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五) 认识二十四节气
说明: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套试卷共52分
读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地球运动位置图,完成1~3题。
1.二十四节气的确定依据是( )
A.太阳的周年视运动
B.月亮的周年视运动
C.北极星的周年视运动
D.地球的周年视运动
2.二十四节气中反映气温变化的有( )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3.在下列各组节气中,郑州的昼长时间最接近的是( )
A.立冬、立秋 B.雨水、处暑
C.清明、雨水 D.小满、大暑
二十四节气的确定,是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划分为24等份,以春分点作为0°起点,地球每运行15°,日期大约经过15天,对应一个节气。如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图。读图,完成4~5题。
4.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出现在( )
A.3月6日前后 B.3月31日前后
C.4月5日前后 D.4月20日前后
5.从立春到立夏( )
A.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B.南极处于最佳科学考察时期
C.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D.北京白昼先变长后变短
我国古人根据日月运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分为二十四等份,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此完成6~8题。
6.“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之日,黄河流域最接近( )
A.清明忙种麦 B.白露忙割地
C.小雪地封严 D.冬至不行船
7.小满至芒种期间( )
A.我国各地日出东北方向
B.地球公转速度快
C.我国各地正午日影朝北
D.合肥白昼逐渐变短
8.砀山县一年中日落方位最接近的两个节气是( )
A.立春与立夏 B.雨水与惊蛰
C.谷雨与处暑 D.清明与寒露
某校开展“时空智能,因融至慧”跨学科主题学习系列活动。结合2023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同学们展示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作品。下图是学生设计创作的网页截图。读图,完成9~10题。
9.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观天察地、认识自然的智慧结晶,客观反映了( )
①太阳活动 ②四季变化 ③降水总量 ④物候现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据图推断( )
A.甲地种冬小麦正值梅雨时节
B.可以通过遥感监测乙地涝灾
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比乙地大
D.昼长周年变化甲地小于乙地
我国A市某中学(下图所示)的旗杆影子在北京时间14:08为一天中最短。冬至前后,师生们能在学校升国旗时(北京时间10:00)看到日出。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1~12题。
11.A市位于天津市(39°N,117°E)的(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12.学生发现,日落时旗杆影子的指向随日期而移动。下列时段中,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的是( )
A.惊蛰到立夏 B.立夏到小暑
C.白露到立冬 D.立冬到小寒
13.(16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图中代表春分节气的字母及其日期。(4分)
(2)描述地球公转从图中B到C时段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4分)
(3)从我国传统四季中任选一个季节,描述北京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8分)
4/4课时分层作业(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A D C C C A C C B C A
13.(1)代表春分节气的字母是D,其日期是3月21日前后。
(2)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到C点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3)春季:昼渐长、夜渐短;立春到春分前昼短于夜、春分到立夏昼长于夜;春分日昼夜平分。夏季:立夏到夏至,昼渐长,夜渐短,夏至到立秋昼渐短,夜渐长,昼长于夜;夏至昼最长,夜最短。秋季:昼渐短,夜渐长,秋分前昼长夜短,秋分后昼短夜长,秋分日昼夜平分。冬季:立冬到冬至昼渐短,夜渐长,冬至到立春昼渐长、夜渐短;夜长于昼;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任答一个季节即可)
1.A 2.A 3.D [第1题,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第2题,二十四节气中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气温变化。第3题,关于冬至或夏至对称的节气,太阳直射纬度相同,对一个地方来说昼夜变化一样。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可知,小满、大暑关于夏至对称,因此昼长相等。故选D。]
4.C 5.C [第4题,二十四节气的确定,是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划分为24等份,以春分点作为0°起点,地球每运行15°,日期大约经过15天,对应一个节气。结合我国二十四节气图可知,清明处于春分(3月21日前后)后的第15日,多出现在4月5日前后,C正确。第5题,读图可知,从立春到立夏,经过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从南半球向北移动到北半球,地球向远日点移动,公转速度越来越慢,A错误;南极从立春到立夏,由极昼变为极夜,极夜期不适合科学考察,南极考察的最佳时期是11月-次年3月,B错误;立春到立夏,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京白昼逐渐变长,C正确,D错误。]
6.C 7.A 8.C [第6题,11月30日距离冬至日接近22天,根据一年24个节气,每个节气大致相差15天左右可知,这一天应在小雪和大雪之间,C正确。第7题,小满至芒种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因此我国各地日出东北方向,A正确;这段时间地球逐渐接近远日点,因此地球公转速度较慢,B错误;此时我国南沙群岛有些岛屿正午太阳位于正北,影子朝向正南,C错误;合肥白昼逐渐变长,D错误。第8题,一年中日落方位最接近的两个节气要关于夏至或冬至对称。立春与立夏关于春分对称,立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立夏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A错误;雨水和惊蛰都在春分日之前,直射点在南半球,日落方位都是西南,但雨水偏南的角度要大一些,B错误;谷雨与处暑关于夏至对称,二者直射点位置一致,因此日落方位都是西北,且方位角一样,C正确;清明为春分后一个节气,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日落方位在西北,寒露为秋分后一个节气,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日落方位在西南,D错误。]
9.C 10.B [第9题,二十四节气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准确时间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②④正确;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日冕等,与二十四节气无关,①错误;二十四节气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日照、降雨、气温等的变化规律,但无法直接反映降水总量,③错误。故选C。第10题,根据图示可知,甲位于山西省,乙位于湖南省。梅雨天气主要出现在我国的江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甲地位于山西省,不是梅雨分布区,A错误;通过对遥感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可以为灾情信息获取、救灾决策和灾区重建提供重要支撑,B正确;甲地纬度高于乙地,且两地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故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小于乙地,C错误;纬度越高,昼长周年变化幅度越大(有极昼极夜地区变化幅度为24小时),甲地纬度高于乙地,故甲地昼长周年变化幅度大于乙地,D错误。]
11.C 12.A [第11题,除南北极点外,任意地点在地方时12:00时物体日影最短。A市旗杆影子在北京时间14:08最短,计算可得A市的经度为88°E;该市在冬至日前后北京时间10:00日出,计算可得日出地方时为7:52,则该地冬至日前后的昼长为8小时16分,而冬至日40°N的昼长为9小时8分,由此可判断该市纬度高于40°N。综上可知,A市位于天津市的西北方向,C正确。第12题,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表明日落方位向北移动。太阳直射北半球时,A市日落西北;太阳直射南半球时,A市日落西南;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A市日落方位也向北移动。惊蛰到立夏,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立夏到小暑,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后向南移;白露到立冬,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立冬到小寒,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后向北移。综上可知,A正确。]
13.第(1)题,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春分应位于惊蛰与清明之间,因此应为图中D。大约为每年3月21日前后。第(2)题,由图可知,B为秋分,C为冬至,地球公转从秋分到冬至,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冬至达到最小。第(3)题,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与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间的关系及二分二至日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位置关系,即可判断出北京每个季节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