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1 第二单元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讲义--高中鲁教版地理选必1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1 第二单元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讲义--高中鲁教版地理选必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0:47:05

文档简介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3.树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地形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原因
平原地区 人口密集,世界人口密集区多分布于__________的沿海平原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与__________
山地高原 人烟稀少,在山区生活的人们,一般将居住地选择在__________ 地表崎岖的山地、寒冷干燥的高原,不利于农耕和对外联系
[易误点拨] 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而在高原和山地,这是因为:①热带高原和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排水通畅;②这一海拔超出疟蚊分布上限,人们可免受疟疾等疾病袭扰。
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平原:对农业生产的限制__________,以耕作业为主。
(2)山区
主要因素 具体影响
海拔 海拔低、水热条件好的地方适合发展__________;海拔高、水热条件不足的高原地区,只能因地制宜发展__________
坡度 地表坡度越大,土壤越易受到__________,通常坡度超过7°,就要修筑__________才能耕作;如果超过25°,应该发展__________或进行__________
坡向 会造成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差异,从而影响植物生长
 青藏高原地区有没有种植业的发展?
3.对运输方式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__________及__________的影响非常显著。
(1)平原
一望无际的平原 建筑成本低,线路__________较大
河网密布的平原 需要架设桥梁,避开沼泽地,但__________比较发达
(2)山区:地面起伏大,修建成本及__________大,交通运输受到较大的限制。在坡度较陡的山地常见到“__________”字形的公路。
[特别提醒] 修建交通运输线路需要考虑的因素
(1)运输安全:沿等高线或呈“之”字形修建——降低坡度,保证运行安全。
(2)工程量和投资:尽量减少交通线长度,减少投资。
(3)技术难度:减缓坡度,避开陡坡,尽量避免跨越河流、湿地等。
 为什么山地地区交通建设首选公路?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1.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1)修建梯田:在丘陵地区修建梯田,可减缓流水的__________作用。
(2)修筑堤坝:改变下游河道的__________条件,从而改变下游河道的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及其形态,并改变和影响__________的发展方向。
(3)填海造陆、建设人工岛、修筑海堤:不仅改变了__________的形态,而且形成了新的__________。
(4)挖方、填方:人为造成陡坡或洼地。
(5)采石、采矿:改变地表形态,而堆放矸石、废矿石等会形成人造丘冈等。
2.间接影响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地表形态__________,间接加速或延缓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陡坡开荒主要影响河流的上游,对河流的下游地区没有什么影响。 (  )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百害而无一利。 (  )
3.沙坡头草方格沙障的建设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  )
4.填海造陆、修筑海堤可以形成新的人工地貌。 (  )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区域等高线及聚落分布示意图,为了方便山区居民出行,政府欲建一条沿凉水河南岸延伸的高速公路。
问题1 (区域认知)指出图中聚落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问题2 (人地协调观)分析甲、乙两村之间的公路R—乙村路段非常弯曲的原因。
问题3 (综合思维)说明该高速公路布局方案的合理性。
1.地形对聚落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表现 原因 典例
平原 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我国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
山区 和高原 一般气候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 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 西宁位于湟水谷地,西安位于渭河谷地,太原位于汾河谷地
热带 地区 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候过于湿热,高原上比较凉爽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等位于热带地区的高原上
2.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地形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平原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丘陵、山地地区因坡度大小和海拔高低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坡度小于25°可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可发展林业或进行自然保护;从山麓到山顶可依次发展种植业→果园→毛竹(或经济林)→薪柴林→原始林(或次生林)。
(2)地形影响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平原地区机械化水平较高,山区机械化水平较低。
3.地形对交通运输等工程建设的影响
(1)对线路走向的影响
原则 原因
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之”字形弯曲可以减缓道路的坡度
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但一般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与大中城市的距离近 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安全、节约用地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 保证运输安全,减少灾害的影响
(2)对线网密度的影响
(3)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山区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4)影响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低于山区。
(5)位于大地形单元交界处易形成交通要道。如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联系几乎都要经过河西走廊;大型山脉的垭口也易形成交通要道,如中尼公路、中巴公路就经过多个垭口。
[特别提醒] 影响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
当前几乎所有的交通线路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都是社会经济因素,以联系居民点和城市并促进其发展为主要目的,但自然条件仍是影响选线的基础因素。在局部地区,线路的走向可能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同等级的公路选线时主导因素也不相同。高等级公路的主要职能是直达运输,应尽量缩短线路的长度,桥梁工程量越大,成本越高;低等级公路的主要职能是尽量多经过居民点,其长度较长。
1.下图为某半岛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T1107公路在甲段有多处连续弯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路段(  )
A.地形高差较大,为减缓公路坡度
B.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物资源
C.聚落人口密集,为增加交通流量
D.地下矿产丰富,为接近原料产地
(2)乙城市是图示区域中规模最大的聚落和著名疗养城市,据此判断其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处沿海地区,暖流强,气温高
B.周围地貌多样,耕地多,产粮足
C.全年降水丰富,水质好,资源丰富
D.地形平坦宽广,交通便利,风景优美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黄土高原是周人、秦人的发祥地,周人、秦人都属于农业民族,他们在开垦耕地、营造宫殿和墓葬的过程中,大量砍伐森林,树木几乎被砍伐殆尽,其结果是引起水土流失,形成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的地表景观。
问题1 (人地协调观)上述事例说明破坏植被对地表形态产生哪些影响?
问题2 (综合思维)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三角洲有何关系?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①在丘陵地区修建梯田→减缓流水的侵蚀作用; ②修筑堤坝→改变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改变下游河道的侵蚀、堆积过程及其形态→改变和影响冲积平原的发展方向; ①工程建设中挖方或填方→人为造成陡坡或洼地; ②采石、采矿→改变地表形态;
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③填海造陆、建人工岛、修筑海堤→不仅改变了海岸线的形态,而且形成了新的人工地貌 ③堆放煤矸石、废矿石→形成人造丘岗
间接影响地表形态 ①植树种草→降低地表侵蚀的速度; ②营造防护林→抑制风沙的侵蚀与沉积,减缓甚至终止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发展等 ①破坏植被→加速地表侵蚀; ②大量引用河水→河流水量减少→河流侵蚀、沉积状况发生改变
2.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该地保存着太行山上独特的石堰梯田。石堰即由石头垒起的梯田田埂,在它们的拱卫下,梯田对山坡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利用。据此完成(1)~(2)题。
(1)石堰梯田反映出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是(  )
A.土少水多  B.土多水少
C.土少水少 D.土多水多
(2)石堰梯田的有利影响是(  )
A.增强山谷风的强度
B.减少水土流失
C.便于建造水窖储存雨水
D.降低冬季冷空气的影响
1.平原是人类理想的居住地;山地、高原地区人烟稀少,一般将居住地选择在河谷或山间盆地。 2.平原对农业生产的限制较小,水源充足的地区主要发展种植业。海拔低、水热条件好的山地适合发展林业;海拔高、水热条件不足的高原地区适宜发展高寒农牧业。坡度大于7°需修筑梯田才能耕作;坡度大于25°不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应发展林业或进行自然保护。坡向会造成太阳辐射和水分条件的差异,从而影响植物生长。 3.平原地区建筑成本低,有利于交通线路建设,线路密度较大;山区地面起伏大,修建成本高、技术难度大,交通运输受到较大的限制,在坡度较陡的山地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 4.人类活动能够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或干预地貌发展过程,改变地貌发育方向;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地表形态发育的条件,间接加速或延缓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
题组1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下图为某岛屿西北部乾隆年间汉族聚落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图中聚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交通
2.图中山地河流上游分布最广泛的河流地貌是(  )
A.冲积扇 B.峡谷
C.三角洲 D.冲积平原
读图,回答3~4题。
3.甲、乙、丙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分别是(  )
A.种植业、畜牧业、林业 B.畜牧业、林业、种植业
C.畜牧业、种植业、林业 D.种植业、林业、畜牧业
4.丁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
①地形平坦 ②土壤肥沃 ③海拔高,光照强 ④水热充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题组2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如图)。据此完成5~6题。
5.田埂的水平延长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6.梯田显著改变了山坡的(  )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教材活动点拨]
教材P36活动
提示:1.图2 3 3展示了种植业农业景观,反映了生产规模小的特征。图2 3 4展示了畜牧业景观,反映了规模大、粗放式的特征。图2 3 5展示了山区立体农业景观,反映了地形、坡度对农业的影响,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以梯田形式发展农业。图2 3 6展示了林业景观,反映了人工参与为主的集约经营特征。
关系分别是:河网密布的平原地区,往往地块狭小,以种植业为主;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以立体农业为主;坡度较大的山区以林业为主。
2.据实际情况分析即可。
教材P37活动
提示:1.耕地集中分布在东北、华北、江淮地区。
以上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适宜发展耕作业。
2.林地分布广泛、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东南山区。以上地区多为山地,地形崎岖、坡度较陡,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低,适宜发展林业。
教材P42活动
提示:1.图2 3 11通过沿太行山腰修凿灌渠,改造了地表形态,建渠引水,干渠、支渠如一张密密的网,覆盖林州市2/3的地区,灌溉了50多万亩土地。渠道两旁,还星罗棋布着大大小小的水库、水塘、蓄水池等。以前的荒山秃岭如今一到夏天郁郁葱葱。图2 3 12通过填海造陆改变了地表形态,使一部分水域变成了陆地。图2 3 13通过开展小流域治理,减少了沟壑的数量,防治了土壤侵蚀。图2 3 14通过草方格沙障,降低了风速,提高了植被成活率,减少了风沙流动。
2.结合实际情况说明即可。
11/11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3.树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地形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原因
平原地区 人口密集,世界人口密集区多分布于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与交通联系
山地高原 人烟稀少,在山区生活的人们,一般将居住地选择在河谷或山间盆地 地表崎岖的山地、寒冷干燥的高原,不利于农耕和对外联系
[易误点拨] 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而在高原和山地,这是因为:①热带高原和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排水通畅;②这一海拔超出疟蚊分布上限,人们可免受疟疾等疾病袭扰。
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平原:对农业生产的限制较小,以耕作业为主。
(2)山区
主要因素 具体影响
海拔 海拔低、水热条件好的地方适合发展林业;海拔高、水热条件不足的高原地区,只能因地制宜发展高寒农牧业
坡度 地表坡度越大,土壤越易受到侵蚀,通常坡度超过7°,就要修筑梯田才能耕作;如果超过25°,应该发展林业或进行自然保护
坡向 会造成太阳辐射和水分条件的差异,从而影响植物生长
 青藏高原地区有没有种植业的发展?
提示:青藏高原地区以高寒畜牧业为主,在热量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带有种植业的发展。
3.对运输方式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方式及线路布局的影响非常显著。
(1)平原
一望无际的平原 建筑成本低,线路密度较大
河网密布的平原 需要架设桥梁,避开沼泽地,但内河航运比较发达
(2)山区:地面起伏大,修建成本及技术难度大,交通运输受到较大的限制。在坡度较陡的山地常见到“之”字形的公路。
[特别提醒] 修建交通运输线路需要考虑的因素
(1)运输安全:沿等高线或呈“之”字形修建——降低坡度,保证运行安全。
(2)工程量和投资:尽量减少交通线长度,减少投资。
(3)技术难度:减缓坡度,避开陡坡,尽量避免跨越河流、湿地等。
 为什么山地地区交通建设首选公路?
提示:①山地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相对较低,技术难度相对较小。所以,一般情况下,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以公路为主,之后才是铁路。例如,西藏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公路,有新藏公路、青藏公路、滇藏公路和川藏公路。直到2006年7月1日才正式开通青藏铁路。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1.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1)修建梯田:在丘陵地区修建梯田,可减缓流水的侵蚀作用。
(2)修筑堤坝:改变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从而改变下游河道的侵蚀、堆积过程及其形态,并改变和影响冲积平原的发展方向。
(3)填海造陆、建设人工岛、修筑海堤:不仅改变了海岸线的形态,而且形成了新的人工地貌。
(4)挖方、填方:人为造成陡坡或洼地。
(5)采石、采矿:改变地表形态,而堆放矸石、废矿石等会形成人造丘冈等。
2.间接影响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地表形态发育的条件,间接加速或延缓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陡坡开荒主要影响河流的上游,对河流的下游地区没有什么影响。 (  )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百害而无一利。 (  )
3.沙坡头草方格沙障的建设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  )
4.填海造陆、修筑海堤可以形成新的人工地貌。 (  )
提示:1.× 陡坡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泥沙会造成下游河道河床抬升,湖泊淤积。
2.× 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对地表形态产生有利影响。例如营造防护林,会抑制风沙的侵蚀与沉积,减缓甚至终止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发展。
3.× 沙坡头草方格沙障的建设可以有效防止风沙侵袭。
4.√ 建设人工岛、修筑海堤,不仅改变了海岸线的形态,而且形成了新的人工地貌。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区域等高线及聚落分布示意图,为了方便山区居民出行,政府欲建一条沿凉水河南岸延伸的高速公路。
问题1 (区域认知)指出图中聚落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提示:特点:沿河流分布。
原因: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问题2 (人地协调观)分析甲、乙两村之间的公路R—乙村路段非常弯曲的原因。
提示:R—乙村路段经过的地区坡度大,山谷、山脊相间分布,为减小公路坡度,减少安全隐患,公路大致与等高线平行,呈“之”字形修建。
问题3 (综合思维)说明该高速公路布局方案的合理性。
提示:高速公路沿河流谷地分布,地形平坦,线路平直,工程量小;南岸河流支流较少,聚落较少,可节省建设投资等。
1.地形对聚落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表现 原因 典例
平原 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我国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
山区 和高原 一般气候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 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 西宁位于湟水谷地,西安位于渭河谷地,太原位于汾河谷地
热带 地区 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候过于湿热,高原上比较凉爽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等位于热带地区的高原上
2.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地形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平原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丘陵、山地地区因坡度大小和海拔高低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坡度小于25°可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可发展林业或进行自然保护;从山麓到山顶可依次发展种植业→果园→毛竹(或经济林)→薪柴林→原始林(或次生林)。
(2)地形影响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平原地区机械化水平较高,山区机械化水平较低。
3.地形对交通运输等工程建设的影响
(1)对线路走向的影响
原则 原因
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之”字形弯曲可以减缓道路的坡度
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但一般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与大中城市的距离近 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安全、节约用地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 保证运输安全,减少灾害的影响
(2)对线网密度的影响
(3)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山区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4)影响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低于山区。
(5)位于大地形单元交界处易形成交通要道。如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联系几乎都要经过河西走廊;大型山脉的垭口也易形成交通要道,如中尼公路、中巴公路就经过多个垭口。
[特别提醒] 影响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
当前几乎所有的交通线路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都是社会经济因素,以联系居民点和城市并促进其发展为主要目的,但自然条件仍是影响选线的基础因素。在局部地区,线路的走向可能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同等级的公路选线时主导因素也不相同。高等级公路的主要职能是直达运输,应尽量缩短线路的长度,桥梁工程量越大,成本越高;低等级公路的主要职能是尽量多经过居民点,其长度较长。
1.下图为某半岛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T1107公路在甲段有多处连续弯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路段(  )
A.地形高差较大,为减缓公路坡度
B.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物资源
C.聚落人口密集,为增加交通流量
D.地下矿产丰富,为接近原料产地
(2)乙城市是图示区域中规模最大的聚落和著名疗养城市,据此判断其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处沿海地区,暖流强,气温高
B.周围地貌多样,耕地多,产粮足
C.全年降水丰富,水质好,资源丰富
D.地形平坦宽广,交通便利,风景优美
(1)A (2)D [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T1107公路在甲段多处连续弯曲,是为了减缓公路坡度。第(2)题,乙城市地处沿海,地形平坦,交通便利,自然风景优美,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黄土高原是周人、秦人的发祥地,周人、秦人都属于农业民族,他们在开垦耕地、营造宫殿和墓葬的过程中,大量砍伐森林,树木几乎被砍伐殆尽,其结果是引起水土流失,形成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的地表景观。
问题1 (人地协调观)上述事例说明破坏植被对地表形态产生哪些影响?
提示:破坏地表植被会加速地表侵蚀。
问题2 (综合思维)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三角洲有何关系?
提示: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黄河水所挟带的大量泥沙淤积有关,黄河含沙量大与中游的水土流失有关。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①在丘陵地区修建梯田→减缓流水的侵蚀作用; ②修筑堤坝→改变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改变下游河道的侵蚀、堆积过程及其形态→改变和影响冲积平原的发展方向; ①工程建设中挖方或填方→人为造成陡坡或洼地; ②采石、采矿→改变地表形态;
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③填海造陆、建人工岛、修筑海堤→不仅改变了海岸线的形态,而且形成了新的人工地貌 ③堆放煤矸石、废矿石→形成人造丘岗
间接影响地表形态 ①植树种草→降低地表侵蚀的速度; ②营造防护林→抑制风沙的侵蚀与沉积,减缓甚至终止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发展等 ①破坏植被→加速地表侵蚀; ②大量引用河水→河流水量减少→河流侵蚀、沉积状况发生改变
2.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该地保存着太行山上独特的石堰梯田。石堰即由石头垒起的梯田田埂,在它们的拱卫下,梯田对山坡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利用。据此完成(1)~(2)题。
(1)石堰梯田反映出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是(  )
A.土少水多  B.土多水少
C.土少水少 D.土多水多
(2)石堰梯田的有利影响是(  )
A.增强山谷风的强度
B.减少水土流失
C.便于建造水窖储存雨水
D.降低冬季冷空气的影响
(1)C (2)B [第(1)题,由材料可知,石堰梯田地处太行山东麓,石质山体土层薄,且该地距海较远,大陆性气候较强,降水较少且变率大,再加上山区存水困难,水资源少,C正确。第(2)题,梯田改变了地表坡度,降低了水流速度,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B正确。梯田对山谷风、冷空气基本没有影响,A、D错误;梯田与建造水窖储存雨水关系不大,C错误。]
1.平原是人类理想的居住地;山地、高原地区人烟稀少,一般将居住地选择在河谷或山间盆地。 2.平原对农业生产的限制较小,水源充足的地区主要发展种植业。海拔低、水热条件好的山地适合发展林业;海拔高、水热条件不足的高原地区适宜发展高寒农牧业。坡度大于7°需修筑梯田才能耕作;坡度大于25°不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应发展林业或进行自然保护。坡向会造成太阳辐射和水分条件的差异,从而影响植物生长。 3.平原地区建筑成本低,有利于交通线路建设,线路密度较大;山区地面起伏大,修建成本高、技术难度大,交通运输受到较大的限制,在坡度较陡的山地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 4.人类活动能够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或干预地貌发展过程,改变地貌发育方向;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地表形态发育的条件,间接加速或延缓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
题组1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下图为某岛屿西北部乾隆年间汉族聚落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图中聚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交通
2.图中山地河流上游分布最广泛的河流地貌是(  )
A.冲积扇 B.峡谷
C.三角洲 D.冲积平原
1.B 2.B [第1题,图中聚落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的台地和平原地区,所以影响图中聚落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第2题,河流上游流速快,侵蚀作用强,一般以峡谷地貌为主。]
读图,回答3~4题。
3.甲、乙、丙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分别是(  )
A.种植业、畜牧业、林业 B.畜牧业、林业、种植业
C.畜牧业、种植业、林业 D.种植业、林业、畜牧业
4.丁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
①地形平坦 ②土壤肥沃 ③海拔高,光照强 ④水热充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B 4.A [第3题,甲地区表示内蒙古高原的东部地区,草原广阔,适宜发展畜牧业;乙地区表示小兴安岭,山区适宜发展林业;丙地区表示松嫩平原,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故选B。第4题,丁地区位于三江平原,纬度高,热量不足,但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①②正确。故选A。]
题组2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如图)。据此完成5~6题。
5.田埂的水平延长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6.梯田显著改变了山坡的(  )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5.B 6.A [第5题,梯田是在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阶梯状田地,这样能减轻因农业开垦而引起的水土流失,B正确。第6题,梯田的修筑对土壤类型、坡向、物质组成影响较小,只会使山坡的坡面从斜面变成阶梯状,改变了山坡的形态,A正确。]
[教材活动点拨]
教材P36活动
提示:1.图2 3 3展示了种植业农业景观,反映了生产规模小的特征。图2 3 4展示了畜牧业景观,反映了规模大、粗放式的特征。图2 3 5展示了山区立体农业景观,反映了地形、坡度对农业的影响,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以梯田形式发展农业。图2 3 6展示了林业景观,反映了人工参与为主的集约经营特征。
关系分别是:河网密布的平原地区,往往地块狭小,以种植业为主;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以立体农业为主;坡度较大的山区以林业为主。
2.据实际情况分析即可。
教材P37活动
提示:1.耕地集中分布在东北、华北、江淮地区。
以上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适宜发展耕作业。
2.林地分布广泛、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东南山区。以上地区多为山地,地形崎岖、坡度较陡,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低,适宜发展林业。
教材P42活动
提示:1.图2 3 11通过沿太行山腰修凿灌渠,改造了地表形态,建渠引水,干渠、支渠如一张密密的网,覆盖林州市2/3的地区,灌溉了50多万亩土地。渠道两旁,还星罗棋布着大大小小的水库、水塘、蓄水池等。以前的荒山秃岭如今一到夏天郁郁葱葱。图2 3 12通过填海造陆改变了地表形态,使一部分水域变成了陆地。图2 3 13通过开展小流域治理,减少了沟壑的数量,防治了土壤侵蚀。图2 3 14通过草方格沙障,降低了风速,提高了植被成活率,减少了风沙流动。
2.结合实际情况说明即可。
课时分层作业(九)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南宋都城临安城,依山傍水,河流穿城而过,南宫北市,南北狭长,形似“腰鼓”,其选址与布局体现了与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的高度融合。下图为南宋临安城位置及布局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临安城选址于山环水绕之地,主要原因是(  )
A.气候较适宜,可以缓解热岛效应
B.易守难攻,利于防御设施建设
C.地势起伏和缓,可减轻洪涝灾害
D.交通便利,便于对外贸易
2.临安城的商业网点最可能(  )
A.沿河分布 B.沿城区界分布
C.沿湖分布 D.沿山麓分布
1.B 2.A [第1题,临安城环山、临江,地形较封闭,交通不便,不利于对外贸易,但从地势上来说易守难攻,利于军事防御,B正确,D错误;古代城市热岛效应不显著,A错误;临安城临江,河流穿城而过,不会减轻洪涝灾害,C错误。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临安城河流穿城而过,且南北狭长,可推断商业网点可能沿河分布,而且临安城地处我国南方水网密集的地方,水运发达,商业网点沿河分布有利于交通运输。]
下图是拉林(拉萨至林芝)铁路桥梁隧道相连处景观图,图中江边公路是拉林公路。据此完成3~4题。
3.造成拉林铁路桥梁隧道众多的原因是(  )
A.高寒缺氧 B.风力强劲
C.地势起伏大 D.地层不稳定
4.图示拉林公路走向呈“S”形是为了(  )
A.降低路面坡度 B.减轻洪水威胁
C.避开断裂带 D.避开泥石流
3.C 4.A [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路道路要求保持较平直,且起伏要小,才能安全运行。因此在修铁路时遇山要开隧道,遇河流要架桥梁,拉萨至林芝地段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地势起伏大,因此拉林铁路桥梁隧道众多,C正确。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山区修公路时大致沿等高线修建,呈“S”形,以保证行车安全,A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景观图。读图,完成5~6题。
5.据图判断,该地梯田多分布在(  )
A.山顶 B.陡坡
C.缓坡 D.平原
6.图示地区的梯田主要种植水稻,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
A.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
C.东北平原 D.青藏高原
5.C 6.A [第5题,由图可知,梯田是平行于等高线进行开垦的,因此梯田多分布在等高线稀疏的缓坡上。第6题,水稻主要种植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云贵高原耕地面积小,为满足人们的粮食需求,因地制宜修建梯田,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
草方格沙障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方格形状的“挡风墙”,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下图为宁夏沙坡头草方格沙障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草方格沙障的作用主要是(  )
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③增加草地面积,提高旅游价值 ④增强蒸腾作用,提高降水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8.图示地区修建草方格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铁路免受风沙掩埋
B.减轻沙坡头荒漠化程度
C.降低水土流失的发生概率
D.提高秸秆利用效率
7.A 8.A [第7题,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其可削减风力和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成活,①②正确;草方格沙障对增加草地面积和增强蒸腾作用影响不大,③④错误。第8题,结合所学知识及图示可知,修建草方格沙障的主要目的是保护铁路免受风沙掩埋,A正确。]
特威德河是一条重要的区域性河流,它为捕鱼业和商贸业提供了一个避风的港口。20世纪60年代,当地政府在特威德河河口修建了两座堤坝(下图),结果给当地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据此完成9~10题。
9.特威德河河口修筑堤坝是为了(  )
A.增加停船泊位,扩大港口的吞吐量
B.拓宽通航航道,提高船只通行速度
C.减少泥沙堆积,保证河口通航能力
D.减小风浪影响,保障船只通航安全
10.特威德河河口堤坝的修建,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
A.海水倒灌频繁发生 B.黄金海岸海滩退缩
C.河口鱼类资源减少 D.堤坝北侧泥沙堆积
9.C 10.B [第9题,由图可知,特威德河河口修筑堤坝是为了减少洋流对河水的顶托,减少泥沙堆积,保证河口通航能力,C项正确。河口修建堤坝,不能说明港口规模扩大,不能扩大港口的吞吐量,A项错误。堤坝没有拓宽通航航道,不能提高船只通行速度,B项错误。堤坝延伸方向与海岸垂直,不能减小风浪影响,D项错误。第10题,特威德河河口堤坝的修建,使河口北侧海岸泥沙堆积减少,黄金海岸海滩退缩,B项正确。河流径流量未变,不会导致海水倒灌发生,A项错误。对河口鱼类资源没有明显影响,C项错误。堤坝北侧泥沙堆积减少,D项错误。]
11.(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左图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下面右图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
(1)说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对柴河三角洲面积扩大的影响。(4分)
(2)分析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开垦耕地,破坏了植被,河流含沙量增大,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破坏了表土,同时利于地表水流动,带入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第(2)题,读图可知,柴河自南向北注入滇池,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A区域位于河流下游,地势更为低平,水流不畅,多洪涝灾害;越接近河口,河汊越多,耕地更为破碎,不利于耕作;而B区域地势更高,排水条件更好,洪涝灾害的隐患更小,同时土地更加集中成片,利于耕作。
[答案] (1)开垦耕地,破坏了植被,河流含沙量增大,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开挖沟渠,利于地表水流动,带入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
(2)A区域位于河流下游,地势更为低平,水流不畅,多洪涝灾害;接近河口,河汊多,耕地更为破碎;而B区域地势更高,洪涝灾害的隐患更小,同时土地更加集中成片,利于耕作。
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