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版(粤教)九年级化学上册 3.3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资源套餐 (包含本课的教学设计、课件、习题、素材等) (1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科学版(粤教)九年级化学上册 3.3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资源套餐 (包含本课的教学设计、课件、习题、素材等) (1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8-10 14:56:50

文档简介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②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③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对着火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投影展示】视频:大运会点火仪式
师:那你们知道火的历史吗?
【投影展示】人类利用燃烧史的相关图片:①远古时代:取暖、获得熟食;②古代:冶金、烧制陶瓷、制造火药;③近代:内燃机、蒸汽机广泛的应用;④当代:飞船升空、火炬燃烧等。(让学生理解燃烧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对本节课将要讨论的话题产生较高的兴趣和强烈的参与欲望)
师:火对于人类很重要,但也会带来灾难。
【投影展示】一些较大火灾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明白燃烧不仅会给人类带来幸福,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同时很自然地联想到灭火)
师:那么,如何使可燃物燃烧起来,又如何使燃着的火焰熄灭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投影展示】课题:燃烧和灭火
(二)【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一:请学生针对学习预案,分小组讨论本节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二: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三)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师:首先我们来探究课题一:燃烧的条件。
学生活动三:小组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投影展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报告
学生活动四:总结燃烧的共同特征及定义
【投影展示】燃烧的共同特征及定义
师:提问:这三个条件是需要同时具备还是只具其一既可呢?如果正在燃烧的雄雄大火突然被破坏了一个或几个条件,会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探究如何使燃着的蜡烛熄灭?
学生活动五:小组探究如何使燃着的蜡烛熄灭。
学生活动六: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师:通过探究分析和讨论,我们知道破坏燃烧所要具备的条件之一,既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所以灭火也可以采取三种方法。
灭火原理:
1、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2、使可燃物隔绝氧气
3、移走可燃物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习题
一、选择题
1、加油站必须粘贴的标志是( )。
A、 B、 C、 D、
2、不能用于扑灭石油油井起火的方法是( )。
A、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B、使火焰与空气隔绝
C、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D、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
3、使用酒精灯时,不慎将其打翻引起桌面着火,应采取的最简便的措施是( )。
A、马上拨打120 B、用嘴吹灭
C、寻找灭火器把它扑灭 D、用湿抹布盖灭
4、日常生活中有①酒精②味精③液化石油气④食糖⑤汽油⑥火柴。其中属于易燃易爆物的是( )。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④⑤
5、下列各组气体混合后点燃,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A、一氧化碳和空气 B、氢气和氧气
C、天然气和空气 D、氖气和氧气
6、图书档案室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使用的灭火器为 ( )。
A、泡沫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D、水
7、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着火点高 B、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C、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D、火柴梗潮湿
二、填空题
1、燃烧是一种 、 的剧烈的 反应。物质燃烧需同时具备
三个条件,分别是 、 、 。
2、物质燃烧可以分为 和 。当氧气 时,可燃物发生 ,放出的热量 ,(填“多”或“少”)含碳元素的燃烧产物主要是 ;当氧气 时,可燃物发生 ,放出的热量 ,(填“多”或“少”)含碳元素的燃烧产物主要是 。
3、根据你所掌握的生活经验,了解人们在生活与生产中通常采用的灭火方式,将其填入表格中。
灭火事例
方法或方式
原理
油锅灭火
熄灭酒精灯
森林着火
熄灭煤炉
三、简答题
1855年,瑞典人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盒安全火柴。现在用的火柴盒外侧一般涂上红磷和玻璃粉,火柴梗的头上由氯酸钾、二氧化锰和三硫化二锑组成的引火药。划火柴时,火柴头蹭一下盒外侧,由于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产生的火星引燃三硫化二锑,三硫化二锑与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二锑和二氧化硫,使氯酸钾受热分解放出氧气,同时生成氯化钾,帮助火柴梗燃烧的更旺。根据以上叙述,回答问题。
(1)下列推断中错误的是( )
A、红磷、氯酸钾、三硫化二锑是可燃物
B、划火柴时的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三硫化二锑的着火点
C、火柴梗的着火点高于三硫化二锑的着火点
D、三氧化二锑的着火点高于红磷的着火点
(2)试写出火柴、点燃过程中发生的任意3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① ;
② ;
③ 。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在空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2、森林着火,消防队员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在于( )。
A.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B.隔离空气
C.隔离可燃物
D.开辟运水的道路
3、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4、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
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
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
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
D.纸比煤的密度小
5、下列有关碳、氢元素的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石油燃烧时冒黑烟是因为不完全燃烧
B.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而污染环境
C.相同质量的碳发生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一样多
D.让日常生活中燃料能完全燃烧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6、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为了防止事故,常采用一些安全措施,其中安全的是( )。
A.用点燃的木条检验液化石油气是否漏气
B.到小煤窑里挖煤用火把照明
C.屋里发生液化气泄露,应立即拨打“110”求救
D.屋里发生液化气泄露,应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
7、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的是( )。
A.蜡烛燃烧时慢慢变短 B.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
C.铁生锈后质量变大 D.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质量不变
8、镁带在耐高温的密闭容器中(内含空气)加热,则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容器内所盛物质总质量变化的是( )。
二、简答题
1、对着一支燃着的蜡烛吹气,蜡烛熄灭;而同样对着一支点燃的蚊香吹气,为何就燃烧更旺?
2、爆炸的条件有哪些?
3、碳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有什么区别?分别写出其化学式。
4、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灭火,至少说出三种。
5、关于防火,你有哪些建议?
课件21张PPT。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一、灭火原理 当火灾发生时,无处逃生的人们最希望什么?及时灭火! 人常用什么方法灭火?
1、油在锅里着火
2、油罐车着火
3、楼房着火
4、森林着火
5、酒精灯失火
6、煤气炉着火1.燃烧条件:a、物质具有 可燃性。b、可燃物与氧气接触。c、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2.燃烧概念: 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备注:广义的燃烧也可以说任何发 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3.灭火原理:a、可燃物与空气隔绝。b、将可燃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达到一点即可。c、移走可燃物。思考: 森林失火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除去人为因素)天灾:雷电和自燃雷
电5.自燃:4.缓慢氧化: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 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 甚至不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 二、促进燃烧的方法为什么能节能?
实际上是燃烧充分、节省燃料。
问题:
同学们听说过节能煤炉吗?认识充分燃烧与不充分燃烧的结果乙炔在空气中燃烧(左)乙炔在氧气中燃烧(右)不充分燃烧:
浪费燃料
污染环境寻找促进燃烧的方法:设计方案:
分给你们一段大小、形状、质量都相同的同种材料的干木块,将它烧完,看谁用的时间最短。1.促进可燃物完全燃烧的方法:①、增大氧气的浓度。②、增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面积。讨论: 若可燃物急速的燃烧,并且发生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情况会怎样?你知道有那些爆炸现象吗?1、鞭炮
2、轮胎
3、气球
4、炸弹
5、煤气罐
- - - - -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2.爆炸的原因:
思考:
火药平摊在铁板上,点燃能否发生爆炸?为什么?①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
②产生急速的燃烧
③在有限的空间内实验:现象:
开始平静的燃烧而后猛烈爆炸问题:
是不是只要 氢气与空气的混合 物都会发生爆炸?3.爆炸极限: 上限:只着不炸 下限:不着不炸可燃性气体占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4.预防与应用预防:
警示标志:当心和禁止


应用: 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应验纯!
方法如图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问题:问题一:许多工厂特别是化工厂,工人上班、来人参观时都会被告知:“不允许穿有铁钉的鞋子”。为什么?
问题二: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情景:液化气灶、煤炉等都留有空气进口,且空气进口大小可以调节;学校、工厂等单位使用的锅炉要用风机鼓风。这是为什么?灭火的方法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质和火源。只要能去掉一个燃烧条件,火即可熄灭。根据这个基本道理,从灭火斗争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基本方法。我们只要掌握了这些基本方法,就可以按照客观的实际情况,创造出多种多样具体而有效的灭火方法。
隔离法:
将着火的地方或物体与其周围的可燃物隔离或移开,燃烧就会因为缺少可燃物而停止。实际运用时,如将靠近火源的可燃、易燃、助燃的物品搬走;把着火的物体移到安全的地方;关闭电源、可燃气体、液体管道阀门,中止和减少可燃物质进入燃烧区域;拆除与燃烧着火物毗邻的易燃建筑物等。
窒息法:
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烧的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实际运用时,如用石棉毯、湿麻袋、湿棉被、湿毛巾被、黄沙、泡沫等不燃或难燃物质覆盖在燃烧物上;用水蒸气或二氧化碳等惰性气体灌注容器设备;封闭起火的建筑和设备门窗、孔洞等。
冷却法:
将灭火剂直接喷射到燃烧物上,以降低燃烧物的温度。当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该物的燃点下时,燃烧就停止了。或者将灭火剂喷洒在火源附近的可燃物上,使其温度降低,防止辐射热影响而起火。冷却法是灭火的主要方法,主要用水和二氧化碳来冷却降温。
抑制法:
是用含氟、溴的化学灭火剂(如1211)喷向火焰,让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中去,使游离基链锁(俗称“燃烧链”)反应中断,达到灭火的目的。以上方法在实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并用,以达到迅速灭火的目的。
面粉厂爆炸
爆炸案例:
二战期间,希特勒的空军不断轰炸英国,炸弹从天而降。英国一家面粉厂的厂主暗自庆幸炸弹没有击中他的厂房,但几乎与炸弹落下的同时,车间里自己发生了大爆炸,屋顶飞上了天,爆炸的威力超过了炸弹的破坏作用。与此同时,其他几家面粉厂也发生了爆炸。
这种奇特的爆炸使工厂损失惨重,而且令人莫名其妙,因为没有炸弹落到厂房上,况且车间里只有面粉和机器,没有炸药一类爆炸物品。
由于炸弹爆炸的气浪掀起了车间里的面粉粉尘,使得空气中所含的面粉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并且遇火后发生了爆炸。爆炸物是面粉。
爆炸原因:
粉尘之所以会成为“炸药”,是因为粉尘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与块状物质相比,粉尘化学活动性强,接触空气面积大,吸附氧分子多,氧化放热过程快。当条件适当时,如果其中某一粒粉尘被火点燃,就会像原子弹那样发生连锁反应,爆炸就发生。
面粉厂里的粉碎机要把小麦加工成很细很细的面粉,粉碎机就要消耗电能而对被加工的物料做功,使物料被粉碎。其中,粉碎机所做的功的一部分转化成能量,而储存在被粉碎以后的物质颗粒表面,这部分能量在物理化学中被叫做“表面能”。并且,对于一定的物质来说,被粉碎的程度越大,即颗粒越小,则表面积越大,那么表面能也就越大。例如,一块1公斤重的二氧化硅的表面能为0.2焦耳,这是很小的,它只相当于把1公斤的物体举高0.02米所做的功。但是,若把它粉碎成面粉一样细小的粉尘后,其表面能可达2.7×10^6焦耳,即相当于把同样重的物体举高2700米所做的功,表面能竟增大了1000万倍!
由于粉尘具有这么高的表面能,同大块的物料相比,它就很容易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将其能量释放出来。这个道理就好似由于高处的水比低处的水有多余的势能,因此它要向低处流一样。所以,这些平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小粉尘一遇适宜的条件,与空气充分混合,遇火后,它就会迅速地发生激烈的燃烧反应,在瞬间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样一个令人惧怕的事——面粉爆炸也就随之发生。不光是面粉,凡是易燃烧的粉尘如可可、软木、木材、轻橡胶、皮革、塑料,以及几乎所有的有机化合物和各种无机材料如硫、铁、镁、钴等的粉尘,如果这些粉尘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只要一遇到明火,即使是星星之火,也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发生剧烈的爆炸,而且有时这些细尘的爆炸也决不亚于炸弹的破坏作用。例如,在1846年,英国的哈尔威煤矿发生了一次大爆炸,当时著名科学家法拉第为英国内务部调查这次爆炸事件的报告上曾这样写道:“甲烷混合物的燃烧和爆炸会掀起存在于坑道里的全部煤尘,并且使之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