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一单元 地球运动的意义
单元活动 认识二十四节气
学 习 目 标
1.结合资料,了解我国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的不同物候特征。
2.结合地球示意图,理解二十四节气的划分。
3.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物候变化,理解农业生产活动要因时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4.观察不同节气正午日影的变化和北斗星斗柄的指向变化,领悟古人划分二十四节气的智慧。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一、地球运动与二十四节气
1.诞生的地区:______流域。
2.重要意义:深刻影响着人们的____________、风俗习惯、传统节日和祭祀等活动,在国际气象学界,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3.划分依据:地球绕日______的规律与地球上的气候变化、_________生长等自然现象变化规律相结合。
黄河
农业生产
公转
动植物
4.划分方法
(1)二十四节气的确定,是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划分为24等份,以______点作为0°起点,地球每运行15°,日期大约经过___天,对应一个节气。
(2)在二十四节气中,从立春开始,逢单的为______,简称为“节”,逢双的为______,简称为“气”,合称为“节气”。
春分
15
节气
中气
连一连 将下列节气与其对应的大致日期连线。
二、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
1.二十四节气与季节划分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名师点拨] 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公转周期划分,属于阳历的范畴,每个节气在阳历的日期相对固定。上半年在每月的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则在8日、23日左右,前后只相差1~2天。
2.二十四节气与气象规律
二十四节气能够很好地揭示寒来暑往的气候变化规律,反映气温变化和降水变化的节气名称如下:
气温变化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
降水变化 雨水、小雪、大雪等
3.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
(1)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掌握季节,不违______”。
(2)节气名称与农事活动
节气 名称由来
______ 降雨增多对谷类作物有利,“雨生百谷”
小满 ______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
______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
农时
谷雨
麦类
芒种
4.二十四节气与节庆民俗
(1)养生方面:如“春夏养___,秋冬养阴”。
(2)医药文化:如“冬病___治”。
(3)饮食文化:如“冬至饺子______面”。
(4)祭祀活动:如______祭奠英烈。
阳
夏
夏至
清明
微思考 有人说二十四节气已经过时了,理由可能是什么?
提示:二十四节气多参考黄河流域的物候条件来制定。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使局部地区的物候发生改变;农业科技能够对局部区域的农业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条件进行较大程度的改良,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
圭表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通过观测“圭”上“表”影的长短变化可确定节气。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二十四节气的判读与应用
提示:冬至。南北。
问题1 (综合思维)图中“圭”的适宜长度取于哪个节气位置所示正午“表”影长度?安放圭表时,“圭”的两端应指示什么方向?
问题2 (区域认知)如图所示安放圭表,主要适用于我国哪些纬度?写出纬度范围。
提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问题3 (人地协调观)简单评价利用圭表确定节气的优点和缺点。
提示:优点为简单易行,便于操作(方便直观,便于观测,直接指导农业生产等)。缺点为精度受圭表的规格限制较大。
1.二十四节气对应的日期
巧记二十四节气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2.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用来表明季节,将一年划分为四季。注:与平时所指气候上北半球四季有所不同,如3、4、5月为北半球春季,而二十四节气中2、3、4月为春季。
第二类是反映太阳高度变化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用来反映太阳高度变化。
第三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变化和热量状况;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状况;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水汽凝结、凝华现象。
第四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状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惊蛰预示万物惊醒复苏,清明表示空气清新,草木返青,是植物播种的大好时光。
二十四节气在解题中的应用
在高中地理试题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二分二至日,重点记住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的地理纬度和时间,再推算出二十四节气在回归线之间的位置。以春分到夏至为例,共六个节气,间隔约23.5°,相邻节气纬度相差约4°,时间相差约15天,即一个月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约8°。
宋朝梅尧臣《田家四时》:“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杏花将及候,农事不可迟。蚕女亦自念,牧童仍我随。田中逢老父,荷杖独熙熙。”如图为二十四节气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田家四时》所描述的节气是( )
A.立春 B.谷雨 C.惊蛰 D.立夏
(2)此节气时(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贵阳昼短夜长
B.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悉尼昼短夜长
C.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贵阳昼短夜长
D.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悉尼昼短夜长
√
√
(1)C (2)A [第(1)题,惊蛰时会出现打雷现象,惊蛰过后,农事活动繁忙,因此诗句描述的节气是惊蛰,C正确。第(2)题,惊蛰为三月初,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贵阳昼短夜长;悉尼位于南半球,应昼长夜短。]
必备知识
1.二十四节气诞生于黄河流域,其划分依据是地球绕日公转的规律与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变化规律相结合。
2.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方法是将黄道划分为24等份,以春分点作为0°起点,地球每运行15°,日期大约经过15天,对应一个节气。
3.在二十四节气中,从立春开始,逢单的为节,逢双的为气,合称节气。二十四节气能够很好地揭示寒来暑往的气候变化规律,“不违农时”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之一。
课堂小结
题组1 地球运动与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下图)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总结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读图,完成1~2题。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1.2023年10月19日最接近的节气是( )
A.秋分 B.寒露
C.霜降 D.冬至
2.我国古人制定二十四节气的依据应该是( )
A.日、地、月的位置关系
B.太阳直射点运动
C.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安排
D.月亮的阴晴圆缺
√
√
1.C 2.B [第1题,秋分为9月23日前后,冬至为12月22日前后,15天对应一个节气,则寒露为10月8日前后,霜降为10月23日前后。故2023年10月19日最接近的节气是霜降。第2题,由材料可知,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故我国古人制定二十四节气的依据主要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安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制定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如图为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东北地区农谚二十四节气歌: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下列关于文中提到的几个节气叙述正确的是( )
A.立春阳气转是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移动
B.春分地皮干是由于北方受副高控制,气温高,降水少,蒸发加快,地面变干燥
C.清明忙种麦是指东北平原的冬小麦主要在春季种植
D.谷雨种大田是指谷雨节气后气温将迅速回升,降雨增多,谷类作物茁壮成长。
√
4.在下列各组节气中,两个节气岳阳市的昼长时间基本相等的是
( )
A.立春、立夏 B.芒种、小暑
C.立冬、立秋 D.霜降、处暑
√
3.D 4.B [第3题,立春太阳直射南半球并向北移,A错误;春分时,北方受亚洲高压控制,并不受副高控制,B错误;东北平原主要种春小麦,不是冬小麦,C错误;谷雨种大田是指谷雨节气后气温将迅速回升,降雨增多,谷类作物茁壮成长,D正确。第4题,两个节气岳阳市的昼长时间相等的条件是直射点的位置相同。其应该关于夏至日(冬至日)对称分布,选项中只有芒种、小暑两个节气直射点的位置相同,B正确。]
题组2 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谚语与惊蛰这一节气吻合的是( )
A.春雷一响,惊动万物
B.麦熟一晌,虎口夺粮
C.东风不倒,雨下不小
D.有霜有霜,晚稻受伤
√
6.下列有关济南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寒露的昼长较清明的昼长长
B.小寒较大寒日出时刻早
C.立春与立冬的正午太阳高度基本相同
D.夏半年与冬半年时间长度一样
√
5.A 6.C [第5题,惊蛰出现在春分之前,此时春天已经到来,春雷时现,万物复苏,A正确;麦熟出现在春末夏初或者秋季,B错误;东风不倒,雨下不小,说明此时东南季风实力强,容易出现强降雨,最可能对应夏季的节气,C错误;有霜有霜,晚稻受伤,对应的节气最可能是霜降,D错误。
第6题,济南位于北半球,寒露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济南昼短夜长,清明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济南昼长夜短,因此清明时济南的昼长较长,A错误;与小寒相比,大寒时太阳直射点更偏北,济南的昼长更长,其日出时刻更早,B错误;立春和立冬时太阳直射点均位于南半球,且这两个节气在时间上关于冬至对称,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别不大,这两个节气时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基本相同,C正确;地球公转速度1月初最快,7月初最慢,因此济南夏半年相对较长,冬半年相对较短,D错误。]
[教材活动点拨]
教材P16活动
提示: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当日日期,结合教材第15页内容及所学知识,找到最近的节气。因为地球每运行15°,日期大约是15天,能够推出此刻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从而推出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大致位置。
教材P17活动
提示:结合教材第15页图1-3-3,逐个找出节气歌中的节气并去识记。依据以春分点作为0°起点,每两个节气之间为15天,去推算各个节气的大致日期。
教材P18活动
提示:1.略。
2.可以实地考察搜集,也可以上网搜集有关节气特征的谚语,理解其蕴含的地理意义。例如:“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延迟”。到了夏至白天最长,冬至黑夜最长,所以有“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节气谚语。
教材P20活动
提示:熟记二十四节气。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落实。
读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地球运动位置图,完成1~3题。
课时分层作业(五) 认识二十四节气
1.二十四节气的确定依据是( )
A.太阳的周年视运动
B.月亮的周年视运动
C.北极星的周年视运动
D.地球的周年视运动
2.二十四节气中反映气温变化的有( )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3.在下列各组节气中,郑州的昼长时间最接近的是( )
A.立冬、立秋 B.雨水、处暑
C.清明、雨水 D.小满、大暑
√
√
√
1.A 2.A 3.D [第1题,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第2题,二十四节气中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气温变化。第3题,关于冬至或夏至对称的节气,太阳直射纬度相同,对一个地方来说昼夜变化一样。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可知,小满、大暑关于夏至对称,因此昼长相等。故选D。]
二十四节气的确定,是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划分为24等份,以春分点作为0°起点,地球每运行15°,日期大约经过15天,对应一个节气。如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图。读图,完成4~5题。
4.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出现在( )
A.3月6日前后 B.3月31日前后
C.4月5日前后 D.4月20日前后
5.从立春到立夏( )
A.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B.南极处于最佳科学考察时期
C.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D.北京白昼先变长后变短
√
√
4.C 5.C [第4题,二十四节气的确定,是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划分为24等份,以春分点作为0°起点,地球每运行15°,日期大约经过15天,对应一个节气。结合我国二十四节气图可知,清明处于春分(3月21日前后)后的第15日,多出现在4月5日前后,C正确。第5题,读图可知,从立春到立夏,经过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从南半球向北移动到北半球,地球向远日点移动,公转速度越来越慢,A错误;南极从立春到立夏,由极昼变为极夜,极夜期不适合科学考察,南极考察的最佳时期是11月-次年3月,B错误;立春到立夏,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京白昼逐渐变长,C正确,D错误。]
我国古人根据日月运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分为二十四等份,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此完成6~8题。
6.“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之日,黄河流域最接近( )
A.清明忙种麦 B.白露忙割地
C.小雪地封严 D.冬至不行船
7.小满至芒种期间( )
A.我国各地日出东北方向 B.地球公转速度快
C.我国各地正午日影朝北 D.合肥白昼逐渐变短
8.砀山县一年中日落方位最接近的两个节气是( )
A.立春与立夏 B.雨水与惊蛰
C.谷雨与处暑 D.清明与寒露
√
√
√
6.C 7.A 8.C [第6题,11月30日距离冬至日接近22天,根据一年24个节气,每个节气大致相差15天左右可知,这一天应在小雪和大雪之间,C正确。第7题,小满至芒种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因此我国各地日出东北方向,A正确;这段时间地球逐渐接近远日点,因此地球公转速度较慢,B错误;此时我国南沙群岛有些岛屿正午太阳位于正北,影子朝向正南,C错误;合肥白昼逐渐变长,D错误。
第8题,一年中日落方位最接近的两个节气要关于夏至或冬至对称。立春与立夏关于春分对称,立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立夏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A错误;雨水和惊蛰都在春分日之前,直射点在南半球,日落方位都是西南,但雨水偏南的角度要大一些,B错误;谷雨与处暑关于夏至对称,二者直射点位置一致,因此日落方位都是西北,且方位角一样,C正确;清明为春分后一个节气,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日落方位在西北,寒露为秋分后一个节气,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日落方位在西南,D错误。]
某校开展“时空智能,因融至慧”跨学科主题学习系列活动。结合2023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同学们展示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作品。下图是学生设计创作的网页截图。读图,完成9~10题。
9.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观天察地、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客观反映了( )
①太阳活动 ②四季变化 ③降水总量 ④物候现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据图推断( )
A.甲地种冬小麦正值梅雨时节
B.可以通过遥感监测乙地涝灾
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比乙地大
D.昼长周年变化甲地小于乙地
√
√
9.C 10.B [第9题,二十四节气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准确时间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②④正确;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日冕等,与二十四节气无关,①错误;二十四节气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日照、降雨、气温等的变化规律,但无法直接反映降水总量,③错误。故选C。
第10题,根据图示可知,甲位于山西省,乙位于湖南省。梅雨天气主要出现在我国的江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甲地位于山西省,不是梅雨分布区,A错误;通过对遥感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可以为灾情信息获取、救灾决策和灾区重建提供重要支撑,B正确;甲地纬度高于乙地,且两地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故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小于乙地,C错误;纬度越高,昼长周年变化幅度越大(有极昼极夜地区变化幅度为24小时),甲地纬度高于乙地,故甲地昼长周年变化幅度大于乙地,D错误。]
我国A市某中学(下图所示)的旗杆影子在北京时间14:08为一天中最短。冬至前后,师生们能在学校升国旗时(北京时间10:00)看到日出。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1~12题。
11.A市位于天津市(39°N,117°E)的(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12.学生发现,日落时旗杆影子的指向随日期而移动。下列时段中,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的是( )
A.惊蛰到立夏 B.立夏到小暑
C.白露到立冬 D.立冬到小寒
√
√
11.C 12.A [第11题,除南北极点外,任意地点在地方时12:00时物体日影最短。A市旗杆影子在北京时间14:08最短,计算可得A市的经度为88°E;该市在冬至日前后北京时间10:00日出,计算可得日出地方时为7:52,则该地冬至日前后的昼长为8小时16分,而冬至日40°N的昼长为9小时8分,由此可判断该市纬度高于40°N。综上可知,A市位于天津市的西北方向,C正确。
第12题,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表明日落方位向北移动。太阳直射北半球时,A市日落西北;太阳直射南半球时,A市日落西南;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A市日落方位也向北移动。惊蛰到立夏,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立夏到小暑,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后向南移;白露到立冬,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立冬到小寒,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后向北移。综上可知,A正确。]
13.(16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图中代表春分节气的字母及其日期。(4分)
(2)描述地球公转从图中B到C时段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4分)
(3)从我国传统四季中任选一个季节,描述北京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8分)
[解析] 第(1)题,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春分应位于惊蛰与清明之间,因此应为图中D。大约为每年3月21日前后。第(2)题,由图可知,B为秋分,C为冬至,地球公转从秋分到冬至,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冬至达到最小。第(3)题,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与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间的关系及二分二至日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位置关系,即可判断出北京每个季节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答案] (1)代表春分节气的字母是D,其日期是3月21日前后。
(2)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到C点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3)春季:昼渐长、夜渐短;立春到春分前昼短于夜、春分到立夏昼长于夜;春分日昼夜平分。夏季:立夏到夏至,昼渐长,夜渐短,夏至到立秋昼渐短,夜渐长,昼长于夜;夏至昼最长,夜最短。秋季:昼渐短,夜渐长,秋分前昼长夜短,秋分后昼短夜长,秋分日昼夜平分。冬季:立冬到冬至昼渐短,夜渐长,冬至到立春昼渐长、夜渐短;夜长于昼;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任答一个季节即可)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