使语言表达节奏分明、活泼灵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语言表达极富情趣,渲染了热闹的场景,形象地表现了游人欢快的心情。
[答案] 连续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渲染了热闹的场景,形象地表现了游人欢快的心情。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2025·济南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材料一:
壬子,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先是,许远于城中积粮至六万石,虢王李巨以其半给濮阳、济阴二郡,远固争之,不能得;既而济阴得粮,遂以城叛,而睢阳城至是食尽。将士人廪米日一合①杂以茶纸树皮为食而贼粮运通兵败复征。睢阳将士死不加益,诸军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贼为云梯,势如半虹,置精卒二百于其
上,推之临城,欲令腾入。巡预于城潜凿三穴,候梯将至,于一穴中出大木,末置铁钩,钩之使不得退;一穴中出一木,拄之使不得进;一穴中出一木,木末置铁笼,盛火焚之,其梯中折,梯上卒尽烧死。贼又造木驴攻城,巡熔金汁灌之,应投销铄。贼又于城西北隅以土囊积柴为磴道,欲登城。巡不与争利,每夜,潜以松明、干蒿投之于中,积十余日,贼不之觉,因出军大战,使人顺风持火焚之,贼不能救,经二十余日,火方灭。巡之所为,皆应机立办,贼伏其智,不敢复攻,遂于城外穿三重壕,立木栅以守巡,巡亦于其内作壕以拒之……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材料二:
始,肃宗诏书侍郎张镐代贺兰进明节度河南,率浙东李希言、浙西司空袭礼、淮南高适、青州邓景山四节度犄角救睢阳,巡亡三日而镐至,十日而广平王收东京。时议者或谓:巡守睢阳,众六万,既粮尽,不持满按队出再生之路,与夫食人,宁若全人?于是张浚、李纾、董南史、张建封、樊晃、朱巨川、李翰咸谓巡蔽遮江、淮,沮贼势,天下不亡,其功也。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材料三:
《新唐书》记载:“众议东奔,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赞曰:“张巡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 ①合(gě):量词,十合为一升。
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将士人廪米日一合杂以茶纸树皮为食而贼粮运通兵败复征。
[解析] 句意:将士每人每日给米一合,并夹杂茶纸、树皮而食,而叛军却粮道畅通,兵员伤亡能够及时得到补充。“将士人廪米日一合”,是主谓句,不可断开,在C处停顿。“杂以茶纸树皮为食”,“以……为”是固定结构,不可断开,在E处停顿。“而贼粮运通”,“运通”作“贼粮”的谓语,本句为主谓结构,在G处停顿。故在C、E、G三处断开。
[答案] CEG
7.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红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应,意为应该,与《促织》中“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的“应”意义不同。
B.穿,意为开凿,与《孔雀东南飞》中“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的“穿”意义不同。
C.犄角,即掎角,指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文中表示为救睢阳而采取的用兵阵法。
D.济,意为帮助,援助,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的“济”意义相同。

A [A项,“应,意为应该”错误。立刻,随即/随着。句意:木驴立刻被销毁。/每当听到琴瑟的弦音,就会随着节奏(旋律)翩然起舞。B项,正确。开凿/把东西串联起来。句意:于是在城外挖了三道壕沟。/送了聘金三百万,全部用青丝串联起来。C项,正确。句意:率浙东李希言、浙西司空袭礼、淮南高适、青州邓景山四位节度使互为掎角之势,以救睢阳。D项,正确。句意:得以用来援助中兴大业。/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显达的时候就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故选A。]
8. 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睢阳守城的将士得不到援兵,诸军粮食救应不至,仅剩的一千六百士卒被贼兵围困,张巡便准备守城战具抵御敌人。
B.面对敌军制作的各种进攻武器,张巡随机应变,巧妙设置各种机关予以破解,保护城的同时也得到叛军的佩服。
C.张巡经历大小数百次战斗,力量用尽后死去。张巡死后广平王用十天收复洛阳,有人认为天下不亡有张巡的功劳。
D.面对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不利因素,有人曾提议向东转移保存实力,但张巡、许远等死守睢阳城,挫败敌军气焰。

C [C项,“张巡死后广平王用十天收复洛阳”错误。原文说的是“巡亡三日而镐至,十日而广平王收东京”,即张巡死后三天张镐兵到,十天后广平王收复东京洛阳。]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虢王李巨以其半给濮阳、济阴二郡,远固争之,不能得。(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固”,坚决;“得”,成功。(2)“保障”,屏障;“鼓”,名词用作动词,鼓噪;“南”,名词用作动词,南下。
虢王李巨把其中的一半给濮阳、济阴二郡,许远坚决争辩,但没有成功。
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屏障,如放弃,贼兵就会乘胜鼓噪南窜,江、淮必亡。
10.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张巡的形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巡预于城潜凿三穴,候梯将至……巡之所为,皆应机立办,贼伏其智,不敢复攻,遂于城外穿三重壕,立木栅以守巡,巡亦于其内作壕以拒之……”可知,张巡随机应变,机智有谋;由“睢阳将士死不加益,诸军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张巡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可知,张巡不畏牺牲,宁死不屈,忠贞爱国;由“众议东奔,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可知,张巡具有远见卓识。
[答案] ①随机应变,机智有谋;②不畏牺牲,宁死不屈,忠贞爱国;③远见卓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壬子(初六),叛军大将尹子奇又征兵数万名,来围攻睢阳。先前,许远于睢阳城中积蓄资粮达六万石,虢王李巨把其中的一半给濮阳、济阴二郡,许远坚决争辩,但没有成功。济阴得到粮食以后,随即连城投降了叛军,而睢阳城中的积粮此时已被吃尽。将士每人每日给米一合,并夹杂茶纸、树皮而食,而叛军却粮道畅通,兵员伤亡能够及时得到补充。睢阳守城的将士死伤得不到援兵,诸军粮食救应不至,士卒损耗得仅剩下一千六百人,都因为饥饿疾病
没有多少战斗力,于是睢阳城被叛军紧紧地包围,张巡便准备守城的战具抵御敌人。叛军制作了云梯,高大如半个彩虹,上面安置了二百精兵,推临城下,想令士兵跳入城中。张巡事先在城墙上暗中凿了三个洞穴,等待云梯快临近时,从一穴中伸出一根大木,头上设置了铁钩,钩住云梯使不得退去;又从一穴中伸出一根木头,顶住云梯使其不得前进;其余一穴中伸出一大木,头上安置了一个铁笼,笼中装着火焚烧云梯,云梯从中间被烧断,梯上的士卒全部被烧死。叛军又制作木驴来攻城,张巡就熔化铁水浇灌木驴,木驴立
刻被销毁。叛军最后在城西北角用土袋和柴木积成阶道,想借此登城。张巡不与叛军交战,只是每天夜晚,暗中把松明与干草投进正在堆积的阶道中,共十多天,叛军没有察觉,张巡乘机出军大战,派人顺风纵火焚烧阶道,叛军无法救火,经过二十多天大火才熄灭。张巡的所作所为都是随机应变,立刻办理。叛军佩服他智谋高强,不敢再来进攻。于是在城外挖了三道壕沟,并置立木栅而围城,张巡也在城内挖了壕沟以对抗敌人……
材料二:
原先,肃宗下诏命中书侍郎张镐接替贺兰进明为河南节度使,率浙东李希言、浙西司空袭礼、淮南高适、青州邓景山四位节度使互为掎角之势,以救睢阳。张巡死后三天张镐兵到,十天后广平王收复东京洛阳。当时议政者中有人认为:张巡开始守睢阳时,有兵六万,粮尽之后,不保存实力率队出城求再生之路,与其吃人,何如保全人?但是张浚、李纾、董南史、张建封、樊晃、朱巨川、李翰等都认为张巡护卫江、淮,挫贼气焰,天下不亡,是他的功劳。
材料三:
《新唐书》记载:“大家议论向东转移,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屏障,如放弃,贼兵就会乘胜鼓噪南窜,江、淮必亡。”称赞说:“张巡经历了大小数百次战斗,虽然力量用尽后死去,但使唐朝完全拥有江、淮的财物,得以用来援助中兴大业,用带来的利益去补偿弊害,就像用一百来换一万一样是可以的。”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2025·长郡中学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
题。
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澧州觐省①
杜 甫
佳士欣相识,慈颜②望远游。
甘从投辖饮③,肯作置书邮④。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湖南冬不雪,吾病得淹留。
【注】 ①觐省:指探望双亲。②慈颜:指父母的容颜。③投辖饮:《汉书·陈遵传》记载,“遵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④置书邮:传递信件、文书的驿使。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次句从父母的期望着笔,表现了殷六志在四方、理想高远的人生追求。
B.颔联下句借一“肯”字,形象刻画出诗人意欲托人传递书信时的微妙心理。
C.颈联由高鸟暮云、寒蝉碧树构成的晚秋之景,渲染出一种浓重的送别氛围。
D.尾联交代了诗人因病淹留长沙而不得归乡的情状,与上文的请托形成呼应。

A [A项,“表现了殷六志在四方、理想高远的人生追求”错误,“慈颜望远游”的意思是:父母慈祥的面容望向远方游子。此句是从对面落笔,借父母双亲思子,表达殷六的思归之切。]
12.本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鉴赏诗歌情感可以抓住表现情感的词,如本诗第一句的“欣”,意思是“佳士们欣喜地认识”,表达杜甫结识佳士们的欣喜之情。可以通过分析叙事,来把握诗人情感,诗歌最后一句“吾病得淹留”,意思是“我因病得以久留此地”,流露出杜甫生病的伤感,以及因病滞留他乡不能回家的惆怅之情。所以,由第二句“慈颜望远游”及题目中的“送殷六参军归澧州觐省”可知,不能回家的杜甫,看到要回家“探望双亲”的殷六,心里非常羡慕。当然,也可以从题目“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及诗歌第三句“甘从
投辖饮”得知诗歌写作背景,在酒宴上,杜甫也要表达对主人蔡五热情好客的感激,所以引用典故,赞美主人的好饮与唯恐招待不周。结合注释,以及诗歌里的“甘”字,可以看出杜甫要表达的主勤客欢之意。另外,还可以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揣摩诗人情感,“湖南冬不雪”,对应的是家乡风物的不同,自然牵动离愁与思乡之情,诗人想念家中亲友,并解释了不能早归的原因是“吾病得淹留”。
[答案] ①对结识佳士的欣喜,对蔡五好客重情的感念,对殷六归家探亲的艳羡;②对故乡亲朋的思念,对归家不得的惆怅,对自己病情的伤怀。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