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30《诗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积累名句,丰富文化积淀。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我国古代经典文化谈起,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由小组汇报预习情况,展示交流预习成果;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加以明确。可根据预习反馈情况,适当修订学习目标。
2.检测学生的诵读情况及字词的掌握情况。
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诗歌,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三、学习这五首诗
(一)学习《饮酒》(其五)
1. 走近作者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 关于本诗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酒后即兴之作,实际是借“饮酒”之题表达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3. 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只有超凡脱俗的无所挂碍,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是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物我合一,表现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5.“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
人的自然本性。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作者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6.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陶渊明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满意,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行路难》(其一)
1.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集》。
2.朗读赏析。
3.结合课下注释,试解释诗句。
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
比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
5. 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6. 诗人剧烈情感起伏的线索是怎样的?
“金樽清洒”、“玉盘珍羞”:欢乐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冰塞川”、“雪满山”:内心苦闷抑郁
“垂溪碧钓”、“乘舟梦日”::昂扬、明朗
“行路难……”:阴沉、低落,再度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长风破浪”、 “济沧海”:复又振起,表示了对美好前景的热忱希望和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重新唱出高昂乐观的调子。
7.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三)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 走近作者:杜甫,字子美,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他经历了安史之乱,政治腐败,生灵涂炭,使他认识到社会的黑暗,于是用诗歌反映人民的痛苦,他的诗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诗史”的美称,他也被尊称为“诗圣”。
2. 关于“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3.字词读音。
4.把这首诗分成两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一二三节:秋风破屋,心情苦痛:顽童抱茅,无可奈何;长夜沾湿,忧思不绝。(写景记事)
四节: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直抒胸臆)
5.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6. 回顾一下,看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四)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 解题: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
“白雪歌”即“咏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2. 朗读,注意读写。
3. 诗意分析。
漫天大雪图(前10句),送武判官归京(送别),雪中送别图(后8句)。
赞叹边地奇异风光,颂扬将士意志;与友人离别的,无限惆怅之情。
4.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对边塞风光的赞叹及与友人离别的惆怅。
5. 试比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两诗的相同处: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
不同之处:《茅》以七字句为主,间有九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而《白》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点到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
6.试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以春花喻冬雪。想象丰富,生动形象揭示雪的洁白、鲜润,为寒冷的边塞增添无限春意,表现了作者化苦为乐,积极乐观的情怀。
(五)学习《己亥杂诗》
1.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进步思想家和诗人, 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之一。
《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诗人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往返途中,写了绝句315首。记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官经历、诗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课文所选为第五首。
2. 前两句诗抒情叙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是离别京城、告别好友的忧伤;另一方面,是逃出令人窒息的桎梏与樊笼的喜悦。
3. 这首诗的名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最后两句以形象抒情:鲜花虽然凋谢,但它绝不是无情地随风飘洒,而是立志将自身化作肥料,用来滋养新花。表达了龚自珍的爱国热忱。
4.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主题:诗人离开京城,虽然载着“浩荡离愁”,但始终关注民众,心系国家,仍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四、达标检测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搜集整理优秀古诗,并试做一下分类。
课件39张PPT。诗五首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积累名句,丰富文化积淀。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由小组汇报预习情况,展示交流预习成果;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加以明确。可根据预习反馈情况,适当修订学习目标。
2.检测学生的诵读情况及字词的掌握情况。
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诗歌,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饮 酒
陶渊明走近作者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关于本诗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酒后即兴之作,实际是借“饮酒”之题表达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1.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只有超凡脱俗的无所挂碍,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是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物我合一,表现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3.“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作者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人的自然本性。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陶渊明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满意,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思想感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集》。
行路难朗读欣赏行 路 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 路 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乐府歌辞之一。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一首。名贵的菜肴。羞同“馐”(zūn)金酒杯。【注释】 (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直:同“值”(zhù)筷子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姜太公)曾在渭水边垂钓,后来遇到周文王,被重用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叉路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像白云一样的船帆“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比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欢乐内心苦闷抑郁——昂扬、明朗——阴沉、低落,再度陷入苦闷彷徨之中——复又振起,表示了对美好前景的热忱希望和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重新唱出高昂乐观的调子。“长风破浪”、
“济沧海”“行路难……”?“垂溪碧钓”、“乘舟梦日”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冰塞川”、“雪满山” “金樽清洒”、“玉盘珍羞”诗人剧烈情感起伏的线索: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
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走近作者杜甫,字子美,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他经历了安史之乱,政治腐败,生灵涂炭,使他认识到社会的黑暗,于是用诗歌反映人民的痛苦,他的诗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诗史”的美称,他也被尊称为“诗圣”。关于“歌行体”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字词读写罥 衾 庇 坳重丧见长juànqīnbìàochóngzhòngsāngsàngjiànxiànzhǎngcháng三重茅重量丧乱丧失看见见此屋成长长林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顽童抱茅 无可奈何长夜沾湿 忧思不绝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结构分析写
景
记
事直
抒
胸
臆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让我们回顾一下,看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解题: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岑参便
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
“白雪歌”即“咏雪之歌”,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裘qiú衾qīn掣chè着zhuó瀚hàn阑lán羌qiāng朗读,注意读写白 雪 歌(咏雪)送武判官归京(送别) 漫天大雪图(前10句)遍地银妆大雪纷飞难以忍受雪天奇寒引出送别点缀环境雪中送别图(后8句)苍凉悲壮设宴饯别依依惜别送友离去赞叹边地奇异风光
颂扬将士意志诗意分析与友人离别的
无限惆怅之情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对边塞风光的赞叹及与友人离别的惆怅。 两诗的相同处: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
不同之处:《茅》以七字句为主,间有九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而《白》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点到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试比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名句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以春花喻冬雪。想象丰富,生动形象揭示雪的洁白、鲜润,为寒冷的边塞增添无限春意,表现了作者化苦为乐,积极乐观的情怀。己亥杂诗龚自珍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进步思想家和诗人, 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之一。
《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诗人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往返途中,写了绝句315首。记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官经历、诗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课文所选为第五首。前两句诗抒情叙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是离别京城、告别好友的忧伤;
另一方面,是逃出令人窒息的桎梏与樊笼的喜悦。这首诗的名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最后两句以形象抒情:鲜花虽然凋谢,但它绝不是无情地随风飘洒,而是立志将自身化作肥料,用来滋养新花。表达了龚自珍的爱国热忱。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主题:诗人离开京城,虽然载着“浩荡离愁”,但始终关注民众,心系国家,仍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量。达标检测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搜集整理优秀古诗,并试做一下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