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用书独具】板块二 组合练2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写作 课件—2026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用书独具】板块二 组合练2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写作 课件—2026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1:5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板块二 题型组合滚动练
组合练2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写作
第一组(教师用书独具)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2025·龙岩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代郑板桥为什么在画好芝兰后,还着意添加几笔荆棘?
他在《荆棘丛兰图卷》中认为,像兰草这样的君子,要对荆棘有颗包容之心。表面是让芝兰与荆棘各安其命,“君子容之又何怕”。深层次却是“不容荆棘不成兰”,让荆棘保护芝兰,让小人成全君子。
这似与宋人诗中所写的小松树 A ,小松树因有杂乱的小杉树庇护,才“未怕林间走鹿馋”,让嘴馋的山鹿无此口福。就因有荆棘的庇护,感恩的兰花才绽放得更加平安和硕茂。反之,若没有荆棘和小杉树这些守护神,芝兰和小松树何止险象环生,更是 B 。所以郑板桥才公允地说“不容荆棘不成兰”,荆棘并非 C ,怎能完全与小人等量齐观。进一步从社会意义说,君子掩恶扬善,有益于德化也,这自是君子的担当和使命。
当然从人生审美角度看,就如同没有漫长冬夜便无法衬托冬天温暖的太阳,没有小人之恶就无法反衬君子之美。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解析] A处,此句为总领句,由“小松树因有杂乱的小杉树庇护,才‘未怕林间走鹿馋’,让嘴馋的山鹿无此口福。就因有荆棘的庇护,感恩的兰花才绽放得更加平安和硕茂”可知,二者非常相似,可填“如出一辙”。如出一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B处,由“更”可知,此句比“险象环生”更严重,如果没有荆棘和小杉树的保护,芝兰和小松树就可能死亡,可填“岌岌可危”。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C处,荆棘能够保护芝兰,并非没有用处,可填“一无是处”。一无是处:指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比喻一个人或物没有一点用处。
如出一辙
岌岌可危
一无是处
2.下列句子中的“自”与文中加点(红色)的“自”,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
B.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
C.人的生死富贵自有定数,任何人都无法强求。
D.全县2574个生产队,除300来个是棉花、油料产区外,其余的都陆续自给。

C [原文的“自”是副词,本来。A项,介词,从。B项,代词,自己。C项,副词,本来。D项,代词,自己。故选C。]
3. 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能否改为“没有小人之恶就无法反衬君子之美,就如同没有冬夜便无法衬托冬天的太阳”?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不能。①原句多了“漫长”与“温暖”两个定语,分别修饰“冬夜”和“太阳”,强调了二者区别之大,形成更鲜明的反差;而“漫长的冬夜”比喻的是小人之恶,“温暖的太阳”比喻的是君子之美,加上这两个词更好地突出了小人之恶对君子之美的反衬作用,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②原句先写冬夜和太阳,再写小人和君子,与前两段的内容相吻合,比如第二段先写“像兰草这样的君子,要对荆棘有颗包容之心”,再写“让荆棘保护芝兰,让小人成全君子”,这是由芝兰荆棘写到君子小人;第三段也是先写“小松树因有杂乱的小杉树庇护,才‘未怕林间走鹿馋’,让嘴馋
的山鹿无此口福。就因有荆棘的庇护,感恩的兰花才绽放得更加平安和硕茂”,再写“荆棘……怎能完全与小人等量齐观。进一步从社会意义说,君子掩恶扬善,有益于德化也,这自是君子的担当和使命”,也是由芝兰荆棘、小松树小杉树写到君子小人。可见原句的表达与前文的行文逻辑更吻合。
[答案] ①原句多了“漫长”与“温暖”两个定语,形成更鲜明的反差,更好地突出了小人之恶对君子之美的反衬作用,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②前两段都从芝兰荆棘写到君子小人,原句的表达与前文的行文逻辑更吻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025·龙岩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中国网络文学能传播得更远、更广,离不开海外传播生态系统的建立和 A 。网文阅读网站不仅为海外读者创造了“追更”的平台,也提供了“即看即评”的互动体验,读者通过跟帖等方式分析剧情、点评人物,让网络文学拥有旺盛的生命;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创作并赋能机器翻译,逐渐突破产能和成本的限制,让网络文学作品 B 成为新的可能。
中国网络文学枝繁叶茂、佳作频出,与 C 密不可分。近年来,海外“春节热”不断升温,多国民众感知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电影周”“文物展”等“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活动持续推进,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①在中华文化感动下,②不少海外读者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自来水”,③甚至开始创作浓郁“中国风”的故事。我们期待,中国网络文学坚持以提高质量为生命线,加快主流化、精品化进程;我们相信,中国网络文学将乘风破浪,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4.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处,此处是中国网络文学能传播得更远、更广的原因之一,后文创建平台、互动体验等都属于新技术,故可填“新技术的应用”;B处,是总结句,呼应开头中国网络文学能传播得更远、更广,谈网络文学的传播,可填“大规模走出去”;C处,是中国网络文学繁荣发展的原因,后文的阐释落脚到“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知原因可填“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
[答案] A.新技术的应用 B.大规模走出去
C.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
5.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处,“海外读者”与“文化感动”搭配不当,“感动”改为“感召”。③处,“创作浓郁‘中国风’的故事”成分残缺,在“浓郁”前添加“有”。
[答案] ①“感动”改为“感召” ③在“浓郁”前添加“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6分)
(2025·张家口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沉 香
祁云枝
在海南海口,一棵白木香树,用身上的伤痕,讲述了它的故事,沉香的故事,还有大诗人苏东坡的故事。
站在人的角度看,粗皮大叶的白木香树其貌不扬,树体无形,叶子、花朵和果实,无姿,亦无彩,疏松脆弱的材质,甚至难以制作家具。
白木香树掀动唰唰作响的树叶,说:树亦不可貌相。
是的,它以沉香扬名四海。千百年来,白木香树一直身体力行——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香。
海南是海洋性气候,像娃娃脸,说变就变。一场风暴后,岛屿上的一些树木,像战场上受伤的士兵,缺胳膊少腿。受伤后的白木香树,第一时间做的,是积极疗伤。它会在伤口周围分泌出一种油脂,将创伤封闭,阻止伤口进一步恶化。
这和我们人类遭受创伤后,会在伤口附近分泌大量血小板用来止血是一样的道理。白木香树没想到的是,此时,一种名为黄绿墨耳真菌的微生物,会趁机侵入伤口,落井下石,让伤口雪上加霜。
接下来,就是白木香树在痛苦、挣扎和反抗中,艰难而漫长的疗伤过程。它要凝聚全部的心思和能量,去阻击伤口里黄绿墨耳真菌的左冲右突。裸露的伤口,还要承受烈日曝晒和暴风雨的洗礼。运气差的,旧伤未去,又添新伤。
自此,白木香树的肌体里,会上演长达终生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树的血泪混合入侵者的遗体,连同入侵者在此生活的遗迹,一点点沉积在体内长长的导管里。
日历,就这样在大树与微生物、与坏天气的搏斗中,一页页翻过。白木香树忍着伤痛又顽强地生存了多年,或许十年,也可能百年、千年。
大约从第十年开始,树体的创伤部位——融入油脂、黄绿墨耳真菌及其新陈代谢物的木质——渐渐趋于坚硬,团聚成密实、不规则的固态,颜色也逐渐变深。风过时,暗香浮动。年代越久远,树沉淀的血泪就越多,密度越大,香味亦越浓。
当白木香树终于老去,轰然倒在泥土的怀抱里,整个躯干开始腐朽。神奇的是,当初的伤痕,那个令树长年累月疼痛的部位,永远都不会腐烂,更不会变质,犹如树结出了玉石。胜玉一筹的,是它拥有奇香。
那是怎样的一种香啊!凑鼻一嗅,有田野泥土的气息、山川河流的芬芳、风雨雷电的足迹,有花香,还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千转百回,直抵灵魂。
物以稀为贵,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它“一片万钱”。如今,即便是用最先进的高科技手段,也无法合成这种香气。
它叫沉香,“沉”得惊世,“香”得骇俗。
从它伤痕累累的树体上,很容易读出它艰辛与顽强拼搏的一生。历练了,承受住了,也就有了旷世的香。长达一生的自卫反击战,没几个人有毅力做到,让人不禁要对着顽强的白木香树,深深地弯下腰去……
苏公祠内,呼吸着这片山水释放的植物香气,看到苏轼那双坚毅的眼睛,那一刻,你会感觉,苏轼与沉香隐秘地缠绕在一起,难分彼此。
苏轼,就是历经岁月磨砺的沉香。
尘世的霜雪,接连向他兜头浇来: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为官四十年,三十年都在被贬之地。命运让苏轼一生颠沛流离,遍体鳞伤,他却用豁达、乐天、慷慨与勤劳,让伤痛愈合结痂,把悲苦艰辛的日子,过得妙趣横生。
四十五岁,一场“乌台诗案”,让苏轼被贬黄州。短暂的凄苦茫然后,他开始在一片荆棘瓦砾中筑水坝,建鱼池,移菜苗;在田间地头和一帮泥腿子把酒言欢,兴起,头上顶个西瓜,边走边唱;农闲,潜心厨艺,细火慢炖煨出了“东坡肉”,香飘四邻……这些细小而具体的快乐,抚平了伤痛,他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
一日去沙湖,途中遇骤雨,没有雨具,同行之人皆怨戾,唯他淡然。雨过天晴,他的身影沐浴在斜射而来的夕阳里,风声穿林打叶而来,他随口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后七字,该是苏公的人生哲学,也是沉香的哲学,是生命承受苦难后旷达超脱的回应。
浮世若水,俗木随波逐流,苏轼是沉香木,饱受沧桑后沉静入水,独自疗伤,最终,把水变成了芬芳的江湖。
黄州五年,他被自己治愈,从苏轼变成了苏东坡。起初的愤懑,慢慢转化为人性里的宽容、温暖,还有爱与慈悲。
五十七岁,苏东坡再次被贬出了京城,这次,是更偏远的惠州。他在这烟瘴之地合药救人,筑造丛冢,修建桥梁,改进广州城的修水计划……生活的真味,被他沉香般淬取出来,释放出无与伦比的生命之香。他还发现了烤羊脊骨的吃法,说吃起来有股蟹味。
六十二岁高龄,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儋州。其时,海南岛地广人稀,荒蛮瘴疠,他“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
是芬芳草木和田间劳作疗愈了苏东坡,让他成为一棵大树,为周围人遮风挡雨。他用槟榔建屋,用椰子壳做帽,用黄花梨做杖,用木棉树皮做衣,用山芋和碎米做玉糁羹,还自酿了天门冬酒……他的笔下,满是带着体温的草木:玉蕊花、荔枝、黄树、瑞香、菊、兰、桄榔、粟米、蔓菁、芦菔、苦荞、芡实、黎檬子、刺桐……他学当地方言,也教黎人中原文化,带领他们弃旧习,务农桑,教他们如何挖井,如何治疗疟疾,甚至,还教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大树苏东坡,日日聚集并释放出大地之香,香得气韵悠长。
辗转半个中国的蓑笠翁,把世人眼里的苦难,活成了诗与远方,结香般完成了从失意至诗意的跃升。
海明威说,生活总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都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白木香树和苏东坡,早就明了这个道理。
在沉香资源稀缺的今天,重温苏东坡,更显其人格魅力——身如浮木,心有沉香。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白木香树其貌不扬,甚至材质也不堪用,但它却告诫人们“树亦不可貌相”,可见其傲骨和倔强。
B.白木香树既反抗世界给予的痛苦,又用沉香回报世界,这反映出它接受命运忍辱负重的无奈。
C.作者盛赞沉香的奇香,并借《本草纲目》中的话和现今高科技无法合成来强调沉香的珍贵难得。
D.苏轼一生颠沛流离,这让他受尽了悲苦艰辛,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浓厚兴味与热爱,旷达超脱。

C [A项,“但它却告诫人们‘树亦不可貌相’,可见其傲骨和倔强”错误,由原文第三段“白木香树掀动唰唰作响的树叶”中读不出这是对人们的告诫,也读不出白木香树的傲骨和倔强。B项,“这反映出它接受命运忍辱负重的无奈”错误,由文中“艰辛与顽强拼搏”等表述来看,白木香树并非“接受命运忍辱负重的无奈”。D项,“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浓厚兴味与热爱”错误,由文中“短暂的凄苦茫然后”“起初的愤懑”等内容来看,他也曾有过迷茫愤懑。故选C。]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白木香树讲故事开头,赋予了树木人格化的色彩,使树和人在一开始就呈现出交叠状态。
B.作者善用比拟的修辞,如文中画波浪线的三个句子,既展现了形象,也饱含作者的抒情意味。
C.文章写苏东坡在海南时用了堆叠同类句式或词语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苏东坡把苦难结成“香”的生活。
D.文章最后一段以“身如浮木,心有沉香”作结,意在强调苏东坡的人格魅力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B [B项,“作者善用比拟的修辞,如文中画波浪线的三个句子”错误,文中画波浪线的三个句子不全是比拟,其中“他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是比喻。]
8.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文本是怎样用“沉香”来统摄全文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前文说当白木香树终于老去,整个躯干腐朽时,当初那个令树疼痛的伤痕,犹如树结出了玉石,它拥有旷世奇香——沉香。后文说“苏轼,就是历经岁月磨砺的沉香”“他被自己治愈,从苏轼变成了苏东坡。起初的愤懑,慢慢转化为人性里的宽容、温暖,还有爱与慈悲”“其人格魅力——身如浮木,心有沉香”,可见,“沉香”,是文本核心意象,既指自然界白木香树结出的香,也指苏轼身上凝结的品格之香。全文围绕“沉香”选材,先写白木香树历经苦难结沉香,后写苏东坡经受苦难后也具有沉香一样的魅力,
由实到虚,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中说苏轼被一贬再贬,辗转半个中国,他“把世人眼里的苦难,活成了诗与远方,结香般完成了从失意至诗意的跃升”,正如文末海明威说的,“生活总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都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可见,文章借助“沉香”,表达了对生活现象的思考和领悟,凸显主题。
[答案] ①“沉香”,是文本的核心意象,既指自然界白木香树结出的香,也指苏轼身上凝结的品格之香。②全文围绕“沉香”选材,由实入虚,先写白木香树结沉香,再写如沉香般的苏轼,结构清晰,内容丰富。③文章借助“沉香”来表达对生活现象的思考和领悟,凸显主题。
9.这篇散文中没有“我”,但又处处有“我”,请结合文本对这一点加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文中虽没有“我”,但所写都是“我”之所见、所感,作者将“我”隐藏,有利于更客观全面地表达认知,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文章开头从海南海口的一棵白木香树写起,对白木香树的外形、生长状况、香气等的描写,是通过“我”的视角完成的,如“在海南海口,一棵白木香树,用身上的伤痕,讲述了它的故事,沉香的故事”“粗皮大叶的白木香树其貌不扬,树体无形,叶子、花朵和果实,无姿,亦无彩,疏松脆弱的材质”“它以沉香扬名四海”;还有,后文对苏公祠的描写——“苏公祠内,呼吸着这片山水释放的植物香气,看到苏轼那双坚毅的眼睛,那一刻,你
会感觉,苏轼与沉香隐秘地缠绕在一起,难分彼此”;以及对苏轼被一贬再贬的人生境遇的叙述,也都以“我”的视角完成。文章盛赞白木香树结出的沉香,白木香树老去后,当初令它疼痛的伤痕处,结出的玉石,拥有旷世奇香,这就是沉香。后文说苏轼“就是历经岁月磨砺的沉香”,“命运让苏轼一生颠沛流离,遍体鳞伤,他却用豁达、乐天、慷慨与勤劳,让伤痛愈合结痂,把悲苦艰辛的日子,过得妙趣横生” “黄州五年……起初的愤懑,慢慢转化为人性里的宽容、温暖,还有爱与慈悲”,作者说苏轼把自己活成了沉香木,表达对和对沉香一样的苏轼品格的赞美。这些真诚的赞美都是“我”生发的体悟和情感。
[答案] 从文字上看文中虽没有“我”,但所写都是“我”之所见、所感。①文章从开头海南海口的一棵白木香树写起,对白木香树的外形、生长状况、香气等的描写,以及后文对苏公祠、苏轼的人生境遇的描写都是以“我”的视角完成的。②文中表达的对白木香树结出的沉香和对沉香一样的苏轼品格的真诚赞美都是“我”生发的体悟和情感。③作者将“我”在文中隐藏,有利于更客观全面地表达认知,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
三、写作(60分)
10.(2025·丽水、湖州、衢州四月质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常被生活中的奇迹、逆袭激励,而自己的生活却很少发生大的改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材料解读:材料只有一句话,包含了两组关系。一是常(多)与少,二是变(奇迹与逆袭)与不变。我们常常看到他人的奇迹和逆袭,常常被他人的故事所激励,自己的生活却很少有改变。
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以上两组关系中分离出以下思考:
①幸存者偏差,奇迹和逆袭的故事绝对数量并不多,我们的生活少有大变化是世事运行的基本态;
②成功者的叙事偏差,制造奇迹或逆袭者总是在成功后回望自己的奋斗史,会无意夸大个人奋斗的力量,而弱化外界的天时地利等因素;
③行动力弱,三分钟热度,对别人的故事停留在感慨和羡慕上,缺乏付诸行动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因此,策略的提出也可以考虑从心态和行为两个层面来提出。比如摆正心态,正确对待他人的奇迹;比如“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比如以激励为动力,以行动促改变……
这则材料提出了一个普遍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尽管我们经常被生活中的奇迹和逆袭故事所激励,期望自己也能有类似的突破和改变,但实际上,我们自己的生活却往往难以发生大的转变。
首先,我们要理解,生活中的奇迹和逆袭故事往往具有吸引眼球的特点,它们以戏剧化的方式展示了人们通过努力、智慧或运气,从困境中挣脱出来,实现人生飞跃的过程。这些故事在媒体上广泛传播,很容易激发人们的共鸣和向往,让我们觉得自己也有能力去实现类似的转变。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改变往往并非一蹴而就。一方面,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条件都有所不同,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相同的机遇或挑战;另一方面,即使我们有了改变的愿望和决心,也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和时间,才能逐步积累起足够的条件和能力去实现目标。
此外,我们还需要认识到,生活中的改变并非总是积极的。有时候,即使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这时,我们需要学会接受现实,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期望,以更积极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变化。
因此,对于材料中所描述的现象,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去看待。虽然生活中的奇迹和逆袭故事能够给我们带来激励和启示,但我们不能过分依赖它们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相反,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并付诸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步积累起改变的力量,实现真正的进步和成长。
参考立意:
(1)正确认识奇迹(逆袭)激励与自我改变的关系,既肯定前者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自身不懈努力,才能发生大的改变。如“心动更要行动”,“激励的是精神,改变的唯有行动”。
(2)肯定奇迹(逆袭)对人的激励作用。如“让奇迹激励奇迹发生”“在奇迹(逆袭)中改变”等。
(3)不赞同奇迹(逆袭)激励的作用。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心动不如行动”“没有奇迹(逆袭),只有努力的轨迹”等。
[优秀范文]
逆袭之梦与生活之实
我们身处一个充满奇迹与逆袭故事的时代,这些故事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怀揣梦想,渴望自己也能成为那逆袭的主角。然而,当我们深入观察自己的生活,却发现那些改变命运的大事件似乎总是遥不可及,我们的生活依旧平静如水,鲜有波澜。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又该如何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呢?
我们要明白,奇迹和逆袭故事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们具有非凡性和戏剧性。这些故事中的主角往往经历了从低谷到巅峰的惊人转变,他们的成功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情,让人们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然而,这种转变并非易事,它背后往往隐藏着无数的艰辛和付出,而这些艰辛和付出在故事中往往被简化或省略了。
我们也要认识到,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成长轨迹也是不同的。我们不可能复制别人的成功之路,也不可能期待自己的生活会出现一模一样的奇迹。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目标,然后付出努力去实现它。这种努力可能看起来微不足道,但积少成多,最终也能带来可观的改变。
我们需要学会在平凡中寻找不平凡。生活中的改变并非总是惊天动地的,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逐渐积累起知识和经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这些看似微小的进步,实则是我们成长的基石,也是我们实现逆袭的关键。
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得失成败。逆袭故事虽然激动人心,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故事的主角。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没有经历过惊天动地的改变而沮丧或失望,也不能因为别人的成功而妄自菲薄。我们要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努力,不断积累,总有一天,我们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
虽然我们常被生活中的奇迹、逆袭激励,但自己的生活却很少发生大的改变。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努力是徒劳的,也不意味着我们无法成为逆袭的主角。相反,它提醒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态度看待生活中的变化与成长,要在平凡中寻找不平凡,要在坚持中等待属于自己的奇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接近那个理想的自己。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