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二 组合练15 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 课件——2026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板块二 组合练15 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 课件——2026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1:5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板块二 题型组合滚动练
组合练15 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
第五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2025·济宁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老的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而来,越过青藏高原,像一台蒸汽列车,冒着白汽驶入陇原大地,开始了陇上的漫漫行旅。此刻,坐在这列火车上,我就是黄河的一朵浪花、一波微澜。河水一头( ① )入甘南的玛曲,却猛地掉转方向,( ② )出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弯。
从襁褓中走出来的黄河,保留着本真的模样,就像一个新生的婴儿。她惺忪眼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梦幻的、神秘的。她一边走,一边摸索,一边成长,一路吸纳各个支流,在这里终成大河。终成大河的她,在柔美尚多于壮美之时,与玛曲黄河大桥相遇。这是不是她遇见的第一座大桥,我不清楚。但她的欢欣,她的激越,早已被那不停歇的哗哗声响表露无遗。以后的千里之行,她将走过更多的桥,面对更大的山、更深的谷,遇见更美的风景,但这一次的邂逅,注定( ③ )在她的心里。
在草原( ④ )着云朵的地方,黄河像一条细细的白色飘带缓缓地舞动,安详、静谧、旷远。她走了,我使劲地招手,黄河的背影漫漫汤汤、一望无际。我成了广袤草原上一个白色的点、一抹亮晶晶的水。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①闯 ②转 ③印 ④捧
B.①扎 ②拐 ③烙 ④捧
C.①闯 ②拐 ③印 ④连
D.①扎 ②转 ③烙 ④连

B [第①空,“扎”有钻进去之意,用“扎”比“闯”更显主动急切。第②空,“转”与“拐”都有改换方向之意,但“拐”与文中“掉转方向”“一百八十度的大弯”更对应。第③空,“印”与“烙”都有留下痕迹之意,但“烙”留下的痕迹更不易磨灭。第④空,“捧”有用双手托之意,用“捧”比“连”更形象生动。故选B。]
2.下列句子中加点(红色)词语与文中第二段中的“襁褓”用法一致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他决定回乡投资兴业,报效桑梓。
B.张雨霏巾帼不让须眉,在国际大赛中屡创佳绩,为国争光。
C.中东地区烽烟再起,生灵涂炭,令爱好和平的人们痛心不已。
D.新疆霍尔果斯已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综合性口岸。
D [D项,“枢纽”与文中的“襁褓”均为比喻义,其他三项都是借代义。]

3.请结合文本,赏析画波浪线句子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修辞的角度来看,“她惺忪眼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梦幻的、神秘的。她一边走,一边摸索,一边成长,一路吸纳各个支流”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她惺忪眼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梦幻的、神秘的”赋予黄河以人的情态,形象描写出黄河的本真;“一边走,一边摸索,一边成长,一路吸纳各个支流”,强调黄河不断成长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梦幻的、神秘的。她一边走,一边摸索,一边成长”等,多用短句,节奏明快,表达简洁有力。
[答案] ①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既形象描写出黄河的本真,又强调黄河不断成长的过程;②多用短句,节奏明快,表达简洁有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025·济宁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达克效应的根源是自恋。心理学家认为,人天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简称尊重需要。当尊重需要无法被满足时,就会产生让人不舒服的自卑感。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后,会让人心情舒畅,进而给人带来力量和信心,但是 ① ,就会适得其反,让自己变得脆弱。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尊心,过度关注并赞扬自己,结果发展成了“迷之自信”。他们对自己的形象认知是一种“理想化形象”,然而,这种“理想化”并不是真正的理想。
不过,心理机制是自然演化的产物,是为了适应某些生存场景而保存下来的,达克效应也是如此。这种“迷之自信” ② ,但也不是毫无益处。如果能将这种过度的自信调整到接近实际情况的程度,肯定自己的优点的同时, ③ ,那么“迷之自信”就会变为真正的自信。自信,是人们做事之前必须具备的心理状态,如果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定很难完成具有挑战的任务。因此,适度的自我欣赏,能促进个体良性发展。
4.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①空,此句为照应句,与前文构成转折;根据后文“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尊心,过度关注并赞扬自己”可知,应是过度看中“尊重需要”会带来相反的结果,故可填写“过度看中这种需要”之类的句子。第②空,语境强调“迷之自信”的缺点,根据“他们对自己的形象认知是一种‘理想化形象’,然而,这种‘理想化’并不是真正的理想”分析,应是会让人高估自己,故可填写“虽然会让人高估自己”之类的句子。第③空,语境说的是怎样使“迷之自信”变为真正的自信,在“肯定自己的优点的同时”也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故可填写“也承认自己的缺点”之类的句子。
[答案] ①过度看中这种需要 ②虽然会让人高估自己 ③也承认自己的缺点
5.请以“迷之自信”为开头,概述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0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结合“如果能将这种过度的自信调整到接近实际情况的程度,肯定自己的优点的同时……那么‘迷之自信’就会变为真正的自信”“适度的自我欣赏,能促进个体良性发展”分析可知,语段主要观点是:如果能将这种过度的自信调整到接近实际情况的程度,就能促进个体良性发展。然后以“迷之自信”为开头改写句子,把“这种过度的自信”改为“迷之自信”,最后调整句子语序为:“迷之自信”如果能被调整到接近实际的程度,就能够促进个人的良性发展。
[答案] “迷之自信”如果能被调整到接近实际的程度,就能够促进个人的良性发展。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2025·福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材料一:
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先轸曰:“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
之,谓诸侯何?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雠,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楚师背酅①而舍,晋侯患之。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楚师败绩。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有删改)
材料二: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
“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有删改)
【注】 ①酅:险要的丘陵。
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
[解析] 句意:晋文公很高兴,于是把宛春囚禁在卫国,同时私下里允诺恢复曹、卫。曹、卫就与楚国断交。“说”同“悦”,解释为“高兴”,所以“公悦”是主谓句,表意完整,其后A处断开;“乃拘宛春于卫”为状语后置句,后置状语“于卫”后D处断开;第一个“曹卫”是前句宾语,第二个是后句主语,中间G处断开。综上应在A、D、G三处断开。
[答案] ADG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红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爱,吝惜、吝啬,与《过秦论》中“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爱”意思相同。
B.壮,强盛、雄壮,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壮”意思相同。
C.食言,指不履行诺言、言而无信,与成语“食言而肥”中的“食言”意思相同。
D.山河,指的是大山大河,此处是子犯借晋国地势险要,劝谏晋文公下定决心开战。

B [A项,正确。句意:楚国吝惜曹国、卫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B项,错误。强盛、雄壮;壮年。句意:出兵作战,有理就气壮。/我壮年时,尚且比不上别人。C项,正确。句意:背弃恩惠而说话不算数。/形容为了自己占便宜而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D项,正确。故选B。]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国被楚国围攻,向晋国求救。晋文公想与楚国交战,先轸认为,让宋向齐秦赠礼,由两国求楚退兵,挑起楚国与齐秦的矛盾,实现开战目的。
B.晋文公听从先轸的建议,没有答应楚国复卫、封曹、释宋的要求,私下答应曹、卫复国以离间他们和楚国的关系,并拘押使者宛春来激怒楚国。
C.面对楚军进逼,晋军选择退让,子犯认为出兵作战,士气高低关键在于道义上是否占理,而晋军的退让能使己方立于有理的位置。
D.文公采纳咎犯的建议,击败楚国,行赏时雍季居首位,因为雍季认为咎犯的建议属于竭泽而渔、焚薮而田,不是长久之道,自己说的才对百世有利。

D [D项,“因为雍季认为咎犯的建议属于竭泽而渔、焚薮而田,不是长久之道,自己说的才对百世有利”有误,从原文“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来看,是文公认为咎犯建议属于“一时之务”,不应得最高赏赐,而雍季之言对百世有利,可以得到最高赏赐。]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微”,如果没有、如果不是;“辟”,同“避”,躲避;“所以”,用来……的。(2)“临”,遇到;“却”,击退;“反”,同“返”,回来。
如果没有楚国的恩惠我们到不了今天,退却三舍的距离来躲避他们,就是作为报答。
遇到危难采用诈术,足以击退敌人;退敌回来尊崇贤人,足以报答恩德。
10.成语有“兵不厌诈”,《孙子兵法》中亦有言“兵者,诡道也”,它们都强调了战争需要什么条件?《吕氏春秋》对此的态度又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兵不厌诈”大意是“用兵不厌嫌诈术”,比喻用兵作战不排斥运用诡变、欺诈的策略或手段克敌制胜。“兵者,诡道也”大意是“用兵打仗是一种变化无常之术,需要运用种种方法欺骗迷惑敌人”。它们都强调用兵会用到欺诈的策略、手段。材料二《吕氏春秋》中说到“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意思是靠诈术成功,最终也必定因此而失败;各种诈术充满国家,这样的国家不可能安定。
[答案] ①欺骗(或欺诈之术)。②靠诈术成功,最终也必定因此而失败;各种诈术充满国家,这样的国家不可能安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国派门尹般到晋军中报告情况非常危急。晋文公说:“宋国来报告危急情况,不去救他便断绝了交往,如果请楚国退兵,楚国又不答应。我们想作战,齐国和秦国又不同意,怎么办?”先轸说:“让宋国丢开我国而去给齐国、秦国赠送财礼,假借他们两国去请求楚国。我们逮住曹国国君,把曹国、卫国的田地分给宋国,楚国吝惜曹国、卫国,必定不答应齐国和秦国的请求。齐国和秦国喜欢宋国财礼而怒恨楚国不接受调解的顽固态度,能不参战吗?”
晋文公很高兴,拘捕了曹共公,把曹国和卫国的田地分给了宋国人。子玉派宛春到晋军中报告说:“请恢复卫侯的君位,同时把土地交还曹国,我也取消对宋国的包围。”先轸说:“不答应楚国的请求,这是抛弃宋国;救援了又抛弃他,将对诸侯说什么?不如私下里答应恢复曹国和卫国来离间他们,逮了宛春来激怒楚国,等打起仗再说。”晋文公很高兴,于是把宛春囚禁在卫国,同时私下里允诺恢复曹、卫。曹、卫就与楚国断交。子玉发怒,追击晋军。晋军撤退。军吏说:“以国君的身份而躲避臣下,这是耻辱;而且楚军已经衰疲,为什么退走?”子犯说:“出兵作战,有理就气壮,
无理就气衰,哪里在于在外边时间的长短呢?如果没有楚国的恩惠我们到不了今天,退却三舍的距离来躲避他们,就是作为报答。背弃恩惠而说话不算数,以保护楚国的仇敌,我们理曲而楚国理直,加上他们的士气一向饱满,不能认为是衰疲。我们退走而楚军回去,我们还要求什么?若他们不回去,国君退走,而臣下进犯,他们就缺理了。”晋军退走三舍,楚国骑士要停下来,子玉不同意。楚军背靠着险要的丘陵宿营扎寨,晋文公对此很忧虑。子犯说:“出战吧!打了胜仗,一定会得到诸侯的拥护。如果打不胜,晋国外有大河(黄河),内有高山(太行山),也必定不会受什么损害。”楚军大败。
材料二:
从前,晋文公要与楚国人在城濮作战,召来咎犯问他说:“楚国兵多我国兵少,怎么办才能取胜?”咎犯回答说:“我听说礼仪烦琐的君主,对于文饰礼仪从不感到满足,频繁作战的君主,对于诡诈之术从不感到满足,您也对楚国实行诈术就行了。”晋文公把咎犯的话告诉了雍季,雍季说:“把池塘的水弄干捉鱼,难道不能获得鱼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把沼泽地的草木烧光来打猎,难道不能获得野兽吗?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久长之计。”
晋文公采纳了咎犯的意见,在城濮战败了楚国人。回来后论功行赏,雍季被列为首位。晋文公身边的人进言说:“城濮之战的成功,是因为用了咎犯的谋略,主公采纳他的谋略而论功行赏却把他放在后边,这或许不合适吧?”晋文公说:“雍季的话可以百世获利;咎犯的话,是应付一时之急的方法,哪有将一时之急的方法放在百世之利前面的道理呢?”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遇到危难采用诈术,足以击退敌人;退敌回来尊崇贤人,足以报答恩德。晋文公虽然不能始终如一(用德行来要求自己),却也足以成为霸主啊。”靠诈术来取得成功,那成功最终必定毁坏,那胜利必定变为失败。各种诈术充斥整个国家,不可认为是安定的局面,祸患不单单来自国外啊。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2025·温州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次韵幼安留别①
唐 庚
白头重踏软红尘,独立鹓行觉异伦。
往事已空谁叙旧,好诗乍见且尝新。
细思寂寂门罗雀,犹胜累累冢卧麟。
力请宫祠②知意否,渐谋归老锦江滨。
【注】 ①诗人因蔡京指斥其为元祐党人,被贬官,六年后遇赦,返京复官。②请宫祠:请求辞官。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软红尘”在此处指都城的繁华景象,“鹓行”,以鹤群的飞行有序,比喻上朝的队列。
B.颔联“乍”字写出诗人读到友人诗后的兴奋,但从“且”字可看出诗人读诗而心不在诗。
C.颈联运用“寂寂”“累累”两个叠词,使诗句更富于音乐美,也强化了两种人生的比照。
D.尾联“知意否”是在问友人幼安“知道我的心意了吗”,“力”字表明自己心意之坚决。

B [B项,“诗人读诗而心不在诗”说法有误。“且尝新”表达的依旧是诗人对于收到和阅读友人诗的欣喜之情。]
12.诗人返京复官不久,便“渐谋归老”,请结合诗歌分析其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联写的是诗人回京复官后的感受,意为诗人六年后重回京师,繁华之景依旧,而自己却已须发皆白,一派苍老龙钟之态;他站在百官云集的上朝队列之间,内心却感到异常孤独,虽朝冠在身,却仿佛仍不属其中一员。诗人通过色彩(“红尘”与“白头”)、众寡(“鹓行”与“独立”)的强烈反差,透露出一种历尽沧桑之后的孤寂和伤感;因贬斥而留下的创伤,在其外貌和内心刻下无法抹去的痕迹。正因如此,诗人才有心“归老”。
通过颔联“往事已空”和颈联“细思……卧麟”的评论与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此时通过独处静思,情绪也由前面的悲伤惆怅转向旷达和自慰,似有从名利追逐和与日俱增之忧患中挣脱出来之感。 经历过遭奸臣构陷贬官飘零的生活,诗人看透了世事,末句的一个“渐”字,令人想见其长期郁结,而变得冷漠枯寂的心境。于是他开始向往归乡后远离尘世喧嚣纷扰、躬耕田亩、啸傲林塘的自由生活。这是一个饱经仕途忧患且洞穿尘世名利之后的人才会作出的抉择。而诗人的家乡锦江滨,正是这样一个所在。
[答案] ①贬谪六年重新回朝后深感孤独,在官场上没有知音,自己也已老态龙钟。②看透世事后向往远离世俗喧嚣,躬耕田亩、啸傲林塘的自由生活。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