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二 组合练4 语言文字运用+信息类文本阅读 课件——2026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板块二 组合练4 语言文字运用+信息类文本阅读 课件——2026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1:5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板块二 题型组合滚动练
组合练4 语言文字运用+信息类文本阅读
第二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2025·滁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这一生见过的河流太多太多了。它们有的狭长,有的宽阔;有的弯曲,有的平直;有的水流急促,有的则 ① 。它们的名字,基本是我们命名的,而这些河流,大都是额尔古纳河的支流,或者是支流的支流。我对额尔古纳河的最早记忆,与冬天有关。那一年,北部的营地被 ② 的大雪覆盖,驯鹿找不到吃的,我们不得不向南迁移。途中,由于连续两天没有打到猎物,我们不得不靠
近额尔古纳河,用冰钎凿开冰面捕鱼来吃。额尔古纳河是那么的宽阔,冰封的它看上去像是谁开辟出来的雪场。善于捕鱼的哈谢凿了三口冰眼,手持一杆鱼叉守候在旁边。那些久避冰层下的大鱼以为春天又回来了,就摇头摆尾地冲着透出天光的冰眼游来。哈谢一看见冰眼旋起了水涡,就 ③ 地抛出鱼叉,很快就戳上来一条又一条的鱼。有附着黑斑点的狗鱼,还有带着细花纹的哲罗鱼。哈谢每捕上来一条鱼,我都要跳起来欢呼。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风平浪静
铺天盖地
眼疾手快
[解析] 第①处,根据前文“它们有的狭长,有的宽阔;有的弯曲,有的平直”,可知此处运用排比的手法,介绍河流的特点。其中“狭长”和“宽阔”,“弯曲”和“平直”是反义词,由此可知此处应填“水流急促”的反义词,故可填“风平浪静”。风平浪静:比喻平静无事。第②处,根据“大雪覆盖,驯鹿找不到吃的,我们不得不向南迁移”,可知此处描述了冬天大雪纷纷的恶劣自然环境,所填的词语应表现雪之大,所以此处可填“铺天盖地”。铺天盖地:形容来势猛,声势大,到处都是。第③处,根据“善于捕鱼的哈谢凿了三口冰眼,手持一杆鱼叉守候在旁边……哈谢一看见冰眼旋起了水涡……很快就戳上来一条又一条的鱼”,可知此处内容是对捕鱼过程的描写,表现哈谢动作敏捷,善于捕鱼的特点,所以此处可填“眼疾手快”。眼疾手快:形容做事机灵、机警、敏捷,反应很快。
2.下列句子中的“冲”与文中加点(红色)的“冲”,读音、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当风轻轻拂过海棠,她便会摇动着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
B.不少人渴望有一套房子,窗子冲着大海,四季春暖花开。
C.云雀直冲云霄,不断升空,直至见到日出的第一缕阳光。
D.冲着他们这股子干劲儿,一定可以提前完成任务。

A [文中加点(红色)的“冲”,读作chònɡ,介词,表示动作的方向。A项,读作chònɡ,介词,表示动作的方向;B项,读作chònɡ,动词,面对;C项,读作chōnɡ,动词,朝某一方向直闯;D项,读作chònɡ,介词,凭、根据。故选A。]
3.下列文言句子中的“以为”与文中加点(红色)的“以为”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分)(  )
A.《论语》: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B.《齐桓晋文之事》: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C.《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D.《石钟山记》: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A [文中加点(红色)的“以为”译为“认为”,说的是久避冰层下的大鱼认为春天又回来了。A项,把……当作。句意: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重大吗?B项,认为。句意: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C项,认为。句意:臣听说官吏议论驱逐列国入秦的游说之士,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D项,认为。句意: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025·滁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龙年春晚主标识设计师是中国探月工程、中国行星探测工程标识设计者顾永江,这是他第二次参与总台春晚主标识的设计。从“卯”的跃动之姿到“龘”的大气雄健,两届春晚主标识在设计方面的共通理念是什么? ①
“ ② ,这一创作理念是春晚导演组找我合作的契合点。”顾永江出生在绍兴,老家隔壁就是书法圣地兰亭,6岁起练习书法,对汉字所蕴含的结构美极其敏锐。他一直在尝试把中国的汉字、书法,乃至篆刻,融入当代设计中。
总导演提出,从上古图腾到吉祥瑞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虽然草书“龙”写意豪放,但导演组觉得以“字”拟“形”的创作方式2023年春晚已经用过。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资料搜集和创意探讨,“龘”
字成为双方的共同选择。它的读音很好,念dá;含义也很好,就是巨龙腾飞的样子,很能代表我们当今时代。导演组最开始确定的主题是“龙行龘龘·欣欣中华”, 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对新一年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春节里。大家从五湖四海朝着家的方向奔赴,家人团聚,其乐融融。春晚,是和全国人民一起辞旧迎新,在这个时刻,家和国都好是最大的幸福。同时,以“龘”字为题眼,也是在唤醒大家对汉字的关注和兴趣,让日渐疏离书写的我们,重新体会汉字之美。
4.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处,分析原文可知其结构为总分关系,第一段总说两届春晚主标识在设计方面的特点,第二段具体阐述了两届春晚主标识的创作理念,照应文中的“两届春晚主标识在设计方面的共通理念是什么?”。第三段中“虽然草书‘龙’写意豪放,但导演组觉得以‘字’拟‘形’的创作方式2023年春晚已经用过。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资料搜集和创意探讨,‘龘’字成为双方的共同选择”,可知第三段主要是阐述两届春晚主标识的创新之处。根据横线后的问号,可知此处应为疑问句,所以此处可填“突破创新又表现在哪里”。
第二处,根据“顾永江出生在绍兴,老家隔壁就是‘书法圣地’兰亭,6岁起练习书法,对汉字所蕴含的结构美极其敏锐。他一直在尝试把中国的汉字、书法,乃至篆刻,融入当代设计中”,可知顾永江对中国的汉字、书法、篆刻有研究,并且善于把它们融入当代设计中,符合“总导演提出,从上古图腾到吉祥瑞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的要求,所以此处可填“将中国书法融入标识设计”。
第三处,根据原文“最开始确定的主题”和“春晚,是和全国人民一起辞旧迎新,在这个时刻,家和国都好是最大的幸福”,可知导演组对主题进行了修改,从“家国”的角度重新确定主题,寄语家国美好的祝愿。所以此处可填“后来修改为‘欣欣家国’”。
[答案] ①突破创新又表现在哪里 ②将中国书法融入标识设计 ③后来修改为“欣欣家国”
5.简述第三自然段“‘龘’字成为双方的共同选择”的原因。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从第三自然段中筛选体现“‘龘’字成为双方的共同选择的原因”的信息。一是“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二是“它的读音很好,念dá;含义也很好,就是巨龙腾飞的样子,很能代表我们当今时代”,此信息可压缩为“龘的读音和含义都很好”;三是“也是在唤醒大家对汉字的关注和兴趣,让日渐疏离书写的我们,重新体会汉字之美”,此信息可压缩为“可以唤醒对汉字的关注和兴趣”。最后用因果复句表述即可。
[答案] 因为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龘的读音和含义都很好,还可以唤醒对汉字的关注和兴趣,所以“龘”字成为双方的共同选择。
二、信息类文本阅读(19分)
(2025·长郡中学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古时,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以太阳升落和高低来判断时间,安排生产生活。圭表是最早的天文测量仪器之一,它是通过观测太阳投影的长短来测节气、定农时的,也可以用来测定一天当中的正午时刻。我国南北朝时期,有一种计时工具叫“秤漏”。它有一个盛满水的大桶,通过一根细管把大桶的水引入另一个小水桶中,通过称它的重量就实现了时间测量。现在
我们知道,它利用的是虹吸原理。虹吸过程中,水流有较好的均匀性,秤漏的计时精度也就相对较高。我们看到的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其原因是地球在自转。天文学家使用望远镜等观星仪器,通过观测恒星,并结合地球相对稳定的自转特性,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时刻,即“世界时”,世界时的一天就是太阳两次过头顶的时间间隔。
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更精确的时钟呢?由于地球自转速率受月球等天体摄动的影响(如存在着潮汐现象),以及天文观测的技术能力限制,世界时的测量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航天技术、精密测地等需求。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实验发现,一些分子和原子内部的量子跃迁能够产生周期非常稳定的信号,非常适合时间测量,于是原子钟就成了最早应用量子力学研制的测量仪器。为了解决天体摄动的影响,人们引入另外一种非常重要的时间尺度,叫“协调世界时”,它利用原子时的均匀性,采用原子时的“秒长”,而在“时刻”上尽量靠近世界时。当它与世界时的偏差接近0.9秒时,全世
界在同一时间,统一对协调世界时进行加1秒或减1秒的调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闰秒”。1972年,协调世界时正式成为国际标准时间。有了国际标准时间,我们为什么还要产生我们自己的北京时间?那是因为国际标准时间不是一个实际的物理信号,是滞后一个月发布的一个纸面数据。而我们需要的是真正能实时应用的实际物理信号,来做到“守时”。所以北京时间是国际标准时间在中国的一个具体实现,是中国版的协调世界时。
国家授时中心使用40多台守时型原子钟,综合产生连续稳定的原子时,利用铯原子喷泉基准钟对其进行校准,并按照国际统一部署进行闰秒,与世界时进行协调,形成我国的标准时间,即北京时间。我们的原子钟每天参与国际比对,正常情况下,我们应用滞后1个月的反馈数据进行校准,这样就实现了北京时间与国际标准时间的一致性,专业上称“时间溯源”。各国标准时间都是这样产生的。
各国的标准时间都需要进行国际比对,正常情况下,国际权度局一个月给出一个结果,我们用它来校准北京时间。如果国际比对链路中断,我们的时间就可能会出现误差。因此需要一台比守时原子钟更精准、能够连续运行15天以上的基准钟,实现对北京时间的自主校准。目前,国际上的基准钟是铯原子喷泉钟。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研制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铯原子喷泉钟,使北京时间有了自主的校准能力,保证了它的准确性,打破了国外超高细度光学
腔的加工和镀膜技术的垄断。后来,国家授时中心联合企业,一起制造了世界首款新型守时型原子钟产品——激光抽运小铯钟,已应用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上,也装备在国家标准时间产生与保持系统上,打破了国外的长期垄断。2020年,国家授时中心建立了多手段融合的世界时测量系统,实现了世界时自主测量。2021年11月,三台激光抽运小铯钟在国际标准时间计算中取得权重,并被国际权度局推荐给各国,用于其标准时间的产生。
如何能够把时间信号发送给不同地方的用户呢?这就需要“授时”。“授时”由来已久,古代的“授时”通常是指授农时节令。在农耕时代,适时的播种和收割是关系着经济收入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在古代社会,钟鼓楼应该是城市建设的标配,一般是位于市中心的最高建筑,通过晨钟暮鼓进行报时。在影视中常常能看到打更,更夫每天晚上要守着香钟或者滴漏等,到了更时进行巡夜,并通过打梆子或敲锣进行报时,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现代的“授时”是利用包括网络、无线电短波、无线电长波、卫星
等传播技术发播标准时间。围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需求,我国在陕西蒲城建设了专用短波授时台,满足天文观测的应用,但这样的授时精度不能满足“两弹一星”及其他应用需求。为此,国家授时中心建设了长波授时系统。现在,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授时系统,用多种手段发播北京时间,基本满足了我国各行各业的不同需求。
时间的精度只有做不到,没有用不到。从古至今,人类追求时间精度的步伐从未停止,可以说,人类研究时间测量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
(摘编自张首刚《时间在哪儿?》)
6.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农耕生活与日升日落息息相关,人们制作了圭表,通过观测太阳投影长短来测定时间。
B.协调世界时是原子钟产生的时刻,当它与世界时的偏差达到一定数值时,需要闰秒。
C.国际标准时间滞后于我国的北京时间一个月,所以它不是一个能实时应用的信号。
D.钟鼓楼的晨钟暮鼓和更夫巡夜时的打梆子、敲锣,都是古代中国常用的报时手段。

C [C项,“国际标准时间滞后”错,国际标准时间本身并不滞后,只是发布滞后。]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秤漏计时的精度之所以能超过圭表,其重要原因是利用了虹吸原理,在虹吸过程中水流有较好的均匀性,这提高了计时精度。
B.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世界时的测量技术将会得到不断提升,需要闰秒的情况可能会减少。
C.如果我们过多地依赖国际标准时间,在时间的校准和测量上丧失自主权,我们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必然会遭遇瓶颈。
D.我国当前的授时系统已能基本满足各行各业的不同需求,因此,相比于授时,守时的技术革新更为重要。

D [D项,原文“现在,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授时系统,用多种手段发播北京时间,基本满足了我国各行各业的不同需求”,文章并无充足的证据支持“相比于授时,守时的技术革新更为重要”这一结论。]
8.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我国产生“北京时间”的意义的一项是(3分)(  )
A.5G技术已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它的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利用卫星星历、导航等手段,让国内用户实现网络中多个设备的时间同步。
B.1纳秒是十亿分之一秒,北京时间与国际标准时间的偏差从2013年就缩小到10纳秒;2017年以来,一直小于5纳秒。
C.我国某大学研制出一种利用电波授时的智能化太阳能路灯,可根据当地的日出日落时间控制路灯的开关。
D.飞行员和地面控制员使用的时间不同,将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国外的飞机要飞来北京,采用国际标准时间可以确保航空运输的精确、高效和安全。
A [A项,北京时间是国内用户设备时间同步的基础,这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产生活。符合题干要求。B项,说明的是北京时间在精准度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C项,说明的是“日出日落时间”的应用价值。D项,说明的是国际标准时间的应用价值。故选A。]
9.请根据材料内容,完成下面的结构示意图。(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中国在“守时”上的创新,材料第四段,分为三个方面,分别从做法、意义和作用方面介绍。“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研制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铯原子喷泉钟,使北京时间有了自主的校准能力,保证了它的准确性,打破了国外超高细度光学腔的加工和镀膜技术的垄断”,①处填做法“研制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铯原子喷泉钟”;②处填作用“自主校准北京时间”;“激光抽运小铯钟,已应用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上,也装备在国家标准时间产生与保持系统上……并被国际权度局推荐给各国,用于其标准时间的产生”,
③处作用应填“应用于其他国家标准时间的产生”;“2020年,国家授时中心建立了多手段融合的世界时测量系统,实现了世界时自主测量”,④处作用应填“实现世界时自主测量”。
[答案] ①研制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铯原子喷泉钟;②自主校准北京时间;③应用于其他国家标准时间的产生;④实现世界时自主测量。
10.材料多处段落开头使用问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处在第二段段首“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更精确的时钟呢?”,是提出问题,下文“由于……”做回答;第二处在第五段段首“如何能够把时间信号发送给不同地方的用户呢?”,是解决问题,下文“这就需要‘授时’”做出回答。这两个问句有问有答,属于设问,用于段首,有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探索热情。两个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层层深入,问句内容标明了行文思路,使文章思路清晰。
[答案] ①问句提示文段内容,表明行文思路,便于读者理解;②有问有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探索热情;③两个问句层层深入,便于系统呈现我国在时间问题上的探索与成就。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