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7 第五单元 单元活动 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 课件--高中鲁教版地理选必1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7 第五单元 单元活动 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 课件--高中鲁教版地理选必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0:3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2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五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
单元活动 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
学 习 目 标
1.了解自然环境分析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自然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区域(东部季风区)进行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分析。
3.结合实例,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一、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内容
主要要素 具体内容
地形状况 分析地貌的基本形态及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气候状况 判断气候类型,分析______和______的季节变化及其组合关系
组合情况
分布特征
温度
降水
主要要素 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 分析自然植被所属的______及______特征
水文状况 分析河流、湖泊、沼泽的分布概况,以及_________及____________等
土壤状况 分析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特征
植被状况
类型
分布
径流量
季节变化
[名师点拨] 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的方法,应从自然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出发,分析各自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该区域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
二、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一般步骤
1.分析方法:__________、实地调查、__________、差异比较等方法。
2.一般步骤
文献查阅
综合思维
气候
地形
水文
植被
影像
地图
平均状况
季节变化
关系分析
相对一致
明显不同
判一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应首先分析该地区的地形和气候。
(  )
2.对气候状况的分析主要分析其气温的高低和降水的多少。 (  )
3.对地形状况的分析主要是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形类型。 (  )
4.文献查阅法不是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的方法。 (  )
×
×
×
×
提示:1.× 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应该从自然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出发,分析各自的基本特征,其主要的分析内容除了地形、气候外,还有植被、水文、土壤等要素。
2.× 对气候状况的分析应是判断气候类型,分析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及其组合关系。
3.× 分析地形状况包括分析地貌的基本形态及其组合情况、分布特征等。
4.× 文献查阅、实地调查、综合思维、差异比较等方法都是分析区域自然环境常采用的方法。
三、案例分析——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1.气候特征分析(以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为例)
项目 内容
气温年较差 _________>______>上海>广州
年降水总量 广州>______>______>哈尔滨
四个城市 共同特征 季风气候,冬季气温低,降水________;夏季普遍______,降水多
总结:我国东部季风区从北向南气温年较差越来越___,降水总量越来越___。
哈尔滨
北京
上海
北京

高温


2.水文特征分析(以辽河、海河、淮河、西江为例)
(1)四条河流月均流量差异:南方河流月均流量总体上大于北方河流。
(2)四条河流月均流量变化特征的相似性:四条河流月均流量从1月到12月都是先______后______,水量最大的月份都在______。
3.其他要素特征分析
收集、查阅东部季风区的地形、植被和土壤等资料,说出各自的主要类型,分析它们的分布规律。
增加
减少
夏季
4.多要素关系分析:东部季风区各自然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______性,可以从气温、降水等要素入手,分析季风气候与地形、______、植被、______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5.综合分析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归纳东部季风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整体性特征。
关联
水文
土壤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区域自然环境的分析
提示:河流含沙量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有明显汛期,且汛期集中在夏季;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为主。
问题1 (地理实践力)描述该河流的水文特征。
问题2 (人地协调观)该河流输沙量较大,分析这一特征对河流下游产生的不利影响。
提示:河流的含沙量大,使河道泥沙淤积,易发洪涝灾害;河流通航能力降低。
提示:径流量的变化幅度减小(径流量的最高值会降低,最低值会提高)。原因:水库对下游径流量具有调蓄作用。
输沙量减小。原因:水库可以拦截泥沙,从而减少下游的来沙量。
问题3 (综合思维)若该水文站上游修建了一座大型水库,试分析上图中该水文站的统计数值会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1.区域主要自然环境特征的描述方法
答题方向 描述用语
位置 特征 纬度位置、海陆 位置、相对位置 位于××半球;位于××纬度(或××带);距海远(近);位于××大陆××部(××大洋××岸)
气候 特征 气候类型、气温、 降水、光照、气象灾害 夏季××,冬季××;气温年较差大(小);降水季节变化大(小);光照××;易受××灾害影响
答题方向 描述用语
地形 特征 地形类型及其分布、地势特征 以××地形为主,地形××;地势××高××低;多××地貌,地质条件××
水文 特征 水文、水系特征 水文特征:径流量大(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小),河流汛期长(短),含沙量小(大),结冰期长(短或无结冰期)等
水系特征:流程长(短),流向××,河谷宽(窄)、河床深(浅)、河网密度大(小)、流域面积大(小)等
植被特征 覆盖率、植被类型 以××林为主,植被覆盖率高(低)
2.自然环境差异的形成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4)植被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5)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1.下表为北京、贵阳、昆明、拉萨四城市的气温资料表。据此完成(1)~(2)题。
城市 甲 乙 丙 北京
1月平均气温/℃ -2.3 4.9 7.8 -4.7
7月平均气温/℃ 14.9 24.0 19.9 26.1
(1)与甲、乙、丙三城市比较,北京的气温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分别是
(  )
A.1月气温低——纬度高、距冬季风源地近
B.7月气温高——纬度低、云量少
C.气温日较差小——海拔高、云量多
D.气温年较差大——纬度高、临海
(2)甲城市所在省级行政区突出的地理特征为(  )
A.喀斯特地貌典型   B.多雪峰和冰川
C.环境人口容量大 D.城镇化水平最高


(1)A (2)B [第(1)题,与甲、乙、丙三城市比较,北京的气温特征是1月气温低,形成原因是纬度高、距冬季风源地近,A对。北京的纬度比其他三城市高,B错。北京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海拔较低,C错。北京气温年较差大,气候大陆性强,不临海,D错。第(2)题,据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城市夏季气温最低,应是拉萨,位于西藏自治区,它位于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突出的地理特征为多雪峰和冰川,B对。喀斯特地貌典型分布区是云贵高原,A错。西藏自治区自然环境恶劣,环境人口容量小,城镇化水平低,C、D错。]
下图为我国东部季风区内部两地区山脉与河流分布图。
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提示:相同点:都有夏汛。不同点:与渭河相比,汉江流量大,汛期长,无结冰期,含沙量小。
问题1 (区域认知)比较甲地区渭河和汉江的水文特征的异同。
问题2 (地理实践力)描述乙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提示:以(低山)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众多,流量大,水流急;以酸性红壤为主,较贫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广布,物种丰富;有色金属、磷矿等资源丰富(合理即可)。
提示:两地都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两地自然植被都是森林,河流都有夏汛。
问题3 (区域认知)甲、乙两地区自然环境的相同点是什么?
1.东部季风区内部的自然环境特征
2.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环境特征的比较
地区 地形 气候 植被 土壤 水文
北方 地区 东北温 带湿润 半湿润 地区 具有平原 广布、三面环山的马蹄形结构 温带季风气候,冬长夏短,气候寒冷湿润 山地植被主要为针阔叶混交林 分布有 肥沃的 黑土 河流
结冰
期长
地区 地形 气候 植被 土壤 水文
北方 地区 华北暖 温带湿 润半湿 润地区 以平原和 高原为主,地势自西向东降低 温带季风气候,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以落叶 阔叶林 为主 广泛分 布棕壤 和黄土 河流有结
冰期,冰期短
地区 地形 气候 植被 土壤 水文
南方 地区 华中华 南亚热 带湿润 地区 地貌结构 复杂,以 山地、丘 陵为主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多雨     以常绿阔 叶林为主 红壤,淋溶作用强,肥力 低 河流
无结
冰期
华南热 带湿润 地区 多低山、 丘陵 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水汽充沛 以热带季 雨林为主 土壤淋溶作用强,形成砖红壤 河流
无结
冰期
2.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幅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1)D (2)B [第(1)题,图中展现的河流、桥梁、船舶、岸边的垂柳、临水而建的江南传统民居,是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景观。珠江三角洲虽然炎热多雨,但没有图中的民居。第(2)题,在已经判断出所在地区为长江三角洲的基础上,很容易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自然条件是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必备知识
1.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内容主要有地形状况、气候状况、水文状况、植被状况、土壤状况。
2.分析区域自然环境常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查、综合思维、差异比较等方法。
3.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一般步骤:收集资料→要素特征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整体特征分析→调查验证。
必备知识
4.东部季风区自南向北热量逐渐减少,由热带逐渐过渡到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南方河流无结冰期,北方河流有结冰期,且越向北,结冰期越长,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自南向北,植被为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南方红壤贫瘠,东北黑土肥沃。
课堂小结
题组1 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内容和步骤
分析区域自然环境常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查、综合思维、差异比较等方法,并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和步骤。据此完成1~2题。
1.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一般步骤为(  )
①要素特征分析 ②收集资料 ③整体特征分析 ④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 ⑤调查验证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③④⑤
C.⑤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⑤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2.分析区域内相对一致但与其他区域明显不同的特征属于(  )
A.要素特征分析 B.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
C.整体特征分析 D.收集资料

1.D 2.C [第1题,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一般步骤:收集资料→要素特征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整体特征分析→调查验证,D正确。第2题,分析区域内相对一致但与其他区域明显不同的特征属于整体特征分析,C正确。]
古人登上大别山主峰,不禁感叹南北两侧的景色:“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据此完成3~4题。
3.推断古人登山时最可能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出现该景观的原因主要有(  )
①位于亚热带北部 ②主峰海拔高,气温低,有季节性积雪 ③山的北侧降水比南侧多 ④山北为阴坡山南为阳坡,阴坡气温低于阳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A 4.C [第3题,材料信息表明,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如果是夏季,山之北不可能出现白雪皑皑,排除B。如果是秋、冬季,大别山山之南不可能山花烂漫,排除C、D。由此推断古人登山时最可能的季节是春季,既有可能看到阳坡(山之南)山花烂漫,也有可能看到阴坡(山之北)还未融化掉的积雪,选项A符合题意。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别山位于亚热带北部,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容易出现南北景观差别大的现象,①符合题意;大别山主峰海拔高,气温低,在北坡可能出现季节性积雪,②符合题意;大别山的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夏季风为偏南风,因此山的北侧为背风坡,其降水比南侧少,③不符合题意;山北为阴坡,气温较低,可能出现白雪皑皑,而山南为阳坡,气温较高,有可能出现山花烂漫,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
题组2 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读某流域部分图,完成5~6题。
5.图示地区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的特征是(  )
A.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B.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C.全年降水少,冬夏温差大
D.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6.对图中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无结冰期 B.流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小 D.夏季汛期长


5.A 6.B [第5题,图示位置为黄土高原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西北风影响,寒冷干燥。第6题,该地区河流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冬季结冰,夏季汛期短,流量季节变化大。]
提示:1.依据教材插图完成。
2.降水从总量找差异;气温从年平均气温高低和气温年较差总结特征。
3.皆为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于夏季。皆为夏季高温,冬季温度低。
[教材活动点拨]
教材P115活动
提示:1.可以是柱状图、折线图等,依据提供的数据设计合适的纵坐标数据大小。
2.从表中直接能读出差异。南方河流月均流量总体上大于北方河流。与雨季的长短、夏季风的控制时间长短有关。
3.四条河流月均流量基本上是从1月到12月先增加后减少。主要与夏季风的影响有关,它们皆位于季风气候区,每到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多,流量大。
教材P116活动(上)
提示:1.读图可以获得数据。
2.依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例如1-A-漂灰土;2-B-暗棕壤等。
3.动手绘制即可。
4.绘制完后,分析关系。
5.从整体性角度,分析各个要素的关系。
教材P116活动(下)
提示:1.东部季风区自南向北热量减少,体现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中的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根据气候与植被的密切关系,可以划分为北部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及南部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最冷月均温低于零度),夏季降水量大,冬季降水量小;受气候影响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植被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河流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含沙量一般较大。其南部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较低(月均温大于零度),夏季降水量大,冬季降水量相对较小;受气候影响,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河流的流量大,无冰期。
教材P117活动
3.我国东部季风区由于距海近,受季风气候影响明显,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水土流失较严重,地貌多沟壑,植被以森林为主,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较显著。
1.下列对于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步骤,说法正确的是(  )
A.收集资料时只需收集区域的地形、气候的相关资料即可
B.要素特征分析是分析各要素的平均状况
C.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只是进行两个要素间的关系分析
D.整体特征分析是分析区域内相对一致但与其他区域明显不同的特征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一) 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

D [收集资料是收集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等各个要素的数据、影像、地图等资料,收集对区域自然环境开展的综合调查与分析的资料。要素特征分析是分析各要素的平均状况、地域分布和季节变化等特征。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既要进行两个要素间的关系分析,又要进行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故只有D正确。]
某校地理老师要求学生在网络课堂就珠江和黄河这两条河流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处理,并列表比较这两条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点。据此完成2~3题。
2.假如你是学生中的一员,你认为分析其水文特征收集的资料应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①河流长度 ②流量 ③含沙量 ④流向 ⑤汛期 ⑥支流多少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关于黄河和珠江的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
A.黄河长度小于珠江
B.黄河流量大于珠江
C.黄河汛期比珠江长
D.黄河含沙量大于珠江

2.C 3.D [第2题,河流水文特征包括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水能、凌汛等。水系特征包括流域面积、河流长度、流向、河道弯曲程度、注入的海洋、支流多少及分布等。故C正确。第3题,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长度长于珠江,但流量远小于珠江。珠江汛期比黄河长,含沙量远小于黄河。故D正确。]
我国东部季风区背靠内陆高原,面向海洋,包括地势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以及地势第三级阶梯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据此完成4~5题。
4.为对我国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分析,在收集各个要素的资料时应(  )
①以实地考察和调查为主 ②以查阅资料为主 ③主要收集数据 ④主要收集数据、影像、地图等资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时,需要进行(  )
①单要素特征分析 ②多要素关系分析 ③综合分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4.D 5.D [第4题,在对我国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各要素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时,应以查阅资料为主,主要收集数据、影像、地图等资料。第5题,①②③均属于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分析的内容。]
地窝子是新疆地区一种较简陋的房屋。在地面以下挖约一米深的坑,呈四方形,面积约为两三平方米,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半米的矮墙,顶上放几根椽子,再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接着用草叶、泥巴盖顶。下图为地窝子景观图。据此完成6~8题。
6.地窝子(  )
A.通风良好 B.利于防雨
C.冬暖夏凉 D.采光良好

7.新疆地窝子的洞口朝向最不可能为(  )
A.东南方向 B.西北方向
C.西南方向 D.正南方向
8.地窝子景观反映了当地(  )
A.地势起伏大 B.降水量较少
C.太阳辐射强 D.日温差较大


6.C 7.B 8.B [第6题,由材料可知,地窝子位于地下一米深,且门窗小,因此其通风和采光效果差,A、D错误;地窝子位于地下一米深处,不利于防雨,B错误;由于地窝子位于地下,冬天有利于保温,地窝子顶部用草叶、泥巴盖顶,窗户小,利于减少阳光射入,夏季凉爽,C正确。第7题,新疆地区气候干旱,地表多风沙,距离冬季风源地比较近,冬季多吹西北风,且风力强劲,因此为了减少风沙封堵地窝子洞口,地窝子的洞口最不可能朝向西北方向,B正确。第8题,地窝子位于地下一米深,如果降水量多,很容易被水淹没,故地窝子景观反映了当地降水量较少的特征,B正确。]
幼发拉底河89%的流量来自上游。底格里斯河流经巴格达后,所挟带的泥沙绝大部分不能到达波斯湾。如图为两河流域大型水坝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幼发拉底河的汛期集中在(  )
A.春夏季 B.夏秋季
C.秋冬季 D.冬春季
10.底格里斯河流经巴格达后,所挟带的泥沙绝大部分不能到达波斯湾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库拦截 B.气候干旱
C.地势平坦 D.下渗严重


9.D 10.C [第9题,根据材料及图示可知,幼发拉底河水源主要来自上游地中海东北部安纳托利亚高原,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冬春季节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因此其汛期集中在冬春季节,D正确。第10题,根据图示可知,在巴格达下游并没有大坝拦截泥沙,A错误。气候干旱与泥沙能否被搬运进入海洋无关,B错误。河流流经巴格达后流域地形以平原为主,水流十分缓慢,流水的搬运能力弱,因此泥沙大部分不能入海,C正确。下渗严重与流水的搬运作用之间关系不大,D错误。]
读我国某两个区域分布图,完成11~12题。
11.图甲和图乙中,关于①③两地的比较,正确的是(  )
A.③地冬季平均气温高,因为纬度低
B.③地冬季平均气温低,因为地形差异
C.①地冬季平均气温低,因为海拔高
D.①地冬季平均气温高,因为远离海洋

12.关于图中信息,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②③河流属于同一个水系,④河流属于另外一个水系
B.图中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都是大气降水
C.④河流丰水期时,中山站是一年中科考的黄金季节
D.图甲中的山为巫山,东西两侧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

11.B 12.C [第11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可知,图甲中①地是我国的四川盆地,图中的山脉是巫山,河流是长江。图乙中的山是武夷山,③位于鄱阳湖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四川盆地周围的高山阻挡了寒冷气流进入,而长江中下游平原缺少高大山脉对寒冷气流的阻挡,使得二者冬季气温四川盆地高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第12题,图中的①②③属于长江水系,而④位于武夷山的东侧,武夷山西侧是赣江发源地,赣江汇入长江,武夷山东侧发源的许多溪流汇入闽江,属于闽江水系;图中的河流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④河流丰水期时,是北半球的夏季,中山站地处南半球,当地是冬季,处于极夜,不是科考的好时机;图甲山脉为巫山山脉,东西两侧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故C符合题意。]
13.(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甲为台湾岛等高线和城市分布图,图乙、图丙分别为高雄市和郑州市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分配图。
图甲
图乙 高雄   图丙 郑州
(1)根据图甲描述台湾岛的地形特征。(4分)
(2)根据图甲分析,台湾岛的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阅读分析图乙和图丙,比较高雄与郑州在气温和降水量上有什么异同。(6分)
[解析] 第(1)题,分析地形特征要从其地形、地貌及分布、地势起伏大小及走向综合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台湾岛内多山地,平原少,山脉集中分布在岛的中部和东部,地势东高西低。第(2)题,据图可知,台湾岛的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此处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交通便利。第(3)题,相同点在于高雄与郑州均为季风气候,因此两地均夏季高温多雨。不同点在于高雄纬度低,临海,受海洋影响大,故高雄年平均气温比郑州高,年气温变化比郑州小,年降水量比郑州多。
[答案] (1)多山地,平原少(多分布在台湾岛西部沿海);台湾山脉集中分布在岛的中部和东部,地势总的来看是东高西低。
(2)西部平原 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3)相同:两地都是夏季高温多雨。 差异:高雄年平均气温高于郑州,年气温变化小于郑州,年降水量比郑州多。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