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0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五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学 习 目 标
1.说出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及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的关系。
2.读图说明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特征。
3.读图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说出非地带性现象的形成。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一、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自然环境各组成______及其______上的差异。
要素
组合
2.自然带
(1)概念
(2)特点:形成了一定宽度,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
(3)命名:自然带往往以______类型命名。
纬度
水分
组合
植被
植被
3.地域分异规律:体现了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在____________上的规律性,主要包括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______地域分异规律。
空间分布
垂直
判一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自然带之间有明显界线。 ( )
2.自然带相同,气候类型一定相同;气候类型相同,自然带一定相同。 ( )
3.自然带的地域差异是由纬度位置的差异形成的。 ( )
×
×
×
提示:1.× 自然带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总是从这一带逐渐转变为另一带。
2.× 自然带相同,气候类型不一定相同,比如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控制下都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气候类型相同,自然带不一定相同,比如温带大陆性气候控制下形成了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3.× 不同区域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导致其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
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 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到内陆的
地域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 位置 纬度位置 ______位置
基础 ______ 水分
海陆
热量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 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到内陆的
地域分异规律
分布 特征 图形描述
文字描述 大致与纬线平行,沿______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大致与经线平行,平行于______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
分布纬度 低纬度和___纬度地区 ___纬度大陆地区
东西
海岸
高
中
判一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在中高纬度更显著。 ( )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在低纬度最明显。 ( )
3.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 ( )
×
×
×
提示:1.×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在低纬度、高纬度地区更显著。
2.×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总体上在中纬度大陆地区表现比较明显。
3.×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大致与经线平行,沿南北方向延伸。
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垂直地域分异
(1)概念:地表景观随______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
(2)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3)规律:通常纬度越___,山体越___,自然带越丰富。
高度
热量状况
水分条件
低
高
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1)影响因素:____________、地形起伏、______等。
(2)表现: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____________。
海陆分布
洋流
不相吻合
(3)案例
①由于受____________的影响,南美大陆太平洋沿岸的荒漠带向北一直延伸到南纬3°附近。
②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限制了荒漠向东扩展,形成了南纬3°至南纬30°之间平行于海岸分布的狭长______带。
③天山的伊犁河谷受大西洋水汽和高山冰雪融水的影响,在西北干旱区形成了比较湿润的______环境。
秘鲁寒流
荒漠
绿洲
[名师点拨]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又称地方性分异)的主要表现可以分为“缺失”“改变”“条状”“块状”等。
(1)缺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受马达加斯加暖流和信风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而该岛的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
(3)条状: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很窄,呈条状分布,就是因为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4)块状:荒漠中的绿洲是受地形、土壤和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例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由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出露地表而形成的。
微思考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疏林草原景观而非热带雨林景观,你能说说原因吗?
提示: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如图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气候类型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提示:能。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问题1 (综合思维)图中自然带分布能否反映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问题2 (综合思维)图中南、北半球自然带分布并不对称,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图中南、北半球陆地面积不同,导致气候类型分布具有差异,故自然带分布不对称。
提示:低纬度和北半球高纬度。
问题3 (区域认知)图中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在哪个纬度带表现较明显?
问题4 (区域认知)图中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在哪个纬度带表现较明显?
提示:中纬度。
1.世界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分布的对应关系
自然带形成与分布受气候的影响,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分布有明显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气候类型名称与自然带名称的对应关系
大多数气候类型与自然带、植被类型的名称是完全一致的,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但也有一些例外,需特别注意。
(1)温带大陆性气候可分为四个亚类: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荒漠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故对应着四个自然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2)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共同对应一个自然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并非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3.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1.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E→J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甲、乙两图反映的自然环境分异规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反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乙图反映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E地到J地,经度发生变化
d.从①地到⑥地,纬度发生变化
A.a、b B.c、d
C.b、c D.a、d
√
(2)如果我国某地水热状况与H地和④地相似,则该地( )
A.自然带可能是热带雨林带
B.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
C.可能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
D.可能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1)A (2)B [第(1)题,甲图E→J热量逐渐减少,是因为纬度逐渐增高,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乙图从⑥→①水分逐渐减少,是因为距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从图中可知,H地≥10 ℃年积温在
4 000 ℃左右,④地的年降水量在600 mm左右。根据水热状况可判断该地应该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为世界最高峰。它的北坡在中国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下图为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现象
提示:南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因为南坡山麓海拔低、纬度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就是该自然带。北坡基带为高山草原带,北坡属于阴坡,海拔较高,气候特征为“高寒”,不适宜森林生长,发育了高山草原带。
问题1 (区域认知)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的基带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问题2 (综合思维)为何南坡的积雪冰川带位置低于北坡?
提示:南坡为西南季风的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北坡多,积雪冰川带位置偏低。
提示:南坡比北坡纬度低,热量条件好,南坡为山地迎风坡,水分条件好;南坡山麓海拔低,与山顶相对高度大,自山麓至山顶水热条件差异大,自然带谱丰富。
问题3 (综合思维)为何南坡自然带比北坡丰富?
1.自然带垂直分布的特点
(1)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2)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3)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
(4)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
2.影响山地雪线的因素
(1)纬度越低(高),0 ℃温度出现高度越大(小),雪线越高(低)。
(2)同座高山湿润气流迎风坡固态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3)坡度大,冰雪重力作用强,不利于冰雪储存,雪线高。
(4)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反之。
(5)人为因素与环境变迁通过影响气温、降水影响雪线高度变化。
3.非地带性现象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 影响因素及原因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不是热带草原而是热带雨林(类似地区还有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和中美洲东部) 因素:地形、洋流
原因:①东南信风(中美洲东部是东北信风)迎风坡;②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 影响因素及原因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不是热带雨林而是热带草原带 因素:地形
原因: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低,空气对流弱,降水少
南美大陆西岸3°S~30°S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因素:地形、洋流
原因:①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作用;②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 影响因素及原因
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因素:地形
原因:安第斯山脉阻挡了西风的深入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因素:海陆分布
原因:南半球该纬度带没有陆地
沙漠中的绿洲 因素:水源
原因:沙漠中高山冰雪融水或地下水丰富的地方,会出现绿洲
2.下图为甲、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两山地属于( )
A.昆仑山脉 B.秦岭
C.祁连山脉 D.横断山脉
(2)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原因是乙山地( )
A.基带更高,热量不足
B.海拔更高,山谷风强
C.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
D.基带原生植被遭破坏
√
√
(1)D (2)C [第(1)题,根据图中甲、乙两山地经度及两山地基带典型植被可知,该山地为横断山脉,D正确。昆仑山脉经度在98°40′E以西,秦岭位于100°30′E以东,A、B错误;祁连山脉位于温带,纬度较高,山地基带植被不可能是常绿阔叶林,C错误。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两山地属于横断山脉,呈南北走向。甲山地位于横断山脉西段,受西南季风影响大,带来湿润气流,在甲山地基带形成常绿阔叶林。随着西南季风的不断深入,受重重山岭阻挡,到达乙山地时,西南季风势力大大减弱,基带受焚风作用影响形成干热河谷灌丛,C正确。乙山地基带典型植被为干热河谷灌丛,而与乙山地基带同海拔的甲山地典型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由此可知,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与海拔无关,A、B错误。即使乙山地基带原生植物遭破坏,新生长的植被应该依然是干热河谷灌丛,而不会是常绿阔叶林,D错误。]
必备知识
1.不同地域由于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由于自然植被能明显地体现自然环境的特征,所以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
2.自然环境在地表水平方向上的地域分异规律叫作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必备知识
3.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自然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从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其主导因素是热量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
4.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条件由沿海向内陆减少,在中纬度地区最典型。
必备知识
5.地表景观(如植被、土壤等)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叫作垂直地域分异。造成这种分异的主要原因是热量状况、水分条件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及其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6.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水热条件的地域组合及其变化。但是,某些地区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出现与上述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即非地带性现象。
课堂小结
题组1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望天树可高达七八十米,树冠较大,常年枝叶繁茂。望天树板根发育明显,板根可达十米之高,往地下还可以延伸十几米。下图为望天树近地面根系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1.望天树指示当地的自然环境为( )
A.全年高温的沙漠气候环境
B.全年湿热多雨的森林环境
C.干湿分明的热带草原环境
D.全年严寒大风的极地环境
2.望天树所在区域的自然带为(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热带荒漠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热带雨林带
√
√
1.B 2.D [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望天树常年枝叶繁茂,可判断其为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植被,根据板根发育可判断,望天树应为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植被,板根发育粗大,较长的根系可保障其适应多水松软的土壤环境,B正确。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望天树为热带雨林地区的植被,对应热带雨林带。]
题组2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下图为非洲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①②③④自然带中,代表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自然带由①→②→③→④更替体现了(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
√
3.D 4.A [第3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②自然带是热带草原带,③自然带是热带荒漠带和亚热带荒漠、草原带,④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故D项正确。第4题,自然带由①→②→③→④的更替,符合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故A正确。]
题组3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读喜马拉雅山垂直带谱分布图,回答5~6题。
5.喜马拉雅山南坡山麓的自然带M可能为( )
A.热带雨林带 B.落叶阔叶林带
C.常绿阔叶林带 D.热带草原带
6.高山草甸在南北两坡分布的海拔存在明显差异,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南坡为迎风坡,水热条件好,分布海拔高
B.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分布海拔高
C.南坡相对高度大,分布海拔高
D.北坡相对高度大,分布海拔低
√
√
5.C 6.A [第5题,喜马拉雅山南坡的纬度较北坡低,夏季时,其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山麓的自然带M可能为常绿阔叶林带。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高山草甸在南坡分布海拔较高,主要是因为南坡是阳坡、迎风坡,水热条件好;北坡分布海拔较低,因为北坡是阴坡、背风坡,水热条件差。]
提示:1.自然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荒漠、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苔原带等。随着纬度的增加,由南向北热量越来越少,出现热带、亚热带、寒带的不同分异(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自然带。
2.绘图略。自西向东分布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近乎东西对称分布,从沿海到内陆,水分逐渐变少,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教材活动点拨]
教材P101活动
提示:略。
教材P104活动
提示:自然带类型可以从数量、具体种类的角度进行分析。据图看出,珠峰北坡自然带有四种,其南坡有七种。博峰南坡自然带有六种,其北坡有七种。数量不同,种类也不完全相同。
分布上相同点:二者南坡自然带分布的高度大都高于北坡,迎风坡一侧雪线低。
分布上的不同点:珠峰自下而上分别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冰川带,而博峰自下而上分别为荒漠带、草原带、森林带、草甸带、冰雪带。
教材P105活动
提示:1.仔细观察教材插图,可以看出整体上由南向北呈现出越来越早的趋势,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进入秋季也较早。西北内陆晚于同纬度其他地区。东部季风区沿海晚于内陆。
2.各地所处位置、气候等要素不同,导致自然带不同,“秋色”有差异。
3.结合教材第106页插图,查阅地图册找到对应的地点,可以查到对应的“秋色”时间。
教材P106~107活动
某生态脆弱区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下图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课时分层作业(十九)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1.该地区可能位于( )
A.东南丘陵 B.云贵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黄土高原
2.该区沟壑底部分布落叶阔叶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坡度 B.水分
C.土壤 D.光照
√
√
1.D 2.B [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区为生态脆弱区,且图示呈现该地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因此该地最有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区的黄土高原,D正确。东南丘陵和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发育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B错误。塔里木盆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其典型植被是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C错误。
第2题,由图可知,沟壑底部分布落叶阔叶林,且向上依次为疏林草原、灌木草原,底部能够生长乔木主要是因为地势较低,光照弱,水分条件好,B正确。坡度大小并不是影响植被类型的主要因素,坡度主要通过水分、土壤等条件影响植被类型,A错误。沟壑底部光照条件差,并不是该区沟壑底部分布落叶阔叶林的主要原因,D错误。黄土高原的土壤以黄壤为主,从山顶经坡地到谷底,由于水土流失,在土壤厚度方面存在差异,但是谷底分布落叶阔叶林的主要原因是谷底水分条件较坡地和山顶好,而土壤并不是该区沟壑底部分布落叶阔叶林的主要影响因素,C错误。]
读图1、图2,回答3~4题。
3.图1中①②③三地的景观与图2依次对应的顺序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丙、甲、乙
4.造成图1中三地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
√
3.A 4.B [第3题,图1中①②③由沿海向内陆降水由多到少,植被由森林到草原再到荒漠。第4题,三地由沿海到内陆距海越近降水越多,距海越远降水越少,自然景观随之变化,因此水分是造成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
新西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但地带性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真正意义上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新西兰南岛西南部。下图为新西兰相关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影响新西兰自然带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差异 B.海陆位置
C.热量差异 D.光照不同
6.新西兰南岛东部温带草原带形成的关键原因是( )
A.受信风带影响 B.有暖流经过
C.沙漠广布 D.位于背风坡
√
√
5.C 6.D [第5题,读图可知,新西兰北部为亚热带自然带,南部为温带自然带,故影响新西兰自然带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差异,和降水无关,C正确,A错误;新西兰面积小,光照差异不大,D错误;新西兰属于岛屿,面积小,海陆位置对其自然带影响较小,B错误。第6题,新西兰南岛东部温带草原带形成的关键原因是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形成草原气候,D正确,A错误;新西兰南岛东侧洋流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应为寒流,B错误;新西兰南岛东部没有沙漠分布,C错误。]
下图是我国横断山区金沙江河谷两侧植被垂直分布图。据此完成7~8题。
7.该谷底附近形成亚热带干旱小叶灌丛带,是因为( )
A.海拔低,气温高,蒸发旺盛
B.受下沉气流影响,降水较少
C.地处闭塞河谷,水汽不易扩散
D.内陆河谷,水汽难到达,降水少
8.图中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
√
7.B 8.C [第7题,该河谷位于亚热带地区,虽然海拔较高,但谷底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容易形成焚风效应,气流下沉增温明显,形成干热河谷。气温较高,空气干燥;植物为适应干热河谷的环境,减少蒸发量,形成了亚热带干旱小叶灌丛带,B正确。第8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体现的是因为海拔不同导致的自然带差异,即垂直分异规律,C正确;该地自然带的更替没有体现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A、B错误;也不是因为地域差异导致的地方性分异规律,D错误。]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及云杉林亚带的植被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存在差异,主要是由水分决定的,其推断依据是( )
A.山地坡度 B.上部林带
C.山体海拔 D.基带类型
10.该山地Ⅲ2、Ⅲ3、Ⅲ4中的植被垂直分层结构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分 B.土壤
C.温度 D.光照
√
√
9.B 10.D [第9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山地草原带上方出现了山地疏林草地带,说明在山地下部随着海拔的上升,水分条件有所改善,因此影响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条件,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为其上部林带的分布下限,推断水分是影响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依据,B正确;山地坡度、山体海拔不是影响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A、C错误;基带类型没有差异,D错误。
第10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Ⅲ2、Ⅲ3、Ⅲ4均为云杉林亚带,植被垂直分层结构不同,主要原因是乔木层密度不同导致的林下光照条件不同。光照条件较好的Ⅲ4垂直分层结构明显,而光照条件最差的Ⅲ3垂直分层结构最差,因此影响其垂直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正确;水分不是影响植被垂直分层结构的主要因素,A错误;Ⅲ2、Ⅲ3、Ⅲ4土壤差异较小,B错误;温度条件是影响林线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影响植被垂直分层结构的主要因素,C错误。]
11.(20分)读南美洲部分自然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甲、A、B、C自然带的名称。(4分)
(2)甲—A—B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________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的。(2分)
(3)分析C自然带狭长的原因。(4分)
(4)乙纬度较高,但自然带类型与甲地相同,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这体现了自然带的哪种分异规律?(6分)
(5)说出D自然带的名称及其形成原因。(4分)
[解析]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自然带甲、乙为热带雨林带,A为热带草原带,B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为热带荒漠带。C由于受沿岸秘鲁寒流的影响和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作用,自然带非常狭长,向北延伸到赤道附近。乙地从纬度来看,本应该为热带草原带,但由于处在迎风坡上,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形成了热带雨林带。D处由于处在盛行西风的背风坡,形成了温带荒漠带。
[答案] (1)甲:热带雨林带;A:热带草原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热带荒漠带。
(2)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3)沿岸秘鲁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安第斯山脉的阻挡。
(4)原因:处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有巴西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5)名称:温带荒漠带。原因:因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作用,其处在盛行西风的背风坡地带,降水量少,出现焚风效应,形成荒漠景观。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