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3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
第2课时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
学习目标 1.结合图示说明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掌握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
2.结合图示或实例,说明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划分。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1)影响因素: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与它所在纬线____与____的长度有关。
昼弧
夜弧
(2)特点: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于夜弧,则________;反之,则________。赤道与晨昏线(圈)始终相互平分,昼弧的长度等于夜弧,因而赤道上终年________。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昼夜等长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时间 图示 变化特点 极值区
北半球夏半年(____日至____日) 各纬度________。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____现象 ____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极昼范围也达到最大
春分
秋分
昼长夜短
极昼
夏至
时间 图示 变化特点 极值区
北半球冬半年(____日至次年____日) 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________。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四周,出现____现象 ____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极夜范围也达到最大
秋分
春分
昼短夜长
极夜
冬至
时间 图示 变化特点 极值区
春、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__时
12
[特别提醒] (1)同纬度昼长相等。
(2)对称纬度上昼长和夜长交叉相等。
(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4)南极和北极地区,大约半年极昼,半年极夜。
微思考 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是否一定昼最长夜最短?
[提示] 太阳直射某地,该地不一定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各地夏至日这一天昼最长,南半球各地冬至日这一天昼最长。
二、四季的更替
1.典型地区:中纬度地区出现明显的四季变化。
2.表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3.划分(以北半球为例)
类型 范围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天文四季 过渡季节 正午太阳高度____、白昼____的季节 过渡季节 正午太阳高度____、白昼____的季节
最大
最长
最小
最短
微思考 李白名句“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中,“四运”指的是什么?“谁”指的是什么?
类型 范围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气候四季(北温带) 3、4、5月 6、7、8月 9、10、11月 12、1、2月
[提示] “四运”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谁”指地球的公转运动。
判一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差别越大。 ( )
(2)自9月1日到教师节,我国各地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 ( )
(3)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短。 ( )
(4)全球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特征明显;低纬度、高纬度地区“四季模糊”,特征相似。 ( )
×
√
×
√
[提示] (1)× 二分日时,全球昼夜等长。其余时间,除了有极昼极夜的地区外,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差别越大。
(2)√ 自9月1日到教师节,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因此我国各地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
(3)×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4)√ 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的变化也较大,且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同时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变化最大,四季更替最为明显。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变化不大,正午太阳高度终年较大,全年获得太阳辐射能最多,全年皆夏,没有真正意义的冬季,季节更替不明显。极地附近的高纬度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很大,全年正午太阳高度很小,获得太阳辐射能较少,全年皆冬,没有真正意义的夏季,季节更替也不明显。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昼夜长短的变化
下面是我国某公司作息时间表(表中均为北京时间)。
夏季(5月至9月底) 冬季(10月至次年4月底)
上午 9:30~13:30 10:00~14:00
午休 13:30~15:30 14:00~15:00
下午 15:30~19:30 15:00~19:00
问题1 (综合思维)该公司夏季和冬季的上班时间、下班时间和午休时间有何差异?
[提示] 该公司上班时间夏季早于冬季,午休时间夏季长于冬季,下班时间夏季晚于冬季。
问题2 (人地协调观)该公司不同季节调整作息时间,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问题3 (综合思维)9月新学期开始至国庆节期间,白天和黑夜分别有什么变化?
[提示] 白天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
1.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如下图所示:
2.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
3.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4.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5.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1)根据昼弧、夜弧求昼长、夜长(昼弧、夜弧的长短反映昼夜长短)
昼长时数=
夜长时数=
(2)根据日出日落时间求昼长、夜长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时-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正午12时)×2
夜长=24时-昼长
(3)根据相关性计算
①相同纬度地区昼长相同。
②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但纬度度数相同的两地,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如40°N地区的昼长是15小时,则40°S地区的夜长为15小时。
(4)利用日期的对称性计算
①关于二至日对称的两个时间,如A点和B点,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个位置。
②关于二分日对称的两个时间,如B点和C点,太阳直射点位于不同半球,但纬度数相同。
6.昼夜长短的应用
(1)根据昼夜长短,判断直射点位置
①全球昼夜等长,太阳直射赤道。
②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北半球。
③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南半球。
(2)根据昼夜长短差值,判断纬度高低
昼夜长短差值越大,纬度越高;赤道地区,昼夜长短差值等于0。
(3)根据昼夜长短,判断日出、日落时间
①日出时间=12-1/2昼长。
②日落时间=12+1/2昼长。
昼夜长短与太阳的方位(与日影朝向相反)
(1)日出、日落太阳的方位
①太阳直射北半球,除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晨昏线与极昼、极夜边缘纬线的切点)外,全球其余各地均是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则是日出正北,日落正北。
②太阳直射南半球,除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外,全球其余各地均是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晨昏线上纬度最高点则是日出正南,日落正南。
③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均是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④时间变化规律是:同一地点日出、日落方位的变化同直射点的移动一致。
(2)正午太阳的方位
正午日影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①太阳直射的纬线上,太阳处于天顶(正上方)上。
②太阳直射纬线以北的地区,太阳处于正南方。
③太阳直射纬线以南的地区,太阳处于正北方。
1.下表示意某年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3)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30分 9小时09分 11小时25分 13小时56分
(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
(2)四地按由南向北方向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丙、甲、丁、乙
C.丁、丙、乙、甲 D.丁、乙、甲、丙
(3)四地按纬度由低到高排序正确的是( )
A.丙、丁、乙、甲 B.丁、甲、丙、乙
C.甲、丁、乙、丙 D.乙、丙、丁、甲
√
√
(1)D (2)C (3)A [第(1)题,12月22日南半球白昼时间长于12小时,四地中只有丁地长于12小时。第(2)题,12月22日,白昼时间由南向北逐渐缩短,对比四地白昼时间的长短,四地按由南向北方向排序是丁、丙、乙、甲。第(3)题,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同一天,纬度数值相同的地方昼长之和等于24小时,丁地昼长13小时56分,位于南半球,相对应的北半球的点昼长为10小时04分,根据四点昼长可以判断按纬度由低到高依次是丙、丁、乙、甲。]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的大美、四时的序列、万物的枯荣,都是自然的伟力所致,非人为所能改变。中国人通过观天发明了二十四节气,从惊蛰到芒种,从霜降到大雪,二十四个如诗如画的名字串起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四季。
四季的更替
问题1 (综合思维)四季的成因是什么?
[提示] 四季的形成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关。
问题2 (综合思维)我国与众不同的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 我国的四季与欧美四季的划分有明显不同,是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划分的。
1.四季产生的原因
从天文现象上看,地球上的四季变化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这种变化取决于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如下图所示:
2.季节变化的纬度差异
3.不同的四季的划分方法
中国传统的四季划分 欧美的四季划分
北温带国家的四季划分
2.青岛地处约36°N,四季分明。读四季更替成因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甲、乙含义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表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B.甲表示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C.乙表示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D.乙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青岛四季分明的原因有( )
①地处中纬度 ②正午太阳高度终年不变 ③昼夜长短季节变化较大 ④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同时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
(1)C (2)D [第(1)题,图中表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而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因此各地出现季节变化。第(2)题,中纬度地区因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变化大,且两者数值变化一致,因此四季分明。]
必备知识
1.北半球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其中,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极昼范围也达到最大。
2.北半球冬半年(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其中,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极夜范围也达到最大。
必备知识
3.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相反。
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时。
5.夏季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课堂小节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题组1 昼夜长短的变化
(生活中的地理)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2024年的春节是2月10日。据此回答1~2题。
1.春节时下列城市的昼长由长到短,排列正确的是( )
A.北京、黄山、海口 B.海口、黄山、北京
C.黄山、北京、海口 D.黄山、海口、北京
2.从冬至日至春节,黄山市的昼长( )
A.逐渐变长 B.逐渐变短
C.先变长,后变短 D.先变短,后变长
√
√
1.B 2.A [第1题,春节(2月10日)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选项三个城市中,北京纬度最高,海口纬度最低,所以昼长由长到短排列依次是海口、黄山、北京。故选B。第2题,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至春节(2月10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各地昼长逐渐变长。故选A。]
题组2 四季的更替
下图为我国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四个城市的季节分配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季节分配自上而下依次为( )
A.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
B.北京、武汉、哈尔滨、广州
C.广州、武汉、哈尔滨、北京
D.广州、北京、哈尔滨、武汉
4.下列关于季节更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低纬度地区季节更替不明显
B.中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
C.高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
D.季节更替取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
√
3.D 4.C [第3题,纬度越低的地区热量越充足,夏季时间应越长,故夏季时间由长到短的顺序为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第4题,低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较多,热量变化较小,故季节更替不明显;中纬度不同地区热量差异明显,季节性较强;高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季节更替不明显;季节更替取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材活动点拨]
教材P17活动
1.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全球各地都存在昼夜交替现象,而且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都相等。
2.当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存在无昼夜交替现象的地方。即南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绘图(我们以夏至日,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例来说明绘图方法)。
作图过程:(1)画黄道面:过圆心画一条水平线表示黄道面,并延长与大圆相交于两点。
(2)画地轴:地轴应与黄道面之间成66.5°的夹角。
(3)画赤道:赤道与地轴垂直,与黄道面相交成23.5°的夹角。
(4)画南、北回归线:以黄道面与大圆的两个交点为起点,画两条平行于赤道的虚线表示南、北回归线(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等于黄赤交角的度数,即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南、北回归线的范围)。
(5)画极圈:以通过地心且与黄道面垂直的假想线与地面的交点为起点分别画两条平行于赤道的虚线,表示南、北极圈(极圈的度数就是地轴倾斜的角度,与黄赤交角互余)。
(6)画太阳光线:通过太阳直射点与地心的连线画太阳直射点光线并画此线的平行线,南北边界两条,中间一条。
(7)画晨昏线:过地心画出的太阳光线的垂线就是晨昏线,夏至日应与南、北极圈相切。(注意本题介绍的方法是把地轴画成倾斜方向时的画法,想一想,如果把地轴画成垂直的,图又该如何画。)
太阳直射的纬线 白昼消失的地区 黑夜消失的地区 简要说明
北回归线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出现极昼极夜
南回归线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 出现极昼极夜
教材P18活动
1.(1)
(2)可归纳出以下规律:
①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
②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现象。
赤道上:昼夜等长。
③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现象。
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赤道上:昼夜等长。
④赤道上一年四季昼夜等分(12小时),极圈内会有极昼极夜。
2.丹霞:不同的季节昼夜长短不同,日出日落时间不同。
经纬:就地方时来说,赤道各地日出、日落的时刻都一样,每天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教材P20活动
1.(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地球经过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此时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分别接近一年中最小和最短的时候,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正值隆冬;地球经过远日点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此时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分别接近一年中最大和最长的时候,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正值盛夏。
2.(1)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角速度约为15°/时。
(2)
P1与太阳直射点处于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为12时;P2与P1相差12小时,因此P2地方时为0(或24)时。晨昏线(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圈)上的太阳高度是0°。
(3)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次年春分日,P1、P2的纬度位置变化范围为极点—极圈—极点—极圈—极点;Q点的纬度位置变化范围为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赤道。P1、P2与Q点纬度值是互余的关系。
3.每年的2月21日和10月21日太阳直射同一条纬线,这两天的太阳视运动完全相同。清晨,太阳高度较小,太阳光可以从神庙大门射入,穿过60多米长的庙廊,照到神庙尽头的石像上,出现太阳节奇观。
2025年1月,一位摄影爱好者在巴西高原上看到一辆客车正沿着某直线公路驶向太阳的方向(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课时分层作业(四)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
1.该公路( )
A.东西走向
B.一定是东南—西北走向
C.为南北走向
D.可能是东北—西南走向
2.若摄影者是在日出时看到该景象,则当地时间可能是( )
A.7:20 B.9:40
C.6:00 D.4:50
√
√
1.D 2.D [第1题,1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全球各地太阳均东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由材料可知公路走向指向太阳方向,可能是日出方向,也可能是日落方向,因此该公路走向可能为东南—西北向或者是东北—西南走向。故选D。第2题,巴西高原位于南半球,1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此时昼长夜短,日出时间早于6:00。故选D。]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在二至日时的昼长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四地的地理位置由北到南的排序,正确的是( )
A.丁—乙—丙—甲 B.甲—乙—丁—丙
C.丁—乙—甲—丙 D.丙—丁—甲—乙
4.冬至日时,丁地的日出时刻(地方时)为( )
A.2时30分 B.3时30分
C.8时30分 D.9时30分
√
√
3.C 4.D [第3题,根据图中甲、丙两地在夏至日时昼长小于12小时,可判断其位于南半球,由甲地最小昼长>5时>丙地最小昼长,可推知丙地位于甲地南部;乙、丁两地在冬至日时昼长小于12小时,可判断其位于北半球;由乙地最小昼长>丁地最小昼长可推知,丁地位于乙地北部。同理,分析图中四地的最大昼长也可得出答案。第4题,冬至日时,丁地的昼长为5小时,根据公式“日出时间=12-昼长/2”可计算出,其日出时刻为9时30分。]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某天的部分气象信息。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时间可能出现图示气象信息的是( )
A.11月18日 B.9月23日
C.8月28日 D.3月28日
√
6.图示气象信息当天,以下四地中昼最长的是( )
A.重庆 B.广州
C.北京 D.哈尔滨
√
5.A 6.B [第5题,昼长为日落时间减日出时间。读图可知,该日该地昼长为10时20分,小于12小时,昼短夜长,此时为北半球冬半年,A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此时为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分布规律是纬度越高,昼越短,纬度越低,昼越长,四地纬度由低到高的排序是广州、重庆、北京、哈尔滨,故当天广州昼最长,B符合题意,A、C、D错误。故选B。]
下图示意某日某时刻某纬线圈至极点的昼夜分布状况,阴影为黑夜。读图,完成7~8题。
7.该纬线圈的纬度可能是( )
A.0° B.23°26′S
C.30°S D.30°N
8.该日P地夜长为( )
A.10小时 B.11小时
C.12小时 D.13小时
√
√
7.D 8.B [第7题,由图中经度数可推断出该纬线圈位于北半球,并且从该纬线圈的昼夜状况(昼长夜短)可知该纬线圈不是赤道,选项中只有30°N符合要求。第8题,由图可知,P地所在纬线圈夜弧为22.5°W向东至142.5°E,跨经度165°,故夜长为165°/15°=11小时,选B。]
读五带分布图,完成9~10题。
9.下列地区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 )
A.热带 B.北温带
C.北寒带 D.低纬度地区
10.假设黄赤交角变为30°,地球上( )
A.寒带的范围变大
B.温带的范围变大
C.热带的范围变小
D.寒带的范围变小
√
√
9.B 10.A [第9题,热带地区终年正午太阳高度大,气温高,全年皆夏,四季变化不明显;位于南北两极地区的寒带终年正午太阳高度小,气温低,全年皆冬,四季变化不明显;只有位于中纬度地区的南、北温带,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大,气温变化大,因而季节更替最明显。第10题,如果黄赤交角变为30°,热带的纬度范围就变为赤道到南北纬30°,那么寒带的纬度范围就变为从南、北纬60°到南、北纬90°。由此可知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下图是安徽省境内一幢乡村住宅楼及某日不同时刻太阳光线。据此完成11~12题。
11.该日该地昼长约为( )
A.10小时 B.12小时
C.13小时 D.14小时
12.该房屋正门 ( )
A.坐北朝南 B.朝向南偏东
C.朝向南偏西 D.朝向东偏南
√
√
11.D 12.B [第11题,读图可知,日出太阳光线在正东偏北15°位置,因太阳光线在正东位置时当地地方时为6时,地球自转15°约一个小时,可得太阳光线移动15°为1小时,所以当地日出时间为5时,经过计算得知白昼长为14小时。第12题,安徽正午太阳光线位于正南方位,日出时太阳光线位于偏东北方向。而该屋正门对着的方位是在正午光线和日出光线之间,向东偏离正午太阳光线15°,故朝向为南偏东。]
(易错题)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
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据此,完成13~14题。
13.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
A.甲乙丙丁 B.丁乙丙甲
C.丁丙甲乙 D.甲丙乙丁
14.当天可能是( )
A.4月28日 B.6月28日
C.9月2日 D.11月2日
√
√
13.B 14.D [该题易错在不能正确利用季节信息进行分析。第13题,根据丁的描述可知,向北望去有极光,说明丁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黑夜漫长的季节说明此时为北半球冬半年,排除答案A、D;而甲逐渐由春到夏,说明该地位于南半球;乙地将由秋入冬说明乙地位于北半球,且较丁纬度低;丙地入秋失败,说明处于由夏到秋的阶段,纬度较乙地纬度低,所以甲位置最靠南,B正确,C错误。第1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应为北半球冬半年,结合选项可知正确答案为D。]
15.(12分)下图中A点位于70°S,AB为晨昏线的一段,此刻,A点恰好发生极夜,此日过后北京的白昼时间逐渐缩短。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AB是晨线还是昏线,并说明理由。(4分)
(2)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位置及北京时间。(4分)
(3)判断当日北京的日出、日落方位,并说明理由。(4分)
[解析] 第(1)题,由图文材料可以判断出,A点位于(70°S,150°W),B点位于(0°,120°E),AB为晨昏线的一段,此时A点恰好发生极夜,说明太阳直射20°N,北半球昼长夜短,AB为晨线。第(2)题,根据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的地方时是6:00可知,此时120°E的地方时为6:00,即北京时间为6:00,150°W经线的地方时为12:00。A点(70°S)恰好发生极夜,说明太阳直射点在20°N,因此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位置是(20°N,150°W)。第(3)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太阳直射20°N,北半球为夏季,北京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答案] (1)晨线。理由:AB为晨昏线的一段,此时A点恰好发生极夜,说明太阳直射20°N,北半球昼长夜短,AB为晨线。
(2)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位置是(20°N,150°W)。北京时间为
6:00。
(3)当日北京日出东北,日落西北。理由:此时太阳直射20°N,北半球为夏季。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