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9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件--高中湘教版地理选必1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9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课件--高中湘教版地理选必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1:17: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9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学习目标 1.通过图片等资料,认识风化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理解风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描述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3.结合图示,描述流水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一、外力作用的表现及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
1.表现形式:风化、____、搬运、____等。
2.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流水、风、____等。
3.过程:风化侵蚀的产物,经____作用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河流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________等,这些物质又在地表沉积下来。
侵蚀
沉积
冰川
搬运
冰川融化
二、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1.含义: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____发生的____作用。
2.对风化作用类型及其作用进行连线
原地
破坏
三、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1.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作用形式 作用地区 形成地貌
________作用 构造抬升区 青藏高原周边________、水拍云崖的雄奇景观
沉积作用 构造______或构造沉降区 ________和河口三角洲
侵蚀切割
山高谷深
稳定区
冲积平原
2.水蚀作用
类型 含义 对地貌的影响
下切侵蚀 指水流____地面向下的侵蚀 ____河床或沟床,在山区常形成深切的__形谷
溯源侵蚀 指在河流或沟谷底部地形____之处,因流水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不断向________移动的现象 使沟谷或河流的长度不断____
垂直
加深
V
变陡
上游方向
增加
类型 含义 对地貌的影响
侧向侵蚀 指受________的作用,__岸不断受到侵蚀而崩塌后退,形成____的河岸。同时,__岸堆积,导致河流侧向发展 在山区,河流侧向发展可使河谷不断____。在平原地区,河曲不断向____移动,形成______。
河床发生裁弯取直,形成______
横向环流

陡峻

展宽
下游
曲流带
牛轭湖
3.沉积作用
(1)含义:河流中挟带的泥沙,在流速降低时,会发生________作用,在____上沉积下来。
(2)特点:从上游到下游,河流沉积物逐渐变__。
(3)形成地貌:在构造沉降区,河流可形成________。
机械沉积
河床

冲积平原
微思考 如何判断侵蚀岸和堆积岸?
[提示] (1)平直河段根据地转偏向力判断,如北半球河流右岸侵蚀,左岸堆积。
(2)曲流河段则不管南北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下图所示:
[特别提醒] 一般来讲,河流上游为侵蚀地貌,下游为堆积地貌。但是,河流的上游也有堆积地貌,如冲积扇、洪积扇等;河流的下游也有侵蚀地貌,如刚果河河口地势落差大,泥沙不易沉积,就没有堆积成三角洲。
四、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风蚀作用
(1)含义:指风力对地表岩土的破坏作用。
(2)类型
①吹蚀作用:指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在气流作用下被吹扬。
②磨蚀作用:指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在运动过程中,沙粒对地表物体进行撞击和摩擦,或者在岩石裂隙和凹坑内进行旋磨。
(3)对地貌的影响:造成地表物质的____,使地表遭到____,从而形成各种风蚀地貌。
损失
破坏
2.风积作用
(1)含义:指风所____的沙粒由于条件改变而发生____。
(2)对地貌的影响:形成各种形态的____。
微思考 绘图说明如何根据风力堆积物来判断盛行风向。
[提示] ①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沙丘剖面图  沙丘景观图  沙丘等高线图
搬运
堆积
沙丘
②根据堆积物颗粒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物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判一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干旱区有风力侵蚀作用,没有流水侵蚀作用。 (  )
(2)“泥沙俱下”是指沉积作用。 (  )
(3)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  )
(4)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往往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  )
×
×
×
×
[提示] (1)× 干旱区风力侵蚀作用强,但也有流水侵蚀作用。
(2)× “泥沙俱下”指的是搬运作用。
(3)× 我国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的结果,但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则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4)×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而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风化壳是指由岩石风化产物在大陆岩石圈表层所构成的、呈不连续分布的疏松表层。它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下图为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
问题1 (综合思维)归纳风化壳厚度大小与气温、降水、生物之间的关系。
[提示] 风化壳厚度大小与气温、降水、植物生长量有关,而且与这三个因素都呈正相关。
问题2 (综合思维)冻土带和荒漠带风化壳厚度小,分析其原因。
[提示] 冻土带:气温低,降水少,且由于气候严寒,植被少,风化作用弱,风化壳厚度小。
荒漠带:降水少,植被稀少,因此风化作用弱,风化壳厚度小。
1.风化作用的分类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风化作用分为三大类型,如下表所示:
类型 概念
物理风化 在地表或接近地表条件下,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的过程
化学风化 在地表或接近地表条件下,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化学变化并可产生新矿物的过程
生物风化 岩石在动植物及微生物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
2.常见风化作用
作用 表现
热力 作用 由于温度的变化,岩石反复膨胀和收缩,使岩石崩解的作用。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其表层和内部因受热不均而产生膨胀或收缩的程度不同,长期作用的结果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


作用 表现
冻融 作用 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这种融化、冻结的过程称为冻融作用,也称为冰劈作用

作用 表现
根劈 作用 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随着根系不断地长大,对裂隙壁产生挤压,使岩石裂隙扩大,从而对岩石起到破坏的作用

作用 表现
球状 风化 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

3.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风化作用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自然地理条件和组成岩石的矿物性质。
因素 影响
气候 气候寒冷或干燥地区,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为辅;气候潮湿炎热地区,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十分强烈
岩石 沉积岩中,可溶性岩石易于风化;疏松的岩石易于风化
地形 地形影响气候,间接影响风化作用;陡坡上,地下水水位低,生物较少,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地势平坦地区,受生物影响较大,以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为主
1.读风化作用强弱与气候相关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风化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①到②,物理风化逐渐加强
B.从②到③,化学风化逐渐减弱
C.从③到④,化学风化逐渐加强
D.从④到①,化学风化逐渐减弱
(2)①处地表的土壤类型最可能是(  )
A.红壤 B.沙土
C.黄壤 D.黑土


(1)B (2)B [第(1)题,从①到②,由干到湿,物理风化逐渐减弱,A错误。从②到③,由热到冷,化学风化逐渐减弱,B正确。从③到④,由湿到干,化学风化逐渐减弱,C错误。从④到①,由冷到热,化学风化逐渐加强,D错误。第(2)题,①处土壤是在“干”“热”的条件下形成的,最有可能是沙土。B正确。]
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中的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以及三座峡之间的香溪宽谷和大宁河宽谷所组成,全长193 km。三峡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人们传颂:西陵峡滩多险峻;巫峡幽深秀丽;瞿塘峡雄伟壮观。寥寥数语,概括描写了三峡的景色。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问题1 (综合思维)长江三峡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 三峡地区地块上升,河流下切侵蚀而成。
问题2 (地理实践力)三峡属于河流地貌中的哪一种?
[提示] 河流侵蚀地貌。
1.河流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影响
河流的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不同河段,河流所受的侵蚀方式不尽相同,地貌各有差异。如下图所示:
2.河流堆积地貌的三种类型
组成部分 洪积—冲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平原
分布 山前 河流中下游 河口地区
形成 机制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搬运能力降低→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
地貌特点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地势平坦、宽广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图示
3.河岸的侵蚀与堆积
(1)判断凹岸和凸岸
从字面上来理解,“岸”指陆地部分,陆地部分被冲掉了泥土就是凹,堆着泥土就是凸。以河道中心线为参照,凸向河中心的一岸是凸岸,凹陷的一岸则为凹岸。如下图所示:
判读技巧:下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形态结合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
(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原理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作曲线运动产生惯性,在惯性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凹岸水流速度快,受流水侵蚀形成河崖;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把挟带的泥沙堆积在凸岸,形成河漫滩。如下图所示:
2.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2)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1)A (2)A [第(1)题,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T0、T1、T2、T3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积物源于河流挟带的砾石。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因此砾石还会继续在此沉积(或堆积),T0的面积仍在扩大,A正确。由于T1、T2、T3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砾石无法在此沉积,B、C、D错误。第(2)题,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较小。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说明T3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快。]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距克拉玛依市约100千米,有一处独特的风蚀地貌,形状怪异,维吾尔族人称为“沙依坦克尔西”,意为魔鬼城。其实,这里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即在干旱地区由土状堆积物所组成的地面,经风化、水蚀、风蚀作用,形成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
风蚀作用
问题1 (区域认知)说明雅丹地貌区域的气候特点。
[提示] 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风力强劲。
问题2 (综合思维)雅丹地貌是风蚀地貌的组合。分析说明雅丹地貌区域风蚀地貌形状怪异的原因。
[提示] 区域内各地风力大小不同、岩性不同、抗侵蚀能力不同,因而产生外力侵蚀差异,形成形状怪异的风蚀地貌。
1.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类型 成因 影响 分布地区
风蚀作用 吹蚀作用 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在气流作用下被吹扬 造成地表物质的损失,使地表遭到破坏,从而形成各种风蚀地貌 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滨海地区
磨蚀作用 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在运动过程中,沙粒对地表物体进行撞击和摩擦,或者在岩石裂隙和凹坑内进行旋磨
类型 成因 影响 分布地区
风积 作用 风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或下垫面性质改变时,风所挟带的沙粒等物质发生堆积 形成各种形态的沙丘 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滨海地区
2.影响风蚀作用强弱的因素
3.雅丹地貌,现泛指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是河湖相土状堆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如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图1            图2
(1)图1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  )
A.风积作用 B.流水沉积作用
C.风蚀残留 D.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2)图2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风速较大的地区,关于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正确的是(  )
A.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B.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C.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1)B (2)A [第(1)题,干旱区的湖泊,在形成历史中往往包括反反复复的水进水退,因流水沉积作用发育了上下叠加、水平分布的泥岩层和沙土层,风和流水可以带走疏松的沙土层,对坚硬的泥岩层和石膏胶结层却作用有限,平顶山状雅丹地貌顶部就是相对坚硬的泥岩层,因此顶部平坦,泥岩层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与风力堆积、风力侵蚀、地壳抬升直接关系不大,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第(2)题,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风速较大的地方,由于大风的长期吹蚀,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坡度较陡,另一侧位于背风坡,受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坡度相对和缓,A正确。]
必备知识
1.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可使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下切侵蚀加深河床或沟床,常形成深切的V形谷。溯源侵蚀可使沟谷或河流的长度不断增加。侧向侵蚀导致河流侧向发展,在山区,可使河谷不断展宽;在平原地区,导致凹岸侵蚀后退,凸岸堆积前伸,河曲不断向下游移动,形成曲流带,当河床弯曲越来越大时,便会发生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
必备知识
3.河流流速较大时,可挟带比较粗的碎屑颗粒;河流流速较小时,只能挟带比较细的泥沙。从上游到下游,河流沉积物逐渐变细。在构造沉降区,河流可形成冲积平原。
4.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会造成地表物质的损失,使地表遭到破坏,从而形成各种风蚀地貌。
5.风积作用可形成各种形态的沙丘。
课堂小节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题组1 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读某地景观演变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景观演变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搬运作用 B.侵蚀作用
C.风化作用 D.堆积作用
2.图中Ⅰ、Ⅱ所示的演化,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光照强弱 B.风力作用
C.温度变化 D.生物活动


1.C 2.C [第1题,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叫作风化作用。第2题,图中白天岩石表面温度高于内部,夜晚岩石内部温度高于表面,温度的变化是Ⅰ、Ⅱ所示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的主要原因。]
题组2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生活中的地理)八卦洲是长江南京段中的一个河心岛。读图,完成3~4题。
3.八卦洲最可能是(  )
A.地壳抬升作用形成的 B.地壳下陷作用形成的
C.长江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D.长江挟带的泥沙堆积形成的
4.由于流水的侵蚀与堆积作用,长江河道及八卦洲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可能是
(  )
A.八卦洲将与长江南岸相连
B.八卦洲将与长江北岸相连
C.八卦洲以侵蚀为主,面积缩小
D.长江河道左偏,南岸淤塞


3.D 4.B [第3题,在长江下游,由于河道展宽,流速减缓,挟带的泥沙便会堆积下来,后出露江面,形成八卦洲。第4题,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长江水流向右偏转,故右岸(即南岸)冲刷严重,而左岸(北岸)流速较为缓慢,泥沙淤积,故八卦洲最终将与北岸相连。]
题组3 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表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读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5~6题。
5.下面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有(  )
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 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 ③地面支离破碎 ④土墩奇形怪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下列省区中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是(  )
A.山东 B.云南
C.新疆 D.广东


5.D 6.C [第5题,读图可知,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①正确;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平行,②错误;地面支离破碎,③正确;受风力侵蚀作用,土墩奇形怪状,④正确。第6题,由题目材料可知,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说明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省份是新疆,山东、云南、广东位于季风区,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
[教材活动点拨]
教材P39~40活动
1.气候寒冷或干燥地区,生物稀少,寒冷地区降水以固态形式为主,干旱地区降水很少,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化学和生物风化为辅。气候潮湿炎热地区,降水量大,生物繁茂,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尸体分解过程产生的大量有机酸,具有较强的腐蚀能力,故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都十分强烈。
2.风化壳的厚度取决于气候、地形、构造等许多因素。一般来说,在气候湿热、地形平坦、构造活动比较稳定的地区,风化作用较强,剥蚀作用较弱,风化残余物质易于保存,故风化壳厚度较大。在相反的条件下,风化壳厚度就较小,甚至可能为零。
教材P42~43活动
1.(1)位置较低的恶沟因溯源侵蚀,切断了原来的分水岭,进而袭夺了原来流入另一条河流的支流,使其在地淤沟以南突然转向流入恶沟。
(2)旋峰峪附近的河谷上源被恶沟袭夺后,导致该段河谷缺少水源补给,宽谷内水流变细小,径流量很小。水流细小,搬运能力大大减弱,大量的河流冲积砂砾石及亚砂土在此沉积下来。
(3)发生袭夺后,恶沟的径流量加大,侵蚀能力加强,河谷会不断变宽变深。
2.(1)物质条件:河流挟带大量的泥沙和胶体物质。
(2)动力条件:①河流流速变缓,如河口地势低平、海潮的顶托等;②入海口的海底坡度平缓;③入海口的潮差小,潮流的搬运能力弱。
教材P44~46活动
1.(1)①黄土物质的颗粒细小,适宜风力搬运。
②黄土富含CaCO3,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所堆积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似,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戈壁、沙漠矿物成分相同。
③全球黄土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旱或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物理风化强,风力大,搬运能力强。
④黄土高原自西北向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⑤黄土覆盖在多种成因的、形态起伏显著的各种地貌类型上,并保持相似的厚度。
(2)黄土墚和黄土峁的形成过程:顶面平坦的称为平顶墚,由黄土塬被沟谷分割而成;顶面倾斜的为斜墚,是黄土堆积在缓倾斜地面上的产物。大多数黄土峁是由黄土墚进一步侵蚀切割形成的。黄土塬演化成黄土墚,黄土墚演化成黄土峁,如果环境继续恶化,黄土峁将演变成黄土柱。
(3)①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②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2.(1)至少发生过3次地震。A、B、C三个裂缝上覆岩层层数由多到少,由此可判断3次地震发生的先后顺序为C、B、A。
(2)被堆积的沉积物覆盖。
(3)地壳下沉—堆积—断层—地震C—堆积—断层—地震B—堆积—断层—地震A—堆积。
3.(1)防洪:首先通过鱼嘴将岷江分为内、外江,外江用于泄洪。其次通过位于鱼嘴分水堤尾部、靠着宝瓶口的飞沙堰,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灌溉:修筑分水堰鱼嘴,迫使大量江水流入宝瓶口,使内江水流向成都平原。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时,部分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有足够的生产生活用水。
(2)通过内江的弯道,让江水形成环流,加强对宝瓶口一侧河道的侵蚀,洪水中夹带的泥沙由飞沙堰流入外江,减少通过宝瓶口进入灌区的泥沙。
4.(1)①澳大利亚波浪岩
地质景观特点:岩石似一片席卷而来的波涛巨浪,岩石上一条条红褐色、黑色、黄色和灰色的条纹,在阳光映射下艳丽非凡。
形成原因:大约在27亿年以前,波浪岩是一块大部分埋于地下的巨大花岗岩石,含有各种化学成分的水分渗入地下,将岩石底面慢慢侵蚀松化,从而导致岩石周围的土壤被冲刷掉,被侵蚀的岩石底部露出地面,而强劲的沙漠风挟沙粒和尘土把岩石较下层的外表挖去,留下成蜷曲状的顶部。在漫长的岁月里,大自然又精心地将波浪岩表面雕琢成凹陷的形状,经年累月风雨的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渐渐地将其侵蚀成波浪岩的形状。雨水的冲刷,带走了波浪岩表面的化学物质,同时产生化学作用,因此在波浪岩表面有黑色、灰色、红色、咖啡色和土黄色的条纹。
②美国波浪谷
地质景观特点:砂岩上的纹路像波浪一样,由五彩缤纷的奇石组成的谷地。
形成原因:波浪谷是由数百万年的风、水和时间雕琢砂岩而成的奇妙世界。波浪谷岩石的复杂层面,是由一亿五千万年前侏罗纪就开始沉积的巨大沙丘组成的。在那个时候,这里的地貌好像撒哈拉沙漠一样,沙丘不断地被一层层浸渍了地下水的红沙所覆盖,天长日久,水中的矿物质把沙凝结成了砂岩,形成了层叠状的结构。后来,随着科罗拉多平原的上升,加上漫长的风蚀、水蚀,峡谷里砂岩的层次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
(2)略。
读我国不同地区的几座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天生桥”图,完成1~2题。
课时分层作业(七)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关于图中“天生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桥”——风力堆积作用而成
B.②“桥”——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C.③“桥”——我国华北地区广布
D.④“桥”——干旱地区比较常见
2.陕西洛川黄土桥所处的黄土高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风力沉积  D.流水沉积


1.D 2.C [第1题,陕西洛川黄土桥为流水侵蚀地貌,主要分布在黄土广布的地区,A错误;海蚀桥为海蚀地貌,由海水侵蚀形成,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B错误;喀斯特溶蚀桥为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广布的地区,如我国云贵一带,C错误;风蚀桥为风力侵蚀地貌,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的干旱地区,D正确。第2题,亚洲东部季风区强大的冬季风来源于中高纬度的内陆地区,即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一带,风带来大量的沙尘,遇到山地的阻挡,沙尘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黄土高原,C正确。]
读图,回答3~4题。
图甲 长江三峡    图乙 河漫滩
3.下列关于图甲和图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貌类型都是河流侵蚀地貌
B.图甲中河谷的横剖面呈槽型
C.图乙凹岸侵蚀作用较强,凸岸堆积作用较强
D.图甲河段没有堆积作用,图乙河段没有侵蚀作用
4.形成图甲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河流的溯源侵蚀 B.河流的下蚀
C.河流的侧蚀 D.河流的溶蚀


3.C 4.B [第3题,根据图示名称和图中景观可以判断,图甲是河流侵蚀地貌,河谷横剖面呈“V”形;图乙是河流堆积地貌,河流凹岸侵蚀作用较强,凸岸堆积作用较强,A、B错误,C正确。不同河段受到的主要外力作用方式不同,并不是说某一河段只受某一种外力作用。上游河段主要受侵蚀作用,但堆积作用也在局部地势低洼处存在;下游河段主要受堆积作用,但是在不同的岸边(如凹岸)或者河床较高处也受侵蚀作用,D错误。第4题,长江三峡山高谷深,其形成过程是地壳不断抬升,再经河水强烈下切侵蚀,河谷不断加深,因此形成图甲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河流的下蚀。]
冰塔林(如下图所示)是一种罕见的珍稀地貌景观。由于冰川各部分运动速度的不同或下垫面的变化,冰川表面会出现一些裂缝和裂隙,近乎直射的太阳光线到达这些裂隙深处,会加深裂隙,逐渐形成冰塔。冰塔林的变化为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地球某地的冰塔林已经退缩到海拔5 800米。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地区能够看到冰塔林景观的是(  )
A.斯堪的纳维亚山脉
B.南极大陆
C.喜马拉雅山脉
D.格陵兰岛
6.冰塔林对于登山者来说就是灾难,原因是(  )
A.坡度较大,不易攀爬 B.结构脆弱,易崩塌
C.表面有融水,易滑落 D.气压较低,空气稀薄


5.C 6.B [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冰塔林是以冰川各部分运动速度不同或下垫面的变化为前提形成的,说明冰塔林应位于板块交界地带;根据题中“已经退缩到海拔5 800米”,说明冰塔林分布区多位于高海拔地区,故能够看到冰塔林景观的是喜马拉雅山脉,C正确;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极大陆、格陵兰岛没有海拔如此高的山脉,且位于板块内部,不易出现冰川运动速度不同的现象,见不到冰塔林景观,A、B、D错误。
第6题,根据材料可知,冰塔林的冰川表面存在一些裂缝和裂隙,所以冰塔林结构脆弱,易崩塌,对于登山者来说是灾难,B正确;“坡度较大,不易攀爬”“表面有融水,易滑落”“气压较低,空气稀薄”只能算是攀登困难,算不上灾难,A、C、D错误。]
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下图)。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7~8题。
7.形成莲花盆需要(  )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 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 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 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
A.曲折的河道 B.平坦的河床
C.充足的水汽 D.丰富的泥沙


7.B 8.B [第7题,由材料“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可知,莲花盆的形成需要含有碳酸氢钙的滴水不断滴到洞穴池塘中,水中的物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沉积物,从而自池水自滴点向四周外溢,形成盆状,①正确,②错误;由材料“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可知,莲花盆的形成需要有平整的洞底,能形成浅水池,且有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如相对静止的薄层水,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第8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莲花盆的形成需要有平整的洞底,能形成浅水池,且有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故平坦的河床可以提供大量符合条件的平坦的地形,从而形成薄层水环境,有利于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B正确。]
相邻的两条河流,在发育的过程中,低位河若具有较强的侵蚀力,河谷上源不断加长,致其与高位河相遇,进而袭夺高位河河水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下图为河流袭夺前后的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关于甲、乙两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河地势低,袭夺乙河
B.甲河侵蚀力大,袭夺乙河
C.乙河流量大,袭夺甲河
D.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
10.图中两河发生袭夺现象的外力作用是(  )
A.侧蚀 B.下蚀
C.溶蚀 D.溯源侵蚀


9.D 10.D [第9题,根据图示水流箭头,甲河的水从图示中部河段,流入乙河。说明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D正确。在发育的过程中,低位河流具有较强的侵蚀力,袭夺高位河流,甲河地势高,不能袭夺乙河,A、B错误。乙河流量不一定大于甲河,C错误。第10题,由材料“相邻的两条河流,在发育的过程中,低位河若具有较强的侵蚀力,河谷上源不断加长,致其与高位河相遇,进而袭夺高位河河水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可知,河谷上源不断加长,说明河流以溯源侵蚀为主,D正确。侧蚀使河床加宽,下蚀使河谷加深,溶蚀主要发生在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A、B、C错误。]
11.(10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西非塞拉利昂罗克尔河河口三角洲前缘沙洲示意图。该国森林覆盖率仅约4%,经济以农矿业为主。
材料二 湄公河三角洲分布着由湄公河及众支流形成的稠密河网,它包括越南南部的大部分和柬埔寨东南部,面积44 000平方千米,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平原。
(1)推断材料一图中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原因。(4分)
(2)简析湄公河在入海口附近形成巨大三角洲的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该三角洲位于西非塞拉利昂罗克尔河河口,该河由北向南注入海洋,泥沙不断向南淤积,并且,沿岸海域有洋流由北向南流动,使三角洲不断向南延伸。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湄公河上游流经山区,地势落差大,流速快,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上游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含量较大,流水将大量泥沙搬运到河口地区;湄公河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减慢,泥沙大量在河口处沉积;加上海潮的顶托,从上中游挟带来的泥沙在此不断沉积,经漫长时间积累逐步形成了巨大的三角洲。
[答案] (1)原因: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洋流由北向南流。
(2)湄公河流经北部高原和山区时,将流水侵蚀下来的大量泥沙搬运到河口地区;河口地区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潮的顶托,使得河流流速缓慢,从上中游挟带来的泥沙在此不断沉积,经漫长时间积累逐步形成了巨大的三角洲。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