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七) 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说明: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套试卷共54分
当地时间2025年2月3日16时10分许,位于日本鹿儿岛市樱岛的南岳山顶火山口发生了“爆炸性”喷发。此次喷发产生了大量火山灰,烟柱上升至火山口上方800米的高度,并向东南方向飘散。据此完成1~3题。
1.火山喷发是一种( )
A.地壳运动 B.变质作用
C.岩浆活动 D.外力作用
2.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地球内部的( )
A.地壳 B.地幔
C.岩石圈 D.地核
3.火山喷发形成的山体一般特点是( )
A.高大绵长 B.多直立的陡崖
C.山顶有积雪 D.锥形山体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图中甲处( )
A.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构造
B.受断层影响下陷形成谷地
C.因岩浆活动地表出露喷出岩
D.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变质岩
彩色丘陵(简称彩丘)是地貌学名词。以往常将其与丹霞地貌或雅丹地貌混淆,现在多认为是独立的地貌,比较有代表性的分布地点是甘肃张掖彩丘。研究发现彩色丘陵与丹霞地貌是在同一类岩层——“红层”上发育而来。“红层”是地质时期内陆盆地的河流或湖泊环境中形成的岩层。下图为甘肃张掖国家地质公园地形剖面图。据此完成6~7题。
6.彩色丘陵区没有经历的地质作用是( )
A.岩浆活动 B.固结成岩
C.水平挤压 D.断裂抬升
7.彩色丘陵区( )
A.岩层中间老、两侧新
B.岩石破碎易被侵蚀
C.地下水易汇聚
D.油气资源富集
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完成8~10题。
8.图中①②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
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
B.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非洲板块
9.图中③示意的是( )
A.大西洋中脊 B.①②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中脊 D.印度洋中脊
10.图中所示山地为纵列分布的是( )
A.大分水岭 B.安第斯山脉
C.海岸山脉 D.阿巴拉契亚山脉
(2024·北京卷)下图为某地野外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 )
A.①岩石晚于安山岩形成
B.②处谷地的形成受向斜影响
C.③岩石早于侵蚀面形成
D.断层在水平张力作用下形成
12.在石灰岩中发掘出完整的三叶虫化石,可推测( )
A.①岩石形成于古生代海洋环境
B.②处石灰岩中有被子植物化石
C.③岩石中可以发掘出恐龙化石
D.④岩石形成于新生代陆地环境
地裂缝是在内外力作用下岩土体发生变形,当力的作用超过岩土层内部的结合力时,岩土层发生破裂延伸至地表的一种地质现象。下图为山西省大同市恒山北麓一处地裂缝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该地产生地裂缝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城镇化发展 B.露天采矿
C.大量拓荒 D.超采地下水
14.恒山属于( )
A.褶皱山 B.冠状山
C.断块山 D.火山锥
15.(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移动。但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下图表示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下图为青藏高原地形与地壳厚度示意图。
(1)材料一图中板块a是________板块,它和材料二图中________(填“A”或“B”)处的板块一致,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最显著的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6分)
(2)据研究,喜马拉雅山现在仍在“长高”,这说明在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中 (2分)( )
A.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
B.外力作用占主导地位
C.内外力共同作用,不分主次
D.岩浆活动占主导地位
(3)根据材料一,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4分)
4/4课时分层作业(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C B D B A A C D A B C A D C
15.(1)印度洋 B 流水侵蚀作用
(2)A
(3)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还在继续,印度洋板块产生的挤压作用使青藏高原整体以缓慢的速度移动。
1.C 2.B 3.D [第1题,火山喷发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释放的过程,是一种强烈的岩浆活动形式,属于内力作用,故选C。第2题,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故选B。第3题,火山喷发后,地下熔融物质及其挟带的固体碎屑在流动的过程中逐渐堆积形成锥形体,使得火山山体大多为锥形山体,D正确。]
4.B 5.A [第4题,据所学知识可知,化石是存留在沉积岩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结合示意图,①为沉积物,不是岩石,因此不可能形成化石,A错误;②是砂岩,属于沉积岩的一种,可能找到化石,B正确;③为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受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不会有化石,C错误;④是花岗岩,地下岩浆侵入岩石缝隙冷却凝固形成,不会有化石,D错误。第5题,读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下凹陷,是岩石受到挤压变形成为向斜构造,A正确;甲处南部有断层,甲位于断层上升区域,形成阶地,B错误;甲处岩石分别为砾岩、砂岩、石灰岩,都是外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C错误;甲处先受到外力沉积作用,后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类型是沉积岩,不是变质岩,D错误。]
6.A 7.C [第6题,据材料可知,“红层”是地质时期内陆盆地的河流或湖泊环境中形成的岩层。其形成过程有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B不符合题意;图中岩层有弯曲、断裂,说明经历了水平挤压和断裂抬升,C、D不符合题意;图中没有岩浆岩等信息,没有经历岩浆活动,A符合题意。第7题,读图可知,彩色丘陵区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构造,岩层中间新、两侧老,A错误;向斜岩层的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B错误;向斜槽部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地下水易汇聚,C正确;油气资源因质量较轻,主要分布在背斜顶部,D错误。]
8.D 9.A 10.B [第8、9题,①②两板块张裂,生长边界位于海洋,是海岭。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都是碰撞、消亡边界;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虽然是生长边界,但海岭两侧地理事物排列与题中信息不符,故只有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符合题意,第8题选D。因此图中③的左侧就是南美洲,右侧是非洲,故③是大西洋中脊(海岭),第9题选A。第10题,位于非洲或南美洲纵列分布的山脉,符合题意的只有安第斯山脉。故选B。]
11.C 12.A [第11题,
第1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三叶虫生长于古生代温暖的海水中,①岩石为石灰岩,A正确;②处石灰岩与①岩石是同一地质年代,为古生代,而被子植物繁盛于新生代,B错误;③岩石为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不可能含有化石,沉积岩中才可能发现化石,C错误;④岩石所在岩层位于①岩石所在岩层之下,新生代处于古生代之后,故④岩石不可能形成于新生代陆地环境,D错误。]
13.D 14.C [第13题,结合材料可知,图示区域位于恒山北麓,该区域的城镇化水平较低,且城镇化发展对地裂缝形成的影响极小,A错误;露天采矿、大量拓荒容易加剧水土流失,并不会产生地裂缝,B、C错误;超采地下水会导致地面不均匀沉降,进而产生地裂缝,D正确。第14题,读图可知,恒山北麓地层呈现断裂下移,而恒山则表现为抬升,因此恒山应属于断块山,C正确。]
15.第(1)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交界处板块抬升,形成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材料一图中板块b抬升,应为亚欧板块,因此a为印度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所以与材料二图中B处的板块一致。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地形为大峡谷,因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第(2)题,内外力作用同时塑造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塑造高山和低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把洼地填平,使高低起伏的地表趋于平坦。喜马拉雅山现在仍在“长高”说明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第(3)题,材料一所示为板块相对运动,板块碰撞挤压形成青藏高原,目前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还在继续,印度洋板块产生的挤压作用使青藏高原整体以缓慢的速度向北和向东移动。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