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6 第五单元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件--高中鲁教版地理选必1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6 第五单元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件--高中鲁教版地理选必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0:3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2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五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学 习 目 标
1.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结合案例,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种地理现象。
3.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整体性原理及自然环境的演化。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一、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1.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1)自然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______,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
影响
C
A
B
D
2.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即_____________________。
牵一发而动全身
微思考 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
二、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空间尺度 表现
从全球角度看 有液态水,有适宜的温度和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具有____________以及自我____________等
从区域尺度看 同一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具有_______________特征
生命系统
调节功能
相对一致性
微思考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是如何体现环境特征一致性的?
提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降水少,气候干旱,干旱导致水资源缺乏、生物量稀少、土壤发育差、风沙地貌多,最终形成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
三、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角度 表现
从全球角度看 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具有自身统一的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
从区域角度看 每个区域内部整体性特征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也是统一的
发生机制
发展过程
形成原因
发展过程
填一填 下图为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关联图,请将图中空白处填写完善。
提示:
下图为某区域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自然环境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提示:山脉隆起。
问题1 (综合思维)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问题2 (综合思维)图中环境演变对东、西两侧气候的影响有何差异?
提示:山脉隆起,东侧为背风坡,降水减少,气候变干;西侧为迎风坡,降水增多,气候更加湿润。
提示:受地壳运动影响,山脉隆起;山脉阻挡西风的深入,使得东侧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河流流量和数目减少;植被覆盖率下降,由森林逐渐演化为草原、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形成较为贫瘠的荒漠土。
问题3 (综合思维)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东侧地理环境演变过程。
1.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 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 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 生物 气候→植物 →动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相对湿润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 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 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地貌与 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
生物→地貌 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2.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自然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滥伐森林会引起生态环境失调。如下图所示:
1.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图1)和某地貌景观图(图2),完成(1)~(2)题。
(1)有关图1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图1中表示塑造图2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1)A (2)D [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对;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溶蚀可溶性岩石而形成的,是水文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故B错;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水文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C错;东北黑土退化的原因是自然植被减少,流水侵蚀掉土壤中的有机质,主要体现了植被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故D错。第(2)题,图2为风积沙丘地貌,分布在干旱地区,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故D对。]
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不是偶然的,是因为那时这里有着较好的自然环境。古代黄土高原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还有面积很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从汉代以后,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特别是从唐代以后,自然环境的恶化明显加重。这主要是因为土地的开垦破坏了天然植被,使天然草地、森林和灌木林
一片片消失。另外,因建筑和燃料用材,砍伐森林,
使天然森林的面积大为缩小。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千
沟万壑的地貌形态。
环境特征的一致性与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提示:黄土高原最主要的地表特征是沟壑发育,主要是流水侵蚀造成的。
问题1 (区域认知)黄土高原最主要的地表特征是什么,是哪种外力作用造成的?
问题2 (综合思维)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土壤肥力有何影响?
提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导致营养盐类物质大量减少,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提示:植被破坏、开矿、开凿窑洞等。
问题3 (人地协调观)人类哪些不合理的活动导致了该地水土流失的加剧?
1.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空间尺度 表现 实例
全球角度 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一致性突出 地球有液态水,有适宜的温度和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具有生命系统以及自我调节功能等
空间尺度 表现 实例
区域尺度 同一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具有相对一致性特征 我国西北干旱区,其环境的一致性主要是干旱,干旱抑制了其他因素发挥作用,形成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如下图所示:
2.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角度 表现 实例
全球角度 地表环境具有统一的发生机制与发展过程 地表环境的形成,受控于适中的日地距离、适宜的地球质量,以及特定的自转和公转周期等条件
整个地球都经历了地球内部圈层的分化和外部圈层的形成过程,实现了从无机世界向有机世界的演化
角度 表现 实例
区域 角度 每个区域内部整体性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也是统一的
2.南海诸岛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各岛屿面积小,鸟类多,有200余种植物。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土壤含盐量较低。南海诸岛是一个富磷的生态系统,土壤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纽带。如图示意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据此完成(1)~(2)题。
(1)南海诸岛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土壤含盐量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蒸发弱
B.降水多,淋溶作用强
C.植物多,吸收盐分多
D.距海远,海水影响小
(2)南海诸岛土壤中磷的最主要来源是(  )
A.鱼类死亡分解   B.植物死亡分解
C.鸟粪、鸟类残体 D.珊瑚、贝壳碎屑


(1)B (2)C [第(1)题,南海诸岛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丰沛,淋溶作用强,使岛上土壤含盐量较低。南海诸岛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量大;植物主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对土壤盐度的影响较小;南海诸岛各岛屿面积小,岛上各地距海均较近。第(2)题,南海诸岛鸟类多,鸟类残体及鸟粪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磷,经过不断堆积、分解,逐渐形成富磷土壤。故选C。]
必备知识
1.自然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
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内在关联性表现在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自然环境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必备知识
3.环境特征的一致性从全球角度看,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一致性突出;从区域尺度看,同一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具有相对一致性特征。
4.自然环境具有发生发展的统一性。从全球角度,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具有自身统一的发生机制与发展过程;从区域角度,每个区域内部整体性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也是统一的。
课堂小结
题组1 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三峡水库蓄水后,依托两百多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通过拦洪、削峰、错峰等手段,极大缓解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成为我国最大的淡水资源储备库和保护长江的重要生态屏障,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如库区出现了泥沙淤积现象,部分河段出现了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等。据此完成1~2题。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1.材料体现了自然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这里的“发”是指(  )
A.水文     B.土壤
C.气候 D.生物
2.库区形成人工湖泊后会使该地(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气候更加温和湿润
C.地下水水位下降 D.洪涝灾害加剧


1.A 2.B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三峡水库蓄水后,该地水文特征发生变化,成为保护长江的重要生态屏障,但也引发了泥沙淤积等问题,故这里的“发”指的是水文,A正确。第2题,库区形成人工湖泊后,可以调节当地气候,使当地气候更加温和湿润,增加生物多样性,A错误,B正确;库区形成人工湖泊后,会增加对地下水的补给,但不会使地下水水位下降,C错误;库区形成人工湖泊后,调蓄能力增强,会减少当地洪涝灾害的发生,D错误。]
题组2 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读我国四幅著名林木景观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丙——黑土肥沃,水源充足
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4.下列关于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林木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
B.乙地林木叶呈针状——常年降水丰富
C.丙地林木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
D.丁地林木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


3.A 4.C [第3题,胡杨生长于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该地区冬冷夏热、光照充足。乙地景观是亚寒带针叶林,其生长于我国东北地区,雪域高原、冻土广布是对青藏地区的描述。丙地景观是热带季雨林,我国海南的典型土壤为砖红壤。丁地景观属于亚热带景观,黄山所处区域流水侵蚀作用强,风力侵蚀作用弱。第4题,甲地林木根系发达,是当地水资源不足造成的,林木向土壤深入寻找水源;乙地林木是亚寒带针叶林,该地区夏季降水较多;丁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题组3 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当地和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下图为青藏高原对气流的影响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青藏高原隆起后,当地自然环境发生的变化有(  )
①广大高原面上形成高山草甸、草原和寒漠景观 ②动物的耐寒性增强 ③气候变得寒冷湿润 ④河湖结冰期变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周边地区气候的影响是(  )
A.东亚季风势力减弱 B.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增多
C.我国西南季风加强 D.南亚地区降水显著减少


5.A 6.C [第5题,青藏高原隆起后,气温下降,海洋气流对该区域的影响逐渐减弱,降水减少,形成独特的高寒环境,广大高原面上形成高山草甸、草原和寒漠景观,分布的动物耐寒性增强,①②正确、③错误。气候变冷,河流结冰期变长,④错误。第6题,冬季,青藏高原阻挡了冷空气南下,使东亚北部的冷空气集聚更快,势力更强;夏季,青藏高原使东亚的东南风势力加强,A错误。青藏高原隆起后,阻挡了南部海洋湿润气流西进北上,使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减少,加剧了其干旱程度,B错误。由图可知,青藏高原的隆起,将高空西风气流分成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向东流动,加强了我国西南季风,C正确。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西南季风北上,水汽集聚在高原南部,使南亚地区降水明显增多,D错误。]
提示:1.自然环境是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围绕这五大要素,结合考察的实际地点,描述相应的特征。
2.可以选气候对地貌、气候对水文等来说明。假如我的家乡位于沂蒙山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秋季,降水时节多暴雨,对地表冲刷侵蚀严重,所以多冲沟(地貌);河流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故河流的汛期主要在夏秋季等。
[教材活动点拨]
教材P109活动
提示:1.青藏高寒区环境的一致性就是高寒,高寒的气候使得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表现为河谷农业,人口、城市集中于河谷地带,植被多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而东部季风区由于是季风气候,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冬季气温低,降水少,植被多以森林为主,其北部出现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其南部多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河流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明显;地貌多以流水作用为主;土壤受侵蚀较为严重。
2.同理分析热带雨林及寒带冰原带,不再展开叙述。
教材P110活动
提示:以青藏高寒区为例。青藏高寒区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加上晴天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故出现高寒的特点。
教材P112活动(上)
提示:1.火山喷发,形成许多喷出岩,使地貌发生变化。火山喷发释放大量热量,改变了当地气温,冰川融化,进而使河流水文(流量)特征发生变化。火山灰沉积后形成肥沃的土壤。火山灰掩埋地表植被,使其短时间内出现死亡。
2.冰岛纬度高,北部气候寒冷,南部年均气温也较低。地表冰川广布,以苔原景观为主,土壤多冻土,河流水量较小,冰期长。
教材P112活动(下)
自然环境中的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读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图中对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绿洲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造成我国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文 B.地貌
C.植被 D.气候


1.A 2.D [第1题,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绿洲的形成主要受水源的影响,有水才会有植物,有植物才能形成绿洲,故起关键作用的应为①(水文对植被的影响)。第2题,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都是指当地典型的地理特征,主要是气候不同造成的。]
灌木植物枝条丛生,根系发达。在半干旱草原系统中,受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灌木植物获得竞争优势,分布密度增加,形成草原灌丛化现象。灌丛化的发展,导致部分草原向沙漠演替,加剧了草原的沙漠化。如图为灌丛化景观。据此完成3~4题。
3.半干旱草原系统中,灌木植被获得竞争优势的原因是(  )
A.耐高温 B.需水少
C.枝条多 D.根系深
4.草原灌丛加剧沙漠化的理由是(  )
A.生物种类增多,加速水分消耗
B.草原面积减少,固沙能力减弱
C.冠层遮蔽阳光,影响草类生长
D.争夺土壤水分,草类植被减少


3.D 4.D [第3题,半干旱地区,植物主要通过对水分的竞争获得生存空间。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表层水分含量下降,导致根系分布较浅的草本植物竞争力下降;根据材料“灌木植物枝条丛生,根系发达”可知,灌木根系发达,根系深,可获得深层地下水,以满足生长的需求,取得竞争优势,D正确;耐高温、需水少、枝条多都不是灌木植被获得竞争优势的原因,A、B、C错误。
第4题,草原灌丛化导致灌木植物增多,争夺土壤水分,草类植被减少,D正确;加剧土壤中水分、养分的消耗,加剧土壤退化,干扰了草原生态平衡,减少了生物多样性,A错误;草类植物减少,灌木增多,固沙能力增强,B错误;冠层捕捉大气尘埃中的养分,影响草类生长,C错误。]
日月山位于青海湖东侧,属于祁连山支脉。青海湖在地质历史时期曾作为黄河水系古布哈河—倒淌河的一个“过境湖”,后期由于日月山的隆起而发生巨变。下图为青海湖周边地形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日月山隆起而引发青海湖周边自然环境发生巨变,体现了自然环境整体性的(  )
A.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B.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C.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D.自然环境的开放性
6.日月山隆起对该地区水系特征产生的影响有(  )
①倒淌河流向改变 ②黄河水系流域面积减小 ③黄河的长度缩短 ④青海湖蒸发加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A 6.A [第5题,日月山隆起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地壳运动使得倒淌河河水改变流动方向、注入青海湖,青海湖由外流湖变成了内陆湖,这体现了自然环境整体性要素的内在关联性,B、C、D错误,A正确。第6题,地质运动使得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快速隆起,出湖口水流倒灌,从此河水只进不出,青海湖由外流湖变成了内陆湖,黄河水系流域面积缩小,①②正确;青海湖所在地区的河流原本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并不是黄河源头,青海湖水系特征的变化不会影响到黄河的长度,③错误;日月山隆起并没有影响到青海湖所属水系的气温,对青海湖蒸发影响不大,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
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红树种子的传播受盛行风、洋流等影响。如图为环南海区域红树物种数量分布和夏季红树种子传播路线图。据此完成7~8题。
7.巴拉望岛红树物种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水温度较高 B.河口和滩涂少
C.洋流影响较小 D.火山和地震多
8.夏季红树种子在图中虚线段海域传播规模小,主要是因为该段海域(  )
A.西南季风受阻 B.离岸风影响大
C.洋流推力减弱 D.潮间带面积小


7.B 8.B [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巴拉望岛位于环太平洋第一岛弧链上,为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岛屿,整体地势较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巴拉望岛岛屿南北狭长、东西较短,河流和滩涂欠发育,淤泥质潮间带面积较少,不利于红树林的生长,B正确;根据材料“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可知,红树林生长在纬度较低,海水温度较高的地区,其有利于红树林生长,所以海水温度较高不是红树物种数量少的原因,A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巴拉望岛位于红树种子传播路线上,说明洋流对其影响较大,C错误;火山和地震对红树林分布影响较小,D错误。
第8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虚线海域夏季盛行西南风,在该地为离岸风,来自海洋的红树种子不能在潮间带着陆,所以在该海域传播规模较小,B正确;该地位于中南半岛南部,地势较低,西南季风受到的阻碍较小,A错误;洋流的推力没有减弱,C错误;该地沿海地区以平原为主,潮间带面积较大,D错误。]
在高山雪线之下的山坡上,有一个特殊的地带——高山流石滩。它是由大大小小的石块构成的,放眼望去,好像一片无生命迹象的荒凉“石海”,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各种美丽而独特的高山花卉在石缝间悄悄绽放,这些星星点点的花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带(下图)。读图,完成9~10题。
9.与滇西北的高山相比,新疆天山北坡的高山流石滩分布高度较低,主要是因为天山北坡(  )
A.降水较多 B.气温较低
C.坡度较缓 D.光照较强
10.流石滩上植被稀疏、植株矮小的原因有(  )
①海拔高,气温低 ②多大风 ③食草动物多 ④太阳辐射强烈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B 10.A [第9题,流石滩的形成主要受风化作用影响。天山北坡的降水比滇西北少,A错误;天山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冻融作用显著的地区海拔较低,B正确;坡度越陡,流石滩分布海拔越低,C错误;天山北坡属于阴坡,光照较弱,D错误。第10题,流石滩多分布于高山林线与雪线之间,海拔高,气温低,植被稀疏;多大风,植株矮小,①②正确。太阳辐射强烈不是影响植株疏密的原因,植株矮小与食草动物的分布关系不大,③④错误。]
11.(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森林茂密,但多为结构相似的低龄次生林。该地区林冠层主要由松树组成,光线可穿透到地面,促进了林下植物生长,这些植物富含油脂,野火风险很高。研究人员在该地区开展了一项火灾应对试验项目,图1示意试验区位置,图2示意项目技术方案。
(1)说明该地野火高发的原因。(4分)
(2)据图描述该项目技术方案,并分析这些策略对林下自然环境的影响。(8分)
(3)列举该方案的推广条件。(4分)
[解析] 第(1)题,试验区靠近地中海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夏季高温干燥;由材料可知,该地区森林茂密,枯枝落叶积累多,易燃物多;该地区植物富含油脂,油脂易燃。
第(2)题,方案:由图可知,冬季采用机械有选择地采伐部分林木;春季用机械移除地表枯枝落叶,减少易燃物;并通过放牧牲畜,减少地表植被,减少地表枯枝落叶的数量,减少可燃物。影响:通过机械采伐、人工移除、放牧牲畜等方式减少地表枯枝落叶物等的数量,降低野火发生频率;对林下次生林木的采伐,利于减轻干扰,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通过对林下次生林木的采伐,增加了林下光照,利于幼苗萌发与林下群落更新;这种方案减少了枯枝落叶,不利于枯落物归还土壤,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第(3)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区林冠层主要由松树组成,光线可穿透到地面,促进了林下植物生长,所以林下光照要充足;图中区域为亚热带地区,季节明显,落叶具有季节性,落叶相对集中;地中海气候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干湿季分明,湿季降水充足;由图可知,该地区的森林群落结构较复杂;各个阶段的实施需要机械作业,需要充足的资金。
[答案] (1)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干燥;森林茂密,枯落物积累多;植物富含油脂,易燃。
(2)方案:冬季采用机械有选择地采伐部分林木,春季用机械移除地表枯枝落叶等可燃物,通过放牧牲畜,减少地表枯落物的数量。影响:减少地表枯落物数量,降低野火发生频率;利于减轻干扰,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林下光照增加,利于幼苗萌发与群落更新;不利于枯落物归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3)林下光照要充足;落叶具有季节性,相对集中;干湿季分明,湿季降水充足;森林群落结构复杂;资金充裕。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