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五中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
6.如图,三角形ABC的周长为5cm,将三角形ABC沿BA方向平移至三角形A'BC
数学假期作业落实检测(2o25.)
(点在,B,C的对应点分别为点,B,C)的位置,则图中明影都分的周长为()
一,
选择题(共10乐题)
1.若分式3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阴()
x+1
A.12cm
B.15cm
C.18cm
D.21cm
A.≠1
B.讨-1
C.0
D.x>1
露
7.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是解决数
2。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在他所著《勾股邂方图注》中,运用弦图(蜘图所示)巧妙地
学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为了了解关于x的不等式-x+2>x+n的解集,某同学绘制
证明了勾股定理下列关于“赵爽弦图”说法正确的是(·)
了y=~+2与y=x+n《m,n为常数,'0)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遵过观察图象
A.是轴对称图形
发现,该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B.是中心对称图形
C、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0
D.既不是轴对称图形也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毁
细长
3.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厨于因式分解的是〔)
的
A.(atb)(a-b)=a2-82
B.abractdia (bic)td
都
C.a2+2ab+b2=(g-b)2
D.12ab23a4b
4,现有一张平行驷边形ABCD纸片,AD>AB,斐求用尺规作图的方法在边BC,D上
分别找点M,N,使得四边形4MCV为平行四边形,年、乙两位同学的作法如图所示,
D
蜜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8.《四元正鉴》是中厨古代菩名的数学专著,书里记载一道这样的题:“今有绫、罗其
三丈,各值钱八百九六文、只公缕、罗各一尺共值钱…有二十文,问绫、罗尺价各
黎
几何?和题目译文是:现在有绞布和罗布,布长共3丈(1丈=10尺),已知绫布和罗
A.甲对、乙不对
甲不对、乙对
衔分别全部出售后均能收入96文:绫有和罗布各出每重尺共收入120文.问两种布
Q
C.甲、乙都对
D.甲、乙都不对
绥尺各多少钱?若设绫布有x尺,根据题意可列方程是〔)
5.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m远6x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m的值可能是()
896-120-896
A、
、。896+896±120
B.
30-x
30-x.x
A.8
B.9
C.10
D.】1
C.120+896=896
D.
896_896
+120
x30+x
x30-尤
初三数学第1页,共6近
三数学第2琐,共6页太原五中 2025-2026 学年度第一学期
数学假期作业落实检测
(2025.9)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
3
1. 若分式 x 1有意义,则 x的取值范围( )
A. x 1 B. x 1 C. x 0 D. x 1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不能为 0,即 x+1≠0,解得 x的取值范围.
【详解】解:要使分式有意义,
则 x+1≠0,
解得: x 1,故 B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式有意义的条件,熟记当分母不为 0时,分式有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2. 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在他所著《勾股圆方图注》中,运用弦图(如图所示)巧妙地证明了勾股定理,下
列关于“赵爽弦图”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轴对称图形
B. 是中心对称图形
C. 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D. 既不是轴对称图形也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熟练掌握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是解决问
题的关键.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
叫做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绕一个点旋转后,能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
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根据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逐一判断,即得.
【详解】解:A、不是轴对称图形,A选不正确;
B、是中心对称图形,B选不正确;
C、不是轴对称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C选不正确;
D、不是轴对称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D选不正确.
故选:B.
3. 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属于因式分解的是( )
A. a b a b a2 b2 B. ab ac d a b c d
C. a2 2ab b2 a b 2 D. 12ab2 3a 4b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转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注意因式分解与整式
乘法的区别.根据因式分解的定义逐一判断可得答案.
【详解】解:A. a b a b a2 b2是整式乘法,不属于因式分解,不合题意;
B. + + = + + ,等号右侧没有写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不属于因式分解,不合题意;
a2 2ab b2 a b 2C. ,属于因式分解,符合题意;
D.12 2 ≠ 3 4 ,等号左侧不是多项式,不属于因式分解,不合题意;
故选 C.
4. 现有一张平行四边形 ABCD纸片, AD AB,要求用尺规作图的方法在边 BC, AD上分别找点M ,
N ,使得四边形 AMCN为平行四边形.甲、乙两位同学的作法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对、乙不对 B. 甲不对、乙对 C. 甲、乙都对 D. 甲、乙都不对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作线段,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
判定并弄懂作图能使得哪些线段相等是解题的关键.根据作图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分别分析甲,
乙证明 ANCM 是平行四边形即可.
【详解】解:甲:设MN与 BD相交于点O,
由作图可知,OB OD,
四边形 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
OBM ODN ,
又Q BOM DON ,
BOM≌ DON ASA ,
BM DN ,
四边形 ANCM 是平行四边形;
乙:由作图可知, AM 平分 BAD,CN 平分 BCD,
BAM DAM , BCN = DCN ,
四边形 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 BC, AD∥BC,
DAM BMA, DNC BCN,
BAM BMA, DNC DCN,
AB BM ,CD DN ,
BM DN ,
AN CM , AN∥CM ,
四边形 ANCM 是平行四边形;
故选:C.
5. 关于 x的一元二次方程 x2 m 6x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 m的值可能是( )
A. 8 B. 9 C. 10 D. 11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与根的情况的关系,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
解,则 b2 4ac 0,是解题的关键.先化为一般形式,再根据判别式 0,求出m的范围,进而即可
得到答案.
【详解】解: x2 m 6x,即 x2 6x m 0
∵关于 x的一元二次方程 x2 6x m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
∴Δ 6 4 1 m 0,
解得:m 9,
m的值可能是:8.
故选:A.
6. 如图,三角形 ABC的周长为15cm,将三角形 ABC沿 BA方向平移至三角形 A B C (点 A,B,C 的对
应点分别为点 A ,B ,C )的位置,则图中阴影部分的周长为( )
A. 12cm B. 15cm C. 18cm D. 21cm
【答案】B
【解析】
【 分 析 】 此 题 考 查 了 平 移 的 性 质 , 根 据 平 移 的 性 质 得 到 BB CC , BC B 'C ' , 则
AB' CC ' AB' BB' AB,即可得到图中阴影部分的周长.利用平移的性质求解即可
【详解】解:∵将三角形 ABC沿BA方向平移至三角形 A B C ,
BB CC , BC B 'C ',
AB CC AB BB AB,
图中阴影部分的周长为:
AB CC AC B C AB AC BC 15( cm).
故选:B.
7.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思
想方法.为了了解关于 x的不等式 x 2 mx n的解集,某同学绘制了 y x 2与 y mx n(m,n
为常数,m 0)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通过观察图象发现,该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能利用数形结合求出不等
式的解集是解题的关键.直接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解:由一次函数的图象可知,当 x 1时,一次函数 y mx n的图象在一次函数 y x 2的
图象的下方,
∴关于 x的不等式 x 2 mx n的解集是 x 1.
在数轴上表示 x 1的解集,只有选项 C符合,
故选:C.
8.《四元玉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数学专著,书里记载一道这样的题:“今有绫、罗共三丈,各值钱八百
九十六文 .只云绫、罗各一尺共值钱一百二十文,问绫、罗尺价各几何?”题目译文是:现在有绫布和罗布,
布长共3丈(1丈 10尺),已知绫布和罗布分别全部出售后均能收入896文;绫布和罗布各出售1尺共收
入120文 .问两种布每尺各多少钱?若设绫布有 x尺,根据题意可列方程是( )
896 120 896 896 896A. B. 120
30 x x 30 x x
120 896 896 896 896C. D. 120
x 30 x x 30 x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应用,找出等量关系式,熟练掌握总价与单价和数量的关系,是解题的关
键.
等量关系式:绫布出售一尺收入 罗布出售一尺共收入 120文,据此列方程,即可求解.
【详解】解:由绫布出售一尺收入 罗布出售一尺共收入 120文,得方程为:
896 896
120,
x 30 x
故选:B.
9. 如图,梯子 AB斜靠在墙面上,点 P是梯子 AB的中点,梯子滑动时,点 B沿 BC滑向墙角C点,点A水
平远离墙角C点, P点和C点的距离( )
A. 始终不变 B. 不断变小 C. 不断变大 D. 先变小后变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熟知“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是解题
的关键.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解:∵ BC AC,且点 P为 AB的中点,
∴CP为Rt△ABC斜边上的中线,
1
∴CP AB,
2
∵梯子的长度不变,
∴P点和 C点的距离始终不变.
故选:A.
10. 小琦在复习几种特殊四边形的关系时整理如图,(1)(2)(3)(4)处需要添加条件,则下列条件添加错
误的是( )
A. (1)处可填 A 90 B. (2)处可填 AD AB
C. (3)处可填DC CB D. (4)处可填 B D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菱形的判定,矩形的判定,正方形的判定,熟知菱形的判定,矩形的判定,正方
形的判定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解:A、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则(1)处可填 A 90 ,原说法正确,不符合题
意;
B、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则(2)处可填 AD AB,原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有一组邻边相同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则(3)处可填DC CB,原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菱形的对角本身相等,(4)处填 B D不能得到四边形 ABCD是正方形,原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共 5 小题)
11. 如果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 720°,那么它的边数是___________.
【答案】六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多边形内角和,设它的边数为 n,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列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解:设它的边数为 n,根据题意,得 n 2 180 720 ,
解得 n 6,
所以这是一个六边形.
故答案为:六.
12. 如图,在V ABC中, B 38o ,将V 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使点C 的对应点C 落在边 BC上.若
B C AB,则 C ______ .
【答案】64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旋转的性质,等边对等角,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先由垂线的定义得到 BOC 90 ,
则可求出 BC O 52 ,由旋转的性质可得∠B C A ∠C,AC AC,则∠B C A ∠C ∠AC C,
再根据平角的定义可得2∠C 52 180 ,解之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解:∵ B C AB,
∴ BOC 90 ,
∵ B 38o ,
∴ BC O 180 ∠B ∠BOC 52 ,
由旋转的性质可得∠B C A ∠C,AC AC,
∴∠B C A ∠C ∠AC C,
∵∠B C A ∠AC C BC O 180 ,
∴ 2 C 52 180 ,
∴ C 64 ,
故答案为:64.
13. 若关于 x的一元二次方程 ax2+bx+6=0的一个根为 x=﹣2,则代数式 6a﹣3b+2的值为 ___.
【答案】-7
【解析】
【分析】把 x=-2代入已知方程得到:2a-b=-3,然后将其整体代入所求的代数式进行求值即可.
【详解】解:把 x=-2代入,得 4a-2b+6=0,
所以 2a-b=-3,
所以 6a-3b+2=3(2a-b)+2=3×(-3)+2=-7.
故答案是:-7.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即方程的解的定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就是能够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即用这个数代替未知数所得式子仍然成立.
14. 为了加强初中生对国防知识的了解,校内开展了一次竞赛活动,共设置 30道选择题.评分标准为:答
对 1题得 5分,不答或答错 1题扣 2分.小明至少要答对几道题,总分才能不低于 100分呢?设小明要答
对 x道题,则根据题意可列不等式为______.
【答案】5x 2 30 x 100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列不等式,根据得分规则以及总分不低于 100分,列出不等式即可.
【详解】解:设小明要答对 x道题,
由题意,得:5x 2 30 x 100;
故答案为:5x 2 30 x 100.
15. 如图,在菱形 ABCD中,AB=4,AE⊥BC于点 E,点 F,G分别是 AB,AD的中点,连接 EF,FG,
若∠EFG=90°,则 FG的长为_____.
【答案】2 3
【解析】
【分析】如图,连接BD交AC于点O.根据菱形的性质得到AC⊥BD,根据中位线的判定与性质得到FG∥BD,
1
FG= BD,易证 EF∥AC,因为 AF=BF,所以 BE=CE,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得到△ABC是等边三角形,
2
然后根据题意求得个线段长即可.
【详解】如图,连接 BD交 AC于点 O.
∵四边形 ABCD是菱形,
∴AC⊥BD,
∵AF=FB,AG=GD,
∴FG∥BD,
∵∠EFG=90°,
∴GF⊥EF,
∴BD⊥EF,
∵AC⊥BD,
∴EF∥AC,
∵AF=BF,
∴BE=EC,
∵AE⊥BC,
∴AB=AC=BC,
∴△ABC是等边三角形,
∵AB=4,
∴OB=2 3,
∴BD=2OB=4 3,
1
∵FG= BD,
2
∴FG=2 3,
故答案为 2 3.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菱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中位线的判定与性质,解此题的关键在于
熟练掌握其知识点.
三、解答题(共 5 小题)
16. 计算
(1)因式分解:mx2 8mx 16m;
3 x 2
(2)解分式方程: 0x 1 x x 1 .
2
【答案】(1)m x 4
(2)无解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因式分解,分式方程的解法,掌握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先提公因式,再用完全平方公式即可;
(2)先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然后求解,最后要检验是否为原方程的增根.
【小问 1详解】
解:mx2 8mx 16m
m x2 8x 16
m 2x 4 ;
【小问 2详解】
3 x 2
解: 0x 1 x x 1 ,
∴3x x 2 0,
∴ x 1,
经检验, x 1是原方程的增根,舍去,
所以原方程无解.
17. 解一元二次方程:
(1) 2x2 5x 7 0(公式法)
(2) x 2x 5 4x 10
7
【答案】(1) x1 ,x2 2
1
5
(2) x1 ,x2 22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解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 x b b
2 4ac
( )用求根公式 求解即可;
2a
(2)用因式分解法求解方程即可.
【小问 1详解】
解: 2x2 5x 7 0,
5 5 2 4 2 7
x ,
2 2
x 5 81 5 9 ,
4 4
x 71 ,x2 1;2
【小问 2详解】
x 2x 5 4x 10,
x 2x 5 2 2x 5 ,
2x 5 x 2 0,
x 51 ,x2 2.2
18. 如图,若要建一个矩形鸡场,鸡场的一面靠墙,墙长 18米,有一个 2米宽的门,另三边用竹篱笆围成,
篱笆总长 36米,且围成的鸡场面积为 180平方米,则鸡场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
【答案】养鸡场的宽是 10米,长为 18米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
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注意长的取值范围.先设养鸡场的宽为 x米,得出长方形的长,再根据面积公式
列出方程,求出 x的值即可,注意 x要符合题意.
【详解】解:设养鸡场的宽为 x米,根据题意得: x 36 2x 2 180,
解得: x1 10, x2 9,
当 x 10时,36 2x 2 18,
当 x 9时,36 2x 2 20 18,(舍去),
则养鸡场的宽是 10米,长为 18米.
19. 如图,在V ABC中,D是 BC边的中点,E、F分别在 AD及其延长线上,CE∥BF ,连接 BE 、CF.
(1)求证: BDF≌ CDE;
(2)若 AB AC ,求证:四边形BFCE是菱形.
【答案】(1)见解析 (2)见解析
【解析】
【分析】(1)由CE、 BF 的内错角相等,可得出△CED和△BFD的两组对应角相等;已知 D是 BC的
中点,即 BD DC ,由AAS即可证得两三角形全等;
(2)若 AB AC ,则V ABC是等腰三角形,而 D是底边 BC的中点,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
证得 AD BC;由(1)的全等三角形,易证得四边形 BFCE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根据对角线互相垂直平
分的四边形是菱形即可判定四边形 BFCE是菱形.
【小问 1详解】
证明:∵CE∥BF ,
∴ ECD FBD, DEC DFB,
∵D是 BC 的中点,
∴ BD DC ,
在V BDF和 CDE中,
FBD ECD
DFB DEC,
BD CD
∴ BDF≌ CDE AAS ;
【小问 2详解】
解:∵ AB AC ,
∴V ABC是等腰三角形;
又∵ BD DC ,
∴ AD BC(三线合一),
由(1)知: BDF≌ EDC,
则DE DF,DB DC;
∴四边形 BFCE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平分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为菱形).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菱形的判定方法.
20. 【课本再现】
(1)如图 1,正方形 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点O又是正方形 A1B1C1O的一个顶点,而且这两个正方
形的边长相等,边 A1O与边 AB相交于点 E,边C1O与边CB相交于点 F .在实验与探究中,小新发现无
论正方形 A1B1C1O绕点O怎样转动, AE,CF, EF 之间一直存在某种数量关系,小新发现通过证明
△AOE≌△BOF(无需证明)即可推导出来.连结 EF ,则 AE,CF ,EF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
【类比迁移】
(2)如图 2,矩形 ABCD的中心O是矩形 A1B1C1O的一个顶点,A1O与边 AB相交于点 E,C1O与边CB
相交于点 F ,连结 EF ,矩形 A1B1C1O可绕着点O旋转,猜想 AE,CF, E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进行
证明.
【拓展应用】
(3)如图 3,在Rt ACB中, C 90 , AC 6, BC 8,直角 EDF的顶点D在边 AB的中点处,
它的两条边DE和DF分别与直线 AC, BC相交于点 E,F , EDF可绕着点D旋转,当 AE 4时,
请直接写出线段CF的长度.
【答案】(1) AE 2 CF 2 EF 2
19 5
;(2) AE 2 CF 2 EF 2 ,理由见解析;(3) 或 .
4 4
【解析】
【分析】(1)利用正方形的性质,证明△AEO≌△BFO即可,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 AE BF,则
BE CF ,再利用勾股定理即可得到结论;
(2)连接 AC,延长EO,交CD于点G,连接 FG ,证明 AOE≌ COG ASA ,得到 AE CG,
OE OG,推出 EF FG, FOG 90 ,得到 FG2 CF 2 CG2 ,即可得出结论;
(3)分点 E在线段 AC上和在线段CA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进行讨论求解.
【详解】解:(1)∵正方形 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 O,点 O又是正方形 A1B1C1O的一个顶点,
∴OA OB, AOB A1OC1 90 , OAE OBC 45 ,
∴ AOE BOF ,
∴ AEO≌ BFO ASA ;
连接 EF ,
∵正方形 ABCD,
∴ ABC 90 , AB BC,
∵△AEO≌△BFO,
∴ AE BF,
∴ BE CF ,
在Rt△EBF中, BE 2 BF 2 EF 2 ,
∴ AE 2 CF 2 EF 2 ;
故答案为: AE 2 CF 2 EF 2 .
(2) AE 2 CF 2 EF 2 ,理由如下:
连接 AC,
∵矩形 ABCD的中心 O是矩形 A1B1C1O的一个顶点,
∴OA OC, EOF 90 , AD∥BC,
延长 EO,交CD于点G,连接 FG,
∵ AD∥BC,
∴ BAO DCA,
又∵ AOE COG,
∴ AOE≌ COG ASA ,
∴ AE CG,OE OG,
∵ EOF 90 ,
∴OF 是 EG 的中垂线,
∴ EF FG, FOG 90 ,
∴ FG2 CF 2 CG2 ,
∴ EF 2 CF 2 AE 2 ;
(3)设CF x,
①当点 E在线段 AC上:
∵ C 90 , AC 6,BC 8, AE 4,
∴CE 2, BF 8 x
∴ EF 2 CE2 CF 2 4 x2,
由(2)可知: EF 2 AE 2 BF 2 16 8 x 2,
∴ 4 x2 16 2 8 x ,
19
解得: x ,
4
CF 19∴ ;
4
②当点 E在线段CA的延长线上时:如图,
此时CE AC AE 10,BF BC CF 8 x ,
过点 B作 BG∥AC,延长 ED交 BG于点G,连接 FG,
同(2)法可证:EF 2 AE 2 BF 2 ,
EF 2 16 16 x 2∴ ,
又 EF 2 CF 2 CE2 x2 102,
16 8 x 2∴ x2 102,
5
解得: x ,
4
CF 5∴ ;
4
19 5
综上:线段CF的长度为 或 .
4 4
【点睛】本题考查正方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中垂线的性质,勾股定理.解
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相关性质,构造全等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