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板块二 题型组合滚动练
组合练4 语言文字运用+信息类文本阅读
第二组(教师用书独具)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2025·衡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心里美萝卜”是北京特色。一九四八年冬天,我到了北京,街头巷尾,每听到吆喝:“哎——萝卜,赛梨来——辣来换……”声音高亮打远。看来在北京做小买卖的,都得有条好嗓子。卖“萝卜赛梨”的,萝卜都是一个一个挑选过的,用手指头一弹,当当的;一刀切下去,咔嚓嚓地响。
我在张家口沙岭子劳动,曾参加过收心里美萝卜。张家口土质于萝卜相宜,心里美皆甚大。收萝卜时是可以随便吃的。和我一起收萝卜的农业工人起出一个萝卜,看一看,不怎么样的,随手就扔进了大堆。一看,这个不错,往地下一扔,叭嚓,裂成了几瓣,“行!”于是各拿一块啃起来,甜,脆,多汁,难可名状。他们说:“吃萝卜,讲究吃‘棒打萝卜’。”
1.下列句子中的“讲究”与文中加点(红色)的“讲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屋里的家具和玻璃镜,都亮闪闪的,布置得挺讲究。
B.后来听了他二人攀谈,方晓得其中还有这许多讲究。
C.无论是调查研究还是作出决策,都要讲究实事求是。
D.他们走至院中,听见几个人讲究。探春从纱窗一看,只见迎春在看书,若有不闻之状。
√
C [C项和文中加点(红色)的“讲究”都是动词,是“讲求,注重”的意思。A项,为形容词,意思是“对生活等方面要求高,追求精美”;B项,为名词,意思是“值得注意或推敲的内容”;D项,为动词,意思是“议论”。故选C。]
2.下列各项对文中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心里美萝卜’是北京特色”中“心里美萝卜”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B.“哎——萝卜,赛梨来——辣来换……”中破折号和省略号都表示声音的延长。
C.“行!”是由一个字构成的感叹句,其中的感叹号增强了对萝卜品质的赞叹。
D.“甜,脆,多汁”中使用逗号隔开三个词语,表达简洁有力,突出了萝卜的特点。
√
B [B项,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省略号表示省略内容,二者作用不同。]
3.恰当使用拟声词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文中画横线句中拟声词是如何增强表达效果的?请结合文句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用手指头一弹,当当的”,用“当当”描摹手指弹萝卜的声音,“当当”声音响亮,表现了萝卜瓷实的特点;“一刀切下去,咔嚓嚓地响”,用“咔嚓嚓”描摹刀切萝卜的声音,“咔嚓嚓”声音清脆,表现了萝卜鲜脆的特点。两个拟声词都是口语用词,富于音韵美,表达生动形象,让读者如闻其声。
[答案] “当当”摹写手指弹萝卜的声音,表现了萝卜瓷实的特点;“咔嚓嚓”摹写刀切萝卜的声音,表现了萝卜鲜脆的特点;两个拟声词的使用使表达生动形象,让读者如闻其声。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025·衡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物联网把人或各种物品通过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或者提供相应服务。通俗地说,它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物联网系统一般分为感控层、网络层、处理层和应用层。
① ,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等设备感知环境和物体的信息;网络层将感控层收集的数据通过各种通信协议和网络技术进行传输;处理层对网络层传输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存储;应用层则根据处理层提供的信息和服务,为用户提供具体的应用和解决方案。应用层的核心技术包括物联网中间件、物联网应用系统、物联网可视化等,它们使物体具有服务和创新的能力,是建立物联网的目的和意义。
② ,涵盖了工业、农业、交通、教育、环境、医疗、安全等领域。例如,工业物联网可通过在工厂中部署传感器、控制器、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优化和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农业物联网可通过在农田中安装土壤、气象、水质等传感器, ③ ,以提高农业生产力。
4.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①处,根据上文对物联网的分层表述,此处是说“感控层”的功能,“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等设备感知环境和物体的信息”说的是采集数据,应填:感控层负责采集(物理世界的)数据。 第②处,此处位于段首,具有总括性,“涵盖了工业、农业、交通、教育、环境、医疗、安全等领域”说的是物联网应用广泛,应填:物联网的应用非常广泛。 第③处,前面“在农田中安装土壤、气象、水质等传感器”,是说农业上用传感器对作物进行监测或调控,应填:实现对作物生长环境的智能调控/监测作物的生长条件。
[答案] ①感控层负责采集(物理世界的)数据 ②物联网的应用非常广泛 ③实现对作物生长环境的智能调控/监测作物的生长条件
5.请根据材料内容,给“物联网”下定义。要求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90个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分析“物联网”的属概念,它是一种网络系统。再筛选“物联网”的特点:根据“把人或各种物品通过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概括出“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人或各种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根据“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概括出“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根据“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概括出“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最后用一个单句形式表述为:物联网是一种……的网络。注意表述内容的连贯和衔接,符合逻辑。
[答案] 物联网是一种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人或各种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的网络。
二、信息类文本阅读(19分)
(2025·荆州中学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公共考古是查尔斯·麦克基姆西在其同名专著中最早提出的,用以定义考古学家代表公众并在公众的支持下记录并保存受到开发工程威胁的考古遗存的相关工作。这个观点在美国大受欢迎,但在世界其他地区却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在我国,同样存在着到底是“公共考古学”抑或是“公众考古学”的讨论。不过,这种讨论并不影响公共考古是为了让考古学可持续发展以及考古成果惠及更多民众的终极目标。
讨论公共考古的内涵和外延,必然会涉及对这一考古学分支的特征认知。公共性是公共考古最核心的特征,它强调的是作为全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回归“公共领域”,成为具有社会公共属性并且能够被公开、共有和共享的资源。公共性体现得越充分,就越能促进政府、机构、专家和民众之间的共赢,也越能实现公共考古实践的初衷。
在当代中国,公众对于考古本身的学科价值没有什么质疑,甚至还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然而,公共考古各方对于涉及教育性的具体问题的讨论并不热烈。公共考古教育性之所以重要,部分与公共性相关联,部分则与考古学科本身的专业性及复杂的术语系统有关,再有就是很多考古发现与现代生活缺乏直接联系,让人们缺乏理解这些物件功能和内涵的具体情境。毫无疑问,文博机构和考古专家应该是公共考古教育的主要组织方。然而,他们在这方面的主体责任履行却并不乐观。不少考古专家会认为发现古代遗存并进行研究、阐释才是他们的核心任务,公共考古只是顺手而为或者可为可不为之事。
考古学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多维联系,绝不仅仅是考古学家的事。变考古学家的“他们的公共考古学”为公众的“我们的公共考古学”,支持具有一定考古基础知识的媒体、社会团体和民众开展公共考古活动,才能让考古学获得坚实的公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支持,也才能真正实现公共考古的终极目标。
相比于博物馆多样而丰富的对公众进行研究的成果,公共考古领域对于公众本身的研究要薄弱得多,这一点,从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贫乏的情况中不难获知。不能透彻了解公众,公共考古就无法形成准确的“客户”画像,当然也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公众的广泛参与是公共考古更好实现目标的基础,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和鼓励方方面面的力量为公共考古作出贡献。
(摘编自魏峻《公共考古:关键特征与未来发展》)
材料二:
夏文化考古融入近现代普通公众的视线中,经历了一段丰富的变迁过程,夏文化公共考古的传播实践,至今仍处于进行时。夏代长期作为学者和公众对信史、神话分析认知的关键点,相信夏王朝的存在,相信夏文化可以寻找,“夏王朝信史说”成为学者、广大群众共同的重要认识基础。自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发表后,无论是学界还是社会公众,都意识到了夏文化探索尚处在一个争论的阶段。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研究
了近四十年的二里头文化仍是一大焦点,而二里头遗址作为目前为止夏文化探索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出土遗物最丰富、等级最高、生产力水平最先进、时代特征最明显、性质最明确的都邑遗址,是夏文化少康中兴至商汤灭桀时期的重要代表,在社会公众面前基本成为了夏文化代名词。近十年来,新兴的媒体给夏文化公共考古提供了传播的良好平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项目处于进行时,国家经济文化水平以及对文化遗产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夏文化研究也在公共考古领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当下的夏文化公共考古实践,都有向受众传播信息的目的,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的一个显要作用就是用历史叙事唤醒了公众对夏王朝的“历史记忆”,历史叙事的方式又分为两种:文学叙事与考古叙事。文学叙事也可以称为文献叙事,文献史料被当做一种“文本”,以强调其背后的社会情景与个人感情。这种文献叙事可让后人得到相对完整的历史记忆。考古叙事则是公共考古传播的最直接叙事手段:具体的考古遗址、物质遗存,它们出土的样貌指向某个瞬间,相对于文学叙事,它没有连续性,因而如果仅以考古叙事去描绘一段历史,它所唤来的“历史记忆”是破碎的。
公共考古中的考古叙事还有一个特点——指向性。可以说,公众关注考古的最直接需求就是它的指向性。因为出土遗物可以作为历史问题的直接解释。夏代作为一个历史难辨的时期,它神秘莫测,需要一种拨云见日的指向:二里头遗址就是夏王朝的遗址,绿松石龙、青铜爵是遥远的夏王朝产物……这种指向性是公共考古的一个前提。
既然学界探索夏文化仍在进行中,二里头等考古学文化和夏文化的关系尚有争议,文学叙事夹杂了浪漫主义民间传说,考古叙事又要确切的指向性,那么该如何保证“文学叙事”以及“考古叙事”下公共考古的科学性呢?笔者认为,我们不应该将叙事内容与考古科学性先置于二元对立的状态,必要的科学性是公共考古传播的一个特征,而且很多时候,它们并不冲突,考古学本身也是一门“解释”的学问。事实上,遍迹中国的大禹陵、禹碑、禹迹,如果都需要考古学解释,这的确是学术求真严谨的显现,但对于公共考
古这一社会事业却是无味的。公共考古事业更需要一种人文关怀,尤其对于夏文化这一特殊的存在,夏文化公共考古就是要去唤醒民众对夏代的“历史记忆”,将其以文学叙事呈现出来,更能使夏文化升华出人文情怀下的意义与价值取向。
夏文化作为民族的宝贵遗产,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加大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有利于构建接地气的中国上古史。
(摘编自黄乐天、侯卫东《公共考古视野下的夏文化传播》)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共考古学”和“公众考古学”虽是考古学的不同分支,但其终极目标之一都是要让考古学得以可持续发展。
B.虽然公共考古教育性是重要的,但涉及公共考古教育性的具体问题并没有引发公共考古相关方面的热烈讨论。
C.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项目,这些科研项目对夏文化的探索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
D.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大夏文化公共考古的传播,不仅有利于我国民众,还可以惠及世界民众。
√
A [A项,“‘公共考古学’和‘公众考古学’虽是考古学的不同分支”错误,文中只说“……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在我国,同样存在着到底是‘公共考古学’抑或是‘公众考古学’的讨论”,没涉及是不是分支的内容,选项无中生有。]
7.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共性一旦得到充分的体现,就能促进多方的共赢,实现公共考古实践的初衷,所以公共性成为公共考古最核心的特征。
B.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就能保持夏文化研究高速发展的态势,使夏文化成为宝贵遗产。
C.考古叙事是公共考古传播最直接的叙事手段,但以它来描绘历史只能唤来破碎的“历史记忆”,因而它是缺乏连续性的。
D.只有避免将叙事内容与考古科学性置于二元对立的状态,才能使公共考古在保证学术真实、严谨的同时,也具有趣味性。
√
D [A项,“所以公共性成为公共考古最核心的特征”错误,结合“讨论公共考古的内涵和外延,必然会涉及对这一考古学分支的特征认知。公共性是公共考古最核心的特征,它强调的是作为全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回归‘公共领域’,成为具有社会公共属性并且能够被公开、共有和共享的资源。公共性体现得越充分,就越能促进政府、机构、专家和民众之间的共赢,也越能实现公共考古实践的初衷”可知,选项因果关系不成立。B项,“……就能……”错误,原文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项目处于进行时,国家经济文化水平以及对文化遗产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夏文
化研究也在公共考古领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前后内容不是充分条件关系,选项逻辑错误。C项,“因而……”错误,结合“考古叙事则是公共考古传播的最直接叙事手段:具体的考古遗址、物质遗存,它们出土的样貌指向某个瞬间,相对于文学叙事,它没有连续性,因而如果仅以考古叙事去描绘一段历史,它所唤来的‘历史记忆’是破碎的”可知,“缺乏连续性”是因,“‘历史记忆’是破碎的”是果,选项因果倒置。故选D。]
8.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文学叙事”特征的一项是(3分)( )
A.首都博物馆在妇好墓复原沙盘前配备11台“VR眼镜”,帮助参观者清楚地观察妇好墓上下6层、深达7.5米的虚拟考古发掘现场。
B.《海昏侯刘贺》一书以文献记载的刘贺生平为线索,结合出土的文物,详细解说了汉武帝晚年至汉宣帝时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C.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还原了高县半边寺摩崖石刻等考古现场,并在游戏体验区设置了文物归宗、文物探踪和文物复原等游戏。
D.央视纪录片《殷墟嵌绿松石甲骨》让殷墟甲骨上的文字“跑”了出来,成了会活动的动画小人,演示了商人一天的生活劳作场景。
√
B [文学叙事也可以称为文献叙事,文献史料被当做一种“文本”,以强调其背后的社会情景与个人感情。这种文献叙事可让后人得到相对完整的历史记忆。B项,“《海昏侯刘贺》一书以文献记载的刘贺生平为线索……”把文献史料当做文本,体现了“文学叙事”特征。A、C、D三项都与其无关。故选B。]
9.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少康中兴至商汤灭桀时期的重要代表”这一研究结论,对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围绕关键点“二里头遗址研究结论对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的意义”筛选整合相关信息概括即可。文中谈到,自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发表后,学界和社会公众,都意识到了夏文化探索尚处在一个争论的阶段。其中“二里头遗址作为目前为止夏文化探索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出土遗物最丰富、等级最高、生产力水平最先进、时代特征最明显、性质最明确的都邑遗址,是夏文化少康中兴至商汤灭桀时期的重要代表,在社会公众面前基本成为了夏文化代名词”,据
此可知,可夯实“夏王朝信史说”这一共同认识基础,使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内容更具科学性。结合“当下的夏文化公共考古实践,都有向受众传播信息的目的,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的一个显要作用就是用历史叙事唤醒了公众对夏王朝的‘历史记忆’”可知,可唤醒公众对夏王朝的“历史记忆”,推进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
[答案] ①可夯实“夏王朝信史说”这一共同认识基础,使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内容更具科学性。②可唤醒公众对夏王朝的“历史记忆”,推进夏文化公共考古传播。
10.对考古专家来说,如何推动考古成果惠及更多的公众?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考古专家如何推动考古成果惠及更多的公众”的问题,需要结合材料中相关途径、方法整合概括信息。结合“公共考古各方对于涉及教育性的具体问题的讨论并不热烈”“文博机构和考古专家应该是公共考古教育的主要组织方。然而,他们在这方面的主体责任履行却并不乐观。不少考古专家会认为发现古代遗存并进行研究、阐释才是他们的核心任务,公共考古只是顺手而为或者可为可不为之事”可知,改变不重视公共考古的态度,提升公共考古教育的自觉性。结合“相比于博物馆多样而丰富的对公众进行研究的成果,公共考古领域对于公众本身的研究要薄弱得多,这一
点,从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贫乏的情况中不难获知。不能透彻了解公众,公共考古就无法形成准确的‘客户’画像,当然也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可知,应加强对公众的了解、研究,提高公共考古传播的针对性。结合“公众的广泛参与是公共考古更好实现目标的基础,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和鼓励方方面面的力量为公共考古作出贡献”可知,通过新兴媒体的传播平台,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公共考古。
[答案] ①改变不重视公共考古的态度,提升公共考古教育的自觉性。②加强对公众的了解、研究,提高公共考古传播的针对性。③通过新兴媒体的传播平台,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公共考古。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