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测评(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B C B D C B C B C D B A D C C
17.(1)7月。理由:南亚高压是暖性高压,是低层气流辐合上升、高层空气堆积而形成的高压;北半球夏季气温高,上升气流强,故南亚高压强度最大的月份可能为7月。
(2)气候特征:西岸干旱炎热,东岸高温多雨。
成因:30°N~40°N亚欧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7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30°N~40°N亚欧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形成季风气候,7月受从海洋吹向陆地的东南季风影响。
(3)南亚高压位置偏北,在对流层高层给华北地区带来辐散,近地面大气辐合,气流上升,造成华北地区降水偏多;在低层,气流在长江流域辐散,气流下沉,长江流域降水偏少;南亚高压位置偏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导致我国雨带位置偏北,易造成北涝南旱。
18.(1)1月气压带、风带南移,甲地受西风控制;西风遇到青藏高原阻挡,流速减慢,气流辐合上升;叠加因地形导致的抬升,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2)高压(脊)。气流水平辐散,造成水汽扩散;且气流下沉增温,炎热干燥。
(3)1月西风辐合不明显,降水较甲地少;7月西风能带来一定降水,降水较甲地多;深居内陆,气候的大陆性更强,夏热冬冷,年温差大。
19.(1)北
(2)B 温带海洋性气候 该地西侧受阿拉斯加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盛行西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暖湿气流;位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
(3)丙 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1.A 2.B [第1题,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从表中看,该地18-21日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出现雨雪天气,为冷锋过境。A为冷锋,B为暖锋,C为气旋,D为反气旋,A正确。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梅雨天气是受准静止锋的影响,A错误;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是受热带气旋的影响,C错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出现的天气,D错误;华北地区春季的沙尘暴天气可能为冷锋过境造成的,B正确。]
3.C 4.B [第3题,由图可知,该天气系统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过境时有明显的降水和大风出现,故判断其为冷锋。第4题,图中气温和气压出现明显转折的时间为31日,并且降水和大风也出现在31日,所以该天气系统的过境日期为31日。]
5.D 6.C [第5题,读图可知,图中甲地有低压系统,可能带来较大降雨,且该地区多山,有可能形成滑坡、泥石流灾害;该地位于内陆地区,一般不会形成台风;阴雨天气,发生森林火灾可能性小;甲地位于东侧低压槽附近,并无强烈冷空气南下。第6题,读图可知,此时北京位于冷锋锋前,两三天内会有一次冷锋过境过程,若冷锋过境带来降雨,可以明显减轻大气污染,使可吸入颗粒物减少;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北京在冷空气控制下,气温会降低,气压会上升;由于气压北高南低,整个冷锋过境过程,包括过境后,北京吹偏北风。]
7.B 8.C [第7题,澳大利亚北部西北风的成因是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左偏转,形成西北风,故其形成和东北信风以及地转偏向力密切相关,B正确。第8题,该季节澳大利亚北部西北风是由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M地冬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两者成因不同,A错误。该季节澳大利亚北部西北风是由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而N地夏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两者成因不同,B错误。M地夏季风的性质是温暖湿润,该季节澳大利亚北部西北风的性质是温暖湿润,故两者性质相同,C正确。该季节澳大利亚北部西北风的性质是温暖湿润,N地冬季风的性质是寒冷干燥,故两者性质不同,D错误。]
9.B 10.C [第9题,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可知,位于30°和赤道之间的为信风带,该信风向右偏,因此该半球为北半球;甲风带位于30°和60°之间,即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该风带应该为盛行西风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南风。第10题,读图分析可知,图中的气压带和风带位置明显偏北,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应该为北半球的夏季,此时地中海气候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炎热干燥。]
11.D 12.B [第11题,读图可知,1880-2000年我国冬、夏季风指数变化比较复杂,夏季风和冬季风的强弱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距平值的变化反映出总体上夏季风强度的变化幅度大于冬季风。故选D。第12题,根据冬、夏季风的距平值进行判断,1920年夏季风的距平值为正值且数值较大,说明夏季风强,带来的降水多,年降水量大,雨带北移速度较快,江淮梅雨期偏短,可能出现北涝南旱;而冬季风的距平值为负值,说明冬季风较弱,则冬季较为暖和。故选B。]
13.A 14.D [第13题,由材料可知,当气温高于露点温度时,水汽不会凝结。读图可知,18日14时-20时气温达到露点温度,空气中的水汽饱和形成降水,且风速逐渐增大,应为风雨交加;同时在18日20时左右,离地2 m气温开始逐渐低于0℃,降水容易以固态的形式呈现且气温依旧达到露点温度,在此阶段经历了大风、降雨、降雪且持续降温过程,因此此次降水过程呈现的天气变化依次是风雨交加、冻雨夹雪、雪花纷飞,A正确。第14题,该地位于我国吉林省,且在18日14时-19日20时经历了降水、大风、降温等一系列天气现象,此时为11月中旬,故最有可能是冷锋过境,D正确。]
15.C 16.C [第15题,读图可知,萨那位于热带地区,但其海拔较高且靠近海洋,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四季如春;萨那冬半年主要受东北信风影响,降水稀少,夏半年主要受来自大陆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少。第16题,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该地受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的西南季风影响。西南季风来自非洲大陆东部,越过亚丁湾,挟带的水汽较多,降水相对较多。]
17.第(1)题,根据材料“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对流层上层存在的季节性庞大暖性高压系统称为南亚高压”可知,南亚高压强盛时,对流层下层气温应较高,盛行上升气流。南亚高压西起非洲西海岸,东至西太平洋,所在地区陆地面积广阔。北半球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上升气流强,所以南亚高压强度最大的月份可能为7月。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南亚高压强度最大的月份可能为7月,30°N~40°N亚欧大陆东岸为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7月盛行东南风,东南风从海洋带来水汽,使得该地区该月高温多雨;30°N~40°N亚欧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7月,30°N~40°N亚欧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旱炎热。第(3)题,根据材料“南亚高压位置偏北时,我国东部上空存在一个异常反气旋,其中心自上而下向南倾斜,在高层给华北地区带来辐散,在低层使得气流在长江流域辐散”可知,南亚高压位置偏北,在高层给华北地区带来辐散,使低层华北地区气流辐合上升,降水偏多;在低层,长江流域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降水偏少。故我国东部地区在长江流域降水减少,在华北地区降水增多。南亚高压西起非洲西海岸,东至西太平洋,南亚高压位置偏北,则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我国夏季风势力较强,雨带停留在我国北方地区时间长,北方地区易形成涝灾,而长江流域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长,降水少,易形成旱灾。
18.第(1)题,读图可知,甲地位于37°N左右,1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该地受盛行西风带控制,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充沛水汽;读图可知,甲地位于青藏高原西侧,盛行西风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沿地形抬升;盛行西风在青藏高原前大量堆积,气流流速减慢,辐合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形成降水。第(2)题,甲地位于37°N左右,7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该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在水平方向上以辐散气流为主,水汽扩散,不易集聚;在高压控制下,以下沉气流为主,下沉过程中,空气增温,水汽不易凝结,以晴朗天气为主,炎热干燥。第(3)题,乙地1月受西风控制,但西风的辐合作用较弱,且没有地形雨,降水较少,甲地1月降水较多,所以1月乙地相较甲地降水少;乙地7月受西风控制,降水较多,甲地7月降水较少,所以7月乙地相较甲地降水多;读图可知,乙地距离海洋更远,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更小,所以气候的大陆性更强,夏热冬冷,气温年较差大。
19.第(1)题,根据图1中风带的风向即可判断。第(2)题,从图1中可以看出⑥是西风带,常年受西风带影响形成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B地符合;该地降水多的原因可以从洋流、盛行风和地形等方面分析。第(3)题,C地位于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该气候雨热不同期,材料二中的图丙与其符合。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1/4单元综合测评(三) 大气变化的效应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表为我国某地气象站某月18-21日气象观测部分记录。据此完成1~2题。
日期 18日 19日 20日 21日
平均气温/℃ 2 -1 -2 -4
气压/百帕 1 002 1 004 1 006 1 008
天气状况 晴转多云 阴转小雨夹雪 小雪转阴到多云 多云转晴
1.此期间过境的天气系统是下图中的( )
A B
C D
2.该天气系统可能造成(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B.华北地区春季的沙尘暴天气
C.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D.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读某天气系统经过沈阳市前后的气温、气压、降水、风速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该天气系统是( )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
4.该天气系统到达沈阳市的日期是( )
A.29日 B.31日 C.1日 D.3日
下图为某年5月10日2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完成5~6题。
5.该日,甲地政府部门可能发布( )
A.台风预警 B.森林火灾预警
C.寒潮预警 D.滑坡、泥石流预警
6.北京未来两天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
A.雨过天晴,气温将显著升高
B.气压下降,出现连续性降水
C.降雨后,可吸入颗粒物减少
D.风向转为偏南风,风速降低
下图示意世界局部地区1月气压中心分布与风向。据此完成7~8题。
7.该季节与澳大利亚北部盛行风形成密切相关的因素有( )
①东南信风 ②东北信风 ③亚洲高压 ④地转偏向力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8.该季节澳大利亚北部盛行风与( )
A.M地区冬季风成因相同
B.N地区夏季风成因相同
C.M地区夏季风性质相同
D.N地区冬季风性质相同
如图为某半球气压带(阴影部分)、风带(箭头表示风向)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甲风带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10.此季节,地中海沿岸的气候特征是( )
A.高温多雨 B.温和多雨
C.炎热干燥 D.低温干燥
季风指数是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反映一个地区季风环流的强弱程度。下图表示1880-2000年我国夏季风指数(a)和冬季风指数(b)距平值曲线(距平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读图,完成11~12题。
11.1880-2000年我国季风环流变化的特点是( )
A.夏季风强的年份冬季风也强
B.大多数时间冬、夏季风均偏强
C.夏季风强的年份冬季风弱
D.夏季风强度的变化幅度比冬季风大
12.1920年我国可能( )
A.年降水量偏小 B.冬季较暖和
C.江淮梅雨期偏长 D.北旱南涝
露点温度是指气压不变、水汽无增减情况下,未饱和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下图所示的是2020年11月18-19日吉林省某气象站记录的一次较强降水过程相关信息。据此完成13~14题。
13.此次降水过程呈现的天气变化依次是( )
A.风雨交加、冻雨夹雪、雪花纷飞
B.疾风骤雨、雪花纷飞、冻雨夹雪
C.雪花纷飞、风雨交加、冻雨夹雪
D.风和日丽、冻雨夹雪、和风细雨
14.此次天气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对流旺盛 B.逆温增强
C.暖锋经过 D.冷锋过境
也门首都萨那素有“阿拉伯明珠”之称。下图为也门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萨那的气候特点是( )
A.全年炎热干燥
B.终年高温多雨
C.全年降水不多,四季如春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16.导致萨那夏季降水相对较多的盛行风是(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52分。)
17.(1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对流层上层存在的季节性庞大暖性高压系统称为南亚高压(又称青藏高压)。南亚高压生成于副热带,但与一般的副热带高压的动力性质和生成机制并不完全相同。南亚高压西起非洲西海岸,东至西太平洋,约占所在纬度带1/2的面积(如下图)。据研究,南亚高压的进退活动与我国东部地区的旱涝关系十分密切。南亚高压位置偏北时,我国东部上空存在一个异常反气旋,其中心自上而下向南倾斜,在高层给华北地区带来辐散,在低层使得气流在长江流域辐散。
(1)推测南亚高压强度最大的可能月份,并说明理由。(6分)
(2)说明在南亚高压强度最大的月份,30°N~40°N亚欧大陆东岸和西岸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6分)
(3)分析南亚高压位置偏北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6分)
18.(1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对流层的中低层,风的辐合、辐散和水汽输送是影响天气和气候的重要因子。辐合是水平气流的流速降低或流向变化造成气流聚集而产生的上升运动,辐散是水平气流的流速增加或流向变化造成气流分散而产生的下沉运动。下图为1981-2010年中亚及周边地区中低层平均风场分布图。
(1)分析甲地1月降水的成因。(6分)
(2)指出7月影响甲地的主要天气系统,分析该系统对甲地天气的影响。(6分)
(3)与甲地相比,说明乙地的气候特点。(6分)
19.(16分)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图1)和两个大洲的纬度分布组合示意图(图2)
材料二 四地气温和降水资料示意图
(1)材料一图1表示的是__________(填“南”或“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2分)
(2)材料一图2中A、B、C、D四地,常年在图1中⑥带控制下的是________,其形成的气候类型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分析该地降水多的原因。(10分)
(3)材料二中与材料一图2中C地的气候类型相吻合的是图________,该气候类型的一般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