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复习建构课
(经典高考题)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某地36小时内的实况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
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
影响本时段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海陆风 D.台风
D [根据图中比例尺信息可知,该地区表示的实际范围较小,纬度位置差异较小。同时,大气环流、海陆风等对大尺度范围内的降水影响较大,排除A、B、C;图中该区域南北降水量差异很大,最可能受台风的影响,北部受台风影响更强,降水量更多,南部受台风影响相对较弱,降水量相对较少,D正确。]
√
气候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等。具体分析如下:
1.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热量带和气温的高低分布。
温度带 最冷(最热)月均温
热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 ℃以上
亚热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上
温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亚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略高于10 ℃
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 ℃以下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
(1)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2)风带性质:信风——一般是温暖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则变为温暖湿润。西风——温凉湿润,带来温差小的阴雨天气。极地东风——寒冷干燥。
(3)季风环流: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
3.海陆位置
(1)大陆东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主要有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2)大陆西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主要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3)内陆和沿海——大陆性和海洋性——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4.地形地势
(1)山地由于地势的影响,形成了周围气温高、中心气温低的分布特点;盆地因地势中间低周围高,形成了周围气温低、中心气温高的分布特点;高大的山地由于海拔的影响,引起水热的垂直分异,从而形成气候的垂直变化。
(2)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区。
(3)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分布规律和范围。如南、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西海岸气候呈现南北狭长延伸且南北更替的变化特点。
5.洋流
(1)暖流:增温增湿,主要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及部分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
(2)寒流:降温减湿,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
1.(2022·重庆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斯里兰卡是一个中低收入国家,该国甲地居民在农舍周边种植许多高大乔木用以遮阴。受降水等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当地水土流失严重。近几年,在某国际组织支持下,当地居民种植喜阴的攀缘植物香草(高档食品调香原料),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推测4、5月控制甲地的气压带名称,并说明理由。
(2)甲、乙两地受相同季风影响,但相比乙地,甲地年降水量更大,分析季风为甲地带来更多降水的原因。
[解析] 第(1)题,甲地位于斯里兰卡,纬度较低,4、5月受太阳直射点北移影响,赤道低气压带随之北移,该纬度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乙两地夏季均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但是甲地纬度低,受西南季风控制时间更长,降水更为丰富;乙地位于印度半岛的东侧,受地形阻挡,西南季风控制时间较短,雨季短。
[答案] (1)赤道低气压带。理由:甲地地处北纬5°~10°,4、5月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随之北移,该地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2)两地降水都主要来自西南季风,西南季风到达甲地时间更早,移出时间更晚,雨季更长。
(经典高考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如图示意宾川县的地形。
气候类型的判读
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答案] 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
1.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
热量带位置 纬度0°~30°为热带,30°~40°为亚热带,40°~60°为温带(受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影响,实际分布略有差别,如我国的亚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为秦岭—淮河一线,约为34°N,而日本的约为40°N)
海陆 位置 如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仅分布在大陆西岸;季风气候仅分布在大陆东岸(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北半球)
2.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判断气候类型
区域自然特征主要受气候类型影响,如典型植被、典型动物、水文特征、土壤等。
3.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1)信息获取:从文字材料或气候资料图中获取气温和降水的相关信息进行判断,其判断的关键是从气候资料统计图中读出最热月和最冷月的气温及降水。
(2)步骤及方法
①根据温度确定所属半球
半球 气温最高月 气温最低月 气温曲线形状
北半球 7—8月 1—2月 峰形(凸形)
南半球 1—2月 7—8月 谷形(凹形)
②判断其所属热量带
热量带 热带 亚热带 温带 亚寒带 寒带
最冷月 均温值 >15 ℃ 0~15 ℃ <0 ℃ <0 ℃通常<-15 ℃ —
最热月 均温值 — — >10 ℃ >10 ℃ <10 ℃
热量带 热带 亚热带 温带 亚寒带 寒带
气候 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注: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上,但依然属于温带,其判读时注意最热月均温在20 ℃以下,即气温年较差小,可将其与亚热带气候类型区分
③以水定型
类型 降水量/mm 季节分配
热带 雨林气候 >2 000 年雨型
草原气候 750~1 000 夏雨型
季风气候 1 500~2 000 夏雨型
沙漠气候 <125 少雨型
类型 降水量/mm 季节分配
亚热带 季风气候 >1 000 夏雨型
地中海气候 300~1 000 冬雨型
温带 季风气候 500~600 夏雨型
海洋性气候 700~1 000 年雨型
大陆性气候 <400 少雨型
4.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判断
(1)四处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来自海洋的信风+迎风坡+沿岸暖流”。
(2)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3)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西风带内,但处于山脉的背风坡”。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4)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
(5)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呈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特征,主要是因为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只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6)受寒流影响,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赤道附近。如南美洲秘鲁寒流沿岸。
(7)北半球同一种气候,在中高纬度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低,这是受沿岸寒流影响的结果;而在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较高,这是受沿岸暖流影响的结果。
2.下图为亚欧大陆40°N附近东西两侧两个测站1、4、7、10四个月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两地气候相比( )
A.1月降水甲比乙多
B.气温季节变化甲比乙大
C.7月气温甲比乙低
D.降水季节变化甲比乙小
(2)乙地1月降水主要受( )
A.西北风的影响 B.副极地低压控制
C.沿岸暖流影响 D.盛行西风的控制
√
√
(1)B (2)D [第(1)题,读图可知,1月降水量甲地比乙地少,故A错误;气温季节变化甲地比乙地大,故B正确;7月气温甲地比乙地高,故C错误;降水季节变化甲地比乙地大,故D错误。第(2)题,根据“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可以判断出甲地是温带季风气候,乙地是地中海气候;乙地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故选D。]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在地球低层大气中,同一地点不同高度上的风并不完全相同。其主要原因是空气在水平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这样,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不同高度的风向和风速都会发生变化。读图,回答1~2题。
章末综合测评(三) 大气的运动
1.若某地不同高度上的风向、风速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则四幅图中能够表示北半球地表到高空的风向随高度变化而形成的曲线图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①图中,按地图的一般方向判断,其高空大气高气压可能位于该地的( )
A.东方 B.南方 C.西方 D.北方
√
√
1.A 2.B [第1题,在北半球,随着高度上升,摩擦力减小,风速增大,风向右偏,因此图①符合题意。故选A。第2题,高空大气的摩擦力较小,风向基本与等压线平行,图①为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垂直风向并向右偏,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南指向北,该地南侧为高压,北侧为低压,因此高空大气高气压可能位于该地南方。故选B。]
热带辐合带是南北两半球信风气流形成的辐合地带,其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下图为某区域热带辐合带形成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处分别吹( )
A.西南风、东南风 B.东南风、东北风
C.东南风、西北风 D.东北风、东南风
4.热带辐合带位置最靠北时,北半球处于(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
√
3.B 4.B [第3题,据图分析,①处位于赤道与15°S之间的近地面,处于南半球东南信风带,所以吹东南风;②处位于赤道与15°N之间的近地面,处于北半球东北信风带,吹东北风。B项正确。第4题,全球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在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故热带辐合带位置最靠北时,北半球处于夏季。]
(2024·甘肃卷)2024年4月中旬,常年炎热干燥的波斯湾附近出现多个雷暴雨团,形成暴雨带,迪拜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160毫米,约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2倍。此类极端天气的形成与中纬度西风带的南移波动有关。如图示意暴雨时该区域500百帕高度气压分布。据此完成5~7题。
5.图中甲处500百帕高度的风向为(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6.本次暴雨过程中冷空气强烈下沉会导致迪拜( )
A.气温上升 B.气压降低
C.雨量剧增 D.风速突变
7.相同天气现象易发生于( )
A.4月 美国东南部 B.10月 南非西北部
C.10月 阿根廷西部 D.4月 意大利北部
√
√
√
5.A 6.D 7.B [第5题,具体思路如下:
第6题,具体思路如下:
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此次极端天气的形成与中纬度西风带的南移波动有关,4月受西风带的异常波动影响,据图可知一股强烈的低压深槽横扫中东地区,并伴随着冷空气的南下和暖湿气流的北上,从而导致冷暖气团的碰撞,引发强对流和降水,引发极端天气。相同天气现象的发生往往与相似的气候条件和季节特征相关。波斯湾附近为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常年炎热干燥,4月受西风带的异常南移波动影响,引发强对流,造成极端降水。南非西北部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过渡地带,纬度位置与图示区域相近;材料中的时间为4月份,为该地区的春
季,而南非10月同样处于春季,若南半球西风带异常北移波动,则该地区也可能受西风带的异常波动影响出现雷暴雨团的极端降水现象,与波斯湾附近大规模雷暴雨团相似,B正确。美国东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分析可知,4月易受到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容易出现对流天气形成雷暴雨团,一般不会受到西风带异常波动的影响,A错误。阿根廷西部位于安第斯山脉的东麓,地处西风带的背风坡,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一般不会受到西风带异常波动的影响,C错误。意大利北部纬度较高,4月依然受西风带控制,受西风带的异常波动影响概率不大,D错误。故选B。]
甲站、乙站、丙站是非洲大陆赤道附近的三个气象观测站,三个气象观测站所在地纬度大致相当,气候类型相同,但气温与降水量却存在一定差异。下图为甲站、乙站、丙站三个气象观测站的气候资料图。据此回答8~9题。
8.三个气象观测站所在地的气候类型是( )
A.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B.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
C.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D.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
9.三个气象观测站部分月份降水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受到某一气压带或风带的影响。该气压带或风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东南信风带
C.西风带 D.东北信风带
√
√
8.D 9.A [第8题,由图可知,三个气象观测站7月气温均较低,且最冷月气温都在15 ℃以上,因此判断其属于南半球的热带气候类型。三个地区夏季均高温多雨,且降水有明显的干、湿季差异,由此可判断其为热带草原气候。故选D项。第9题,三个气象观测站位于赤道附近,热带草原气候是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当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故选A项。]
某岛屿有清澈的海水和广阔的沙滩,但植被不丰富。下图示意该岛屿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10~11题。
10.图示岛屿上的海风主要是( )
A.东南信风 B.东北信风
C.海陆风 D.山谷风
11.图示岛屿不利于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
A.石灰岩遍布,土壤浅薄
B.蒸发旺盛,土壤水分少
C.风力大,旱季长
D.沙滩广阔,土壤肥力低
√
√
10.B 11.C [第10题,由图中纬度数值(约11°N)可知,该岛屿位于北半球低纬信风带,岛屿上的海风主要指的是从海洋吹来的东北信风。第11题,由图中的信息无法判断该岛屿的岩石类型为石灰岩,也无法判断土壤肥力大小,A、D错误;由图示可知该岛屿位于低纬信风带,风力大,且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间较短,旱季长,不利于植物生长,C正确;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降水较多,土壤水分并不少,B错误。]
锋后气团性质一旦发生改变,被更后面的气团追上会形成新的锋面。此新锋面称为副锋,原锋面称为主锋。下图为我国某日局部地区出现的主锋和副锋。读图,完成12~13题。
12.导致主锋锋后气团性质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
A.锋后气流上升冷却凝结,导致气温下降
B.阴雨天气削弱太阳辐射,导致气温下降
C.天气晴朗增加太阳辐射,导致气温升高
D.途经地面辐射更高地区,导致气温升高
13.关于近地面①②③三地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位于副锋锋前,风力最大
B.①位于暖锋锋后,风力最大
C.②位于主锋锋后,风力最小
D.③位于冷锋锋前,风力最小
√
√
12.D 13.D [第12题,根据图示可知,图示西部为高压,东部为低压,锋面位于低压槽处,根据“锋面东暖西冷”可知,两条锋面均位于低压中心西侧,为冷锋,因此较长的锋面为主冷锋,较短的锋面为副冷锋。锋后冷气团控制,气流不会上升,A错误;气温下降不会导致锋后气团性质发生改变,B错误;冷锋后侧往往是阴雨天气,不是晴朗天气,再者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对太阳辐射吸收很少,C错误;图中主锋后侧冷气团从较高纬度向较低纬度移动,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导致气温升高,气团升高,气团性质发生改变,D正确。第13题,①位于副锋锋后,A错误;两锋面均为冷锋,B错误;根据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可知,③处位于主锋锋前,等压线最稀疏,风力最小,C错误,D正确。]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4~16题。
14.图中甲处为( )
A.极地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
15.西欧沿岸气候终年温和多雨是由于( )
A.甲气压带与乙风带交替控制
B.全年受丙气压带控制
C.丙气压带与丁风带交替控制
D.全年受丁风带影响
√
√
16.下列能表示丙与丁控制地区大陆西岸气候特征的是( )
√
A B
C D
14.D 15.D 16.B [第14题,根据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中甲位于赤道附近,是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位于极地地区;副极地低气压带位于60°附近;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30°附近。第15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沿岸地区由于全年受丁盛行西风带影响,气候终年温和多雨;甲气压带与乙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全年受丙气压带控制则气候干旱,形成热带沙漠气候;丙气压带与丁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第16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丙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与丁风带(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A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较为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C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D为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52分。)
17.(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研究某地焚风的发展变化,研究人员在该地设A、B两处气象观测点进行观测(图1)。图2为某年1月28日在A观测点获取的气象数据。另据B观测点数据显示,当日地方时14时左右该处出现一个锋面,停留了一段时间后,15时30分左右开始移动。
(1)指出A观测点焚风出现的时间(地方时)。(4分)
(2)分析AB段地形对焚风发展变化的影响。(6分)
(3)解释B处锋面形成的原因并指出15时30分后锋面的移动方向。(6分)
[解析] 第(1)题,焚风的性质是干热风。读图2可知,地方时为6时时,该地风力开始增强、气温开始升高,相对湿度开始下降,因此焚风出现的时间为地方时6时。第(2)题,根据河流流向以及图中海拔可知,从A至B地势逐渐降低,焚风顺着地势下沉,并在下沉过程中增温,使焚风势力增强。第(3)题,锋面为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形成的。图中B处位于湖泊沿岸地区,受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白天湖泊增温速度较慢,气温较低;陆地增温速度较快,气温较高,湖泊冷气团和陆地的暖气团在B处相遇形成锋面。图中焚风为偏北风,15时30分后焚风影响到B处锋面,受焚风影响,推动锋面向南移动。
[答案] (1)6时。
(2)从A至B地势逐渐降低,有利于气流下沉增温,使焚风势力增强。
(3)B处位于湖泊沿岸地区,湖泊增温速度较慢,气温较低;陆地增温快,气温较高,冷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锋面向东南方向移动。
18.(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雷暴天气是伴有雷击、闪电、冰雹、大风的强对流天气。强雷暴过境时,在其单体下方,湿冷空气下沉到地面形成雷暴“冷堆”,并向四周流出,与前方的暖湿气流交汇,形成阵风锋。它是推动雷暴天气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如图为强雷暴天气时,单体雷暴的低空气流(局部)示意图。
(1)推测图中A、B区气流的性质(冷暖)及运动特征。(9分)
(2)简述阵风锋是雷暴天气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的原因。(4分)
(3)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发育阵风锋时的等压线及云系分布示意图。用符号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出阵风锋,并说明理由。(5分)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B区是单体雷暴下方,湿冷空气下沉到地面形成雷暴“冷堆”,并向四周流出。所以B区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是冷气流。从图中可看出,A区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与冷气流交汇,形成阵风锋,并在冷气流作用下上升。第(2)题,由材料可知,阵风锋为强雷暴过境时,在其单体下方,湿冷空气下沉到地面形成雷暴“冷堆”,并向四周流出,与前方的暖湿气流交汇形成,是冷气团主动向前方暖气团靠近,为冷锋,会使前方的暖湿空气被迫抬升,能不断地为雷暴发展提供暖湿空气,这样雷暴就能持续发展,可能产生新的雷暴。第(3)题,从图中可看出,阵风锋北侧为一个高压脊,为下沉的冷性气流,且有云系,气流向四周辐散。南侧有暖湿气流,冷气团向暖气团靠近。
[答案] (1)A区为暖气流,B区为冷气流。运动特征:A区近地面气流由四周向中心(低压中心)辐合上升;B区空气下沉至近地面向四周辐散。
(2)推动暖湿空气持续上升,为雷暴单体发展提供更多的暖湿空气,使该地雷暴持续强烈发展,可能触发新生雷暴。
(3)绘图如下:
理由:阵风锋北侧有冷性下沉气流和云系,南侧有暖湿气流。
19.(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锋面气旋是具有锋面的低压系统。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水平气流在低压槽中辐合上升,冷暖气流在此相遇形成锋面。锋面气旋在我国北方地区常见。下图示意我国华北平原某地4月某时刻近地面气压分布。
(1)在图中画出等压线及冷锋和暖锋锋线的位置。(4分)
(2)指出目前甲地的天气状况,并分析未来天气将如何变化。(8分)
(3)说明乙地降水的主要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等压线为气压值相等点的连线,锋线与低压槽重合,气旋西侧为冷锋,东侧为暖锋。第(2)题,结合上题绘图可知,甲地目前处于暖气团控制之下,气温较高,天气晴朗。甲地未来会经历冷锋过境,出现大风、降温等天气;冷锋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第(3)题,结合绘图可知,乙地处于暖锋锋前。从较低纬度吹来的暖湿气流,密度较小,北上过程中遇到冷气团,暖湿气团主动爬升,而在暖湿气团爬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降水。
[答案] (1)绘图如下:
(2)甲地目前天气:气温较高,为晴天。未来天气变化:冷锋过境,出现大风、降温等天气;冷锋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3)从东南方向吹来的暖湿气流,气温较高,湿度较大,密度较小;北上过程中遇到冷气团,暖湿气团主动爬升,随着高度升高,气温降低,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降水。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