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板块二 题型组合滚动练
组合练3 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
第一组(教师用书独具)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2025·雅安二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兴起。大爷大妈在小区健身器材上悠来荡去,年轻人在健身房挥汗如雨,甚至像马拉松这样的高难度比赛,普通人也有了参与的机会。据统计,短短8年时间,中国马拉松赛事数量实现了100倍的增长。运动可以有效防止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风险,这些都足以证明是有科学依据的。值得注意的是,运动 ① ,但也可能伴随身体的损伤。
人类的身体素质和智商一样,大多数人差不太多,特别棒的和特别差的都是少数,能拿全国或奥运金牌的更是【甲】。我们要根据自身条件调整好目标,不盲目跟风。普通人以身心健康为目标即可,只有那些具有天赋的人, ② 。在开始新的运动前要正确评估,选择适合自己预算、能力和兴趣的运动。不妨从相对容易的做起,【乙】,运动健身重在长期坚持。实在没有时间锻炼的,可从生活方式上着手,比如少开车多步行……即便是小的积累,也终会产生大的变化。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错误:一是搭配不当,谓语动词“防止”与宾语“风险”动宾搭配不当,应将“防止”改为“降低”。二是重复赘余,“足以证明”与“有科学依据”语义重复,按习惯删掉“足以证明”。
[答案] 运动可以有效降低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风险,这些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①处,根据后句“但也可能伴随身体的损伤”可知,此处应填写与后句内容相反的文字,故填“能促进身体健康”(或“对身体健康有益”“可以强身健体”等)。第②处,根据前句“普通人以身心健康为目标即可,只有那些具有天赋的人”可知,具有天赋的人才可以将运动的目标设得较为高一些,故填“才应设立较高的目标”。
[答案] ①能促进身体健康(或“对身体健康有益”“可以强身健体”等) ②才应设立较高的目标
3.请在文中【甲】【乙】处分别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甲】处,根据“大多数人差不太多,特别棒的和特别差的都是少数”可知,此处的语境是拥有能拿全国或奥运金牌的身体素质的人非常少,故可用“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寥若晨星”。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寥寥无几:意思是形容稀少,没有几个。寥若晨星:意思是形容数量稀少。【乙】处,根据“不妨从相对容易的做起”可知,此处的语境是从容易的运动开始做起,一点点逐渐加大难度,故可用“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指按照一定的步骤或程序逐渐推进或提高,常用于学习、工作以及处理事情时。
【甲】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寥若晨星)
【乙】循序渐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025·湖北七市州一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中午一过,太阳刚偏西,就变得不怎么显明了。像一枚灰白色的五分钱硬币,容易被人忽视地停驻在西边天空。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浑沌一片,也是灰蒙蒙的,那枚硬币的四周边缘,也不太清晰。因此,太阳的存在甚至被我们遗忘了。
我们向罗布泊行进。这里是无人区,没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凉空旷如同月球的表面。整个一个下午,太阳就这样不死不活地在我们的车屁股的地方照耀着。最辉煌的罗布泊的落日出现在黄昏。那一刻,我们的越野车已经来到距古湖盆二十公里的龟背山。当时,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突然看见在一平如抹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驻在那里。
这时我们的车停了下来,包括陪同我们一起进罗布泊的“老地质”,都被西地平线上那辉煌的一幕震撼了。我们下了车。我们,我们的车,还有刚才那死气沉沉的罗布淖尔荒原的黑戈壁,此刻都罩在这一片灿烂中。我们互相看着对方的脸,每个人的脸都泛着红光,我们感到自己如同在画中。
4.量词在文学作品中有很强的表现力,请分析文中加点(红色)量词的妙处。(4分)
(1)像一枚灰白色的五分钱硬币。
(2)一轮血红的落日停驻在那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像一枚灰白色的五分钱硬币”,“枚”相当于“个”,“支”,“件”,形容“小”而“轻”,此处通过“枚”把太阳量化为铜钱,表现了“太阳刚偏西”时远看太阳偏小偏单薄不显明的形象特点,孤单弱小得让人怜惜,营造了荒凉昏暗的意境特征。
“在一平如抹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驻在那里”,“轮”本指车轮、轮子,此处用来量化落日,启人想象,表现了“日落”时太阳状如车轮,停驻在地平线上,浑圆宏大,呈现了辉煌震撼的日落画面,极具视觉表现力。
[答案] “枚”形容“小”而“轻”,表现了“太阳刚偏西”时远看太阳偏小偏单薄不显明的形象特点,营造了荒凉昏暗的意境特征。“轮”表现了“日落”时太阳浑圆宏大的形象特点,呈现了辉煌震撼的日落画面,极具视觉表现力。
5.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语言的表达要受逻辑思维的规律制约”,请据此分析画横线句子更改的原因。(6分)
原文:因此,太阳的存在甚至被我们遗忘了。况且,那枚硬币的四周边缘,也不太清晰。
改文:那枚硬币的四周边缘,也不太清晰。 因此,太阳的存在甚至被我们遗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原句中“况且”一词,使句子呈现递进关系,而前后句“太阳的存在甚至被我们遗忘了”和“那枚硬币的四周边缘,也不太清晰”不是递进关系,不合逻辑。
改后第一段“因此”前的部分基本都在阐述最后“太阳的存在甚至被我们遗忘了”的原因,整体上构成因果关系,逻辑层次更加清晰;
“因此”放在文段结尾,突出强调了“太阳的存在甚至被我们遗忘了”,为下文更好凸显那轮“血红的落日”的形象做铺垫。
[答案] ①原句中“况且”一词,使句子呈现递进关系,不合逻辑。②改后第一段整体上构成因果关系,逻辑层次更加清晰。③“因此”放在文段结尾突出强调了“太阳的存在甚至被我们遗忘了”,为下文做铺垫,更符合逻辑。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2025·盐城、南京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材料一: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 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谯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众人无以易周之理。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谯周传》)
材料二:
魏之伐蜀也,吴人或谓襄阳张悌曰:“司马氏得政以来,大难屡作,百姓未服,今又劳力远征,败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东西驱驰,无有宁岁。司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烦苛而布其平惠,为之谋主而救其疾苦,民心归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其本根固矣,奸计立矣。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
劳卒敝,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噫! 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吴人笑其言,至是乃服。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十》)
6.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
[解析] 句意:如果陛下投降魏国,而魏国不划分土地封给陛下,我请求只身到洛阳,用古代的大义与他们争辩。“陛下”作主语,“若陛下降魏”表意完整,且后面“魏”“魏”都指魏国,不能连用,中间需停顿,B处应断开。“魏不裂土”“封陛下”是两种行为,之间用“以”连接,前后构成目的关系,语意联系紧密,用“者”在句末表停顿,总体表明魏的情况,D处应断开。“周”指谯周,后面“请身诣京都”是他的行为,“以古义争之”是“诣京都”的目的,前后表意完整,中间需停顿,G处应断开。
[答案] BDG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红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克,攻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的“克”含义不同。
B.易,改换。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根拳而土易”的“易”含义相同。
C.固,稳固。与《阿房宫赋》中“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的“固”含义不同。
D.修,整治。与《过秦论》中“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修”含义相同。
√
B [A项,正确。攻占/能够。句意:魏国大将军邓艾攻占江由。/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B项,错误。改变,驳倒/改换。句意:众人没有办法改变谯周的道理。/根部拳曲而土被改换。C项,正确。稳固/固执。句意:他的根基是很稳固的。/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骄横固执。D项,正确。均为整治的意思。句意:不整治用于防御的设施、器物。/致力于耕作纺织,整治防守作战的器具。故选B。]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邓艾大军长驱直入,百姓惊慌逃跑,蜀国来不及应对,有人建议逃往吴国,也有人建议退守南方。
B.谯周独持己见,他认为吴国还不具备与魏国分庭抗礼的实力,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
C.吴国有人认为司马氏当权后,魏国政治动荡,未能收拢民心,况且伐蜀是劳力远征,不可能成功。
D.张悌从内政角度分析了魏国和蜀国的政治状况,比较了曹氏和司马氏执政的差异,认为魏国必胜。
√
B [B项,“这种情势之下,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群臣或难周曰:“今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是邓艾不得不接受蜀国降魏。]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样是称臣,向小国称臣与向大国称臣相比,哪一个更好?两次受辱所受的耻辱,与一次受辱相比,哪一个更耻辱呢?
虽然曹操的功绩在中原无人能及,但民众畏惧他的威势,却不感念他的恩德。
[解析] (1)“等”,同样;“小”“大”,均是形容词作名词,小国、大国;“孰与”,与……相比,哪一个……;“再”,两次;“何与”,与……比怎么样。(2)“盖”,盖过、超过,无人能及;“中夏”,中原地区;“威”,威势;“怀”,感念。
10.蜀国倾覆的原因在两则材料中都有所揭示,请简要概括其共同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蜀国倾覆”的原因,见于材料一中的“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和材料二中的“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敝,竞于外利,不修守备。彼强弱不同,智算亦胜,因危而伐,殆无不克”。分析可知有三个共同点:一是材料一的“不作城守调度”和材料二的“不修守备”,都是说守备不修;二是材料一的“而蜀本谓敌不便至”和材料二的“智算亦胜”,都是说缺乏智谋;三是材料一的“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和材料二的“彼强弱不同”,都是说魏蜀两国强弱悬殊。
[答案] 守备不修;缺乏智谋;魏蜀两国强弱悬殊。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景耀六年(263)冬,魏国大将军邓艾攻占江由,长驱直入。而蜀国本以为敌军不会马上攻来,未作守城的准备。等到听说邓艾已进入阴平,百姓慌乱骚动,纷纷逃进山林荒野,不能禁止。后主刘禅召集群臣讨论对策,无人能想出妙计。有人认为蜀国与吴国,本为友盟,应该可以投靠吴国;有人认为南中七郡,陡峭险阻,容易守御,应该可以南奔。
只有谯周认为:“自古以来,没有寄依别国而作天子的事,现在如果投奔吴国,一定要臣服吴国。而国家的政令和伦理不同,大的能吞并小的,这是自然规律。从这一点看,魏国能够吞并吴国,而吴国却不能吞并魏国,这是很明白的事。同样是称臣,向小国称臣与向大国称臣相比,哪一个更好?两次受辱所受的耻辱,与一次受辱相比,哪一个更耻辱呢?而且如果想要奔赴南方,就应当及早计划好,才能成功;如今大敌已经临近,灾祸失败也将要降临,而且众小人之心,没有一个可保其不变,恐怕我们出发的时候,其变
化不可预料,怎么能到达南中呢!”有人说:“如今邓艾已经不远,恐怕他不接受我们投降,怎么办呢?”谯周说:“现在吴国还没有臣服于魏,事情的形势使他不得不接受,接受了也不得不待之以礼。如果陛下投降魏国,而魏国不划分土地封给陛下,我请求只身到洛阳,用古代的大义与他们争辩。”众人没有办法改变谯周的道理。于是后主听从谯周的建议。刘姓平安无事,整个蜀国也因此而完好,都得力于谯周的谋划。
材料二:
魏国伐蜀时,吴国有人对襄阳人张悌说:“司马氏得到朝政大权以来,国内的大乱屡次出现,百姓还没有归服,如今又费尽辛劳去远征,他会败于没有时间休整,怎能取胜?”张悌说:“不是这样。虽然曹操的功绩在中原无人能及,但民众畏惧他的威势,却不感念他的恩德。曹丕、曹睿继承他,刑罚苛繁劳役沉重,驱使人民东西往来奔走,没有一年安宁过。司马懿父子累世立有大功,废除对百姓烦琐苛刻而实行对百姓较为平和有利的政策,为百姓谋划着想而解救他们的疾苦,民心归顺他已经很久了。因此淮南出现三个
叛逆,而腹心之地不受惊扰;曹髦被杀而死,四方也没有引起叛乱。而且能够任用贤能,使他们各尽其心,他的根基是很稳固的,奸计也得以实现了。而如今蜀国却是宦官专擅朝政,国家没有政策法令,而且穷兵黩武,人民劳顿兵士疲惫,竞争于外利,不整治用于防御的设施、器物。他们强弱不同,魏国人的智谋又胜过蜀国人,魏国乘其危难而攻伐,大概战无不胜。唉!魏国得志,是我们的忧患。”起初吴国人都取笑他的话,到魏国取胜后才信服。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2025·宁德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酬乐天闻新蝉见赠①
刘禹锡
碧树鸣蝉后,烟云改容光。
瑟然引秋气,芳草日夜黄。
夹道喧古槐,临池思垂杨。
离人下忆泪,志士激刚肠。
昔闻阻山川,今听同匡床②。
人情便③所遇,音韵岂殊常。
因之比笙竽,送我游醉乡。
【注】 ①此诗作于开成二年(837)夏秋之交,诗人时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白居易原诗题为《开成二年夏闻新蝉赠梦得》,时白居易任太子太傅分司东都。②匡床:安适的床。③便:顺从。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二句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鸣蝉碧树,烟霏云敛,风景变化暗示了时序推移。
B.三四句中“瑟然”写秋气萧瑟,“日夜黄”写芳草变色之速,呼应上文“改”字。
C.九十句对仗工整,今昔并提,它表达的意境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同。
D.在诗人看来,蝉声本无殊异,只因人们的处境及身份不同,听蝉感受才千差万别。
√
C [C项,二者表达的意境有明显不同。“昔闻阻山川,今听同匡床”这两句描述两人听蝉的相同境遇,含有同病相怜之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宽慰、勉励,可见诗人的宽阔胸怀和远大抱负。]
12.本诗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属于酬赠诗,二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不同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酬乐天闻新蝉见赠》这首酬赠诗描写夏秋之交听蝉时的见闻感受,“瑟然引秋气,芳草日夜黄”抒发时序变易而触发的伤感,“昔闻阻山川,今听同匡床”表达了与友人同病相怜的心境,“因之比笙竽,送我游醉乡”还透露出及时行乐的闲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抒写了永贞革新失败以来二十多年间的世事沧桑、亲友凋零,以及自己转徙巴山楚水的颠沛流离之痛,含蓄抒发了对自己二十年来受压抑,而一群小人却得志的无比愤慨,也体现了诗人在久遭贬斥之后意气仍然不衰的豪迈精神;此外,还形象地揭示了新生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答案] ①《酬乐天闻新蝉见赠》主要表达了诗人时光流逝的感伤、与友人同病相怜的心境和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主要抒发对贬谪生活的感伤和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对新人辈出欣慰无比的豁达胸襟,以及重新投入生活的乐观精神。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