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单元综合测评5 自然环境的特征(含答案)--高中鲁教版地理选必1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单元综合测评5 自然环境的特征(含答案)--高中鲁教版地理选必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0:47:05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测评(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C D D C A B B A C A C D C D A
17.(1)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北坡低。
(2)差异:乙图山脉自然带谱更丰富;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图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图山脉低。乙图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3)差异: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原因:该山脉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南坡是阳坡,热量条件较好,故同一自然带的海拔南坡相对于北坡较高。
18.(1)距今约17 000-15 000年期间,气候变冷,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表层海水迅速冷却,形成海冰,上、下层海水密度差减小;冬季风势力增强,对马暖流势力减弱;北部海域结冰,寒流减弱,寒暖流交汇减弱,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降低;气温降低,南北侧环流减弱,西部上、下层洋流交换减弱。
(2)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 000年。原因:对马暖流的入侵提高了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而且距今8 000年以来,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同步增强。
或不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 000年。原因: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受夏季风、冬季风、洋流的共同影响,夏季风影响日本海表层水体层化,而东亚冬季风影响日本海西部海冰的形成和深层水体垂向对流;对马暖流的入侵提高了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
19.(1)地形复杂,以低山、丘陵为主;岛屿中部高、四周低;海岸线曲折,多海湾。
(2)纬度高,气候寒冷;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丰富且较均匀;受西风漂流(寒流)影响,温度较低。
(3)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岩石破碎;纬度高,气温低,冰川侵蚀作用强;位于西风带,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
1.B 2.C [由图可知,该自然带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这些地区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该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因此,影响该自然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
3.D 4.D [第3题,图1中①是热带雨林景观,分布于热带雨林气候区;②是针叶林景观,分布于大陆性气候区;③是荒漠景观,分布于沙漠气候区;④是为企鹅,一般生活在冰原气候区。图2中a位于北美洲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b位于北美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区,c位于南美洲的热带雨林气候区,d位于南极洲的冰原气候区。图1中的景观与图2中的点正确匹配应该是a—②,b—③,c—①,d—④。第4题,c—b—a—d的景观变化,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5.C 6.A [第5题,读图可知,该山脉南侧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对应的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C正确;温带季风气候对应落叶阔叶林带,A错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B错误; 高山气候是指气候随山脉高度增加而呈现不同的气候特征,D错误。第6题,读图可知,甲自然带位于针阔叶混交林带之上、灌丛草甸带之下,应为针叶林带,A正确;根据该山脉的植被分布可知,该地水分较多,没有发育荒漠带,B错误;阔叶林带包括山麓的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带,且位于海拔较低处,C错误;该地也没有发育草原带,D错误。]
7.B 8.B [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毛乌素沙地在距今约10 000-8 500年期间风沙堆积,说明该地在距今约10 000-8 500年期间降水较少,不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风北边缘线向东南移动;距今约8 500-3 000年期间土壤发育,说明该地在距今约8 500-3 000年期间,降水较多,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风北边缘线向西北移动,B正确。第8题,毛乌素沙地湖沼沉积增强期间,说明河流径流量增加,降水增多,河西走廊的气候暖湿化,植被增加,当地主要植被为荒漠草原,植被增加,草原面积增加,广泛发育草原土,B正确。]
9.A 10.C [第9题,高原鼠兔破坏草地,打洞造穴造成大面积裸斑,风蚀、水蚀加剧,可导致土地荒漠化,A正确;高原鼠兔的泛滥会占据其他生物发展空间,破坏植被,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覆盖度降低,B、D错误;鼠兔对大气的影响较小,不会导致大气污染,C错误。第10题,围栏封育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植被恢复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全国退化草地生态修复,因其低成本、少管护、效果好等特点逐步成为全社会认可的方法,C正确。]
11.A 12.C [第11题,根据“温带季风气候”“冻土”“色暗、肥沃的土壤”“沼泽”“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等信息可知,该地区最可能是我国的东北地区。第12题,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气温低,蒸发弱,土壤水分含量大,当气温低于0 ℃时,含有水分的土壤冻结形成冻土。]
13.D 14.C [第13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古樟树分布于浙江省,该地区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冬季叶子不落,故排除A;常绿阔叶林一年四季都有凋落物,且北半球二、三月的凋落量较大,但旧的树叶和果实凋落时,新的树叶已经生长,故并非终年不落,排除B;板状根为热带雨林的特征,排除C;我国南方酸性土壤广布,降水较多,因此古樟树喜酸性土,叶面宽阔,D正确。第14题,矿物质是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土壤中的矿物养分元素最初来自成土母质,排除A;古树密集可以涵养水源,削峰补枯,因此可以减轻洪涝灾害,排除B;树木可以遮挡地面,减少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C正确;树木能够影响地区气候,但无法改变地区气候类型,排除D。]
15.D 16.A [第15题,M地土层厚度大于N地,且土壤肥力高于N地;M地位于河流下游,流水沉积作用明显,土壤厚度大,肥力高;M地纬度及海拔比N地低,且位于向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更优越,植被生长更为茂盛,有机质来源更加丰富。第16题,该岛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夏季葱绿,冬季落叶。]
17.第(1)题,本题考查不同坡向雪线差异产生的原因。从图中看,乙图中山地的南坡基带为热带雨林带,北坡同海拔主要为热带稀树草原带,可判断出南坡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因此雪线较北坡低。第(2)题,本题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从图中可读出,甲图山脉有5个自然带,乙图山脉有7个自然带,乙图山脉自然带谱更丰富,且相同类型的自然带在甲图山脉分布的海拔较乙图山脉低。从图中可读出,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可判断出甲位于温带地区,乙位于热带地区,乙图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第(3)题,本题考查不同坡向自然带分布产生差异的原因。从图中可读出,甲图中同一自然带高度南坡高于北坡。甲图中山地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位于北半球,可判断出甲山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南坡是阳坡,北坡是阴坡。阳坡热量条件较好,因此同一自然带的海拔南坡相对于北坡较高。
18.第(1)题,由材料可知,距今约17 000-15 000年,气候再次变冷,海冰大量形成,导致上、下层海水密度差减小;洋流系统中寒暖流交汇会导致海水搅动,引起上、下层海水交换;气候变冷,冬季风势力增强,对马暖流势力减弱,北部海域结冰,寒流减弱,导致寒暖流交汇减弱,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降低。第(2)题,若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 000年,其原因可结合材料“距今约8 000年以来,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呈现同步增强特征”进行分析。对马暖流的入侵会提高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且距今8 000年以来,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同步增强,由此可认为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8 000年。若不赞同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8 000年,其原因可从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受夏季风、冬季风、洋流的共同影响分析。日本海背靠亚欧大陆,冬夏季风显著,而海水交换受风力影响明显,夏季风影响日本海表层水体层化,而东亚冬季风影响日本海西部海冰的形成和深层水体垂向对流,对马暖流的入侵提高了表层和底层水体交换。
19.第(1)题,地形特征要从地形类型、地形区的分布及地势起伏特征等方面描述。马尔维纳斯群岛由众多岛屿组成,地形复杂,以低山、丘陵为主;岛屿中部高、四周低;海岸线曲折,多海湾。第(2)题,马尔维纳斯群岛寒湿的气候与大气环流、洋流及纬度位置有关。马尔维纳斯群岛地处南美洲南端,纬度高,温度低,气候寒冷;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丰富且较均匀;西风漂流(寒流)加剧了降温,气候寒湿。第(3)题,西侧岛屿海岸线曲折破碎与其所处的地质环境、冰川侵蚀及海浪侵蚀有关。西侧岛屿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岩石破碎;纬度高,气温低,冰川侵蚀作用强,多峡湾海岸;位于西风带,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
1/4单元综合测评(五) 自然环境的特征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图为世界某自然带(阴影部分)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图中自然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海陆位置 D.地形地势
2.该自然带名称为(  )
A.落叶阔叶林带 B.热带雨林带
C.热带荒漠带 D.热带草原带
读景观图(图1)和世界局部地区图(图2),回答3~4题。
3.图2中的点与图1中的景观匹配正确的是(  )
A.a—① B.b—②
C.c—③ D.d—④
4.c—b—a—d的景观变化,体现了(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非地带性现象
D.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下图示意我国某山脉垂直自然带分布状况。据此完成5~6题。
5.该山脉南侧基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山气候
6.甲自然带是(  )
A.针叶林带 B.荒漠带
C.阔叶林带 D.草原带
夏季风北边缘线表示夏季风到达的最北边界,其位置随夏季风强弱而移动。毛乌素沙地在距今约10 000-8 500年期间风沙堆积,距今约8 500-3 000年期间土壤发育。下图示意最近几十年夏季风北边缘线的平均位置。据此完成7~8题。
7.毛乌素沙地10 000年以来的变化过程,反映了夏季风北边缘线(  )
A.持续往东南移动
B.先向东南再向西北移动
C.持续往西北移动
D.先向西北再向东南移动
8.毛乌素沙地湖沼沉积增强期间,河西走廊中部地区广泛发育(  )
A.森林土 B.草原土
C.荒漠土 D.高寒土
青海省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生态环境脆弱区之一,是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复杂、经济相对落后和人民生活不富裕的地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监管薄弱区。青海省牧民针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与泛滥的鼠兔灾害制定了多种措施,例如冬季放牧时在草场去除致密草皮层、使用围栏封育、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据此完成9~10题。
9.高原鼠兔的泛滥可能会导致(  )
A.土地荒漠化 B.生物多样性增加
C.大气污染加剧 D.植被覆盖度增加
10.与建立自然保护区相比,使用围栏封育更为常见的原因是(  )
A.效果较好 B.破坏难度大
C.成本较低 D.保存周期长
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地区最可能是我国的(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黄土高原
12.该地区有冻土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土壤水分含量大 ②海拔高 ③冬季气温低 ④森林覆盖率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丽水一直以来是浙江古树密集分布的地区之一,其中古堰画乡堰头村的古堰两岸更是古樟林立,树龄均达千年以上,它们枝繁叶茂,连绵数百里。据此完成13~14题。
13.下列关于古樟树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季叶茂,冬季无叶
B.革质叶片,终年不落
C.板状根系,错综复杂
D.宽阔叶片,喜酸性土
14.堰头村古树密集分布对当地的影响有(  )
A.为土壤提供初始的矿物养分
B.加剧洪涝灾害
C.减少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D.改变气候类型
远离大陆的塔斯马尼亚岛是澳洲生态保护最完善的地方,全岛约40%被正式列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塔斯马尼亚岛上土壤肥沃,水源干净,无果蝇。下图示意塔斯马尼亚岛位置。据此完成15~16题。
15.下列关于M、N两地土层厚度及土壤肥力的差异,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土层厚度M地大于N地 ②土层厚度N地大于M地 ③土壤肥力M地高于N地 ④土壤肥力N地高于M地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6.塔斯马尼亚岛典型植被的特点是(  )
A.夏季葱绿,冬季落叶
B.一年四季常青
C.叶子呈针状,耐寒性强
D.叶片呈鳞片状、刺状或无叶,耐旱性强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52分。)
17.(1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下图为两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
(1)乙图中,山脉在海拔4 000 m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其原因。(4分)
(2)比较甲图和乙图山脉自然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8分)
(3)概述甲图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差异,并说明原因。(6分)
18.(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海背靠亚欧大陆,冬季其西部沿岸海域常有海冰形成。洋流系统对日本海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具有重要影响。在寒冷的末次冰期最盛期(距今约21 000-18 000年),日本海几乎与外海分隔。在随后气候转暖过程中,于距今约17 000-15 000年期间再次变冷,日本海西部近岸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8 000年以来,日本海西部、中部和南部海域的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才呈现同步增强特征。如图示意日本海位置及其现代洋流分布状况。
(1)分析在距今约17 000-15 000年期间,日本海西部近岸海域上、下层海水交换强度显著降低的原因。(8分)
(2)有人认为现代对马暖流形成于距今约8 000年,但也有人并不认同。基于所给材料,请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19.(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尔维纳斯群岛全境由两大主岛和200多座小岛组成。群岛气候寒湿,年平均气温为5.6 ℃,年均降水量约625 mm,一年中雨雪天气多达250天。岛上植物低矮、浓密。下图为马尔维纳斯群岛略图。
(1)描述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地形特征。(6分)
(2)说明马尔维纳斯群岛气候寒湿的成因。(6分)
(3)分析西侧岛屿海岸线曲折破碎的自然原因。(6分)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