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13 季风与季风气候(含答案)--高中鲁教版地理选必1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13 季风与季风气候(含答案)--高中鲁教版地理选必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0:47:05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A C D C D C D A A B C
13.(1)西北风。成因:气压带和风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在南半球偏转成西北风。
(2)乙国冬季西北季风经过日本海后增温增湿,受地形抬升,导致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受地形抬升,东部沿海降水多。
1.C 2.A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盛行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夏季风,故该图所示的季节为北半球夏季(7月可代表北半球夏季),陆地升温快,形成热低压,即亚洲低压或印度低压。故选C。第2题,图中A处是西南季风,主要是因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成,故其成因主要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A正确,B错误;B处季风为东南季风,主要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由此可知,C、D错误。]
3.C 4.D [第3题,图中季风①②④⑥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季风③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南移,越过了赤道,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季风⑤则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越过了赤道,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③⑤符合题意,故选C。第4题,甲处原为低气压带,陆地冬季降温快,形成高压,A错误;乙处原为高气压带,1月是南半球夏季,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B错误;丙处原为高气压带,夏季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丁为高压中心,该高压中心位于副热带地区,该地原来就存在副热带高气压带,D正确。故选D。]
5.C 6.D [第5题,从图中可知,甲地盛行西北风,其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赤道低气压带也向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成西北风,故C正确。第6题,该季节甲地盛行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从低纬海洋吹来,不可能寒冷干燥;东北信风位于北半球,不可能影响到乙地;丙地属于地中海气候,此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高温少雨;丁地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盛行从海洋吹来的偏东风,高温多雨。]
7.C 8.D [第7题,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锋面雨带移动规律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根据材料可知,6-7月,副高有两次明显季节性北跳,第一次北跳是6月中旬,江淮地区入梅,如果第一次北跳偏早,江淮地区梅雨天数就会增多,①正确;6-7月,副高第一次北跳如果偏晚,江淮地区入梅晚,江淮地区梅雨天数就会减少,降水偏少,②错误;6-7月,副高有两次明显季节性北跳,如果第二次北跳偏早,江淮地区梅雨天数就会减少,③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6-7月,副高如果第二次北跳偏晚,雨带在江淮地区持续时间较长,梅雨天数就会增多,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第8题,根据我国锋面雨带移动规律可知,202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少于常年,说明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向北移动速度快,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滞时间短,北移时间早,华北地区降水可能偏多,①正确;台风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202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少于常年,不一定会造成台风登陆频繁,②错误;夏季风偏强,向北移动速度快,雨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时间短,是造成2023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少于常年的重要原因,③正确;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北跳时间就会偏晚,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时间会延长,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会偏多,④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9.A 10.A [第9题,根据材料“‘克拉香天气’出现在越南沿海地区,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雾天伴随蒙蒙细雨的天气”可知,雾存在的时间较长,应该考虑风力较小,雾不易消散,越南北部沿海东部有海南岛阻挡东风,且海域面积狭窄,风力小于南部沿海,①正确。雾的形成需要水汽凝结,图中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水汽,水汽遇到冷的下垫面凝结形成雾,②正确。北部沿海、南部沿海地势都比较低,③错误。北部沿海、南部沿海空气湿度都大,④错误。A正确。第10题,图中风向不是西南风、东南风,因此时间不会是夏季,B、C错误。11月-次年1月是冬季,应该吹北风,D错误。2-4月是冬夏季风转换的季节,气温逐渐回升,风向由海洋吹向陆地。此时陆地气温较低,因此海洋暖湿气流因遇到冷的下垫面凝结形成雾,A正确。]
11.B 12.C [第11题,冬季为12月到次年2月,从图中可看出,该地冬季盛行风向约为75°,根据材料“以正北方向为起点,顺时针方向转动过的角度”可判断出盛行风向为东北风,B正确。第12题,从图中可看出,该地区夏季盛行风向为240°,根据材料“以正北方向为起点,顺时针方向转动过的角度”可判断出风向为西南风,因此该地最可能位于我国西南地区,C正确;我国东北、华北、东南地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A、B、D错误。]
13.第(1)题,由图可知,甲国为澳大利亚,乙国为日本。日本盛行西北风时为北半球冬季,此时气压带和风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澳大利亚北部形成西北风。第(2)题,由于受冬夏季风和地形影响,日本西海岸和东海岸降水形成明显的季节差异。
1/3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季风与季风气候
说明: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套试卷共43分
下图为亚洲季风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图所表示的月份和陆地上的气压中心名称,描述正确的是(  )
A.1月 蒙古高压   B.1月 蒙古低压
C.7月 印度低压 D.7月 北太平洋高压
2.下列关于A、B两处风向的成因,描述正确的是(  )
A.A处季风的主要成因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B.A处季风的主要成因为海陆热力差异
C.B处季风的主要成因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D.B处季风的主要成因为陆地上形成冷高压
如图为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和风向图,①~⑥处的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完成3~4题。
3.从季风的形成原因看,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是(  )
A.①②  B.②⑤
C.③⑤   D.③⑥
4.图中形成的气压中心,与原气压带特点相似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为某季节澳大利亚北部盛行风和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甲地盛行风的主要成因是(  )
A.海陆轮廓及洋流性质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D.地势起伏状况
6.该季节(  )
A.甲地盛行西北季风,寒冷干燥
B.乙地盛行东北信风,炎热干燥
C.丙地盛行偏西风,温暖多雨
D.丁地盛行偏东风,高温多雨
梅雨带一般位于副热带高压脊的北侧。在6-7月,副高有两次明显季节性北跳:第一次北跳是6月中旬,江淮地区入梅;第二次北跳是7月中旬,江淮地区的梅雨季结束,进入伏旱。据此完成7~8题。
7.江淮梅雨天数异常偏多年份(  )
①副高第一次北跳偏早 ②副高第一次北跳偏晚 ③副高第二次北跳偏早 ④副高第二次北跳偏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8.数据显示,2023 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少于常年,该年(  )
①华北地区降水偏多 ②台风登陆频繁 ③夏季风偏强 ④副高强度偏弱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克拉香天气”出现在越南沿海地区,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雾天伴随蒙蒙细雨的天气,这种天气在越南北部沿海比南部沿海出现的概率更大。下图示意克拉香天气出现时段的风向。据此完成9~10题。
9.越南北部沿海出现克拉香天气的概率更大,主要因为北部沿海比南部沿海(  )
①风速小 ②地面温度低 ③地势低 ④空气湿度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克拉香天气易出现的时间段是(  )
A.2-4月 B.5-7月
C.8-10月 D.11月-次年1月
下图为我国某地风向(以正北方向为起点,顺时针方向转动过的角度)月变化统计。据此完成11~12题。
11.该地的冬季盛行风向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12.该地可能位于我国(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南地区
13.(7分)读甲、乙两国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指出当乙国盛行西北风时,甲国北部的盛行风向,并解释其成因。(3分)
(2)乙国冬季西部沿海降水多,夏季东部沿海降水多,请解释其原因。(4分)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