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2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一单元 地球运动的意义
第一节 地球自转的意义
第1课时 地球自转及昼夜交替 使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学 习 目 标
1.通过示意图,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基本特征。
2.结合图像、视频或地理实验,分析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掌握晨昏线的判读与应用。
3.理解地转偏向力的偏移规律,并能运用地转偏向力的原理解释现实中的地理现象。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______。
地轴
2.方向:____________。
(1)侧视:围绕着______作自西向东的自转(图A)。
(2)俯视
A B C
自西向东
地轴
逆时针
顺时针
3.周期:______________(旋转360°),称为1恒星日。
4.速度
角速度 除南、北两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大约每小时转动_____
线速度 随纬度而变化,______上最大,向______递减,极点为0
23时56分4秒
15°
赤道
两极
[易误点拨] 同纬度地区地球自转线速度一定相同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地球自转线速度除受纬度影响外,还受海拔的影响,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
判一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南北半球自转方向不同。 ( )
2.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 ( )
3.全球各地角速度都一样。 ( )
×
×
×
提示:1.× 虽然从南北两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但这是观察角度的差异,其实地球自转方向相同,都为自西向东。
2.× 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23时56分4秒。
3.× 南、北极点的角速度为0,除南、北极点外,全球各地角速度都约为15°/时。
二、产生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
(1)成因:地球是一个自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______。
(2)昼夜现象:向阳的半球形成白天,为___半球;背阳的半球形成______,为夜半球。
(3)界线: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叫______线(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太阳
昼
黑夜
晨昏
2.昼夜交替
(1)成因:____________。
(2)周期:___小时,称为1太阳日。
(3)影响
对自然环境 周期长短适宜,使____________不至于过大
对生产、生活 人们自古以来形成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
地球自转
24
昼夜温差
微思考 “昼夜现象”与“昼夜交替”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提示:不是一回事。“昼夜现象”是静态的,是由于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与地球运动无关;“昼夜交替”是动态过程,除了与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有关外,还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三、使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1.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力。
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其运动方向的右侧偏转,南半球向其运动方向的______偏转。
3.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北半球台风中心附近的气流往往呈___时针方向旋转。
(2)北半球河流的______易被侵蚀,南半球河流的______易被侵蚀。
左侧
逆
右岸
左岸
[名师点拨] 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规律可简记为“北右南左赤不偏”。
材料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毛泽东《送瘟神》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地球的自转
材料二 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示意图
提示:赤道附近。60°N上坐地日行大约为2万千米。60°N纬线长度是赤道的一半。
问题1 (区域认知)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是指何处?在60°N坐地日行大约多少千米?二者有什么关系?
问题2 (综合思维)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到两极有什么变化规律?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少?
提示: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提示:青藏高原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原因是青藏高原海拔高。
问题3 (地理实践力)纬度相同的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差异?请说明原因。
1.地球自转速度的一般规律
(1)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上线速度最大,60°纬线上线速度约为赤道上的一半;极点线速度为0。
(2)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角速度都相等,均为15°/h。
(3)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线、角)速度相同(海拔相同的情况下)。
2.地球自转速度的特殊规律
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15°/h,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的对应点的线速度。
3.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
因素 影响 关系
纬度 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 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负相关
海拔 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正相关
1.下图是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示意图,R、T两地在同一纬线上。据此完成(1)~(2)题。
(1)该区域所在的半球位置和纬度位置是( )
A.南半球 低纬度 B.北半球 中纬度
C.南半球 中纬度 D.北半球 高纬度
(2)R点地形最有可能是( )
A.丘陵 B.高原
C.山地 D.洼地或盆地
√
√
(1)A (2)D [第(1)题,由于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可知该区域位于南半球。由所学知识可知,赤道上的线速度为1 670 km/h,30°纬线上的线速度为1 447 km/h,60°纬线上的线速度为837 km/h,可知该区域应在0°~30°,为低纬度。第(2)题,R地线速度小于1 480 km/h,比该区域同纬度的其他地方线速度小,故该地自转半径偏小,说明地势较低,为洼地或盆地。]
材料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产生昼夜交替
材料二 昼半球和夜半球分布图
问题1 (综合思维)材料一诗中所反映的农民的劳动方式受哪种地理现象的影响?诗中描写的哪一种生活情景会出现在材料二图中的晨昏线上?
提示:昼夜交替。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可知,图中的晨昏线是晨线,出现的应是日出的景象,与诗中“昼出耘田”的描述相符。
问题2 (综合思维)分析材料二中的信息,写出晨昏圈与太阳光线、地心、赤道的关系。
提示:(1)晨昏圈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
(2)晨昏圈与地心的关系:晨昏圈的圆心是地心。
(3)晨昏圈与赤道的关系:相互平分。
1.晨昏线及其特点
(1)构成
(2)特点
①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②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③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④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h),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反。
⑤晨昏线只在春分日、秋分日与经线圈重合。
2.晨昏线的判读方法
晨线 昏线
自转法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
时间法 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昼夜分界线 赤道上地方时为18时的昼夜分界线
方位法 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 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晨线 昏线
示意图
2.如图为全球不同日期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夜晚)。据此完成(1)~(2)题。
(1)①②③④四地中,位于晨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 )
A.①地自转线速度最大
B.②地自转角速度最大
C.③地自转线速度大于①地
D.④地自转角速度大于①地
√
√
(1)C (2)C [第(1)题,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晨线是由夜入昼的界线,据此判断位于晨线的是③,①②④都位于昏线。故选C。第(2)题,据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都不在极点,自转角速度是相同的;按纬度值排序④<②<③<①,故四地自转线速度④>②>③>①。故选C。]
必备知识
1.地球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叫作地球的自转,其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1个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
2.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全球均为15°/h。
3.地球是一个自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太阳只能照射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昼,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即产生了昼夜现象。
必备知识
4.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白昼和黑夜的界线为晨昏线(圈)。
5.因地球自转而导致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其运动方向的右侧偏转,南半球向其运动方向的左侧偏转。
课堂小结
题组1 地球自转的特征
读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示意图,完成1~2题。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1.图中A、B、C、D四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2.B点连续两次看到北极上空某恒星出现在同一位置的时间间隔为
( )
A.24小时56分 B.24小时4分
C.23小时56分4秒 D.24小时
√
√
1.A 2.C [第1题,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上线速度最大,图中的A点位于赤道上,线速度最大,A正确。第2题,B点连续两次看到北极上空某恒星出现在同一位置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C正确。]
题组2 产生昼夜交替
读下面四幅图,完成3~4题。
3.图中四点处于黄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易错题)图中四点所在的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
3.B 4.D [第3题,由于昏线是沿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所以图中四点只有②点处在昏线上。第4题,晨昏线所在的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所以图中四点所在的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都是垂直的。本题易错选的原因是忽略了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这一特点。]
题组3 使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地转偏向力会对许多地理事物产生深远影响,河流、气流、洋流等的流向都会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而发生偏转。据此完成5~6题。
5.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北半球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的是( )
A B C D
√
6.下面两幅图中,两条河流下游各有一个小岛,未来小岛最可能连接的堤岸是( )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
5.A 6.B [第5题,在北半球,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其运动方向的右侧偏转。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北半球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的是A图。第6题,根据图中纬度可判断,图甲所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流对右岸冲刷更强烈,在左岸产生堆积,未来小岛可能连接的堤岸是①岸。图乙所示地区位于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流对左岸冲刷更强烈,在右岸产生堆积,未来小岛可能连接的堤岸是④岸。B正确。]
[教材活动点拨]
教材P4活动
提示:1.入射光线与晨昏圈所在平面垂直。
2.利用相对运动知识分析。晨昏圈相对于地球自东向西运动。被光线照亮的一侧为白昼,光线照不到的一侧为黑夜。由于地球的自转,同一点在不同时间会处于不同的半球(昼夜半球),从而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
教材P6活动
提示:1.读图,结合图例,重点看河口沙坝的位置。距今7 000 年以来,长江河口的位置不断向海洋推进(向东南推进)。
2.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长江在地转偏向力的长期作用下,右岸被侵蚀,而左岸则不断堆积,因此,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崇明岛不断向北移动,长江口的河道不断向南移动。
3.长江挟带大量泥沙到达入海口附近,流速变慢,泥沙易沉积。河流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河流的左岸更易出现泥沙淤积。
如图为某半球俯视图。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该图为北半球俯视图 ②该图为南半球俯视图
③该图的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 ④该图的地球
自转方向为逆时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时分层作业(一) 地球自转及昼夜交替 使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
2.与a点自转角速度相等的点有( )
①b点 ②c点 ③d点 ④e点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a、b、c、d四点按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a>b>c>d B.d>c>b>a
C.a>c>b>d D.d>b>c>a
√
√
1.C 2.C 3.A [第1题,根据图中0°和90°E经线可判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故该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选C。第2题,除南北极点外,地球各地的自转角速度相等,b、c、d点均与a点的自转角速度相等,e点位于极点,与a点自转角速度不相等,①②③正确,故选C。第3题,地球的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减),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四点的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a、b、c、d,所以四点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是a> b >c>d,A正确。]
如图是地球表面某区域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5.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A.a点海拔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海拔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海拔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海拔高,自转线速度大
√
√
4.A 5.A [第4题,图中自转线速度由南向北逐渐减小,可判断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赤道上地球自转线速度约为1 670 km/h,30°纬线上地球自转线速度约为1 447 km/h,60°纬线上地球自转线速度约为837 km/h,故根据图中的数值范围可推知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纬度,A正确。第5题,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和海拔因素。同一纬度,海拔越高,其自转线速度越大。图中a点的自转线速度比同纬度b点的自转线速度大,故可知a点的海拔较高,A正确。]
读太阳光照图(如图),完成6~8题。
6.昼夜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适宜的大气厚度和成分
D.地球是一个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7.图中( )
A.是晨线 B.是昏线
C.是晨线 D.是晨线
√
√
8.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有( )
①地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 ②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 ③地球不停地自转 ④太阳的照射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6.D 7.C 8.C [第6题,昼夜现象的形成是因为地球是一个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并且自然光源只有太阳,因此在任意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从而在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故选D。第7题,图示为北半球俯视图,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是晨昏线,其中,是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黑夜进入白天的晨线;是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白天进入黑夜的昏线。故选C。第8题,本题考查昼夜交替的成因。由于地球本身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加上太阳的照射,因此地球有了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半球、夜半球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与昼夜交替的成因无关。故选C。]
内河航运船舶航道的区位选择要根据水流的速度、泥沙沉积的实际情况而定,应尽可能实现节省能源、降低运费成本等效益最大化。下图为某河流航运图。读图,完成9~10题。
9.假如河流自东向西流,那么该河流域位于(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10.如果船舶在此河流通航,要想安全航行则应该( )
A.靠近A航道
B.靠近B航道
C.任意航行不受任何影响
D.任何船舶都不可以在此河流航行
√
√
9.B 10.B [第9题,假如河流自东向西流,根据泥沙堆积量,河流北岸即右岸堆积多,南岸即左岸泥沙堆积少,说明左岸侵蚀,右岸堆积,地转偏向力向左偏。那么该河流域位于南半球,B正确,A错误;不能判断该河流所在的东西半球,C、D错误。第10题,从图中可知,B航道泥沙堆积量小,航线水深,便于航行,B正确;A航道靠近泥沙淤积较多的北岸,航道有些地区可能水深较浅,不利于航行,A错误;船只航行是需要保证一定水深,以免出现搁浅等现象,需要选择水深较深的航线,C错误;任何船舶都不可以航行,不利于利用河流发展水运,D错误。]
11.(13分)下图为西半球侧视图,若西半球和夜半球完全吻合,完成下列各题。
(1)此时晨昏圈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是晨线,________是昏线。(3分)
20°W和16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20°W
160°E
(2)将上题图转换为下图昼夜各半的侧视图,并标注经度。(8分)
见图。
(3)B点的经度是________,并在新画的图上标出其位置。(2分)
110°W
见图。
[解析] 第(1)题,此时晨昏圈与20°W和16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重合,20°W是晨线,160°E是昏线。第(2)题,昼夜半球各占一半说明图中最中间的经线是晨线或昏线,由太阳光线位置得出,图中中间20°W经线为晨线。第(3)题,由第(1)题分析可知,B点经度为110°W。
我国某中学天文观测地理兴趣活动小组经常观察天空中的恒星运动规律,该小组某学生于北京时间2024年10月12日21时看到织女星正好位于天顶。此时该地的区时为21时,如图为此时北极星和织女星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该地最可能位于( )
A.海南 B.黑龙江 C.西藏 D.北京
13.该学生想于10月14日在同样的位置再次观测到织女星位于天顶,彼时北京时间为( )
A.20时56分4秒 B.21时3分56秒
C.21时56分4秒 D.20时52分8秒
√
√
12.D 13.D [第12题,读图可知,北极星的仰角为40°,表明当地纬度为40°N,海南、黑龙江、西藏、北京四地中,北京位于40°N,D正确。第13题,织女星为恒星,以织女星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恒星日的时长为 23小时56分4秒。材料信息表明,学生于10月12日21时看到织女星在天顶,那么10月14日在同样的位置再次观测到织女星位于天顶的时间间隔是2个恒星日。我们使用的自转周期为太阳日,一天24小时,也就是说要看见织女星在同一位置,每天比前一天要提前3分56秒,因此10月14日在同样的位置再次观测到织女星位于天顶的北京时间应为20时52分8秒,D正确。]
我国某中学一地理学习小组,利用太阳—标杆进行定向,标杆与地面垂直放置,把一块石头放在标杆影子的顶点P处,至少过10分钟以后,标杆影子的顶点移到Q点时再放一块石头。读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从P点到Q点所指的方向是( )
A.东 B.西北
C.南 D.西
15.太阳—标杆定向的原理是( )
A.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
B.一年中,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方向是南北往返
C.一天中,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
D.一年中,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
√
√
14.A 15.C [第14题,图中标杆影子顶点由P到Q过程中,太阳高度在升高,说明是日出到中午的时间段,结合太阳东升西落可知,此时间段太阳向西运动,则标杆影子顶点应该向东移动。第15题,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运动,故太阳—标杆定向的原理是地球自西向东运动。]
16.(8分)为了研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山东某中学地理活动小组决定观察河流水的运动,他们选择了一条河流(如下图,该河流上游流经一金矿矿床)。根据对河流的观察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同学们在河中发现了一些漩涡,正确表示漩涡中水的运动的是(2分)( )
A B C D
(2)河流中沙岛最终会与______(填“南”或“北”)岸相连接。(2分)
√
北
(3)当地居民在河沙中淘金,提高了经济收入。请问居民应在哪一岸淘金?如果要建一港口应在哪一岸?(4分)
[答案] 北岸淘金;南岸建港口。
[解析] 第(1)题,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漩涡中水的运动应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第(2)题,河流左(或北)岸泥沙淤积,小岛最终会与淤积的一岸相连。第(3)题,北岸泥沙淤积,可在北岸沙中淘金;河流南岸被侵蚀,河岸较陡,河水较深,可建港口。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