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参芳答案
小题·真题真练
第一部分专题突破训练
1.C根据材料可知,湖北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此前主
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龙山文化住于黄河流域,湖北则位于
长江流域,两个地方相距较远,出现同类物品,说明史前文明存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在远距离交流,故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时代只是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尚未成为早期国家,A表述不符合史
第1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
实,排除。材料中的“蛋壳陶杯”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而
不是商品,不能说明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排除B。凤
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凰咀遗址距今约5000年至4300年,而大汶口文化遗址距今约
小题·分层分练
6500年至4500年,时间不相符,排除D。
【一层·打基础】
2.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
1.C由材料“三星堆文化中有大量商文化的典型因素”可知,
敬,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攻,他们变革礼
三星堆文化吸取了商文化的因子,这说明当时商文化已经传
制,移风易俗,主要是为了重构统治秩序,雏护自身统治,故
播到了西南地区,并且这种传播以商文化为主体,C项正确;
选A。材抖中没有体现限制贵族特权、以德行教化民众、打
材料无法体现商文化须先于当时世界,排除A项:“青钢器
破宗法血缘关系的内容,排除BC、D。
是商文化的代表”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
第2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到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C项
2,A根据材料可知,雏护周代礼制的孔子却认同齐柜公联合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诸侯共御戎狄的傲法,这说明当时戎狄对华夏构成严重成
小题·分层分练
胁,A项正确:“得到社会认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裤除B
【一层·打基础】
项,“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材料不能
1.B根据材料“江南涌现出一批·千金之家”,他们·僮仆成
体现儒家的行为,排除D项。故选A项。
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照(新开基的田地),田池布千里”
3,A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修建的驰
“唐朝曲毓犁在江南地区的水田推广使用,捉高了犁地的速
道、直道、运河等交通网,有利于加强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
度”“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教十人,商贾如
流,A项正确:“完全解决了”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秦朝建
织”可知,从魏晋到唐朝时期,南方农业和商业发展状况良
立后修建的驰道、直道、运河等交通网根本目的为了巩固统
好,体现了江南开发促进经济较快发展,B项正确;南宋时,
治,而非消灭六国的残余势力,排除C项:当时秦朝已经完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排除A
成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项:材料未体现“南方文化进步带动经济发展”,排除C项:
4.A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意在考查考生解读
材料未涉及江南商业与其他地区的对比,不能得出“江南商
历史图片、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作为历史文物
业发展居于全国首位”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且具艺术品性质的“画像石”最早出现的大致历史时期为西
2.D极据材料“开元二十六年,唐朝中央改革边防军制度,由
汉,A项正确;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开始出现于秦朝,排除B
各军镇在各种征行人及客户中招葬丁壮为‘长征健儿?”可
项;“艺术形式”与历史背景无关,排除C项:理学出现于北
知,唐玄宗设置“长征健儿”,世代驻守边疆,后来成为藩镇的
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主要兵力来源,为藩镇割据奠定基础,D项正确:“长征健儿”
【二层·提考能】
的设置从长远看威胁到唐朝的中央集权,排除A项;所有赀
5,D从墓的规格来看,诺侯墓的规格有些已经超过周天子,
用由朝廷承担,增加了政府负担,但无法体现严重财政危机
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政治特征,这正是战国时代社会剧
的出现,排除B项;是否提供了充足兵源,材料未能体现,从
烈变动的表现之一,故D项正确。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
长远看,为割据的藩镇提供了大量兵源,而非唐朝中央政府,
看出墓葬规格各不相同,A项错误;等级制度在当时依然存
排除C项。故选D项。
在,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贵族阶层没落,C项错误。
3.A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科举复试制度打击了“进士中权贵
6.C根据“战国后期,苟子提出“治国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的
子弟”,淘汰权贵子弟中艺业尤差者,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官僚
主张,韩非子的学说兼采道家之长”可得出各学派都相应地
的文化素养,A项正确:古代贵族政治一直存在,排除B项:
融合了其它学派的一些主张,因此反映出战国时期,诸子百
材料与选官标准无关,而是强调唐代科举复试制度提升了官
家呈现出融合的趋势,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论战,排除A;
停的文化素养,排除C项:复试制度不是选官制度,而是考
“漫落”的说法错误,排除B;诸子百家各不相同,不存在本原
核选官制度的,排除D项。故选A项。
上的相同,排除D
4.B唐末宋初,社会动乱,佛牧、道教盛行,冲击了儒学的正
【三层·早拔尖】
统地位,而佛教、道数思想中并不鼓励“哀發”,因此出现了材
7,C材科“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莱
料中所列的现象,B项正确;唐宋之际的选官制度没有发生
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
变化,排除A项:域外文化在当时的彩响力较小,并不构成
反映出齐国姜尚帮助周天子平定了营丘的叛乱,加强了对这
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所列现象不属于伪善行为,排除D
一地区的控制与管理,说明分封齐候有利于巩固西周贵族的
项。故选B项
统治,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原则的改变,分封齐国是按功
【二层·提考能】
臣分封的,属于正常分封的行列,排除A:西周没有确立官僚
5.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组目录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
政治,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拉
朝时期的历史,该时期各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加强,南方经济
制,排除D。
开发加快、北朗经济恢复发展等,历史主题是社会发展与民
8,A材料所述西周分封王族成员统治般商遗民,体现了结合
族交融,D项正确;“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与“三国鼎立”“东
地缘与血缘加强国家管理,故选A项:宗法制巩固了贵族的
晋十六国与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等不符,排除A项;“封建
世袭特权,排除B项:分封制下天子对地方实行间接控制,
经济的高度繁荣”出现在隋唐时期及以后,排除B项:“政权
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开始于秦朝郡县制的实行,排除C项;般
分立与藩镇割据”是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阶段特征,
商所在地属于中原地区,并非边远地区,排除D项。
排除C项。故选D项
87第一部分
专题突破训练
第5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
[小题·精讲精练]
作为“公车上书”的参与者,其对事件的描述是
[例题讲坛]
“当事人的说法”,缺少其他的记述印证,“孤证不
例1下图是英国伦敦一本杂志上刊登的一幅描
立”,因此应该采用多类型的史料进行互证,故B
绘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人形象的新闻漫画。该
项正确;康有为对“公车上书”事件的记载是当事
漫画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
人的记载,有一定可信度,故A项错误;质疑未
被广泛采用是因为其缺少充分的史料实证,不能
据此说明康有为的描述真实可靠,故C项错误;
康有为的记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一定是事件
的真实再现,故D项错误。
交
【答案】B
华
A.改变了中日之间的国际地位
【规律总结】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
业
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括和总结,其界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都
C.引发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
包舍着特定的含义。概念定位法就是利用历史
时
D.开始暴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概念的这一特性来确定正确选项。
可
【思路引导】
[小题·分层分练
明考点:甲午中日战争
二抓关键:题干信息:“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
[一层·打基础]
人”;漫画信息:清朝官员被日本人抓住发辫
知识点一两次鸦片战争
此
拉倒。
1.19世纪40年代,清政府设五口通商大臣,由地
磨
三逐项分析:根据题干及漫画信息,清朝官员被
方总督兼任,钦办与西方各国通商事务,无专设
日本人拉倒,寓意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两国地位
衙门。其握有驭夷之权,“相机妥办”,化解各种
交涉事端。可见,清政府
发生变化,A项正确;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不
A.因与外国通商专设正式外交官
半封建社会的是鸦片战争,B项排除;鸦片战争
B.天朝上国的观念已被完全摒弃
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C
C.尚未接受近代外交观念和制度
项排除;鸦片战争的失败已暴露出清政府的腐败
D.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无能,D项排除。
知识点二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答案】A
2.据统计,1858年,浙江人口约3127万,但至1865
例2对“公车上书”的描述,过去人们利用的基本
年,浙江人口减至1497万,“昔时温饱之家,大半
史料是康有为的《我史》,即事件当事人的说法,
成为饿殍”,号称“天堂”的杭州,居民由80余万减
康有为对整个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与结局的描
至数万。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述,栩栩如生,后人往往信之为确论,对此,也不
A.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
乏研究者提出质疑,但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采
B.洋务运动的失败
用。下列关于康有为对“公车上书”的描述理解
C.列强持续侵扰沿海地区
正确的是
D.国内局势的动荡
A.主观色彩浓厚,可信度较低
知识点三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B.孤证不立,应用多类型史料进行互证
3.下面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研究者收集的《辛丑条
C.质疑未被广泛采用,说明康有为的描述真实可靠
约》的签订对社会的影响的几段史料。对此理解
D.作为第一手史料,应为事件的真实再现
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