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板块二 题型组合滚动练
组合练7 语言文字运用+信息类文本阅读
第三组(教师用书独具)
一、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2025·雅礼中学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赛里木湖正南,即果子沟。车到果子沟,雨停了。我们来得不是时候,没有看到满山密雪一样的林檎的繁花, ① 。
吉普车在山顶的公路上慢行着,公路一侧的下面是重重复复的山头和深浅不一的山谷。 ② ,但绿得不一样。浅黄的、浅绿的、深绿的。每一个山头和山谷多是一种绿法。大抵越是低处,颜色越浅;越往上,越深。新雨初晴,日色斜照,细草丰茸,光泽柔
和,在深深浅浅的绿山绿谷中,星星点点地散牧着白羊、黄犊、枣红的马,十分悠闲安静。迎面陡峭的高山上,密密地矗立着高大的云杉。一缕一缕白云从黑色的云杉间飞出。 ③ 。我到过很多地方,从来没有觉得什么地方是仙境。到了这儿,我觉得这里该出现一个小小的仙女,穿着雪白的纱衣,披散着头发,手里拿一根细长的牧羊杖,赤着脚,唱着歌,歌声悠远,回绕在山谷之间……
从伊犁返回乌鲁木齐,重过果子沟。果子沟不是来时那样了。草、树、山,都有点发干,没有了那点灵气。我不再觉得这是一个仙境了。旅游,也要碰运气。我们在大风雨中过赛里木,雨后看果子沟,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①空,根据前文“我们来得不是时候,没有看到满山密雪一样的林檎的繁花”,以及后文“……我到过很多地方,从来没有觉得什么地方是仙境。到了这儿,我觉得这里该出现一个小小的仙女”,可看出此处是说虽没看到美丽的繁花,但雨后的果子沟依然有独特的美,所以可填“但雨后的果子沟很美”。第②空,根据前文“公路一侧的下面是重重复复的山头和深浅不一的山谷”,以及后文“但绿得不一样”,可知此处是说山头和山谷的颜色是绿的,所以可填“山和谷都是绿的”。
第③空,根据前后的句号可知,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根据上文“浅黄的、浅绿的、深绿的。每一个山头和山谷多是一种绿法。大抵越是低处,颜色越浅……一缕一缕白云从黑色的云杉间飞出”,以及后文“我到过很多地方,从来没有觉得什么地方是仙境”,可看出此处是对前面优美风景的总结,也引出后面关于“仙境”的议论抒情,所以可填“这是一个仙境”。
[答案] ①但雨后的果子沟很美 ②山和谷都是绿的 ③这是一个仙境
2.文中加点(红色)的两个重叠形式,和“重复的”“深浅的”相比,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内容上,根据“公路一侧的下面是重重复复的山头和深浅不一的山谷”可看出,“重重复复的山头”比“重复的山头”更能突出山头的层层叠叠,更富有层次感,也突出了山势的波澜起伏。根据原文“但绿得不一样。浅黄的、浅绿的、深绿的。每一个山头和山谷多是一种绿法。大抵越是低处,颜色越浅;越往上,越深。新雨初晴,日色斜照,细草丰茸,光泽柔和,在深深浅浅的绿山绿谷中,星星点点地散牧着白羊、黄犊、枣红的马,十分悠闲安静”,描写了丰富多样的、不同层次的绿色,据此看出,用“深深
浅浅”,比“深浅”更照应上文“但绿得不一样”,突出了绿色的多样和丰富。句式、韵律上,“重重复复”“深深浅浅”都属于叠音词,叠音词读起来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更加舒缓悠扬,而“重复的”“深浅的”则较为普通。
[答案] ①“重重复复的”比“重复的”更能突出山头层层叠叠的层次感,也突出了山势的起伏。②“深深浅浅”比“深浅的”更照应上文“但绿得不一样”,写出了绿色的多样。③叠音词读起来节奏更加舒缓悠扬,有音乐美。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2025·雅礼中学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年关将至,《中国奇谭》悄然点起了一把火。人们不断表达喜爱之情,各类解读①(纷至沓来),有人认为“中式故事与中式美学”正归来,媒体赞美该片是“进化的国漫,不变的中国浪漫”。虽然《中国奇谭》的主角们是远离人间世态的“小妖怪们”,但片中现实寓言般的情节塑造与代入感较强的情感表达,让不少观众狠狠共情。“小妖怪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爆火,为一颗颗②(饱经风霜)的心灵燃起了一盏盏温暖的灯。
《中国奇谭》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某视频播放平台联合出品的动画集。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以“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精神创作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多次提到对上美影的喜爱与崇拜。这次上美影与某视频播放平台的③(________),让《中国奇谭》实打实火出圈。
《中国奇谭》饱含着④(浓郁)的中国味儿,不时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小妖怪的夏天》巧妙地将中国经典IP《西游记》里的情节作为故事背景,当齐天大圣扫清妖怪巢穴的那一刻,观众将会回忆起儿时遥远的英雄梦想。
3.下列关于文中四个画横线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处“纷至沓来”,形容连续不断地到来。此处指对于《中国奇谭》的解读不断涌现,替换为“熙来攘往”,也使用恰当。
B.②处“饱经风霜”,指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此处用来形容人们的现实生活感受,若替换为“饱经忧患”,则语意过重。
C.③处根据下文“火出圈”的结果,可推知,此处是形容上美影和某视频播放平台的合作关系,填入“珠联璧合”,符合上下文语意。
D.④处“浓郁”,指色彩、情感、氛围等浓重。此处是指《中国奇谭》的中国特色明显,替换为“淳厚”,则与语境不符。
√
A [A项,熙来攘往: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对象是人,此处指对于《中国奇谭》的解读不断涌现,对象是“对于《中国奇谭》的解读”,因此不能替换。B项,正确。饱经忧患:指经历足够多的困苦患难。C项,正确。珠联璧合:珍珠串在一起,美玉合在一块儿,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凑在一起。D项,正确。淳厚:指淳朴敦厚。故选A。]
4.请以“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为开头,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整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作为国产动画“领头羊”的上美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散句变为整句,第一步:定基准句,分析语句特点,确定某一句为基准句。第二步:仿基准句,把其他句子调整成与基准句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整体形成对偶或排比修辞格。第三步:顺调后句,调整理顺句子,检查有无语意变化。句子的主语是“上美影”,因此需要将后面的句子改为动宾结构,首先将“以‘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精神创作”变为动宾结构的句子:坚持了“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精神。然后以其为基准句,将
“向世界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改为“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再以“上美影”为主语,将“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多次提到对上美影的喜爱与崇拜”变为“受到了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的喜爱与崇拜”,防止句子主客颠倒。最后调整语序即可。
[答案] ①坚持了“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精神;②展示了高水平的“民族的、艺术的”中国动画;③受到了世界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的喜爱与崇拜
5.关键词搜索,指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时,输入能够最大程度概括所要查找内容的几个词语的一种方法。关键词是用户获取信息的简化词汇。如何使用“关键词搜索”方法在搜索引擎中查找本语段?请根据材料内容列出四个关键词。(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概括第一段内容:《中国奇谭》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爆火。对象是《中国奇谭》,主要内容是《中国奇谭》爆火。由此概括出:《中国奇谭》、爆火。第二段具体介绍,指出《中国奇谭》是由上美影制作的,点明制作主体,由此概括出“上美影”。当然,该段还强调了中国动画的成就,因此概括出“国产动画”“中国动画”也可以;此外“让《中国奇谭》实打实火出圈”,概括出“出圈”也可以,不过该词与上段的“爆火”意思一致,二者选一即可。第三段侧重介绍《中国奇谭》的特点:饱含着浓郁的中国味,由此概括出“中国味”。
[答案] 《中国奇谭》、出圈(爆火)、上美影、国产动画(中国动画、中国味)
二、信息类文本阅读(19分)
(2025·青岛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心理学有一个由来已久且不曾间断的争论,就是关于人类意识的建构。一种观点是通用智能说,即人类意识是“万能解题器”,意识中有一套通用的解题技巧,意识把它们运用于无限多的认知任务上。不管人们是在计数,还是要决定去哪家饭馆吃饭,抑或在努力学一门外语,所使用的都是同一套认知能力。另一种观点是模块性假说,即人类意识中包含大量专门的子系统或模块,每一种都被设计用来执行非常有限的一类任务,而不能执行其他任务。例如,
人们普遍相信有一个特殊的语言习得模块,这一观点源自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他认为,儿童并不是通过听取成人的谈话后用他们的通用智能来找出所说语言的规则;而是他们的意识中有一种独特的、自行运转的“语言习得机制”,它唯一的功能是,在适当刺激的情形下,让儿童学会语言。
模块性假说提出的一些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这种研究也被称为“缺陷研究”。如果人类意识是万能解题器,我们就能预知,脑损伤会大致同等地影响所有认知能力。现实却并非如此。相反,脑损伤通常削弱某些认知能力而不伤及其他认知能力。例如,被称为“韦尼克区”的脑部伤害会使得病人不能理解言语,尽管他们仍然能够说出流畅的、符合语法的句子。这就表明,句子的生成和理解有独立的模块。另外一些脑损伤的病人失去了长期记忆,但是短期记忆以及说话和理解能力丝毫没有受损。这似乎再次支持了模块性观点而否定了把意识看成万能解题器的观点。
这种研究尽管很有说服力,却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模块性的问题。一方面,这种研究的证据比较稀少——显然不能只是为了了解认知能力受影响的状况而随意损坏人脑。另一方面,关于数据应该如何解释存在着严重分歧。一些人认为,所观察到的脑损伤病人的认知障碍模式并不意味着意识是模块性的。他们声称,即使意识是万能解题器,即不是模块性的,脑损伤不同程度地影响不同的认知能力仍然是可能的。所以他们主张不能仅从缺陷研究来“轻率判断”意识的结构,这种研究最多只能提供有瑕疵的证据。
美国心理学家杰里·福多尔在研究模块性假说时,认为大脑模块有三个重要特征:它们是领域化的,运行是强制性的,信息是分隔的。首先,认知系统是领域化的,即它是专门化的:它负责一组有限的、精确划定的任务。乔姆斯基所提出的“语言习得机制”就是领域化系统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机制的唯一功能就是使儿童学会语言——它并不帮儿童学会下棋、数数或者做其他任何事。其次,认知系统是强制性的,即我们不能选择是否让该系统运作。语言的感知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你听到一个用你所通晓的语言说出的句子,你就不得不把它听成一个句子。如果有人要你把该句听
成“纯粹的噪音”,不论如何努力,你都无法做到。第三,大脑模块信息分隔强调某些特定的信息已被存储在认知意识的一块区域中,这块区域是我们的感知机制所不能达到的。拿恐蛇症来说,人类普遍对蛇有一种恐惧,即使明知有些蛇不危险,也很难克服这种恐惧症。因为蛇对于灵长类动物来说非常危险,所以通过自然选择,就很容易进化出对蛇的本能恐惧,存储在认知意识的一块区域中。即使你知道特定的一种蛇没有危险性,你仍然很可能害怕这条蛇,而且不愿意触摸它。该蛇不危险的信息不能进入你意识的这一部分,该部分在你看到蛇时会引起害怕的反应。这说明,每个人身上可能都有与生俱来的、信息分隔式的“恐蛇”模块。
最热衷地赞成模块性假说的人相信意识完全由模块构成,但是这种观点并不被广泛接受。福多尔认为,人类意识虽非全部但部分是模块化的,感知和语言是模块化的,但思考和推理不是。为什么不是?假设你正参加陪审团,在裁决被告有罪还是无罪。你将怎样处理这一任务?你会考虑的重要问题是,被告的陈述在逻辑上是否一致,是否没有矛盾,你可能问自己,现有的证据是否刚好与被告的罪行相符,或者是否很强地支持了罪行的成立。显然你在此所用的推理技巧——检查逻辑一致性和评估证据——是通用的技巧,它们不是专门设计出来用于陪审团的,你在许多领域都使用这些技
巧。所以你在仔细裁决被告的罪行时所运用的认知能力不是领域化的。同样它们的运用也不是强制性的——你必须有意识地思考被告是否有罪,并且能够在任何你想要停止的时刻停止这种思考。最重要的是,这里同样也没有信息分隔。你的任务是全面考虑,决定被告是否有罪,所以你也许必须运用所拥有的任何背景信息,只要你认为相关。例如,如果被告在审问下紧张痉挛,并且你相信紧张的痉挛总是有罪的一种标志,你就可能会利用这一推论来作出裁决。简言之,这里不存在决定一名被告是否有罪的模块,你是用“通用智能”解决这一认知问题的。
意识的模块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它在根本上是一个哲学问题。赞成模块性的人认为意识包含执行不同认知任务的特定模块,反对模块性的人否定这一点。但是我们如何判定两个认知任务是同一类还是不同类呢?脸部识别是单一的认知任务还是由两个不同的认知任务(识别男性的脸和识别女性的脸)构成的?做除法和乘法是不同的认知任务,还是都是一般的算术运算任务的一部分?这类问题是概念上的,或者说是哲学上的,而不是直接经验上的,它们对于模块性争论可能非常重要。
福多尔的观点,即意识尽管不是全部但部分是模块化的,这样看来便十分合理。但是确切说来有多少模块、这些模块具体负责什么,在当前的研究状况下还是无法回答。
(摘编自萨米尔·奥卡沙《科学哲学·意识是模块化的吗?》,韩广忠译)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们普遍相信,儿童主要靠意识中的语言习得模块找出所说语言的规则,从而学会语言。
B.“缺陷研究”最多只能为研究者提供有瑕疵的证据,它不能完全证明模块性假说的观点。
C.被告在审问下紧张痉挛,这是有罪的一种标志,我们可利用罪犯这一反应特征作出裁决。
D.赞成模块性假说的人认为脸部识别是一个认知任务,而反对者认为是两个不同认知任务。
√
B [A项,“儿童主要靠意识中的语言习得模块找出所说语言的规则”错误,根据“儿童并不是通过听取成人的谈话后用他们的通用智能来找出所说语言的规则”可知,“找出所说语言的规则”的是通用智能,而非语言习得模块。C项,“被告在审问下紧张痉挛,这是有罪的一种标志”错误,根据“并且你相信紧张的痉挛总是有罪的一种标志,你就可能会利用这一推论来作出裁决”可知,被告在审问下紧张痉挛只有在你相信的情况下才会是有罪的标志,并不是被告在审问下紧张痉挛就标志有罪。D项,“赞成模块性假说的
人认为脸部识别是一个认知任务,而反对者认为是两个不同认知任务”错误,根据“赞成模块性的人认为意识包含执行不同认知任务的特定模块,反对模块性的人否定这一点”可知,对于脸部识别,赞成模块性假说的人认为是两个认知任务,反对者认为是一个认知任务。故选B。]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人类意识是万能解题器的观点,如果人脑受损,就有可能影响到他的所有认知能力。
B.模块性假说研究者根据脑损伤病人的表现推断,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属于不同的模块。
C.“语言习得机制”具备大脑模块的三个重要特征,这使儿童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更加专注。
D.裁决被告是否有罪,基本上要靠“通用智能”解决,这一论断反驳了模块性假说的观点。
√
C [C项,“‘语言习得机制’具备大脑模块的三个重要特征”错误,根据“认知系统是领域化的,即它是专门化的:它负责一组有限的、精确划定的任务。乔姆斯基所提出的‘语言习得机制’就是领域化系统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可知,“语言习得机制”只是具备大脑模块的“领域化”特征。]
8.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哲学的高度探讨了诺姆·乔姆斯基提出的模块性假说,剖析了其模块性假说的内涵和重要特征。
B.第三段运用“尽管”“却”“即使”等关联词以及“一些”“最多”等限定词,体现了论述的严谨性、用词的准确性。
C.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列举大量人类意识如何建构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意识是模块化的观点。
D.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文末指出了模块性假说未来的研究方向。
√
B [A项,“文章从哲学的高度探讨了诺姆·乔姆斯基提出的模块性假说”错误,根据“意识的模块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它在根本上是一个哲学问题”可知,“模块性假说”是哲学性问题,文章是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C项,“有力地证明了意识是模块化的观点”错误,根据“最热衷地赞成模块性假说的人相信意识完全由模块构成,但是这种观点并不被广泛接受”可知,举“恐蛇”“裁决罪行”的例子是来证明意识不是全部是模块化的。D项,“文末指出了模块性假说未来的研究方向”错误,根据“但是确切说来有多少模块、这些模块具体负责什么,在当前的研究状况下还是无法回答”可知,文末只是指出在当前模块性假说研究中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并没有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故选B。]
9.下面是缪勒-莱尔错觉图,人们普遍感觉上面的横线更长,即使被告知两条横线一样长,这种错觉也不会消失。请结合文中所论大脑模块信息分隔的特征加以简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大脑模块信息分隔的特征是:强调某些特定的信息已被存储在认知意识的一块区域中,这块区域是我们的感知机制所不能达到的。在缪勒-莱尔错觉图中,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两条横线的长度信息时,由于人的认知机制是信息分隔的,两条横线不一样长的错觉认知被信息分隔,该认知信息已被存储在认知意识的一块区域中,这块区域是我们的感知机制所不能达到的。尽管我们知道它们实际上等长,但这个认知信息却进入你意识的这一部分、无法触及我们感知机制中负责判断长度的那一部分。因此,当我们看到这两条横线时,我们的大脑会产生上面那条横线看起来更长的错觉。
[答案] 由于人的认知机制是信息分隔的,两条横线不一样长的错觉认知被信息分隔,该认知信息已被存储在认知意识的一块区域中,这块区域是我们的感知机制所不能达到的:即使你知道两条横线是一样长的,但这个信息不能进入你意识的这一部分,该部分在你看到这两条横线时会产生上面那条横线看起来更长的感觉。
10.文章发表时,一般都有摘要,便于读者迅速了解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请为此文写一段摘要,不超过100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摘要应将论文的研究体系、主要方法、重要发现、核心结论等,简明扼要地加以概括。本文采用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第一段提出关于人类意识建构的模块性假说观点;第二至五段,先后通过“缺陷研究”和“恐蛇”“裁决罪行”这些事例得出福多尔的意识尽管不是全部但部分是模块化的观点的合理性;第六段得出意识的模块性问题在根本上是一个哲学问题的结论;第七段指出在当前模块性假说研究中还存在着哪些问题。
[答案] 本文主要论述了关于人类意识建构的模块性假说观点,通过“缺陷研究”和一些事例得出福多尔的意识尽管不是全部但部分是模块化的观点的合理性,并且提出意识的模块性问题在根本上是一个哲学问题。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