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题型篇(PDF版,含答案)-【小题突破·大题攻略】2026版高中历史培优限时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部分 题型篇(PDF版,含答案)-【小题突破·大题攻略】2026版高中历史培优限时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1:21:35

文档简介

参芳答案
第一部分题型篇
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可知,政府要不要“理财”。实
质:结合第一问的争论问题,结合王安石和司马光的立场可
知,实质是祖宗之法是否可变。阶级:结合所学可知,王安
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2)措施:“民不加赋而
题型一
综合类
国用饶”体现了王安石的理财思想,结合王安石变法中的理
财措施解答,如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一背景、原因、条件类大题练
青苗法、免役法。原因:依据材抖二“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
1.(1)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
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
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体制。
措有很大的前瞻性”可以得出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
原因:秦统一六国: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封建经济
石有前瞻性
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交融推动国家认同
答案:(1)政府要不要“理财”。祖宗之法是否可变。触
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影响。
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2)侧重点:孔子一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或人我和谐:老
(2)措施: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
子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或天人和谐:孟子一主张君民
苗法、免役法。
和谐或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和谐
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
启示:统一是历史的主旋律,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追
启示、特点、影响类大题练
求和谐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构建和谐社会
1.(1)特点:多分布在江河濒海地区(大河文明、海洋文
是人们的美好追求
明);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2.解析:(1)根据材料一“秋德罗赞美儒学·只须以理性或
河海文明成因:水是人类生命生活生产必须的物质,早
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霍尔巴赫认为·(中国的)悠久
期人类主要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只有河海地区能满足这
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梢道
些条件。
德’:伏尔泰也认为中国没有宗教专制,人们享有充分的
多元特征成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交通条件难以突
信仰自由”,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儒家思想与欧洲启蒙思
玻地理环境的限制。
想在对待理性、道德、自然等方面有契合点。(2)根据材
(2)原因:
料二“1906年12月,湖南破陵一带发生了一场颜具规模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的反清起义,被普追比附为·攻打巴士底狱’的壮举”可
经济:农耕文明发达繁荣。小农经济主体主导性、稳定性。
知,清政麻成为列强就治中国的工具,阶级矛后激化,人
文化:儒家思想长期成为国家正统主流文化,文字统
们要求推翻反动统治:根据材料二“中国的20世纪就是
长期沿用。
从对法国革命思想文化的大力张扬开始的。1901年,
民族:形成了以强大汉族为核心的民族关系。各民族不
《国民报》第一、二期即连续发表文章宣传法国大草命
街交融,但以汉化为主流。
并公开鼓吹在中国推行法国式的苹命,其他进步报刊纷
地理:域边的大海大山大漠地理条件形成了一个相对孤立
纷效法”可知,西方启蒙思想不断传播,人们思想进一步
的大空间,域内的大江大河大平原有利于形成大的国家。
解放。此外,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救亡图存的急切
2.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有关节俭的内容引人
需要: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独立和实行民主政治、戌戌变
注目”“关系到个人、家庭,乃至整个国家的问避”“居家
法失救后的反思和探索等方面进行回答
之道,惟常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概括
答案:(1)契合点:重视理性;推崇道德;宗教宽容
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可以从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和传
(2)原因:维新变法失败:清政府腐败,民族危机加深:法
统思想观念等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传
国大革命的示范。
统的消费规受到质疑,新的消货思想应运而生”可得出
3.解析:(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就一六国为修
常奢黜俭,鼓励消费。第二小问,首先是冲击传毓消员
筑直道提供了便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专制
观念,从时代特征来看,既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能够调动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修
发展相关,但由于传统经济成分占主导,所以鼓励消负
建:根据材料“将山体斜面的土石削平,填入低注的山
的思想未能成为主流思想
谷”“修建者为了避免道路沿着黄土高原特有的纵横交
答案:(1)特点:反对奢侈,崇尚节俭:将消费与个人修养
错的侵蚀沟谷迁回,选择了在笔直延仲的山脊上修建
和家国命运相结合。
极大地缩短了修建时间”可知,修建者选择了便于施工
原因:小农经济占主导,整体生产力水平不高(或中下层
的地点地势。〔2)彩响:根据材料“直道起于首都成阳附
民众相对贫困):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
近的云阳,直达长城最北端的九原郡,全长1800秦里。
(2)变化:崇奢黜俭,鼓励消费。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
秦王朗的骑兵从云阳出发,在直道上急行三天三夜,即
了传统的思想观念:顺应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
可驰骋在阴山脚下,北击向奴”可知,直道的修建加强了
展的需要;但未成为当时的主流消费思想,对社会经济
对北边的管理,有助于军事调动,打击向奴;直道是古代
影响不大
的“高速公路”,能够促进政令传达,提高了行政效率:根
据所学知识可知,直道的修建便利了中央和北边的联
3.(1)背定西方文明,认为西方文明优于亚洲文明;主张学
习西方文明,日本应融入西方文明:提出日本学习西方
系,促进华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文明的途径与方法。
答案:(1)原因:政治、军事形势需要;秦国统一六国:专
(2)切合了日本摆脱民族危机,追求民族独立自主需要: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修建者的智慧,选择了便
对西方的认识较为全面、深刻:影响力大,推动日本思想
于施工的地点地势:生产力发展。
近代化,推动了明治维新改革:“脱亚人欧”理论体现其
(2)影响:加强了对北边的管理:有助于军事调动,打击
认识的局限性,认识过于极端,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性。
匈奴: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华夏
4.解析:(1)根据“逐渐形成以盛京为中心且设有驿站的多条
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利于秦始皇巡游
全国,稳定社会秩序。增加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
道路”得出形成以盛京为中心的道路网,道路沿途设有驿
站:根据“山海关一盛京一开原线是通往吉林、,黑龙江的必
盾,为秦朝灭亡埋下了隐患
4.解析:(1)问题:依据材料一“(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热于
经之路,最为繁忙”得出地理位置的差异导致道路繁忙程
“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绕”“司马光…认
度不同。(2)成就:根据“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2.3万公里第一部分
题型篇
题型一
综合类
一背景、原因、条件类大题练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和谐”是中国数千年文明的精髓、“统一”是中国
材料一18世纪法国思想家从中国文化中看
历史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到了许多他们正在试图证明或正在热切期望
材料一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
的东西。狄德罗赞美儒学“只须以理性或真
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
理,便可治国平天下”;霍尔巴赫认为“(中国
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
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了,要使国家
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
繁荣,必须仰赖道德”;伏尔泰也认为中国没
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
有宗教专制,人们享有充分的信仰自由。可
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
以说,在当时的法国出现了“中国热”。那么,
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也使得
何以中国文化会在启蒙时代饱受法国人的青
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
睐?这显然是因为中国文化的独特气质和当
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
时西欧的精神气候之间产生了某种不期然的
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
契合。
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
材料二中国的20世纪就是从对法国革命
的飞跃。
思想文化的大力张扬开始的。1901年,《国民
—一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
报》第一、二期即连续发表文章宣传法国大革
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命,并公开鼓吹在中国推行法国式的革命,其
材料二仲弓问仁。子日:“出门如见大宾,使
他进步报刊纷纷效法,中国舆论界刮起强劲
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的“法国风”。1906年12月,湖南破陵一带发
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生了一场颇具规模的反清起义,被普遍比附
《论语·颜渊篇》
为“攻打巴士底狱”的壮举,湖南省也因此得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到了一个“小法兰西”的雅号。
《道德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何芳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
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
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
诸侯为大夫。”
化的独特气质和当时西欧的精神气候之间有
—《孟子·尽心下》
哪些契合点。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
“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导致“大一统”内涵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
纪初中国刮起强劲“法国风”的原因。
(2)材料二是三位思想家关于和谐社会的观
点,请分别概括其侧重点。从材料一、二中你
获得哪些启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