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7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一单元 地球运动的意义
第二节 地球公转的意义
第1课时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学 习 目 标
1.通过模拟演示,了解地球公转的特征。
2.理解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3.结合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
4.能够运用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一、地球公转的特征
1.方向:____________,箭头表示地球公转方向。
2.轨道:接近正圆的______,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3.周期:1_______为365日6时9分10秒,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自西向东
椭圆
恒星年
4.速度
公转位置 时间 公转特征
近日点 _______ 速度较快
_________ 7月初 速度______
1月初
远日点
较慢
微思考 北半球夏半年的天数是186天,冬半年的天数是179天。造成这种天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北半球夏半年,地球运动至离太阳较远的位置,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天数较长;北半球冬半年,地球运动至离太阳较近的位置,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天数较短。
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黄赤交角
(1)概念: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的夹角。目前,黄赤交角是__________。
黄道平面
赤道平面
23°26′
(2)形成
(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_________之间往返移动。
南、北回归线
[特别提醒]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最北界和最南界,即南、北回归线;决定了南、北回归线及南、北极圈的度数。具体如下所示:
(1)黄赤交角度数=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度数+极圈度数=90°。
(3)黄赤交角度数=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移动轨迹
(2)周期:1_________为365日5时48分46秒。
夏至日
9月23日
3月21日
12月22日
回归年
判一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回归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 )
2.春分日和秋分日时黄赤交角为0。 ( )
3.国庆节之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但开始向南移动。 ( )
4.黄赤交角度数变大会使温带的范围变大。 ( )
×
×
×
×
提示:1.× 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2.× 地球公转时,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因此黄赤交角的大小不因季节变化而变化。
3.× 国庆节位于秋分日和冬至日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4.× 黄赤交角度数变大时,热带和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概念
(1)太阳高度角:____________与_________之间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太阳高度角为_____;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____。
(2)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_________出现在正午。
2.变化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_______________的南北移动。
太阳光线
地平面
90°
0°
最大值
太阳直射点
3.变化规律
(1)纬度分布
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_______________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秋分日 由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 由____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 由____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太阳直射点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2)季节变化
节气 最大值地区 最小值地区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_________的各纬度地区
冬至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半球的各纬度地区
春、秋分日 赤道 极点
南半球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连一连 把40°N在二分二至日时与其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连接起来。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存在回归运动,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分析2023年太阳直射点的所在位置与移动方向,并绘制了移动规律图。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问题1 (地理实践力)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是我国七大传统节日,你能说出2023年这些节日期间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和移动方向吗?
提示:2023年春节(1月22日)、元宵(2月5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向北移动;清明(4月5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向北移动;端午(6月22日)、七夕(8月22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向南移动;中秋(9月29日)、重阳(10月23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向南移动。
提示:如果地球直立绕日运行,则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黄赤交角为0°,太阳始终直射赤道,不再南北移动。
问题2 (综合思维)如果地球绕日公转时不是倾斜的,而是直立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会发生什么变化?
1.黄赤交角的特点
黄赤交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其含义如下:
含义
一轴 地轴 自转轴,与赤道平面垂直
两 面 黄道平面 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
赤道平面 地球自转的平面,与地轴垂直
三 角 度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26′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 与黄赤交角互余,为66°34′
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90°
含义
三个基本不变 地轴指向 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黄赤交角 大小 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目前保持为23°26′
运动方向 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2.黄赤交角的影响
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往返运动,其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作1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季节移动可用以下图表来表示:
时间 太阳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3月21日至6月22日 北半球 向北移动
6月22日至9月23日 向南移动
9月23日至12月22日 南半球
12月22日至次年3月21日 向北移动
3.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具体影响
影响的方面 黄赤交角变大(小)
太阳直射范围 扩大(缩小)
极昼和极夜现象范围 扩大(缩小)
五带的范围 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缩小),温带的范围缩小(扩大)
1.下图是地球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平面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黄赤交角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当太阳直射点位于P点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
√
(1)A (2)B [第(1)题,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从图中可看出①表示黄赤交角。第(2)题,当太阳直射点位于P点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应为北半球夏至。]
杭州(30°N)的王先生在家中阳台外侧设计了一款可进行调节的活动遮阳板,以实现良好的遮阳和采光效果。其中遮阳板长度和高度均可根据室内光照需求进行调节。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问题1 (地理实践力)若遮阳板长度、高度不变,作图说明二分二至日正午时室内获得的光照最多的节气。
提示:
从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室内获得的太阳光照最多。
提示:若遮阳板高度不变,则应伸长遮阳板。若遮阳板长度不变,则应降低遮阳板的高度。
问题2 (地理实践力)与冬至日相比,夏至日要达到更好的遮阳效果,在某一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如何调节遮阳板?
问题3 (综合思维)若在阳台上安装可伸缩的晾衣架,与北京李先生家相比,为让衣服充分获得光照,则哪家晾衣架绳摆长度应更长?
提示:由于北京纬度高于杭州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于杭州,因此杭州的王先生家晾衣架绳摆长度应更长。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同一时刻从太阳直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具体如下图所示: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达到全年最大值,冬至日达到全年最小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情况则正好相反。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每年两次受到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具体如下图所示: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H的大小,可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H=90°-|φ±δ|(同半球减,异半球加)。其中φ为当地地理纬度,δ为直射点的纬度。|φ±δ|为某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的差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一天中日影的变化规律是日出最长正午最短日落最长,且日影方向与太阳方向相反。
(4)计算楼间距
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间距较近;纬度较高的地区,楼间距较远。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以我国为例(见下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h·cot H。
(5)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
应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α+h=90°(如下图)。
不同地区正午太阳方位
地区 正午太阳方位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全年在正南方
北回归线上 夏至日在上中天,其他时间在正南方
南北回归线之间 太阳直射时,在上中天;直射点位于当地以北,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直射点位于当地以南,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
南回归线上 冬至日在上中天,其他时间在正北方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全年在正北方
2.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世界上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方向绘成简图。读图,回答(1)~(2)题。
(1)能反映该学校所在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时( )
A.地球公转的速度较慢
B.其他三地正午太阳所在方向不同
C.该学校所在地天气炎热
D.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
√
√
(1)C (2)D [第(1)题,①地有太阳直射现象,且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对称分布,所以该地位于赤道;②地有太阳直射,且全年正午太阳都位于正北方向,所以该地位于南回归线;③地与②地相对称,所以该地位于北回归线;④地无太阳直射,有极夜现象,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约为45°,全年正午太阳都位于正南方向,所以该地位于北极圈附近。我国位于北半球且没有寒带分布,赤道也没有穿过我国。故选C。第(2)题,②地位于南回归线,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时是12月22日前后,此时位于北半球的我国气候寒冷;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在近日点附近);其他三地都位于太阳直射点以北,正午太阳所在方向相同,都位于正南方向;12月22日后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故选D。]
必备知识
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轨道是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公转周期为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1月初,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地球在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2.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周期是365日5时48分46秒(1回归年)。
必备知识
3.太阳高度角是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太阳直射点的太阳高度角为9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
4.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课堂小结
题组1 地球的公转
2023年冬至是12月22日,2024年春节是2月10日。下图示意二分二至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读图,回答1~2题。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1.2023年冬至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从2023年冬至至2024年春节,地球公转速度( )
A.先变慢再变快 B.先变快再变慢
C.一直变快 D.一直变慢
√
√
1.C 2.B [第1题,据图分析,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甲为夏至,乙为秋分,丙为冬至,丁为春分。第2题,从2023年冬至(12月22日)至2024年春节(2月10日),地球经过近日点,在近日点时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因此这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再变慢。]
题组2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读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完成3~4题。
3.若图中①为北半球春分日,则秋分日为( )
A.② B.③
C.④ D.⑤
4.从5月1日到10月1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 )
A.先向南再向北 B.一直向北
C.一直向南 D.先向北再向南
√
√
3.B 4.D [第3题,若图中①为北半球春分日,根据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规律可知,②为夏至日,③为秋分日,④为冬至日,⑤为春分日。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5月1日到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夏至日(6月22日前后)至10月1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所以从5月1日到10月1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先向北再向南。]
题组3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北京(40°N)某中学的小明根据所学的知识对太阳能集热板进行改造(如右图,α=90°-当地正午太阳高度),通过旋转支架处旋钮,可以调节太阳能集热板的角度,以此提高太阳能板热转换效率。据此完成5~6题。
5.为实现太阳能板热转换效率的最大化,冬至日正午时α应调节为
( )
A.63°26′ B.26°34′
C.30° D.16°34′
6.为实现热转换效率最大化,春分日到夏至日期间的正午时,图中支架的高度应( )
A.逐渐调高 B.逐渐调低
C.先调高后调低 D.先调低后调高
√
√
5.A 6.B [第5题,当正午太阳光线与集热板垂直时,太阳能转换效率最高,即集热板和地面夹角α与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北京(40°N)正午的太阳高度(90°减去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间的纬度差,同一半球相减,不同半球相加)为26°34′,计算可知,集热板与地面夹角α度数为63°26′,A正确。第6题,春分日到夏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往北移,北京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为达到最大热效率,集热板与地面夹角α的度数不断变小,即太阳能支架的高度应逐渐下调,夏至日支架高度达到最小,B正确。]
提示:1.先在图中找准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再将5个点连成平滑的曲线。
2.元旦(1月1日)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教材活动点拨]
教材P9活动
3.由图可知,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由赤道向北移动至北回归线;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由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到赤道;秋分到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由赤道移动到南回归线;冬至到第二年春分,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至赤道。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往返于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赤道之间。
提示:略。
教材P10活动
如图为太阳直射点年运动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课时分层作业(三)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D位置时,昆明的节气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2.2024年9月17日是中秋节,这一天太阳的直射点应该在图中的
( )
A.AB之间 B.BC之间
C.CD之间 D.DA之间
√
√
1.D 2.B [第1题,读图可知,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D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昆明位于北半球,此时的节气是冬至。第2题,2024年9月17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因此这一天太阳的直射点应该在图中的BC之间。]
下图中,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读图,回答3~5题。
3.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 )
A.∠XOF
B.∠TOF
C.∠FON
D.∠TON
√
4.若黄赤交角增大,图中哪些度数将增大( )
A.∠XON B.EF的纬度
C.ST的纬度 D.∠XOF
5.若此图为北半球夏至日,则太阳光线与图中哪条线平行( )
A.MN B.EF
C.E′F D.ST
√
√
3.C 4.B 5.C [第3题,图中MN所在的平面为赤道平面,E′F所在的平面为黄道平面,所以∠MOE′或∠FON为黄赤交角。第4题,若黄赤交角增大,则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增大,即图中EF或E′F′的度数将增大。第5题,若此图为北半球夏至日,则太阳光线应与ST′(晨昏线)所在平面垂直,即太阳光线与图中E′F平行。]
广西梧州(112°E,23.5°N)某建筑南墙屋檐上加装了电控遮阳板。电控遮阳板会自动控制其仰角,当电控遮阳板与正午太阳光线垂直,则该日内遮阳板不再旋转。下图示意该建筑及遮阳板结构。据此完成6~7题。
6.该建筑南墙上的电控遮阳板与屋顶大致平行的日期是( )
A.3月22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12月22日
7.秋分日从日出到日落,该建筑的四面墙体接收太阳光照最少的是( )
A.东墙 B.西墙
C.南墙 D.北墙
√
√
6.B 7.D [第6题,由材料可知,该地纬度为23.5°N,而电控遮阳板始终与正午太阳光线垂直,南墙电控遮阳板与屋顶平行,说明正午太阳直射该地,大致接近夏至日,B正确。第7题,由题干可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正午太阳在南方,因此东、南、西三面接收太阳光照较多,北墙位于背阴之地,接收太阳光照最少,D正确。]
读某地某日太阳高度变化图,完成8~9题。
8.该地的纬度位置是( )
A.90°N B.23.5°N
C.90°S D.66.5°S
9.若此时太阳与地平面的夹角为10°,则该日杭州市(30°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
A.40° B.50°
C.36.5° D.70°
√
√
8.C 9.B [第8题,根据某地某日太阳高度变化图可知,图中所有的方向都是北,整日太阳高度相同,出现了极昼,所以位于南极,C正确。第9题,此时太阳与地平面的夹角为10°,此地为南极,此时太阳高度是10°,H=90°-(90°-太阳直射点纬度)=10°,太阳直射点纬度=10°,南极出现极昼,所以直射点纬度是10°S,根据正午太阳高度=90°-两地的纬度差,H=90°-40°=50°,B正确。]
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的观察者在6月22日观察到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下表示意我国部分城市地理坐标。据此回答10~11题。
城市 地理坐标
杭州 30.2°N,120.2°E
石家庄 38.0°N,114.5°E
沈阳 41.8°N,123.4°E
哈尔滨 45.8°N,126.7°E
10.观察者所在城市可能是( )
A.杭州 B.石家庄
C.沈阳 D.哈尔滨
11.观察者在12月22日观察到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 )
A B C D
√
√
10.C 11.B [第10题,图示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为70°左右,因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经计算可知,该城市纬度约为43.5°N,与表中沈阳最接近。第11题,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该地(沈阳)纬度为41.8°N,则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约为25°,此日太阳日出东南、日落西南,与图B相符。]
如图为北京某公司高层办公楼,紧靠办公楼周围有多个露天停车位。据此完成12~13题。
12.下列日期中,该办公楼正午阴影面积最小的是( )
A.元旦 B.清明节
C.儿童节 D.国庆节
13.车位a、b、c、d中,6月22日10点之前遮阳条件最理想的是
( )
A.a B.b
C.c D.d
√
√
12.C 13.C [第12题,办公楼正午阴影面积最小意味着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在夏至日(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元旦(1月1日)、清明节(4月5日前后)、儿童节(6月1日)、国庆节(10月1日),距离夏至日最近的是儿童节,C正确。第13题,6月22日日出方向为东北方向,在10点之前太阳从东北方向逐渐向南移动,车位d和车位a都会晒到太阳,A、D错误;当太阳位于东南方向时,车位b也会晒到太阳,此时车位c还未晒到太阳,所以车位c遮阳更理想,C正确,B错误。]
14.(10分)北京市某校学生利用旗杆进行了测量正午太阳高度实践活动。下图为测量示意图,下表为学生观测数据。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日期 比值(旗杆高度/旗杆影长) 正午太阳高度(单位:度)
9月5日 1.5 56.3
9月17日 1.34 53.3
9月23日 1.19 50.0
9月29日 1.04 46.2
10月8日 0.98 44.2
10月18日 0.83 39.7
10月29日 0.74 36.6
11月11日 0.64 32.6
(1)读表,归纳该校在测量时间段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并简述原因。(该学校旗杆的高度为13米)(4分)
(2)在图中绘制11月11日正午旗杆的影子,并说明绘制的理由。(6分)
[解析] 第(1)题,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校在测量时间段内,正午太阳高度由56.3°减小到32.6°,而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原因是该校位于北京市,处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测量时间从9月5日到11月11日,这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动,北半球地区昼长逐渐缩短,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第(2)题,该地正午的太阳方向为正南,所以影子应该朝向正北,注意图中指向标的位置,再根据题干中给出的13米的旗杆高度,和表中11月11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比值,可以大致测算出此时的影长大概为20米,再结合图中的比例尺1∶1 000可知,图上大致为2.03厘米。
[答案] (1)正午太阳高度由56.3°逐渐减小到32.6°。测量时间段内,北半球地区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昼长逐渐缩短,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
(2)见下图。
绘制理由:正午时太阳在正南方,旗杆的影子朝向正北;根据表计算出影长约为20米,根据比例尺计算出旗杆影子的图上距离约为2厘米。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