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板块二 题型组合滚动练
组合练6 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
第二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2025·淄博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主持人:您最早是以一位小说家的身份出现的,但是这两年您似乎更关注文学领域之外的一些事情,这是为什么呢?
冯骥才:文学是把文化的领域包含在内的,它把宇宙,把人的想象,把一切有形和无形的、抽象和具体的事物全包括进去了。秘鲁的略萨说过这么一句话,他最大的工作不完全是写作,他要对整个的社会问题、文化问题给予关注。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
主持人:您对文化的关注是完全出于个人的兴趣呢,还是一种理性的思考?
冯骥才:肯定是有兴趣,没有兴趣也不会关注它,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那种理性的思考。因为 ① ,思考才是属于社会的。
主持人:从您的所作所为我能够看出你们这样一代作家的身上被称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这样一种东西。您认为,一个作家对我们的民族灵魂是不是应该担负起净化和升华的使命呢?
冯骥才:第一点,我觉得责任感对于作家是最重要的东西;第二点,我认为责任感是最沉重的、最难承受的东西。我觉得如果不担负起这个责任的话,作家便会轻松得多,也很容易进入一种游戏状态。
主持人: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您强调文化的保留和继承,已经不是局限在一个传统的旧文人那种狭隘的对文化的怀旧情绪,而是着眼于一种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您怎么看待一个文人的现代意识呢?
冯骥才:我觉得,文人必须能够自己独立地思考,必须有自己的那种超前的看法。第二个方面,对于整个的地球上的人类要给予关注。第三个方面,我觉得一个知识分子不仅要站在过去看现在,
② ,我觉得要站在对明天做出回答的这个角度去进行思考。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句:前文“肯定是有兴趣,没有兴趣也不会关注它”强调的是“兴趣”,由“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那种理性的思考”可知,相比“兴趣”,“思考”更为关键;根据后文“思考才是属于社会的”可知,此处应填与之相对的内容,故应填“兴趣是属于个人的”。②句:根据“我觉得一个知识分子不仅要站在过去看现在”中的“不仅”可知,横线处应呼应“不仅”,填“还……”,联系“我觉得要站在对明天做出回答的这个角度去进行思考”可知,此空强调还要站在明天的角度去思考,故应填“还要站在明天(未来)看现在”。
[答案] ①兴趣是属于个人的 ②还要站在明天(未来)看现在
2.主持人在提问时先后用到了“小说家”“作家”“文人”三种称呼。请结合访谈内容分析主持人使用这三种称呼的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您最早是以一位小说家的身份出现的,但是这两年您似乎更关注文学领域之外的一些事情,这是为什么呢”可知,提及“小说家”的身份,是引出冯骥才还关注文学领域之外的事情,并就此询问原因。根据“从您的所作所为我能够看出你们这样一代作家的身上被称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这样一种东西。您认为,一个作家对我们的民族灵魂是不是应该担负起净化和升华的使命呢”可知,主持人对冯骥才用“作家”这一称谓,是肯定冯骥才等作家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向冯骥才提出是否认为应该担当时代使命的问题。根据“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您强调文化的保留和继承,已
经不是局限在一个传统的旧文人那种狭隘的对文化的怀旧情绪,而是着眼于一种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可知,主持人是就“文化的保留和继承”问题,接续上文的思路来确认冯骥才的看法,区别于传统的旧文人,设置新话题“您怎么看待一个文人的现代意识呢”,由后文的回答可知,文人应有独立的思考,敢于担当时代使命。由以上内容可知,主持人先后用到了“小说家”“作家”“文人”三种称呼,所指范围逐层扩大,而且引导冯骥才进行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表达,将访谈引向深入。
[答案] ①使用“小说家”是为了引出冯骥才还关注文学领域之外的事情;使用“作家”是为了肯定冯骥才这一代作家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用“文人”是为了引出知识分子的现代意识,即文人应有独立的思考,敢于担当时代使命。②三种称谓呈现出递进关系,所指范围逐层扩大,是主持人引导冯骥才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和表达,将访谈引向深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2025·淄博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原来冰的坍塌不是冬的风景,而是隐形的春所创造的第一幅壮丽的图画。
一处湖面,冰层坍塌下去。随后湖面中间闪现一条长长的裂痕,不等你确认它的原因和走向,居然又发现几条粗壮的裂痕从斜刺里交叉过来。某一天,你来到湖边,会止不住出声地惊叫起来,巨冰已经裂开!黑黑的湖水像打开两扇沉重的大门,把一分为二的巨冰推向两旁,终于袒露出自己阔大、光滑而迷人的胸膛!
这期间,你应该在岸边多待些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眼前终于出现这般景象:宽展的湖面上到处浮动着大大小小的冰块。这些冬的残骸被解脱出来的湖水戏弄着,今儿推到湖这边儿,明儿又推到湖那边儿。春天的湖水在这浮冰四周,扬起小小的浪头,好似许许多多温和而透明的小舌头,去舔弄着这些渐软渐松渐小的冰块……最后,整个湖中只剩下一块肥皂大小的冰片片了,湖水反而不急于吞没它,而是把它托举在浪波之上,摇摇晃晃,一起一伏,展示着严冬最终的悲哀、无助和无可奈何……终于,它消失了。冬,顿时也消失于天地间。这时你会发现,湖水并不黝黑,而是湛蓝湛蓝。
3.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
①它们黯淡、晦涩、粗糙和发脏,表面一块块凹下去
②你会深深感到,春天原是深藏在万物的生命之中的
③你就会发现,这漆黑而依旧冰冷的湖水泛起的涟漪,柔软又轻灵
④与冬日的寒浪全然两样了
⑤有时,忽然“咔嚓”清脆的一响,跟着某一处,断裂的冰块应声漂移而去
⑥那些仍然覆盖湖面的冰层,不再光芒夺目
A.③⑥④①⑤② B.③④⑥①⑤②
C.②④③⑥①⑤ D.②③④⑤⑥①
√
B [通读语段,分析第①句中代词“它们”所指代的对象是第⑥句中“那些仍然覆盖湖面的冰层”,故⑥①应连在一起,排除A项;第②句“春天原是深藏在万物的生命之中的”和后文春天具体的不同生命力相连,放在最后,排除C、D两项。故选B。]
4. 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高适《燕歌行》)
B.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C.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D.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
A [文中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一分为二的巨冰”比作“两扇沉重的大门”,“推向”“裸露”拟人化了湖水。A项,运用了对偶、借代的修辞手法;其他三项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A。]
5.文中第四段的两个省略号分别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时间的延续,从冰块裂开到湖中剩下最后一块肥皂大小的冰片,是一个较慢的过程,作者用省略号来表示这种延续,引导读者想象湖水不停地舔弄冰块和冰块逐渐融化的情形,让读者体会到冬天消失、春天到来的渐变过程。第二个省略号表示声音的延续,表现了作者看到冬天的结束、春天的到来时情感的强烈波动。通过省略号的使用,进一步突出了严冬消失时的失落情绪。
[答案] 第一处:引导读者想象湖水不停地舔弄冰块和冰块逐渐融化的情形。第二处:进一步突出了严冬消失时的失落情绪。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2025·滁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材料一: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①亡,荆急求之,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石,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②,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有删改)
材料二:
萧何,沛人也,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汉五年,即皇帝位,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选自《汉书·萧何传》,有删改)
【注】 ①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②儿子:小孩儿。
6.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解析] 句意:假使后代贤能,要学习我的俭朴;没有贤德的话,也不会被权势之家所侵夺。“后世贤”是主谓结构,C处断开;“师吾俭”是动宾结构,E处断开;“不贤”省略主语“后世”,意思完整,F处断开。
[答案] CEF
7.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红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封,意为封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既东封郑”的“封”意义不相同。
B.绝,意为渡过,与《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意义相同。
C.石,表单位,文中表示俸禄的多少,与《五石之瓠》中的“石”意义相同。
D.适,意为到、往,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义不相同。
√
C [A项,正确。封赏;使……成为边界。句意: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B项,正确。句意: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C项,错误。表示俸禄的多少;表示容积。句意:享受万石俸禄。/能盛五石容积的大葫芦。D项,正确。到、往;出嫁。句意:伍员到了吴国。/刚刚出嫁就被遣回了娘家。故选C。]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对宝物的认知与世俗之人不同,孙叔敖临终告诫儿子不要接受大王赏赐的肥沃富饶的土地。
B.伍员在逃亡中得到一位撑着船正在打鱼的老人的帮助,寻而不得后每次吃饭前都要祝祷那位老人。
C.智慧越精深,追求的东西越精细,就像小孩、贤者;智慧越低下,追求的东西越粗陋,就像鄙人。
D.汉五年,刘邦登皇帝位,萧何因功劳最大,被封酂侯,却选择在穷苦偏僻的地方置办田宅。
√
C [C项,“智慧越精深,追求的东西越精细,就像小孩”错,文中“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是用来证明“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的。]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昔”,先前,从前;“犹”,尚且,还;“何以”,为什么。(2)“具”,详细;“厄”,险要的地方;“以”,因为。
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为什么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呢?
沛公能详细地了解到天下险恶的要塞、人民的困难痛苦等事情,就是因为萧何收藏了这些图书。
10.材料中提到“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孙叔敖的“道”体现在“以不利为利”,因而能够长久占有土地。那么“丈人”“子罕”和“萧何”的“道”分别是什么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丈人:施恩不望报。丈人把伍子胥送过江去,却不收取他的千金之剑,还说“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石,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后来伍子胥派人到江上找他也未曾找到,可见他助人于危难之中,却隐姓埋名,不图回报。
子罕:不受惠赠,爱惜羽毛。子罕位居高官,有权位,一个野人来献宝,子罕却不接受,说“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受到宋国长者的称赞,从而保全了自己的名声。
萧何:目光长远。沛公攻打到了咸阳,众将领都争着去抢金银财宝布帛等财物,只有萧何“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他不着眼于眼前的物质利益,却收取律令图书,为后来刘邦争夺天下提供了详备的资料。(或者持家有道,“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可见他为家族长远考虑,选择偏僻之处安家。)
[答案] ①丈人:施恩不望报。助人于危难之中,却隐姓埋名,不图回报。②子罕:不受惠赠,爱惜羽毛。有权位,却不接受别人送给自己的宝物,从而保全了自己的名声。③萧何:目光长远。不着眼于眼前的物质利益,却收取律令图书,为后来刘邦争夺天下提供了详备的资料。(或者持家有道,为家族长远考虑,选择偏僻之处安家。)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是因为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好听。楚人畏惧鬼魅,而越人迷信神灵。因此,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
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和世俗之人不同的原因。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于是他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主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为什么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呢?”伍员到了吴
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天地之德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多到极点了,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无法得知,身影无法得见,达到这种境界的恐怕只有江边的老人吧!”
宋国的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得到了一块玉,献给司城子罕,子罕不接受。农夫请求说:“这是我这个乡下人的宝贝,希望相国赏我个脸,收下它吧。”子罕说:“您把玉当成宝,我把不接受它作为宝。”所以宋国有德行的人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而是他认为的宝与众不同啊。”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追求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追求的东西就越粗陋。
材料二:
萧何,沛地人。等到高祖起事做了沛公,萧何曾经任丞督事。沛公到了咸阳,诸位将领都争相跑到储存金帛财物的府库去瓜分。只有萧何先进去收藏起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沛公能详细地了解到天下险恶的要塞、人民的困难痛苦等事情,就是因为萧何收藏了这些图书。汉五年,沛公登基,认为萧何功劳最大,第一个封他为酂侯。萧何买田宅一定在穷苦偏僻的地方,治家不修有院墙的房屋。他说:“假使后代贤能,要学习我的俭朴;没有贤德的话,也不会被权势之家所侵夺。”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2025·滁州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1~12题。
独秀峰
[清]袁枚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1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于独秀峰的描写,诗人并未平铺直叙,而是下笔突兀,首联横空劈来,语言夸张,表现了桂林山水的雄奇与不凡。
B.一个“插”字,逼真地写出诗人与独秀峰不期而遇时敏锐而又独特的审美感受,显示了独秀峰的动态之美,生动地突现出独秀峰孤峰横插、直冲云霄的不凡气势。
C.颔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对独秀峰的赞美。颈联写作者俯视天下,见一城烟水浩渺无边,并由此壮观之景而生出豪迈荡漾之情。
D.这首诗以动写静,化静为动,赋予静态的独秀峰以动感的形象,将独秀峰直冲云天的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出来。
C [C项,“颔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对独秀峰的赞美”错,颔联“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是直抒胸臆表达对独秀峰的赞美,不是借景抒情。]
√
12.尾联历来为人传唱,这是作者面对独秀峰而发出的人生感慨,请你结合全诗内容谈谈尾联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思考。(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尾联写独秀峰“直如弦”,运用比喻手法写独秀峰高峻笔直,像琴弦一样;首联也有描写其高峻的句子,如“突然一峰插南斗”,“突然”写出突兀之感,“插南斗”的“插”将其比喻成一把利剑,直插云霄,此句写出它突兀参天,又好像一把插入青天的利剑;颔联写独秀峰在桂林奇山异石中“冠其首”,颈联写站在山巅俯视,“一城烟水来眼前”,给人一种凌寒而立、不与世间俗物同流之感,表现了一种孤高自守的情操特征。②“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作者不禁被独秀峰的高岸峭拔所折服,由山而想到了做人。“孤立”是因为为人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难免会孤立而无援,独行而无友。但通过作者对独秀峰的赞美可以看出他的人生观,他并不认为被孤立是痛苦的,恰恰相反,在污浊的社会中更需要有清高独立的操守,如此才能拥有一枝独秀之美,清高耿正之气。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价值追求,独秀峰就是他的写照,虽然孤立,却伟岸而不朽,这是他一生之中所不懈追求的。作者由孤立的山,联想到孤立的人生,发出青山尚且劲直、人生何必感伤的兴叹,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怀。
[答案] ①独秀峰高峻笔直,像琴弦一样;它突兀参天,又好像一把插入青天的利剑;它凌寒而立,不与世间俗物同流,表现了一种孤高自守的情操特征。②作者不禁被独秀峰的高岸峭拔所折服,由山而想到了做人。为人正直有时可能会孤立而无援,独行而无友,可是,恰恰是因为这样,他才拥有了一枝独秀之美,清高耿正之气。③作者如同独秀峰一样,虽然孤立,却伟岸而不朽,这是他一生之中所不懈追求的,全诗表现了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