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二 组合练5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写作 课件——2026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板块二 组合练5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写作 课件——2026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1:5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板块二 题型组合滚动练
组合练5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写作
第二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同音词,为什么单是汉语中的谐音会如此广泛地存在,从古至今一直受到青睐?________,这与汉语的特点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密切相关。
中华民族具有含蓄、内敛的审美追求,人们会把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蕴含在语言深处,讲究________,重在义生文外。汉语谐音艺术正好体现了这种含蓄、内敛的审美意趣。比如,诗词中以“晴”谐“情”,以“丝”谐“思”,以“莲”谐“怜”等。
通过谐音,可以将看似无关的物象联系起来,间接、委婉地表达某种期愿,满足人们的交际或表达需要。比如,传统婚礼中备办红枣、花生、桂圆、莲子,蕴含着对新婚夫妇“早生贵子”的祝福;( A ),( B );年节时打碎杯盘,一句“碎碎(岁岁)平安”可以化解不少尴尬与不安。
________,谐音不失为一种化直露为含蓄,避粗俗而成典雅的绝妙方式。所谐之音________,可以达到隐秀蕴藉、内外和谐的表意效果。不仅如此,所谐物象间的陌生感,更平添了几分幽默与谑趣。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A.不用说 言外之意 总之 真假难分
B.不用说 话里有话 总之 虚实相生
C.可以说 话里有话 可见 真假难分
D.可以说 言外之意 可见 虚实相生

D [第一组,不用说:用不着解释,大家都知道。可以说:能这样说,表示某种程度上的认可。语境中有“为什么单是汉语”“这与汉语的特点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密切相关”,可见,这里只是表示程度的推测,应使用“可以说”。第二组,言外之意: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话里有话:话里含有别的意思。语境中讲“中华民族具有含蓄、内敛的审美追求,人们会把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蕴含在语言深处”“汉语谐音艺术正好体现了这种含蓄、内敛的审美意趣”,这是谐音的特点,而不是“谐音”本身的“别的意思”,应使用“言外之意”。
第三组,总之:总的说来。可见:可以想见。语境中前文“比如……可以化解不少尴尬与不安”是举例,后文“谐音不失为一种化直露为含蓄,避粗俗而成典雅的绝妙方式”是推论,应使用“可见”。第四组,真假难分:真假分辨不清。虚实相生:虚和实互相转化,互相依存。语境中“所谐之音”和“所谐物象”的关系正是“虚和实互相转化,互相依存”,应使用“虚实相生”。故选D。]
2.请在文中A、B两处补写恰当的句子构成一个事例,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上文“比如,传统婚礼中备办红枣、花生、桂圆、莲子,蕴含着对新婚夫妇‘早生贵子’的祝福”,所写的事例也应该是“谐音”的运用,句式上应该和上文列举的事例一致。根据下文“年节时打碎杯盘,一句‘碎碎(岁岁)平安’可以化解不少尴尬与不安”,所写的事例也应该是“谐音”给人带来好的期许。A处应该是事例,可填“家长们为赴考孩子准备糕点和粽子”;B处应该是谐音的寓意,可填“以‘糕’‘粽’之音祈‘金榜高中’之愿”。
[答案] (示例一)A.家长们为赴考孩子准备糕点和粽子 B.以“糕”“粽”之音祈“金榜高中”之愿
(示例二)A.春节时倒贴“福”字 B.让人产生“福到了”的美好联想
(示例三)A.年夜饭中有鱼 B.象征“年年有余”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月光,地上霜,这两个词通俗、易解、直白,包括引车卖浆者都不会不明白。李白平易自然地用大白话说出,语言疑似童谣快板。
然后抬起头看月亮,开始了最最普通的抬头望月,这时,诗情诗心诗穴陡然一点一晃一弹窗,叫作低头思故乡的深情涌起!
原来有那么多人离开了故乡,故乡只是在他们的思念中乡愁中。因为生活?因为艰难?因为职业?因为追求、生存竞争?因为引诱?因为不得不、上当、被迫,或并不因为什么就糊里糊涂地①离家离乡离亲离友离开了你的父老兄弟爱妻老娘,②流浪、奔忙、挣扎、置险、身不由己、有翅难展,在无诗的远方。
赏月,话桑麻,过中秋节,听嫦娥、玉兔、桂树、吴刚的故事……是的,故乡与明月之间,不一定有铁定的逻辑关系,而只可能是记忆的关系,是联想的关系,是情绪的关系。
3.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在表意上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应从修辞运用、句式特点、语序、语体风格、精妙用词(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合“然后抬起头看月亮,开始了……”可知,强调了抬头望月这一行为的发生,是思乡之情的触发点,诗情诗心诗穴一下子都打开了。结合“最最普通”可知,使用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节奏美,更重要的是突出抬头望月是一种广泛的行为,强调了离乡思乡的普遍,语言平实易懂。
[答案] ①强调了抬头望月这一行为的发生,是思乡之情的触发点。②使用叠词“最最”,突出抬头望月是一种广泛的行为,强调了离乡思乡的普遍。
4. 下列句子中的“只是”与文中加点(红色)的“只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B.虽然如此,只是无人识得路迳,不知他地理如何。(施耐庵《水浒传》)
C.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陶行知《创造宣言》)
D.你打我、骂我都可以,只是不要把我送到冯家去。(巴金《家》)

C [例句和C项中的“只是”意思是“仅仅是、只不过是”。A、B、D三项中“只是”的意思是“但是,表示轻微的转折”。故选C。]
5.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第①处不加标点,第②处却加顿号,二者的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结合“离家离乡离亲离友……”可知,句中不加标点,为了加快语言节奏,有一种紧迫感,不刻意区分离别对象的不同,从各个方面强调事实,突出人与故乡分离的突然,表达一种低沉的情绪;结合“流浪、奔忙、挣扎、置险、身不由己、有翅难展……”此处加顿号,为了放慢语言节奏,每个词单独成句,可以将句子中的并列成分分开,使句子更加清晰明了,强调动作与状态的不同,突出人在他乡的各种处境,表达羁旅漂泊之苦,让人感同身受。
[答案] 第①处不加标点,为了加快语言节奏,不刻意区分离别对象的不同,突出人与故乡分离的突然;第②处加顿号,为了放慢语言节奏,强调动作与状态的不同,突出人在他乡的各种处境,表达羁旅漂泊之苦,让人感同身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6分)
(2025·武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
原 因
①一边是绵延不绝的高黎贡山,一边是壁立千仞的碧罗雪山。谷底的那片碧绿,是从青藏高原汇聚千溪万泉而来的江水。江水时急时缓,遇到乱石嶙峋,就白沫喷涌,浪花飞溅。水声或如悄声细语,或如雷声阵阵。
这就是怒江。它沿岸的一条公路如游丝般蜿蜒,我们乘坐的大巴,像甲壳虫似的在公路上缓缓移动。
一路向前。紫红的三角梅拥挤在山脚,亮白的陈年积雪闪烁在山巅。一个又一个村寨攀上山腰,悬挂于峭壁和陡坡之间,那一座座垛木房,就像长在千年古树干上的苔藓,湿漉漉地延展。时隐时现的袅袅炊烟、鸡鸣犬吠,微茫又邈远。
著名的东方大峡谷,用平均 2000米的深度、300多公里的长度提醒人们:在怒江大峡谷面前,每位游客仿佛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似乎心有不甘,也想证明点什么,我使劲睁大双眼,却怎么也无法在一望之中把这宏大瑰奇的景象尽收眼底。
忽然,从邻座传来了音乐声,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我有点吃惊,既因为游客中竟然有人喜欢西方古典音乐,也因为那不同凡俗的浑厚乐声和细腻的音质。“是用手机播放的吗?”我用手指捅了捅那位倚靠在椅背上闭目聆听的同行者。他立起身,把身侧一个用三层板拼合起来的木匣亮了出来。那是他自制的一个播放机,插上存有上千首乐曲的U盘,就能随意选播自己想听的乐曲。
“英雄!这些山、这些水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支交响乐简直就像是为它们谱写的。”对这支曾被一些音乐评论家认为艰涩难懂的乐曲,他竟然这样解读。
这位游客来自北京,在这一带当过“知青”,回城后成了一名教师。老伴去世后,他没有在高楼独守孤影,而是迈开脚步四处旅游,除了带着自制的播放机,还带着一台数码相机。“昨天刚从拉萨坐飞机到昆明,在候机大厅的凳椅上,我脚搭在行李箱上睡了一夜,今天就乘车直奔怒江来了。”快七十岁的他,精神矍铄。
“当年我只是觉得山里生活艰苦,却没有发现这里的景色这么撩人。”他笑了笑,接着对我说:“在城市的熙熙攘攘里,我常常感到寂寞,而进入山水的怀抱,我就像回到了那个曾经完整的家,心安!”也许,曾和自己的青春融为一体的地方就是故土家园吧,这位老人是寻找他的青春来了。
②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当雄浑的山河打开自己的胸膛,成千上万种美就在人们眼前次第呈现。
怒江第一湾,像一块马蹄形的翡翠,安稳地置放在群山之间。和长江第一湾的猛然掉头、雄奇有力不同,这个弯转得那么优雅,就像华尔兹舞中旋动的长裙一角;又转得那么不动声色,甚至没有激起半朵浪花。我们这些游客,站在山坡的围栏外,看着深谷里仿佛陷入沉思的碧水。
导游姓李,50多岁模样,当她开朗地大笑的时候,眼角和额头的皱纹都在爬动。她向大家介绍:其实,这条江到了雨季才会发怒,才名副其实。这个季节,更适合它的名字应该是——碧江。
显然,她对这片山水非常了解。
戴在群峰头上的皇冠山高贵华美。当一抹阳光落在上面,它就像刚从黄金的汁液里捞出来一样,润润的,闪着金黄的光。为了拍一张把“皇冠”戴在头上的照片,游客们四处寻找合适的位置和角度,李导微笑着走过来,一一指导并帮忙。当相机屏幕上显示出一位手持小木匣(自制音乐播放机)的“老皇子”时,她轻拍手掌,发出爽朗的笑声,那位北京老人也咧开嘴笑了。
童心在大自然面前复活了,每个人都变得更加可爱和天真。
大巴车继续向着山河敞开的方向前行,李导趁着空闲向大家讲述起自己的身世。李导的家乡在云南省怒江州北部的独龙江乡。早年,那里不通公路,物资匮乏。当地政府曾组建马帮,运送粮食和其他生产、生活物资,救助群众。她就是其中的一个赶马人,也曾做过国营马帮的女马锅头①。
泥石流、桥梁损毁、雪崩、大雪封山……甚至自己的丈夫也遇难于赶马途中,十多年里,她流汗流血,历经艰险,遭遇了难以想象的苦痛,也一次次见证了乡亲们在山间铃响马帮来时的喜极而泣。
值得庆幸的是,一条条公路终于打开了闭锁的山区,她的家乡和外界的联系变得便捷。
前些年,为提高云南茶叶的知名度,云南组织了一次马帮驮茶进京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她留下了自己马锅头生涯的最后一次亮相。
那一路,马帮吸引了许多好奇的目光,催生出不少轰动一方的趣闻,同时马帮也看到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川流不息的车辆、霓虹闪耀的商场和穿着入时的男女……③在宽阔的大街上,在汹涌的人流中,马帮不再像行走于山间古道时那样自然:蹄声犹犹豫豫,马儿的脖铃声错落纷乱。什么时候该走?什么时候要停?前面的岔道如何选择?这些都变得难以确定。
如果说,大山曾经遮挡过她的目光,那么,这次马帮驮茶进京的活动,则在她面前打开了一幅全新的生活画卷,引发了她的思索。
时代也许不再需要传统的马帮了,她清醒地认识到。她决定从熟稔的生涯中拔脚而出,开启生命的另一扇门——成了一名高山导游。
在为四方游客的服务中,她感受到了充实与快乐。
到达观景台时,李导招呼大家下车。当我眺望山谷对面被云雾笼罩住的山坡以及山上的村寨时,迷离朦胧的烟火人家好像也被一种神秘感笼罩住了。
“能不能把那里称为人神共居的地方?”李导大声问所有人。那位北京老人回答说:“那是一个天上的村寨。”想来《天上的街市》中,“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悠然自得的生活在这世外桃源里应该不难遇见吧。
李导带领着大家,向如画河山的更深更远处走去。这时,我却很清楚地看见,她的手自然前伸,挽住了北京老人的胳膊……
(有删改)
【注】 ①马锅头:茶马古道上马帮的首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所写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相关内容,既凸显了老人的形象,也讴歌了怒江山水。
B.来自北京的老者,从拉萨取道昆明直奔怒江而来,不是为了怒江山水,而是为了寻找自己的青春。
C.独龙江乡的乡亲们在马帮来时“喜极而泣”,可见在山村闭锁时期,马帮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D.李导清醒认识到时代不再需要马帮,她转行成为一名高山导游,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B [B项,“不是为了怒江山水”错误。根据文中“在候机大厅的凳椅上,我脚搭在行李箱上睡了一夜,今天就乘车直奔怒江来了”“却没有发现这里的景色这么撩人”可知,来自北京的老者,既是为了怒江山水,也是为了寻找自己的青春。]
7.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处句式整散结合,长短错落,又多用四字词,摹山画水,语言极具感染力,富有意境。
B.②处引用毛泽东诗句,诗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的气势,使人震撼。
C.③处把传统的马帮放在现代都市生活背景下写,在强烈的反差中凸显马帮的愚昧落后。
D.文章通过概述与特写相结合讲述李导的经历,她人生的转折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C [C项,“在强烈的反差中凸显马帮的愚昧落后”错误。是为了写出马帮以及与马帮有关的人在时代的变化中,对未来道路选择的犹豫不决,对未来道路选择的难以确定。]
8.作者笔下的怒江呈现了“成千上万种美”,请结合文本概括怒江的自然之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文中“谷底的那片碧绿……或如雷声阵阵”,可以概括出怒江的山水多姿多彩,具有不同形式的美。根据文中“一个又一个村寨攀上山腰……时隐时现的袅袅炊烟、鸡鸣犬吠,微茫又邈远”“当我眺望山谷对面被云雾笼罩住的山坡以及山上的村寨时,迷离朦胧的烟火人家好像也被一种神秘感笼罩住了”,可以概括出怒江人家具有时隐时现、微茫邈远、迷离朦胧的美。根据文中“著名的东方大峡谷,用平均 2000米的深度、300多公里的长度提醒人们”“我使劲睁大双眼,却怎么也无法在一望之中把这宏大瑰奇的景象尽收眼底”,可以概括出东方大峡谷具有宏大瑰奇的雄奇美。
根据文中“怒江第一湾,像一块马蹄形的翡翠……又转得那么不动声色,甚至没有激起半朵浪花”,可以概括出怒江第一湾具有优雅安然、不动声色的美。根据文中“戴在群峰头上的皇冠山高贵华美。当一抹阳光落在上面,它就像刚从黄金的汁液里捞出来一样,润润的,闪着金黄的光”,可以概括出皇冠山具有高雅尊贵、华豪富丽的美。
[答案] 山水多姿之美,怒江人家邈远神秘之美,东方大峡谷雄奇之美,怒江第一湾优雅之美,皇冠山高贵华美。
9.标题“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标题的含义,可以从表层义、深层义、主旨义几个方面考虑。
从表层看,“山河打开自己”是指文中“当雄浑的山河打开自己的胸膛,成千上万种美就在人们眼前次第呈现”,是怒江及其周围的山河向无数游人打开自己的怀抱,将成千上万种美展现在游人面前,让游人可以欣赏到千姿百态的山水之美。
从深层看,是与这里的山河有关的人打开了自己。来自北京的老人“老伴去世后,他没有在高楼独守孤影,而是迈开脚步四处旅游”“在城市的熙熙攘攘里,我常常感到寂寞,而进入山水的怀抱,我就像回到了那个曾经完整的家,心安”,在“曾和自己的青春融为一体的地方”“寻找他的青春来了”,他在人生困境之中,没有将自己封闭,而是打开自己,走向广阔的山河。当地的李导“曾经是一个赶马人,也曾做过国营马帮的女马锅头”,面对时代的巨变,她“打开了一幅全新的生活画卷”“从熟稔的生涯中拔脚
而出,开启生命的另一扇门”“在为四方游客的服务中,她感受到了充实与快乐”,她在人生的转折之时,找到了人生的另一个方向,开启了一段新的开阔的生活。这里的“山河打开自己”是处在困境中的人,像山河一样打开自己的怀抱,直面人生的际遇,让人生变得充实,让自己变得积极快乐。
从主旨上,文中的山村最初“不通公路,物资匮乏”,“一条条公路终于打开了闭锁的山区,她的家乡和外界的联系变得便捷”,如今的山村“被云雾笼罩住的山坡以及山上的村寨时,迷离朦胧的烟火人家好像也被一种神秘感笼罩住了”“那是一个天上的村寨”“‘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悠然自得的生活在这世外桃源里应该不难遇见吧”,可知,这里的“山河打开自己”是封闭的村庄和外界的联系变得便捷,打开自己的怀抱,迎接更多的人来这里游览,焕发出了新时代的勃勃生机。
从主旨上,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来到怒江,打开了自己的怀抱,寻找自然之美,感受山河壮丽,“向如画河山的更深更远处走去”,感受“童心在大自然面前复活”,感受到“每个人都变得更加可爱和天真”,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感受同他人的一起成长,感受互相帮助扶持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既欣赏到自然之美,也体会到人生之乐。
[答案] ①“山河打开自己”是指山河敞开博大的胸怀,袒露自己的美,迎接四面八方的来客。②人像山河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勇敢面对个人际遇,充实而快乐。(北京老人和李导,都没有因为个人的不幸遭遇而封闭自己,他们一个迈开脚步四处旅游,一个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扇门,积极乐观。)③山村从封闭走向开放,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④人敞开心扉,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在和谐共生中,收获美,收获快乐,收获爱。
三、写作(60分)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你多次在网上浏览某类材料,大数据就会不断精准推送同类内容,贴心、便捷。
人们通常喜欢跟与自己认知相似的人交往,相似带来熟悉,带来安全感,所谓“志同道合”“趣味相投”,舒服、自在。
但也有人认为,长此以往,很容易形成认知的闭合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第一段从大数据推送同类内容角度提醒我们,这类推送是投其所好,固然令我们感到贴心、便捷,但长此以往,难免让我们陷入“信息茧房”。这种现象可能导致人们忽视或排斥不同或相反的信息,进而导致思维定式和心理惯性,限制了批判性思维和多元化思考的能力。这种现象可能加剧社会的分化和对立,导致群体极化和冲突。
第二、三段从日常人际交往角度提醒我们,“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固然舒服、自然,但容易形成认知闭合圈,同大数据对人的“囚禁”一样,可能会造成很多问题。与那些和我们有着相似思想、价值观和兴趣的人相处,会让我们感到舒适和自在。这种相似性可能来自背景、教育、经验或者只是简单的个性特征。相似的人似乎更能理解我们,与我们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往往能激发出深深的吸引。然而,我们必须警惕,过于追求与相似的人交往可能会阻碍我们的成长和视野的拓宽。
由此可知,本次作文意在提醒我们,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日常交往中,都不要仅仅为了喜欢、舒服而让自己陷入牢笼,限制自身认知和发展。应该多倾听不同意见,多接触不同事物,拓宽我们的眼界,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这样才有利于青年发展。
写作时应该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提出观点。论证时可以先分析大数据推送、与相似的人交往的好处,但重点应分析这样做的弊端,把问题说得透彻一些,尤其是对青年思维的影响,进而会影响
正确判断,甚至对三观产生影响。接着再说应该怎么避免这样的情况,即如何做,比如浏览信息时尽量不要只选同质内容,多搜索不同信息;与人交往多接触不同的类型,尤其是与自己性格、观点不同的人,虽然有时候跟这样的人相处不舒服,但可以从对方那里学到自己所缺乏的东西。
参考立意:
(1)警惕同质束缚,跳出交往茧房。
(2)走出认知闭合圈,让天地更加广阔。
(3)接触不同类型,有助青年成长。
[优秀范文]
成蝶须破茧,求同亦存异
信息时代,潮流浩荡。数据算法,把我们算得明明白白;人工智能,将我们搞得不堪一击。只要你对某些信息,多看了一眼,就再也忘不掉它的容颜。同类信息铺天盖地,让你防不胜防。和人们喜欢与“志趣相投”的人交往一样,好像透着一股子贴心、自在……
可“信息茧房”或许也就此逐渐结成,那么一旦认知形成闭合圈,距离成为“单向度的人”也就是一步之遥。故曰:成蝶须破茧,求同亦存异。
在这个万物互联互通的时代,我们某种程度上就生活在“楚门的世界”里。一方面,信息爆炸,海量资讯扑面而来,乱花迷人眼,我们不知所措;另一方面,由于信息过多,我们在算法数据的协助之下,又“营养匮乏,饮食单一”,对于大数据,一切毫无秘密可言。由此在人类自身惰性与科技助力相交织的情况下,“信息茧房”就此形成。看似便捷的背后,实则隐藏了巨大的危机。对每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来说,面对这样一个信息世界,其实不是百卉齐放,万木争荣,而是百花凋零,万马齐喑。
网上的虚拟世界如此,在现实生活当中更甚。哪有人不乐于同自身认知相似的人交往?因为究其根本,“相似”——天然具备熟悉感、安全感。 “志同道合”“趣味相投”,这样一种舒适,叫人何乐而不为?或许越是于此时,“友直、友谅、友多闻”的劝诫就越发宝贵。须知唯有正直不欺、博学多闻,方能助我破茧成蝶,朋友若都净拣好听的说,报喜不报忧,那我们又何谈进步成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求同很重要,但存异更不应忽视!
“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是受到抬举的奴隶”,哲学家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可怕的社会图景:每个人都失去了批判与反思的能力,更不会对当下的问题产生丝毫质疑,丧失了精神追求与思考的权利,仅存的是对虚空物欲的追求。一个没有杂音的社会,一个剥离多维的人生,一个失去丰盈的灵魂,“单向度的人”就此被异化的社会以流水线的模式批量生产。如此人性的“大同”,只能令人惶恐不安,此时的“变异”才是弥足珍贵。当然这一切或许只是杞人忧天,永不会到来;也或许是一语成谶,早已经来到!
帕斯卡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人成为人,正是因为那一份独具慧心的存在,打破信息茧房,追寻独立思想,我们永远在路上。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