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6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五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
复习建构课
(1)纬度越低(高),获得太阳辐射能量越多(少),热量越充足(缺乏),山地林线分布越高(低)。
(2)一般同一座山体的向阳坡热量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阴坡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3)受信风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中低纬度地区,降水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影响山地林线的因素
(4)一般同一座山体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风坡降水较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5)同纬度相比,沿海(内陆)地区降水丰富(不足),山地林线分布较高(低)。
川藏铁路东起成都,西至拉萨,2021年雅安至林芝段开工建设。林芝附近的山地有雪豹活动。雪豹通常在雪线之下、林线之上的地带活动(林线指森林分布高度的上限)。读图文材料,完成1~2题。
1.据图中判断,川藏铁路沿线( )
A.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气温和干湿状况差异大
C.位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D.所有河流均注入印度洋
2.林芝附近的山地中,雪豹在迎风坡的活动范围比背风坡小,这是因为迎风坡( )
A.雪线低、林线低 B.雪线高、林线高
C.雪线低、林线高 D.雪线高、林线低
√
√
1.B 2.C [第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川藏铁路沿线经过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A错误;川藏铁路沿线地势高差大,气温和干湿状况差异大,B正确;川藏铁路沿线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处,C错误;川藏铁路东部河流注入太平洋,D错误。第2题,由材料可知,雪豹通常在雪线之下、林线之上的地带活动(林线指森林分布高度的上限),林芝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水热条件较好,所以雪线较低,林线较高,由此可知适合雪豹活动的范围相对背风坡较小,A、B、D错误,C正确。]
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
(1)根据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情况下,带谱越丰富,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上图中自然带谱丰富,其所处的纬度低。
(2)根据山地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山地基带,即山地山麓地区的自然带;山地基带和当地水平自然带基本一致,如上图中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热带地区。
(3)根据自然带的数量和分布高度判断南、北半球
同一山地,阳坡的热量高于阴坡,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阴坡与之相反。如上图中南坡自然带的数量较多,为阳坡,因而可推断出该山地位于北半球。
(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雪线高。如上图中,南坡积雪冰川带的海拔低于北坡,因而南坡为山地迎风坡。
(5)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①东西走向的山——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如上图中同一自然带(积雪冰川带除外)分布的海拔南坡高于北坡,因而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
②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
下图为长白山北坡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自然带是( )
A.高山草甸带 B.常绿硬叶林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2.高山灌丛发育在寒冷、风大的高山环境,长白山高山灌丛( )
①根系浅而发达 ②生长快速 ③植株密度稀疏 ④植株高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
1.D 2.B [第1题,长白山位于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其基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甲地位于北坡,海拔在600 m以上,其上是山地针叶林带,则甲地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山地针叶林的过渡地带,是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正确。高山草甸带所处海拔高于山地针叶林带,A错误。常绿硬叶林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位于亚热带地区,B、C错误。第2题,长白山为高山环境,山地土层薄,灌丛根系难以向下深扎根,因此根系浅;山顶风力大,灌丛根系发达可以固定植株,①正确。高山环境气温低,土壤贫瘠,高山灌丛生长慢,植株低矮,②④错误。高山环境气温低,土壤贫瘠,生长环境差,植株密度稀疏,③正确。B正确。]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图为世界某自然带(阴影部分)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单元综合测评(五) 自然环境的特征
1.影响图中自然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海陆位置 D.地形地势
2.该自然带名称为( )
A.落叶阔叶林带 B.热带雨林带
C.热带荒漠带 D.热带草原带
√
√
1.B 2.C [由图可知,该自然带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这些地区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该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因此,影响该自然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
读景观图(图1)和世界局部地区图(图2),回答3~4题。
3.图2中的点与图1中的景观匹配正确的是( )
A.a—① B.b—②
C.c—③ D.d—④
4.c—b—a—d的景观变化,体现了(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非地带性现象
D.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
√
3.D 4.D [第3题,图1中①是热带雨林景观,分布于热带雨林气候区;②是针叶林景观,分布于大陆性气候区;③是荒漠景观,分布于沙漠气候区;④是为企鹅,一般生活在冰原气候区。图2中a位于北美洲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b位于北美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区,c位于南美洲的热带雨林气候区,d位于南极洲的冰原气候区。图1中的景观与图2中的点正确匹配应该是a—②,b—③,c—①,d—④。第4题,c—b—a—d的景观变化,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下图示意我国某山脉垂直自然带分布状况。据此完成5~6题。
5.该山脉南侧基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山气候
6.甲自然带是( )
A.针叶林带 B.荒漠带
C.阔叶林带 D.草原带
√
√
5.C 6.A [第5题,读图可知,该山脉南侧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对应的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C正确;温带季风气候对应落叶阔叶林带,A错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B错误;高山气候是指气候随山脉高度增加而呈现不同的气候特征,D错误。第6题,读图可知,甲自然带位于针阔叶混交林带之上、灌丛草甸带之下,应为针叶林带,A正确;根据该山脉的植被分布可知,该地水分较多,没有发育荒漠带,B错误;阔叶林带包括山麓的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带,且位于海拔较低处,C错误;该地也没有发育草原带,D错误。]
夏季风北边缘线表示夏季风到达的最北边界,其位置随夏季风强弱而移动。毛乌素沙地在距今约10 000-8 500年期间风沙堆积,距今约8 500-3 000年期间土壤发育。下图示意最近几十年夏季风北边缘线的平均位置。据此完成7~8题。
7.毛乌素沙地10 000年以来的变化过程,反映了夏季风北边缘线( )
A.持续往东南移动
B.先向东南再向西北移动
C.持续往西北移动
D.先向西北再向东南移动
8.毛乌素沙地湖沼沉积增强期间,河西走廊中部地区广泛发育( )
A.森林土 B.草原土
C.荒漠土 D.高寒土
√
√
7.B 8.B [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毛乌素沙地在距今约10 000-8 500年期间风沙堆积,说明该地在距今约10 000-8 500年期间降水较少,不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风北边缘线向东南移动;距今约
8 500-3 000年期间土壤发育,说明该地在距今约8 500-3 000年期间,降水较多,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风北边缘线向西北移动,B正确。第8题,毛乌素沙地湖沼沉积增强期间,说明河流径流量增加,降水增多,河西走廊的气候暖湿化,植被增加,当地主要植被为荒漠草原,植被增加,草原面积增加,广泛发育草原土,B正确。]
青海省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生态环境脆弱区之一,是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复杂、经济相对落后和人民生活不富裕的地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监管薄弱区。青海省牧民针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与泛滥的鼠兔灾害制定了多种措施,例如冬季放牧时在草场去除致密草皮层、使用围栏封育、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据此完成9~10题。
9.高原鼠兔的泛滥可能会导致( )
A.土地荒漠化 B.生物多样性增加
C.大气污染加剧 D.植被覆盖度增加
10.与建立自然保护区相比,使用围栏封育更为常见的原因是( )
A.效果较好 B.破坏难度大
C.成本较低 D.保存周期长
√
√
9.A 10.C [第9题,高原鼠兔破坏草地,打洞造穴造成大面积裸斑,风蚀、水蚀加剧,可导致土地荒漠化,A正确;高原鼠兔的泛滥会占据其他生物发展空间,破坏植被,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覆盖度降低,B、D错误;鼠兔对大气的影响较小,不会导致大气污染,C错误。第10题,围栏封育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植被恢复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全国退化草地生态修复,因其低成本、少管护、效果好等特点逐步成为全社会认可的方法,C正确。]
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地区最可能是我国的(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黄土高原
12.该地区有冻土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土壤水分含量大 ②海拔高 ③冬季气温低 ④森林覆盖率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
11.A 12.C [第11题,根据“温带季风气候”“冻土”“色暗、肥沃的土壤”“沼泽”“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等信息可知,该地区最可能是我国的东北地区。第12题,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气温低,蒸发弱,土壤水分含量大,当气温低于0 ℃时,含有水分的土壤冻结形成冻土。]
丽水一直以来是浙江古树密集分布的地区之一,其中古堰画乡堰头村的古堰两岸更是古樟林立,树龄均达千年以上,它们枝繁叶茂,连绵数百里。据此完成13~14题。
13.下列关于古樟树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季叶茂,冬季无叶
B.革质叶片,终年不落
C.板状根系,错综复杂
D.宽阔叶片,喜酸性土
√
14.堰头村古树密集分布对当地的影响有( )
A.为土壤提供初始的矿物养分
B.加剧洪涝灾害
C.减少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D.改变气候类型
√
13.D 14.C [第13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古樟树分布于浙江省,该地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冬季叶子不落,故排除A;常绿阔叶林一年四季都有凋落物,且北半球二、三月的凋落量较大,但旧的树叶和果实凋落时,新的树叶已经生长,故并非终年不落,排除B;板状根为热带雨林的特征,排除C;我国南方酸性土壤广布,降水较多,因此古樟树喜酸性土,叶面宽阔,D正确。第14题,矿物质是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土壤中的矿物养分元素最初来自成土母质,排除A;古树密集可以涵养水源,削峰补枯,因此可以减轻洪涝灾害,排除B;树木可以遮挡地面,减少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C正确;树木能够影响地区气候,但无法改变地区气候类型,排除D。]
远离大陆的塔斯马尼亚岛是澳洲生态保护最完善的地方,全岛约40%被正式列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塔斯马尼亚岛上土壤肥沃,水源干净,无果蝇。下图示意塔斯马尼亚岛位置。据此完成15~16题。
15.下列关于M、N两地土层厚度及土壤肥力的差异,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土层厚度M地大于N地 ②土层厚度N地大于M地 ③土壤肥力M地高于N地 ④土壤肥力N地高于M地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
16.塔斯马尼亚岛典型植被的特点是( )
A.夏季葱绿,冬季落叶
B.一年四季常青
C.叶子呈针状,耐寒性强
D.叶片呈鳞片状、刺状或无叶,耐旱性强
√
15.D 16.A [第15题,M地土层厚度大于N地,且土壤肥力高于N地;M地位于河流下游,流水沉积作用明显,土壤厚度大,肥力高;M地纬度及海拔比N地低,且位于向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更优越,植被生长更为茂盛,有机质来源更加丰富。第16题,该岛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夏季葱绿,冬季落叶。]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52分。)
17.(1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下图为两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
(1)乙图中,山脉在海拔4 000 m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其原因。(4分)
(2)比较甲图和乙图山脉自然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8分)
(3)概述甲图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差异,并说明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不同坡向雪线差异产生的原因。从图中看,乙图中山地的南坡基带为热带雨林带,北坡同海拔主要为热带稀树草原带,可判断出南坡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因此雪线较北坡低。第(2)题,本题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从图中可读出,甲图山脉有5个自然带,乙图山脉有7个自然带,乙图山脉自然带谱更丰富,且相同类型的自然带在甲图山脉分布的海拔较乙图山脉低。从图中可读出,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可判断出甲位于温带地区,乙位于热带地区,乙图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第(3)题,本题考查不同坡向自然带分布产生差异的原因。从图中可读出,甲图中同一自然带高度南坡高于北坡。甲图中山地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位于北半球,可判断出甲山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南坡是阳坡,北坡是阴坡。阳坡热量条件较好,因此同一自然带的海拔南坡相对于北坡较高。
[答案] (1)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北坡低。
(2)差异:乙图山脉自然带谱更丰富;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图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图山脉低。乙图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3)差异: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原因:该山脉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南坡是阳坡,热量条件较好,故同一自然带的海拔南坡相对于北坡较高。
18.(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海背靠亚欧大陆,冬季其西部沿岸海域常有海冰形成。洋流系统对日本海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具有重要影响。在寒冷的末次冰期最盛期(距今约21 000-18 000年),日本海几乎与外海分隔。在随后气候转暖过程中,于距今约17 000-15 000年期间再次变冷,日本海西部近岸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8 000年以来,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呈现同步增强特征。如图示意日本海位置及其现代洋流分布状况。
(1)分析在距今约17 000-15 000年期间,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的原因。(8分)
(2)有人认为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 000年,但也有人并不认同。基于所给材料,请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距今约17 000-15 000年,气候再次变冷,海冰大量形成,导致上、下层海水密度差减小;洋流系统中寒暖流交汇会导致海水搅动,引起上、下层海水交换;气候变冷,冬季风势力增强,对马暖流势力减弱,北部海域结冰,寒流减弱,导致寒暖流交汇减弱,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降低。
第(2)题,若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 000年,其原因可结合材料“距今约8 000年以来,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呈现同步增强特征”进行分析。对马暖流的入侵会提高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且距今8 000年以来,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同步增强,由此可认为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8 000年。若不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8 000年,其原因可从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受夏季风、冬季风、洋流的共同影响分析。日本海背靠亚欧大陆,冬夏季风显著,而海水交换受风力影响明显,夏季风影响日本海表层水体层化,而东亚冬季风影响日本海西部海冰的形成和深层水体垂向对流,对马暖流的入侵提高了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
[答案] (1)距今约17 000-15 000年期间,气候变冷,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表层海水迅速冷却,形成海冰,上、下层海水密度差减小;冬季风势力增强,对马暖流势力减弱;北部海域结冰,寒流减弱,寒暖流交汇减弱,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降低;气温降低,南北侧环流减弱,西部上、下层洋流交换减弱。
(2)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 000年。原因:对马暖流的入侵提高了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而且距今8 000年以来,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同步增强。
或不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 000年。原因: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受夏季风、冬季风、洋流的共同影响,夏季风影响日本海表层水体层化,而东亚冬季风影响日本海西部海冰的形成和深层水体垂向对流;对马暖流的入侵提高了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
19.(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尔维纳斯群岛全境由两大主岛和200多座小岛组成。群岛气候寒湿,年平均气温为5.6 ℃,年均降水量约625 mm,一年中雨雪天气多达250天。岛上植物低矮、浓密。下图为马尔维纳斯群岛略图。
(1)描述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地形特征。(6分)
(2)说明马尔维纳斯群岛气候寒湿的成因。(6分)
(3)分析西侧岛屿海岸线曲折破碎的自然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地形特征要从地形类型、地形区的分布及地势起伏特征等方面描述。马尔维纳斯群岛由众多岛屿组成,地形复杂,以低山、丘陵为主;岛屿中部高、四周低;海岸线曲折,多海湾。第(2)题,马尔维纳斯群岛寒湿的气候与大气环流、洋流及纬度位置有关。马尔维纳斯群岛地处南美洲南端,纬度高,温度低,气候寒冷;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丰富且较均匀;西风漂流(寒流)加剧了降温,气候寒湿。第(3)题,西侧岛屿海岸线曲折破碎与其所处的地质环境、冰川侵蚀及海浪侵蚀有关。西侧岛屿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岩石破碎;纬度高,气温低,冰川侵蚀作用强,多峡湾海岸;位于西风带,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
[答案] (1)地形复杂,以低山、丘陵为主;岛屿中部高、四周低;海岸线曲折,多海湾。
(2)纬度高,气候寒冷;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丰富且较均匀;受西风漂流(寒流)影响,温度较低。
(3)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岩石破碎;纬度高,气温低,冰川侵蚀作用强;位于西风带,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用相机在一年中每天的同一时刻对着太阳进行拍摄,会得到不同位置的太阳图像。将这些太阳位置连接形成的曲线,形成了日行迹。图中展示了北京故宫在2024年每天地方时12:00时的日行迹,其中二分和二至点用方形点表示。据此完成1~3题。
模块综合测评
注:太阳方位角表示太阳所在方位(正北方为0°,依顺时针方向旋转产生的角度,正南方为180°)。
1.图中四个方形点中,表示夏至的点是(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北京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B点位置靠近地球公转的近日点
C.C点位置对应的节气为春分
D.B与D点太阳高度角差值为46°52′
3.10月某天中午,北京时间为12:16时,此时故宫日影朝向为( )
A.正南 B.东北
C.西北 D.西南
√
√
1.B 2.D 3.B [第1题,太阳在某地每天固定时间的实际位置是变化的,全年内形成一个“8”形轨迹。北京位于北温带,年内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日期在夏至日,在北京故宫2024年每天正午时刻拍摄而得到的日行迹图中,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位置,即图中的B点位置;在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位置,即图中的D点位置,此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冬至日之前是秋分日,所以C是秋分日,则A为春分日。故选B。
第2题,据上题分析可知,A为春分日,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北京太阳应从正东方附近升起,A错误;B为夏至日,靠近7月初,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B错误;C点位置对应的节气为秋分日,C错误;B与D点分别对应的是夏至日和冬至日,则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可计算[90°-(当地纬度-23°26′)]-[90°-(当地纬度+23°26′)]=46°52′,D正确。故选D。
第3题,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12:16,北京当地(116°E)的地方时是12:00,正好是正午时刻。据上题分析可知,C为秋分日,D为冬至日,10月某天中午太阳位于图中靠近C的C→D之间,此时的太阳方位角大于180°,说明此时日行迹太阳位于西南,故宫日影朝向为东北。故选B。]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4~5题。
4.①②③④四种岩石或岩层中( )
A.①层理较明显可以找到化石
B.②岩石形成时水流速度较快
C.③是在④的基础上变质形成
D.④的粒径较大可做建筑材料
5.甲处( )
A.岩层受挤压,在断层发生前形成向斜
B.因断层下陷并被侵蚀形成背斜谷地
C.岩层紧实坚固适于开凿隧道
D.向下可能找到石油或天然气
√
√
4.D 5.A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处是沉积物,沉积物中只能找到动植物的遗体,很难找到化石;②岩石是砂岩,是一种沉积岩,沉积岩形成过程中的水流速度较慢;③是大理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理岩是在石灰岩等沉积岩的基础上变质形成的;从图中可以看出,④是花岗岩,是一种较为致密的火成岩,适合做建筑材料。第5题,从图中的岩层关系可以看出,甲处的岩层是被挤压形成的向斜谷地。背斜处适合开凿隧道和寻找油气资源,向斜处易于存水,不适合开凿隧道。]
下表为2023年9月30日(农历八月十六日)-10月2日秦皇岛市天气统计。据此完成6~7题。
日期 气温 阴晴 风向、风力
9月30日 7~21℃ 雷阵雨 西风、微风
10月1日 12~22℃ 晴 西风、微风
10月2日 5~20℃ 晴 东北风、3~4级
6.该时段,秦皇岛市( )
A.以阴雨天气为主
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大
C.经历了暖锋过程
D.居民应注意早晚添衣防寒
7.该时段,秦皇岛北戴河海滨( )
A.12时海风最为强盛
B.海陆风转换受天气影响小
C.14时海面气温最高
D.潮汐的潮高为全年最低值
√
√
6.D 7.C [第6题,根据统计表可知,9月30日为雷阵雨天气,10月1日和10月2日是晴天;由所学知识可知,9月副热带高压带向南移动,秦皇岛市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小;暖锋过境会带来连续性降雨,而材料是雷阵雨;根据秦皇岛市天气统计表,10月2日的最低气温是5 ℃,所以要注意早晚添衣防寒。
第7题,白天吹海风,海洋和陆地上温差最大时,风力最大,所以这个时间应该是陆地温度最高的时间,12时是太阳辐射最强的时间,不是地面温度最高的时间;天气的变化会影响温度的变化,温度发生变化会影响风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面最高气温出现在14-15时;由材料可知时间是农历八月十六日,此时太阳、月亮和地球在一条直线上,引潮力最大,潮汐的潮高为全年最高值。]
亚洲的天气、气候与气压场的分布及变化直接相关。下图为沿100°E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年变化图。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气压中心名称及其切断的气压带分别为( )
A.甲—亚洲低压 副极地高压带
B.乙—亚洲高压 副热带高压带
C.乙—亚洲高压 副极地低压带
D.甲—亚洲低压 副热带低压带
9.受图中气压中心影响,亚洲可能会经历( )
A.受甲影响,东南亚的沿海台风多发
B.受甲影响,南亚地区盛行东南季风
C.受乙影响,东亚地区寒潮天气多发
D.受乙影响,南亚地区盛行西北季风
√
√
8.C 9.C [第8题,由图示经纬度可知,甲气压中心为北半球夏季的低压中心,形成于亚欧大陆内部,应为亚洲低压,其切断的是副热带高压带,A、D错误;乙气压中心为北半球冬季的高压中心,形成于亚欧大陆内部,应是亚洲高压,其切断的是副极地低压带,C正确,B错误。故选C。第9题,由上题分析可知,甲为北半球夏季的亚洲低压,乙为北半球冬季的亚洲高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南亚的沿海台风为形成于海上的热带气旋,亚洲低压对其没有直接影响,A错误;出现亚洲低压时为北半球夏季,南亚盛行西南风,B错误;受亚洲高压影响,东亚地区寒潮天气多发,C正确;受亚洲高压影响时,南亚地区盛行东北风,D错误。故选C。]
鱼汛是指水生经济动物高度集中于某水域,适于大量捕捞的时期。图中甲、乙两渔场鱼汛期不同,受当地风向影响显著。据此完成10~11题。
10.甲渔场形成鱼汛时,北印度洋洋流运动方向为( )
A.呈逆时针流动 B.大致向东流动
C.呈顺时针流动 D.大致向西流动
11.乙渔场形成鱼汛时,下列关于图示区域叙述正确的是( )
A.盛行离岸风,降水量较大
B.寒流流经,海水盐度较高
C.此时乙渔场附近海雾多发
D.盛行向岸风,降水量较大
√
√
10.C 11.C [第10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在甲处形成离岸风,因此海水上泛形成渔场,此时为北半球夏季,此时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流动,C正确,A错误;此时洋流为顺时针流动,并非都是大致向东或向西流动,B、D错误。故选C。第1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乙渔场形成鱼汛时,是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为西北风,此时,在乙地附近表现为离岸风,表层海水被吹离,底层海水上泛,水温较低,加上该地区纬度较低,海洋上空水汽充足,水汽易凝结,因此海雾多发,但并未形成降水,C正确,A、D错误;此时该地为上升流,深层海水上泛,水温较低,蒸发较弱,盐度较低,B错误。故选C。]
乌拉尔河发源于乌拉尔山脉南部,流经俄罗斯及哈萨克斯坦,注入里海,全长2 428千米,是世界第四大内流河,为欧洲与亚洲的界河。如图为乌拉尔河水系示意图。据此完成12~14题。
12.乌拉尔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 )
A.大气降水 B.季节性积雪融水
C.地下水 D.永久性冰川融水
13.乌拉尔河( )
A.上游河段流速慢 B.下游雨水补给多
C.冬春季易发凌汛 D.径流季节变化大
√
√
14.与①至②河段相比,②至③河段的径流量变化特点及原因是
( )
A.变大 气温降低蒸发较弱
B.变大 降水量增大补给多
C.变小 流速加快下渗量大
D.变小 流经沙漠下渗量大
√
12.B 13.D 14.D [第12题,读图可知,乌拉尔河位于50°N附近地区,所处纬度较高,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大气降水少,A错误;根据图中河流流量的季节分配可知,流量最大时是4-5月,是春季,说明河流的补给水源为季节性积雪融水,B正确;地下水补给稳定,没有明显季节变化,但图中显示乌拉尔河4-5月为汛期,C错误;高山冰川融水水量最大时为夏季,不是春季,D错误。故选B。
第13题,乌拉尔河上游河段流经山区,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快,A错误;下游流经里海周边区域,气候干旱,雨水补给极少,B错误;乌拉尔河大致由相对高纬流向相对低纬地区,不会出现凌汛,C错误;据上题分析可知,当地补给水源是季节性积雪融水,4-5月径流量远大于其他时间,径流季节变化大,D正确。故选D。
第14题,②至③河段流经沙漠地区,沙漠地表水下渗快,下渗量大,所以②至③河段径流量相对①至②河段小,D正确,A、B错误;流速加快不会导致下渗量大,C错误。故选D。]
下图示意某山地顶峰周边的情况,阴影部分为终年积雪,甲、丁两地气温相同。读图,完成15~16题。
15.甲、乙、丙按气温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丙>乙>甲
√
16.终年积雪区域北部下线与南部下线海拔不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北部更低,因为北部降水更丰富
B.南部更高,因为相同海拔情况下,南部气温更高
C.北部更高,因为相同海拔情况下,北部气温更高
D.南部更低,因为南部降水更丰富
√
15.C 16.D [第15题,由于甲、丁两地气温相同,且甲、乙两地位于同一侧山坡,乙地的海拔高于甲地,故判断乙地气温低于甲地;而丙、丁两地位于同一侧山坡,丙地海拔低于丁地,故判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即高于甲地。甲、乙、丙按气温由高到低的排序是丙>甲>乙。第16题,图中阴影是终年积雪,可以判断南坡的雪线低,北坡雪线高;据上题分析可知,丙地与甲地虽然海拔相同,但丙地气温高于甲地,说明该山南坡是阳坡,北坡是阴坡,北坡气温低;而结合前面分析,南坡是阳坡,气温较高,但图中南坡雪线低,只能说明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52分。)
17.(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雾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特定条件下出现在海上或沿海地区上空低层大气的一种水汽凝结现象。北大西洋海雾多发生在4-9月(7月发生频率最高),10月至次年3月发生频率低。北大西洋的海雾类型多为平流冷却雾(暖湿空气遇到冷海面形成)。对北大西洋海雾的时空规律进行研究和监测预报,有利于保障相关经济活动的安全性。下图为北大西洋7月海雾频率(单位:%)分布图。
(1)从洋流的角度,说明M海域海雾发生频率高的原因及海雾形成过程。(6分)
(2)M海域7月盛行的西南风,是该海域海雾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说明M海域7月西南风的成因及其对海雾形成的影响。(6分)
(3)M地曾有著名渔场,简述其成因及海雾对该地区渔业捕捞的影响。(6分)
[解析] 第(1)题,一般来说气温下降或空气水汽含量升高达到饱和就会凝结形成雾。此处位于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暖流上空的暖湿空气平流至寒流上空,气温下降,水汽易凝结,形成海雾高发区。
第(2)题,M海域位于40°N~60°N的北美洲大陆西岸,地处西风带;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北大西洋南部受副热带高压控制,M海域位于副热带高压北部,水平气压梯度力从南指向北,在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西南风。影响:海洋表层水温自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西南风将中低纬度的暖湿气流带到冷海面上,水汽遇冷凝结,形成海雾。
第(3)题,结合图示可知,M地位于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海水搅动,营养物质上泛,鱼类饵料丰富,形成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纽芬兰渔场,渔业捕捞活动多。分析材料可知,该地多雾日,运输繁忙、渔业捕捞量大,海雾对北美洲东北部沿海地区运输和渔业捕捞影响大。北美洲东北部沿海地区海雾发生频率高,海雾发生时,大气能见度低,影响航海安全。
[答案] (1)原因:位于寒暖流交汇处。形成过程:暖流上空的暖湿空气平流至寒流上空,气温下降,水汽易凝结,形成海雾高发区。
(2)成因:北大西洋南部受副热带高压控制;M海域位于副热带高压北部(或受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盛行西南风。
影响:西南风将中低纬度的暖湿气流带到冷海面上,形成海雾。
(3)成因: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或北大西洋暖流)交汇,使营养物质上泛,形成渔场。
影响:渔业活动频繁,海雾多发,影响出海安全。
18.(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塑造出了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丹娘乡位于大峡谷中游宽谷,年降水量约640 mm,降水集中在6-9月,冬、春季多大风,主导风向为东南风,且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在丹娘乡对岸山麓有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下图为丹娘沙丘位置示意图。
(1)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推测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成因。(6分)
(2)简要说明丹娘沙丘的形成过程。(6分)
(3)从河流地貌对聚落影响的角度,说明丹娘乡选址的合理性。(6分)
[解析] 第(1)题,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亚欧板块受挤压抬升,形成高原;当地年降水量约640 mm,降水较多且集中在6-9月,夏季河流流量大;该地地形崎岖,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下切侵蚀作用强,形成山高谷深的峡谷地貌。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丹娘沙丘的东南侧分布有许多江心洲,江心洲是一种河流堆积地貌,是河流挟带泥沙在较为宽阔的江面流速减慢形成的堆积地貌。丹娘沙丘则为风沙堆积地貌,可从环境条件、物质基础、动力条件等角度进行分析。冬春季节多大风,距离近的江心洲最可能为沙源地。结合材料中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冬春季多大风的特点,可推测其水位低的季节为冬春季,江心洲出露水面,大风吹拂沙子遇到山地阻挡,在山麓形成丹娘沙丘。
第(3)题,聚落选址时主要考虑自然条件及自然灾害。从图中可以看出,丹娘乡所在位置河谷宽广,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开展耕作、房屋修建和交通线路建设;图中丹娘乡的位置离雅鲁藏布江较远,地势较高,可以避免洪水的威胁;丹娘乡位于山前冲积扇,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丹娘乡所在位置等高线较稀疏,坡度较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较少。
[答案] (1)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挤压抬升强烈;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河流落差大,河水流速快,下切侵蚀作用强。
(2)位于大峡谷中游宽谷,流速较慢,夏季泥沙易沉积于河漫滩;冬春季河漫滩出露,且多大风,风沙活动活跃;受山坡阻挡,风速减慢,沙尘在山麓堆积,形成沙丘。
(3)该处河谷宽广,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农耕和聚落建设;远离河岸,地势较高,避免洪水的威胁;位于山麓,水源充足;远离陡坡,避开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19.(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然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复杂的自然环境是地带性和地方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判断A自然地带类型并说明其东西狭窄、南北延伸分布的原因。(6分)
(2)甲、乙两处都位于山地东侧,海拔与相对高度相近,但垂直自然地带分布差异显著。请从基带、垂直带谱、雪线高度等方面简述其差异,并写出其差异的主导因素。(6分)
(3)从地质作用角度,说明丙地海岸线破碎的原因。(4分)
[解析] 第(1)题,A自然地带为热带荒漠带,其受高大山脉限制难以向内陆延伸,所以东西狭窄;沿岸寒流降温减湿,增加南北方向的干燥程度,所以向南北方向延伸。第(2)题,甲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乙处基带为温带荒漠带;甲处纬度较低,水热条件组合类型多,垂直带谱比乙处复杂;甲处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雪线高度大于乙处。主导因素为纬度。第(3)题,从内力作用角度分析,丙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层受挤压破碎。从外力作用角度分析,丙地纬度高,曾受较强冰川侵蚀作用;位于西风迎风坡,风大浪急,海水侵蚀作用强;多地形雨,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内、外力的共同作用,致使海岸线破碎。
[答案] (1)A自然地带为热带荒漠带。其受高大山脉限制难以向内陆延伸,所以东西狭窄;沿岸寒流降温减湿,所以向南北方向延伸。
(2)甲、乙两处垂直自然地带分布差异:甲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乙处基带为温带荒漠带;甲处垂直带谱比乙处复杂;甲处雪线高度大于乙处。主导因素:纬度。
(3)内力作用: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层破碎。外力作用:纬度高,曾受较强冰川侵蚀作用;位于西风迎风坡,风大浪急,海水侵蚀作用强;多地形雨,流水侵蚀作用强。内、外力的共同作用,致使海岸线破碎。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