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2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三单元 大气变化的效应
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第2课时 季风与季风气候
学 习 目 标
1.运用海陆热力差异的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分布。
2.运用示意图,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3.结合资料,说明季风的形成、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一、季风的形成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1)不同季节陆地气压差异
季节 原因 气压
夏季 陆地______快于海洋 ___气压
冬季 陆地______快于海洋 ___气压
升温
低
降温
高
(2)北半球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季节 亚欧大陆上的气压 切断的气压带 北太平洋气压中心
冬季 ____________ (又称蒙古高压) ______________带 阿留申低压
夏季 ____________ (又称印度低压) _______________带 北太平洋高压
亚洲高压
副极地低气压
亚洲低压
副热带高气压
(3)南半球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①海陆分布:____________占绝对优势。
②影响:气压带基本保持着______分布的特征。
海洋面积
带状
2.季风的形成
(1)概念:大范围地区风向随______作有规律变化的盛行风,叫作季风。
(2)亚洲东部季风
①冬季:强大的______高压与阿留申低压、______低压之间,形成干燥寒冷的偏北风。
②夏季:太平洋暖湿气流沿着高压的西部边缘吹向陆地,形成暖湿的_________。
季节
亚洲
赤道
东南风
(3)季风的成因
①____________差异——亚洲东部最为典型。
②_________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南亚和东南亚的西南季风。
海陆热力
气压带
[名师点拨] 季风的三大特征
(1)季风是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的更替而改变的现象,这里强调“大范围”是因为小范围地区风向受地形影响很大。
(2)随着风向的转变,控制气团的性质也会改变,例如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
(3)盛行风向的转变会带来明显的天气变化。
判一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夏季,亚欧大陆上气温高,形成高压中心。 ( )
2.冬季,副热带高气压带被亚洲高压切断。 ( )
3.蒙古高压是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 ( )
4.风向随时间有规律变化的盛行风都是季风。 ( )
×
×
√
×
提示:1.× 夏季,亚欧大陆上气温高,形成低压中心。
2.× 冬季,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亚洲高压切断。
3.√ 冬季陆地气温低,气压高,在亚欧大陆上形成了蒙古高压。
4.× 大范围地区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盛行风是季风。海陆风风向在一天中也随时间变化。
二、季风气候
1.冬、夏季风源地、性质
(1)冬季风:来自______内陆,性质____________。
(2)夏季风:来自______海洋,性质____________。
2.主要类型
自南向北依次是______季风气候、_________季风气候和______季风气候。
3.主要分布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高纬
寒冷干燥
低纬
温暖湿润
热带
亚热带
温带
连一连 将季风与对应的风向连线。
下图为等压线分布图。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季风与季风气候
提示:北半球冬季。亚欧大陆形成势力强盛的冷高压,同纬度海洋上为低压。
问题1 (综合思维)图中气压分布状况为北半球的什么季节?依据是什么?
问题2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图中A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哪个气压带被切断?
提示: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冷高压切断。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会影响到海陆气压的分布,从而破坏气压带的带状分布。尤其是北半球的陆地比例相对较大,对气压带的影响更为明显。
(1)北半球7月的气压中心
北半球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欧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高压和北大西洋高压。
(2)北半球1月的气压中心
北半球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2.季风环流的成因(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1)1月季风环流的成因(如下图所示)
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形成的。
(2)7月季风环流的成因(如下图所示)
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1.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是冬季存在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对流层下部稳定的强大冷高压,一般选择气压场中1 025 hPa等压线作为其特征线。下图为近几十年来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特征线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特征线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
A.距海远近 B.植被类型
C.海陆温差 D.地表起伏
(2)与1970-1980年相比,1951-1965年我国( )
A.夏季旱灾多
B.冬季多低温冻害
C.夏季洪涝多
D.冬季旱涝灾害频发
√
√
(1)C (2)B [第(1)题,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是由冬季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其强度取决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温度差异。第(2)题,亚欧大陆出现冷高压的季节为北半球冬季,A、C错误;与1970—1980年相比,1951—1965年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特征线范围大,说明高压势力强,B正确,D错误。]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最远到达东非、红海。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
2023年7月11日,是第19个中国航海日,主题
是“扬帆新丝路,奋楫新格局”。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差异
提示:冬季。
问题1 (区域认知)郑和下西洋时,从我国东部沿海出发选择什么季节?
问题2 (综合思维)郑和航行到南亚时,可借助什么季风航行?
提示:向西航行时,可借助南亚东北季风,向东航行时,可借助西南季风。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季风区 成因 冬季风 夏季风 分布
地区
源地 风向 性质 源地 风向 性质
东亚 季风 区 海陆 热力 差异 西伯 利亚、 蒙古 西北 风 寒冷 干燥 副热 带太 平洋 东南 风 温暖 湿润 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区
季风区 成因 冬季风 夏季风 分布
地区
源地 风向 性质 源地 风向 性质
南亚 季风 区 海陆热 力差异; 气压带、 风带的季 节移动 西伯 利亚、 蒙古 东北 风 低温 干燥 赤道 附近 的印 度洋 西南 风 温暖 湿润 亚洲印度半岛和我国西南部等地区
2.下图为亚洲东部和南部某月气压与风向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该图表示的时间以及M地的风向,说法正确的是( )
A.1月、西北风 B.7月、西北风
C.1月、东南风 D.7月、东南风
(2)M地季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B.海陆热力差异
C.地形的影响
D.沿海洋流运动的影响
√
√
(1)A (2)B [第(1)题,亚欧大陆内部形成高压,故此时为1月。由图可知,M地的风由大陆吹向海洋,为西北风,A正确。第(2)题,M地冬季盛行西北季风,这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B正确。]
必备知识
1.大范围地区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盛行风,叫作季风。
2.季风的形成原因:海陆热力差异(亚洲东部的季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南亚和东南亚,以及我国云南南部、西藏南部、四川西部一带,夏季盛行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
3.亚洲东部季风形成过程:冬季,强大的亚洲高压与阿留申低压、赤道低压之间,形成了势力强大、干燥寒冷的偏北风。夏季,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势力增强,太平洋暖湿气流沿着高压的西部边缘吹向陆地,形成暖湿的东南风。
必备知识
4.季风气候的特征和类型:冬季风来自高纬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夏季风来自低纬海洋,性质温暖湿润。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自南向北因热量差异依次形成了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课堂小结
题组1 季风的形成
读北半球某月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下图),完成1~2题。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1.该月被甲气压中心切断的气压带最可能是( )
A.副极地高气压带 B.赤道低气压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 D.副极地低气压带
2.此季节,下列有关丁地的风向、成因表述正确的是( )
A.西北风,海陆热力差异
B.西南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C.东北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D.东北风,海陆热力差异
√
√
1.D 2.D [第1题,读图可知,亚欧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说明此时是北半球的冬季,对应1月,气压带、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而南移,甲气压中心因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而形成,使得该纬度地区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保留在海洋上,所以被甲气压中心切断的气压带是副极地低气压带,D正确。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此季节是北半球的冬季,丁地是印度,冬季亚欧大陆冷高压强大,风由蒙古吹向印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北风,其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A、B错误,D正确;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印度夏季风的成因,C错误。]
下图为某月世界局部地区的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此季节,图中①处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4.此季节,图中②处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
A.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气压差异
B.赤道低压与亚洲低压之间的气压差异
C.大西洋与亚欧大陆之间的海陆热力差异
D.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
√
3.D 4.D [第3题,由图可知,澳大利亚大陆受高气压影响,此时应为南半球的冬季,北半球的夏季,①处盛行东南风。第4题,南亚夏季的西南季风是由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共同作用形成的。该季节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②处的西南季风,由印度洋吹向亚欧大陆。]
题组2 季风气候
读世界某区域某月季风示意图,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图中a、b、c三种风及月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此时可能为1月
B.三种风都是海陆热力差异导致的
C.受三种风影响的地区,都易出现降水
D.b风是c风越过赤道后偏转而形成的
√
6.图示季节( )
A.亚欧大陆上被印度低压控制
B.亚欧大陆上的温度低于同纬度海洋
C.亚洲东部地区低温少雨
D.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
√
5.D 6.A [第5题,图中显示南亚和东亚地区盛行偏南风,此时可能是北半球夏季,A项错误;图中a、b、c三种风分别是东南季风、西南季风、东南信风,其中,东南信风常年存在,东南季风是海陆热力差异导致的,B项错误;东南信风影响的地区,一般不易出现降水,C项错误;图中西南季风(b风)是东南信风(c风)越过赤道后偏转而形成的,D项正确。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图示季节为北半球夏季,此时亚欧大陆上被印度低压控制,A项正确;北半球夏季,亚欧大陆上的温度高于同纬度海洋,B项错误;亚洲东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C项错误;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D项错误。]
提示:结合教材插图,即可完成。充分考虑海陆热力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教材活动点拨]
教材P64活动
提示:1.略。
2.回顾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能够总结对应的气候类型。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到30°之间的大陆内部或西岸;常年受盛行西风带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教材P65活动
3.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影响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影响形成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4.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55°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大陆东岸。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纬10°~25°大陆东岸。
下图为亚洲季风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季风与季风气候
1.下列关于该图所表示的月份和陆地上的气压中心名称,描述正确的是
( )
A.1月 蒙古高压 B.1月 蒙古低压
C.7月 印度低压 D.7月 北太平洋高压
2.下列关于A、B两处风向的成因,描述正确的是( )
A.A处季风的主要成因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B.A处季风的主要成因为海陆热力差异
C.B处季风的主要成因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D.B处季风的主要成因为陆地上形成冷高压
√
√
1.C 2.A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盛行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夏季风,故该图所示的季节为北半球夏季(7月可代表北半球夏季),陆地升温快,形成热低压,即亚洲低压或印度低压。故选C。第2题,图中A处是西南季风,主要是因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成,故其成因主要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A正确,B错误;B处季风为东南季风,主要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由此可知,C、D错误。]
如图为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和风向图,①~⑥处的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完成3~4题。
3.从季风的形成原因看,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是( )
A.①② B.②⑤
C.③⑤ D.③⑥
4.图中形成的气压中心,与原气压带特点相似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
√
3.C 4.D [第3题,图中季风①②④⑥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季风③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南移,越过了赤道,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季风⑤则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越过了赤道,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③⑤符合题意,故选C。第4题,甲处原为低气压带,陆地冬季降温快,形成高压,A错误;乙处原为高气压带,1月是南半球夏季,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B错误;丙处原为高气压带,夏季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丁为高压中心,该高压中心位于副热带地区,该地原来就存在副热带高气压带,D正确。故选D。]
下图为某季节澳大利亚北部盛行风和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甲地盛行风的主要成因是( )
A.海陆轮廓及洋流性质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D.地势起伏状况
6.该季节( )
A.甲地盛行西北季风,寒冷干燥
B.乙地盛行东北信风,炎热干燥
C.丙地盛行偏西风,温暖多雨
D.丁地盛行偏东风,高温多雨
√
√
5.C 6.D [第5题,从图中可知,甲地盛行西北风,其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赤道低气压带也向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成西北风,故C正确。第6题,该季节甲地盛行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从低纬海洋吹来,不可能寒冷干燥;东北信风位于北半球,不可能影响到乙地;丙地属于地中海气候,此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高温少雨;丁地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盛行从海洋吹来的偏东风,高温多雨。]
梅雨带一般位于副热带高压脊的北侧。在6-7月,副高有两次明显季节性北跳:第一次北跳是6月中旬,江淮地区入梅;第二次北跳是7月中旬,江淮地区的梅雨季结束,进入伏旱。据此完成7~8题。
7.江淮梅雨天数异常偏多年份( )
①副高第一次北跳偏早 ②副高第一次北跳偏晚 ③副高第二次北跳偏早 ④副高第二次北跳偏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8.数据显示,2023 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少于常年,该年( )
①华北地区降水偏多 ②台风登陆频繁 ③夏季风偏强 ④副高强度偏弱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
√
7.C 8.D [第7题,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锋面雨带移动规律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根据材料可知,6-7月,副高有两次明显季节性北跳,第一次北跳是6月中旬,江淮地区入梅,如果第一次北跳偏早,江淮地区梅雨天数就会增多,①正确;6-7月,副高第一次北跳如果偏晚,江淮地区入梅晚,江淮地区梅雨天数就会减少,降水偏少,②错误;6-7月,副高有两次明显季节性北跳,如果第二次北跳偏早,江淮地区梅雨天数就会减少,③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6-7月,副高如果第二次北跳偏晚,雨带在江淮地区持续时间较长,梅雨天数就会增多,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第8题,根据我国锋面雨带移动规律可知,202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少于常年,说明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向北移动速度快,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滞时间短,北移时间早,华北地区降水可能偏多,①正确;台风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202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少于常年,不一定会造成台风登陆频繁,②错误;夏季风偏强,向北移动速度快,雨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时间短,是造成202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少于常年的重要原因,③正确;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北跳时间就会偏晚,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时间会延长,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会偏多,④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克拉香天气”出现在越南沿海地区,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雾天伴随蒙蒙细雨的天气,这种天气在越南北部沿海比南部沿海出现的概率更大。下图示意克拉香天气出现时段的风向。据此完成9~10题。
9.越南北部沿海出现克拉香天气的概率更大,主要因为北部沿海比南部沿海( )
①风速小 ②地面温度低 ③地势低 ④空气湿度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克拉香天气易出现的时间段是( )
A.2-4月 B.5-7月
C.8-10月 D.11月-次年1月
√
√
9.A 10.A [第9题,根据材料“‘克拉香天气’出现在越南沿海地区,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雾天伴随蒙蒙细雨的天气”可知,雾存在的时间较长,应该考虑风力较小,雾不易消散,越南北部沿海东部有海南岛阻挡东风,且海域面积狭窄,风力小于南部沿海,①正确。雾的形成需要水汽凝结,图中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水汽,水汽遇到冷的下垫面凝结形成雾,②正确。北部沿海、南部沿海地势都比较低,③错误。北部沿海、南部沿海空气湿度都大,④错误。A正确。
第10题,图中风向不是西南风、东南风,因此时间不会是夏季,B、C错误。11月-次年1月是冬季,应该吹北风,D错误。2-4月是冬夏季风转换的季节,气温逐渐回升,风向由海洋吹向陆地。此时陆地气温较低,因此海洋暖湿气流因遇到冷的下垫面凝结形成雾,A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地风向(以正北方向为起点,顺时针方向转动过的角度)月变化统计。据此完成11~12题。
11.该地的冬季盛行风向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12.该地可能位于我国(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南地区
√
√
11.B 12.C [第11题,冬季为12月到次年2月,从图中可看出,该地冬季盛行风向约为75°,根据材料“以正北方向为起点,顺时针方向转动过的角度”可判断出盛行风向为东北风,B正确。第12题,从图中可看出,该地区夏季盛行风向为240°,根据材料“以正北方向为起点,顺时针方向转动过的角度”可判断出风向为西南风,因此该地最可能位于我国西南地区,C正确;我国东北、华北、东南地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A、B、D错误。]
13.(7分)读甲、乙两国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指出当乙国盛行西北风时,甲国北部的盛行风向,并解释其成因。(3分)
(2)乙国冬季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东部沿海降水多,请解释其原因。(4分)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甲国为澳大利亚,乙国为日本。日本盛行西北风时为北半球冬季,此时气压带和风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澳大利亚北部形成西北风。第(2)题,由于受冬夏季风和地形影响,日本西海岸和东海岸降水形成明显的季节差异。
[答案] (1)西北风。成因:气压带和风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在南半球偏转成西北风。
(2)乙国冬季西北季风经过日本海后增温增湿,受地形抬升,导致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受地形抬升,东部沿海降水多。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