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五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太原五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7 19:10:45

文档简介

太原五中2025一2026学年度第.二学期
是:
(6)苏轼的《水调歌头》通过明月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
语文假期作业落实检测(2025.)
是:
7)陆游《游山西村》中,描写衣家待客真诚热情的句子
"、古诗文状写(61分)
1.直接性默写〔20分)
(8)《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
(1)鱼,我所欲也;熊掌,
。(《鱼我所欲也》)
是:
(2)
左牵黄,右擎苍。〔《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9)《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著之情的名句
(3)俗子胸襟谁识我?
(《满江红》秋瑾)
是:
(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警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
(10)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诸葛亮)
(5)遥望是君家,
。(《十五从军征》)
3.主题性默写(21分)

(6)
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霸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3·1以下是同学们整理的与“英雄”有关的诗句,请你将其补充完整。(6分)
(7)
零丁洋里叹零丁。(《过零于洋》文天祥)
诗句
批注
出处
(8)须晴日,
分外妖娆。(《沁园賽·曾》毛泽东)
身不得,男儿列
(9)

青鸟殿勤为探着。(《无题》唐·李商隐)·
(1)
运用“列“烈”谐音,袅明自己虽为巾帼,
秋瑾
(10)若夫白出而林霏开,
·。(《醉翁李记》宋·欧阳修)
却具有男子般的英雄气概。
《满江红》
(1)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
保家卫国的英雄们举起酒杯患念家乡,可
范仲淹
(12)
怜君何事到天涯!(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功业未成,还不能做归乡的打算。
《渔家傲:秋思》
(13)云横秦岭家何在?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
英雄失意闲居,夜深人静时,摩挲着昔日
辛弃疾
(14)黄鹤一去不复返
(崔颢《黄鹤楼》)
的宝剑,醉眼藤胧中,念念不忘的仍然皂
《破阵子·为陈同

(15》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我爱这士地》艾青)
曾经的军营生活。,
甫赋社词以寄之》
(16)学而不思则罔,
一。(《论语》)】
3·2为给自己的演讲稿增添诗意,小秦查找资料,收集了一些古诗,请你神充完整。(0

(17
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李商隐)
分)
(18)
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
脊春之路,向来崎岖。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用自然景象言说自己“①」
9留
(19)
在河之洲。.(《关雎》)

。”的艰难险阻。苏轼《定风波》中写声音表现诗人面对风雨从容豁达

(20)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南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的生活态度:“③
④一
。”刘禹锡虽遭贬谪,却用他的哲思在
2.理解性默写(20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书写出“⑤
”的佳句,


()《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作者面对"皆被绮绣“的同舍生,没有丝毫羡慕,一心向学
激励青春的我们乐观向前。范仲淹在喧嚣中坚守自我,他在《岳阳楼记》中高歌
的原因的句子是:
“⑦
一,⑧
。”引导我们保持内心平静与超脱。辛弃疾在《破
(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惜罪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
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感慨他的人生志向“⑨
,@
是:
青春的我们当为祖国而燃烧,如璀璨莹辰般在新时代绽放绚丽光彩。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宫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诗句
3·3毕业在即,班主任写了一段寄语,请你帮他补写合适的古诗文。(⑤分)
是:
缕缕春风越过山川,轻抚大地,带着美好,我们出发。
(4)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因亭有怀》中含蓄表明作者对恢复中原的渴望的句子
有这样一种出发,国家有难,挺身而出。“齐师伐我”时,曹刿请见,因为
是:
“()
。";
(5)范仲淹的《岳阳搂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
有这样一种出发,初心不变,无怨无悔。诸葛亮为报答先帝,
初三语文·第1顶,共4页
初三语文第2顶,共4贞”·…太原五中 2025—2026 学年度第一学期
语文假期作业落实检测
(2025.9)
一、古诗文默写(61 分)
1. 直接性默写
(1)鱼,我所欲也;熊掌,____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
(2)________________,左牵黄,右擎苍。(《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3)俗子胸襟谁识我?________________。(《满江红》秋瑾)
(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________________。(《出师表》诸葛亮)
(5)遥望是君家,________________。(《十五从军征》)
(6)________________,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7)______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过零丁洋》文天祥)
(8)须晴日,________________,分外妖娆。(《沁园春·雪》毛泽东)
(9)________________,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唐·李商隐)
(10)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醉翁亭记》宋·欧阳修)
(1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2)________________,怜君何事到天涯!(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13)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4)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15)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______……(《我爱这土地》艾青)
(16)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论语》)
(17)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李商隐)
(18)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
(19)________________,在河之洲。(《关雎》)
(20)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答案】 ①. 亦我所欲也 ②. 老夫聊发少年狂 ③. 英雄末路当磨折 ④.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⑤. 松柏冢累累 ⑥. 北风卷地白草折 ⑦. 惶恐滩头说惶恐 ⑧. 看红装素裹 ⑨. 蓬山此去无
多路 ⑩. 云归而岩穴暝 . 独怆然而涕下 . 寂寂江山摇落处 . 雪拥蓝关马不前 .
白云千载空悠悠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思而不学则殆 . 何当共剪西窗烛 .
落红不是无情物 . 关关雎鸠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
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聊、陛、冢、惶恐、
素裹、蓬、暝、怆、殆、雎鸠、庇”等字词容易写错。
2. 理解性默写
(1)《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作者面对“皆被绮绣”的同舍生,没有丝毫羡慕,一心向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含蓄表明作者对恢复中原的渴望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的《水调歌头》通过明月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陆游《游山西村》中,描写农家待客真诚热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以中有足乐者 ②.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③. 持节云中 ④. 何日遣冯唐
⑤. 忽如一夜春风来 ⑥. 千树万树梨花开 ⑦. 何处望神州 ⑧. 满眼风光北固楼 ⑨. 先天下
之忧而忧 ⑩. 后天下之乐而乐 .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莫笑农家腊酒浑 .
丰年留客足鸡豚 . 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 会当
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
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遣、婵娟、豚、澹、
竦峙、凌”等字词容易写错。
3. 主题性默写
3·1 以下是同学们整理的与“英雄”有关的诗句,请你将其补充完整。
诗句 批注 出处
运用“列”“烈”谐
身不得,男儿列,
音,表明自己虽为巾
(1)________________, 秋瑾《满江红》
帼,却具有男子般的
________________。
英雄气概。
保家卫国的英雄们举
(2)________________, 起酒杯思念家乡,可 范仲淹《渔家
________________。 功业未成,还不能做 傲·秋思》
归乡的打算。
英雄失意闲居,夜深
人静时,摩挲着昔日 辛弃疾《破阵
(3)________________,
的宝剑,醉眼朦胧中, 子·为陈同甫赋
________________。
念念不忘的仍然是曾 壮词以寄之》
经的军营生活。
【答案】 ①. 心却比 ②. 男儿烈 ③. 浊酒一杯家万里 ④. 燕然未勒归无计 ⑤. 醉里挑
灯看剑 ⑥. 梦回吹角连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
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浊、勒”等字容易写
错。
4. 古诗文默写。
为给自己的演讲稿增添诗意,小秦查找资料,收集了一些古诗,请你补充完整。
青春之路,向来崎岖。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用自然景象言说自己“①_______,②_______。”的艰
难险阻。苏轼《定风波》中写声音表现诗人面对风雨从容豁达的生活态度:“③_______,④_______。”
刘禹锡虽遭贬谪,却用他的哲思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书写出“⑤_______,⑥_______”的佳
句,激励青春的我们乐观向前。范仲淹在喧嚣中坚守自我,他在《岳阳楼记》中高歌“⑦_______,⑧_______”
引导我们保持内心平静与超脱。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感慨他的人生志向“⑨_______,
⑩_______”青春的我们当为祖国而燃烧,如璀璨星辰般在新时代绽放绚丽光彩。
【答案】 ①. 欲渡黄河冰塞川 ②. 将登太行雪满山 ③. 莫听穿林打叶声 ④. 何妨吟啸且徐
行 ⑤.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⑥.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⑦. 不以物喜 ⑧. 不以己悲 ⑨. 了却君王
天下事 ⑩. 赢得生前身后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
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塞、满、吟、畔、赢”
等字词容易写错。
5. 毕业在即,班主任写了一段寄语,请你帮他补写合适的古诗文。
缕缕春风越过山川,轻抚大地,带着美好,我们出发。
有这样一种出发,国家有难,挺身而出。“齐师伐我”时,曹刿请见,因为“(1)__________,
__________”;
有这样一种出发,初心不变,无怨无悔。诸葛亮为报答先帝,“(2)__________,攘除奸凶,(3)__________,
还于旧都”;
有这样一种出发,身怀理想,矢志不渝。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相信“(4)__________,西
北望,射天狼”。
这样的出发代代相传,一路滔滔,奔向那激动人心的星辰大海!
【答案】 ①. 肉食者鄙 ②. 未能远谋 ③. 庶竭驽钝 ④. 兴复汉室 ⑤. 会挽雕弓如满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
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鄙、庶、竭、驽”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古诗文阅读(11 分)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节选)
【乙】
“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①则实②,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
勇则战,怯则北③。战而胜者,战其勇者也;战而北者,战其怯者也。怯勇无常,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
惟圣人独见其所由然。”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
(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气:精气。②实:充实。③北:败北,退败。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又何间.焉______
(2)其由甚.微______
7. 翻译下列句子。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
8. 甲文中的“一鼓作气”与乙.文.中的哪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6. ①. 参与 ②. 很(十分、非常)
7. (1)(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这是《吕氏春秋 决胜》篇(里)的话,我喜爱这段话,并把它(抄)写下来。
8. 有气则实,实则勇。
【解析】
【导语】这篇选文通过《曹刿论战》与《容斋随笔》的对比,展现了古代军事智慧的精髓。甲文以曹刿的
谋略为核心,强调“士气”与“战机”的辩证关系,通过“一鼓作气”等经典论述,凸显战争中精神力量
的重要性。乙文则从哲学角度阐释“勇气”的本质,指出其变化无常的特性。两文互补:甲文具象展现士
气运用,乙文抽象分析勇气原理,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完整图景。文白相间的语言风格,既保留
典籍原貌,又通过注释降低阅读难度,体现了文言教学的典型范式。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1)句意: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
(2)句意:其中的缘由非常细微。甚:很。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1)重点词语: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可以,可以凭借。
(2)重点词语:此,这;语,话;予,我;书,书写、抄写。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一鼓作气”指作战时第一次击鼓能最大限度激发士兵的士气,强调“士气在初始阶段的充盈状态”对作
战的决定性作用。曹刿认为,趁敌方士气衰竭而我方士气正盛时进攻,是取胜的关键。
“有气则实,实则勇”提出“精气充盈则内心充实,充实则会勇敢”,将“气”视为勇气的来源。这里的
“气”与甲文中的“勇气”本质相通,均指军队在精神层面的战斗力。
两句话均体现了古代军事理论中“重视士气”的理念:甲文以“击鼓”这一具体军事行为为切入点,说明
如何利用士气变化规律取得胜利;乙文从抽象理论层面,阐释了“气”与“勇怯”的因果关系,为甲文的
实践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者结合来看,甲文是乙文理论在实战中的应用,乙文则是甲文经验的抽象总结,共同强调“士气旺盛”
是克敌制胜的核心要素。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
权者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庄
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
分给身边的人。”曹刿回答:“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
的纯色全体牲畜和玉帛,我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说实话。”曹刿回答:“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
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
心去处理。”曹刿回答:“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一
同去。”
……
战胜齐军后,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
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敌方的士气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
了他们。齐国是大国,他们的情况难以推测,我害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碾出的痕迹混乱,
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乙文:“百姓没有固定不变的勇气,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怯懦。有精气就会内心充实,内心充实就会勇敢;
没有精气就会内心空虚,内心空虚就会怯懦。怯懦与勇敢、空虚与充实,其中的缘由非常细微,不能不了
解。勇敢就会作战,怯懦就会败北。作战胜利的人,是因为凭借了士兵的勇气;作战失败的人,是因为士
兵处于怯懦的状态。怯懦与勇敢不是固定的,变化迅速且往来不定,没有人知道其中的规律,只有圣人能
唯独看清其中的根源。”这是《吕氏春秋 决胜》篇中的话,我喜爱这段话,于是把它抄写下来。
三、整本书阅读(28 分)
(一)(14 分)
《艾青诗选》
9. 《艾青诗选》是现代文学家、诗人①____________的诗歌选集,其诗歌主题常常围绕着②_____________
和③_____________展开,表达了对祖国、人民的深沉情感和对光明、理想的执着追求。
10. 艾青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写道:“透过雪夜的草原/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无数的,土地
的垦殖者/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有同学认为这几句现代诗与《春望》所表
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11. 请把《艾青诗选》推荐给同学。结合你真实的阅读体验,自选一个角度说明推荐理由。
【答案】9. ①. 艾青 ②. 土地 ③. 太阳
10. 示例:同意。艾青的这首诗通过写祖国大好河山的丧失,表现出中华民族遭受的灾难与苦痛,表达了诗
人深深的担忧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春望》首联即写出山河破碎的荒凉之景,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
己的感情。
11. 示例:《艾青诗选》是诗人艾青的诗集。诗中运用“土地”“太阳”等丰富意象,表达自己对希望、光
明和理想的不懈追求,令我们备受鼓舞, 让我们懂得热爱生活,为理想而奋斗。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基本知识。
《艾青诗选》是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他的诗歌通常都富有“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艾青原
名蒋正涵,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以后陆续出版诗集《火把》《向太阳》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艾青的诗歌中,主题常常围绕“土地”和“太阳”展开。“土地”和“太阳”饱含了他独特的情感和追求。
在《我爱这土地》等诗作中,“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人民以及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
的忧患意识。在《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诗作中,“太阳”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
追求。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本题需要对比两首诗的情感,可从诗句描绘的景象、表达的主旨等方面入手。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应同意。
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雪夜的草原”“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描绘出一幅因战争而破败的景
象,“土地的垦殖者”失去家畜和田地,体现出百姓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生活困苦,诗人借此表达对饱受
苦难的人民深切同情,以及对战争的控诉。
杜甫的《春望》中,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出国都沦陷,城池破败,杂草丛生的荒凉之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通过拟人手法,以花鸟为载体,抒发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战争
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的痛心。两首诗都因战争背景而作,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百姓苦难的同
情。
因此两首诗在情感上有相似之处。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和推荐语。
《艾青诗选》: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他的诗歌通常富有“五四运动”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
该诗歌集汇聚了艾青自上世纪 30年代至 70年代末的代表诗作,每一首都传递出光明与希望的深刻信息。
示例:我向同学们推荐《艾青诗选》。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及大
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太阳”是中国光明前途、中国必胜信念的象征,它蕴涵
着诗人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阅读此书,不仅能学习作者精炼的诗歌语言,也能增强爱
国主义情感。
(二)(14 分)
《水浒传》
12. 下面是对《水浒传》内容的理解或分析,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回目是章回体小说一大特点。回目语言工整,句式相同。读者通常可以通过回目了解本回关键人物和发
生的主要事件。
B.“话说”二字,体现了话本小说中“说书人”的语言特点。早期长篇白话小说都是在宋元以来民间故事
和说书底本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
C.“有诗为证”,这种表达在《水浒传》中多次出现,或概述前文,或引出下文,或暗示人物命运,有明
显的文人雅士加工的特点。
D. 《水浒传》中人物众多,“一百单八个魔君”衍化成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他们的故事在全书一百二十
回中均有体现,高俅和洪信是贯穿全书的关键人物。
13. 把相关人物形象联系起来阅读,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主题。如《水浒传》中的林冲、鲁达、杨志,请你
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人物形象的异同,说明这组人物形象的联系对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100 字左右)
【答案】12. D 13. 示例:林冲、鲁达、杨志三人同样有武艺、被逼上梁山;异在林冲隐忍、鲁达莽撞
侠义、杨志急功近利。人物多样遭遇与性格,立体展现“官逼民反”,凸显社会黑暗与反抗必然。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名著内容。
D.“他们的故事在全书一百二十回中均有体现”错误,并非所有人的故事都在全书中有详细体现,如地煞
星中部分人物描写较少。“高俅和洪信是贯穿全书的关键人物”错误,高俅是重要反派,但并非贯穿全书;
洪信只在第一回出现,后续无重要戏份;
故选 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
需先明确林冲、鲁达、杨志三个人物的共性,如经历、精神关联等,还要比较人物的性格、选择、命运走
向差异,再阐述人物联系对深化作品主题,如社会批判、精神赞美、成长探索等方面的作用,合理即可。
林冲、鲁达、杨志均因官府压迫走上反抗道路,但反抗方式不同。林冲是从隐忍到爆发:身为教头,被高
俅陷害后仍忍辱,野猪林遇险还不反抗,直至风雪山神庙才手刃仇人,体现官逼民反的必然性。鲁达是主
动反抗: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均出于侠义之心,主动挑战不公,展现草莽英雄的正义性。杨志报国无
门,最终落草:名门之后,卖刀杀人、失生辰纲皆因仕途受挫,揭露体制腐败对人才的摧残。
作用:三人从军官、提辖、将门的不同阶层,忍让、果决、执着的不同性格,却最终殊途同归,展现了“逼
上梁山”的多元路径,共同深化了“官逼民反”的黑暗现实与反抗合理性,凸显农民起义的必然主题。
结合以分析作答,合理即可。
示例:三人均武艺高强,原属统治阶层,最终落草。但林冲被动反抗,鲁达主动出击,杨志理想幻灭,反
映不同境遇下的反抗逻辑。主题作用:通过多角度个体命运,揭示无论主动或被动,腐败压迫终将引发反
抗,强化了全书“官逼民反”的批判现实的核心思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