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用书独具】板块二 组合练9 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 课件—2026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用书独具】板块二 组合练9 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 课件—2026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1:5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板块二 题型组合滚动练
组合练9 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
第三组(教师用书独具)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2025·马鞍山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龙年春晚舞台上,明星演绎“汉之庄严”“唐之绮丽”“宋之风雅”“明之端庄”,吸睛无数。越来越多时尚博主、穿搭达人一袭华服亮相各大旅游景点,成为网友们
① 的话题。新国潮崛起下的“东方美穿搭”,俨然成为新一轮流量密码,相关话题发布数量与搜索热度同步上涨,“龙年战袍”格局被迅速打开。
( 甲 )这股穿搭热潮彰显着新一代年轻人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 乙 )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今天,复兴衣文化是中华民族行为规范与道德观念的时代呼唤。(丙)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和 ② 的传统文化,是中式时尚厚植的土壤。( 丁 )挖掘传统服饰内涵,塑造中式品牌,对本土设计师提出了高维挑战——对中国服饰演变及传统文化精华有更加深刻的认知,才能让“新中式”风潮行稳致远。中式美学逐渐蔓延开来,比如文化博主爆改剪纸打造“最美披风”,传统皮影“飞”上年轻人戴的3D艺术头饰里……新中式热潮甚至从
服饰穿搭“卷”到了美妆、餐饮、养生、家居等领域,日渐形成了整体风格和气质表达,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人们去触摸文明脉搏,履行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当然,眼下这股热潮,只是带热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新起点,“新中式”的发展仍然 ③ 。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津津乐道
博大精深
任重道远
[解析] ①由“话题”可知,网友对时尚博主、穿搭达人的华服穿搭很有兴趣,不停谈论,可填“津津乐道”。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②此处修饰“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历史悠久,思想丰富,内涵众多,可填“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③由“新起点”和“仍然”可知,此处是说“新中式”的发展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重的担子需要我们挑,可填“任重道远”。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肩负的责任重大,并且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2.下列选项中的“热度”和文中加点(红色)的“热度”,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学习知识需要持之以恒,只有三分钟的热度肯定是不够的。
B.冰敷以后,病人身上的热度已经减退不少,很快就能康复了。
C.如果建筑物存在热度过高的风险,就要考虑使用热反射产品。
D.一夜成名很容易,但是想要一直保持热度不减却是相当困难。
D [文中的“热度”指对事物热衷的程度。A项,指热情;B项,指温度;C项,指温度;D项,指对事物热衷的程度。故选D。]

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B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此句“仓廪实”“衣食足”与乙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照应;“知礼节”“知荣辱”与乙中的“行为规范与道德观念”照应。因此应放在乙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025·马鞍山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近期,一段由人工智能秒写的“土味情话”,在网上迅速流传:“当我看着你的笑容时,我的心就像阳光般明亮;当我听着你的声音时,我的心就像鸟儿般自由。你是我生命中的一道彩虹,你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风景。”这段文字辞藻华丽,花团锦簇, ① 。
但是,也有不少网友指出,“爱”是人类与人工智能最大的不同。一声亲人的呼唤,一次临别的握手,一滴雨中的眼泪…… ② ,才是“爱”存在的证明,而这也是人工智能无法想象和表达的。
作为“人”本身,我们是有血有肉的,是有情的,有灵魂的。人类与人工智能的角力,说到底是人类自己的角力——不做“假人”,要做“真人”。 ③ ,都只是一种冷冰冰的工具。
4.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①空,根据前句“这段文字辞藻华丽,花团锦簇”和后面提到网友的问题,可知此处是说人工智能秒写的这段“土味情话”受到网友的喜欢,故补写内容是“受到不少网友的追捧”。第②空,根据前句“一声亲人的呼唤,一次临别的握手,一滴雨中的眼泪……”可知,此处是说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细小的事情,故补写内容是“只有这些真实的生活细节”。第③空,由后句“都只是一种冷冰冰的工具”可知,此处补写的句子和后句之间是条件关系,内容上是说不论人工智能多强大,它都是“假人”,故补写内容应是“无论人工智能多么强大”。
[答案] ①受到不少网友的追捧 ②只有这些真实的生活细节 ③无论人工智能多么强大
5.简述人工智能撰写“土味情话”的特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35个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一段由人工智能秒写的‘土味情话’,在网上迅速流传:‘当我看着你的笑容时,我的心就像阳光般明亮;当我听着你的声音时,我的心就像鸟儿般自由。你是我生命中的一道彩虹,你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风景。’这段文字辞藻华丽,花团锦簇”,概括出“土味情话”的特点是:生成快速、辞藻华丽;根据“‘爱’是人类与人工智能最大的不同。一声亲人的呼唤,一次临别的握手,一滴雨中的眼泪……只有这些真实的生活细节,才是‘爱’存在的证明,而这也是人工智能无法想象和表达的”“无论人工智能多么强大,都只是一种冷冰冰的工具”,概括出“土味情
话”的特点是:缺乏真挚的情感,难以真正打动人。最后,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简述人工智能撰写“土味情话”的特点:虽然生成快速、辞藻华丽,但是缺乏真挚的情感,难以真正打动人。
[答案] 虽然生成快速、辞藻华丽,但是缺乏真挚的情感,难以真正打动人。
二、文言文阅读 (20分)
(2025·福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材料一:
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圣王量能授事,四民陈力受职,故朝亡废官,邑亡敖民,地亡旷土。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田中不得有树用妨五谷。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女修蚕织,则
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理民之道,地著为本。故必建步立亩,正其(井田)经界。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注]徇于路,采诗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此先王制土处民,富而教之之大略也。故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故民皆劝功乐业,先公而后私。
(选自《汉书·食货志》,有删改)
材料二:
今为国者多无要。其君惛于说,其官乱于言,其民惰而不农。故其境内之民,皆化而好辩,乐学事商贾,为技艺,避农战。如此,则不远矣。夫农者寡而游食者众,故其国贫危。今夫螟、蟘、蚼蠋春生秋死,一出而民数年不食。今一人耕而百人食之,此其为螟、蟘、蚼蠋亦大矣。故曰,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故治国者欲民者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土地侵削而不振。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壹则少诈而重
居,壹则可以赏罚进也,壹则可以外用也。夫民之见言谈游士可以尊身也,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足以糊口也,则必避农。避农则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
(选自《商君书·农战第三》,有删改)
【注】 木铎:木制的铃。
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田中不得有树用妨五谷。
[解析] 句意:播种谷物一定要杂播五种(五谷杂粮),用来防备灾害的发生(确保总有一些品种有收获)。田地间不要种树,因为它们会妨碍五谷生长。“五种”作“杂”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B处断句;“灾害”作“备”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D处断句;“树”作“不得有”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G处断句。
[答案] BDG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红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平,平定的意思,与《礼记》“国治而后天下平”中的“平”意思相同。
B.说,说法的意思,与《五石之瓠》“客得之,以说吴王”中的“说”意思不同。
C.之,到……去的意思,与《种树郭橐驼传》“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中的“之”意思相同。
D.进,指激励上进,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时而间进”中的“进”意思相同。

B [A项,错误。意思不同。平衡/平定。句意:劳役的征用和农事生产就能够平衡了。/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B项,正确。说法/游说。句意:他们的国君被不同的说法弄得糊涂。/客人得到一个药方,便去游说吴王。C项,错误。意思不同。到……去,引申为“从事”/结构助词,的。句意:所以治理国家的人都想让民众去从事农耕。/然而树木的本性就一天天的偏离了。D项,错误。意思不同。激励上进/进谏。句意:一是能用奖赏和惩罚的办法来鼓励上进。/时不时地有人进谏。故选B。]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首先描述了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的盛况:他们能根据百姓的特点,让他们从事不同的职业,士农工商各司其职,在朝在野都能正常运转。
B.材料一介绍了农家种田、树桑、养殖等诸事的相关要领,强调勤奋耕耘,鼓励百姓们在田间投入心力,对井田制的模式及意义进行了概述。
C.材料一提出“使民以时”的观点,督促百姓收获时要抓紧时间,也暗示统治者不要妨害农时,与《种树郭橐驼传》中让百姓休养生息的立意相似。
D.材料二开头部分对一些没有掌握治国要领的统治者进行批判,认为他们没有抓住管理国家的关键,并指出了民间存在的种种问题,对百姓提出警示。
D [D项,“对百姓提出警示”错误。材料二主要是论述了“制土处民”的策略,主要是对统治者提出期望。]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行人振木铎徇于路,采诗以闻于天子。(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避农则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者摇动木制的铃在路上巡行,采集诗歌让天子知道。
(农民)逃避农耕就会看轻自己定居的土地(安土重迁),就一定不会(不肯、没有坚定意愿)替君主守土作战。
[解析] (1)“振”,摇动;“徇”,巡行;“闻”,听到,使……知道。(2)“避农则轻其居”,省略句,前面加主语“农民”;“轻”,意动用法,以……为轻;“居”,定居的土地,引申为安土重迁。
10.两则材料都提到使百姓安心耕作的问题,其侧重点又有不同,请就此简要概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材料一介绍了农家种田、树桑、养殖等诸事的相关要领,强调勤奋耕耘,鼓励百姓们在田间投入心力,对井田制的模式及意义进行了概述。(从正面)强调完善井田制度,“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并平衡四业,提出“使民以时”的观点,督促百姓收获时要抓紧时间,“故民皆劝功乐业,先公而后私”,让百姓守望相助,安居乐业。根据材料二“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土地侵削而不振。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壹则少诈而重居,壹则可以赏罚进也,壹则可以外用也”可知,材料二侧重谈不重农事的危害,再从正反两面论述归心于农的重要意义。
[答案] ①材料一(从正面)强调完善井田制度,并平衡四业、使民以时,让百姓守望相助,安居乐业。
②材料二侧重谈不重农事的危害,再从正反两面论述归心于农的重要意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圣明的君王管理百姓,修筑城郭让他们居住,修治庐舍井田并平均分给他们,开设市场用来流通财货,设置学校来教化百姓;于是士农工商,四类民众都有自己的职业。学有所成而身居高位的是士人,开垦土地种植谷物的是农人,靠手艺技巧制作器物的是工匠,流通资财买卖货物的是商人。圣贤的君王考量人的能力,依此授与职事,士农工商四民各尽所能接受职司,所以朝堂上没有无用的官员,乡邑中没有游手好闲的百姓,土地上没有荒废的田地。播
种谷物一定要杂播五种(五谷杂粮),用来防备灾害的发生(确保总有一些品种有收获)。田地间不要种树,因为它们会妨碍五谷生长。用心用力种田,多遍耕耘,收获的时候要像有寇盗来了一样抓紧农时。围绕着房子种植桑树,畦间种植蔬菜,瓜果种植在边角畦梗上。蓄养鸡、豚、狗、彘不要错过(喂养繁殖)的时节,女人们专心养蚕纺织,那么五十岁的人就能够穿上帛衣,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食了。管理百姓的关键,使他们依附于土地是根本。所以一定要确定各家土地的长度与面积,确定井田的边界。八户人家共有这块井田,各家授予一百亩私田,并负责公田十亩。百姓们出入往来
中互相友爱,各村落间互相警戒,互相援助,有了疾病互相救助,百姓因此能够和睦相处,于是教育风化一致,劳役的征用和农事生产就能够平衡了。农历正月,群居的百姓们将要分散到田间去耕作,使者摇动木制的铃在路上巡行,采集诗歌让天子知道。所以为王的人不用看门窗之外就能知道天下的民情。这是先王管理自己的国土,安置自己的百姓,让他们变得富裕,然后教导他们的大致方略啊。所以孔子说:“引导千乘之国的臣民,敬心于事而且有信用,节俭用度而且关爱百姓,使人民能依农时耕作。”所以百姓们都互相劝勉建立功劳,安居乐业,先国家公事而后个人私事。
材料二:
现在治理国家的人大多没能掌握要领。他们的国君被不同的说法弄得糊涂,那些官吏被一些言论弄得昏乱,他们的百姓懈怠懒惰,不愿意从事农耕。所以那些国家境内的民众都变得喜欢空谈巧辩,喜欢学习并从事经商,热衷学习手艺,逃避农耕和作战。如果都像这样,那么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从事农耕的人少而靠巧言游说吃饭的人多,所以这个国家就会贫穷且危险。那些危害农作物的螟、蟘、蚼蠋等害虫春天生出,秋天死掉,但只要它们出现一次,民众就会因虫害而歉收,几年没有饭吃。现在一个人耕种土地却需
要供一百人吃饭,那么这些人比螟、蟘、蚼蠋等害虫对国家的危害更大。因此说,如果一百人从事耕作,仅有一个人闲着,这个国家就能称王天下;十个人从事农耕,一个人闲着,这个国家就会强大;有一半人从事农耕,一半人闲着,这个国家就危险了。所以治理国家的人都想让民众去从事农耕。国家不重视农耕,就会在诸侯争霸时不能自保,这是因为民众的力量不足。因此,其他诸侯国就来骚扰它的弱点,利用它衰败的时机,国家的土地被侵占而国力一蹶不振。圣贤的君主懂得治理国家的要领,因此让民众都把心思放在农业上。一是就很少有奸诈之事,而且看重自己的故土不愿迁
徙,一是能用奖赏和惩罚的办法来鼓励上进,一是可以用他们来对外作战。假如民众看见靠空谈游说的人就可以使自己地位尊贵,商人也可以发财致富,手工业者也能以此养家糊口,就一定会逃避农耕。(农民)逃避农耕就会看轻自己定居的土地(安土重迁),就一定不会(不肯、没有坚定意愿)替君主守土作战。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2025·长沙一中押题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楼城叙别
牟 融
故人为客上神州,倾盖[注]相逢感昔游。
屈指年华嗟远别,对床风雨话离愁。
清樽不负花前约,白发惊看镜里秋。
此际那堪重分手,绿波芳草暂停舟。
【注】 倾盖:据《孔子家语·致思》记载,“孔子之郯,遭程子于涂,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谓停车后两车的车盖稍稍倾斜接近。后常用来形容朋友相遇,亲切谈话的情景。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描述了与故人在楼城相逢的情景,故人邀请他一起去京城做客。
B.颈联中运用清樽、白发两个意象,强调了有约而重逢及岁月的无情。
C.尾联“重分手”照应首联“感昔游”,加深了久别重逢不忍再别的离情。
D.本诗语言简洁而富有深情,自然景物动静相宜且色彩明确,极具感染力。

A [A项,“故人邀请他一起去京城做客”说法错误,结合诗歌标题和诗句内容来看,故人要到京城去,途经楼城,留下来做客,不是邀请诗人到京城做客。]
12.本诗使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叙别”?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通观全诗,本诗描述了牟融与故人在楼城相逢的情景,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首联,意为“老朋友途经此地去京都,偶然相逢不由得感怀起往日的交游”,结合注释,可知本联运用“倾盖”的典故。颔联,意为“屈指一算,叹年华易逝,分别是如此之久;在风雨中,对床夜语,尽情地倾吐别后的离愁”,正面表现“叙别”。尾联,意为“此刻怎能忍受再次分别,让小舟暂时停泊在绿水芳草间”,融情于景,以景结情,以“绿波芳草”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留下的期望,表现“叙别”。
[答案] ①化用典故,通过写与老朋友久别重逢,“倾盖”相谈,感慨昔日的游历来表现“叙别”;②直抒胸臆,通过写二人嗟叹年华、“话离愁”,来表现“叙别”;③融情于景,通过写挽留老朋友暂时留下来共享“绿波芳草”之景来表现“叙别”。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