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6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主题拓展课 地形与交通线路选址
【编者按】
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方式及线路布局的影响非常显著。一望无际的平原最有利于陆路交通线的建设,无论是古代的道路,还是现代的公路、铁路,其建设成本都比较低,因此线路密度较大。与平原地区相比,山区地势起伏大,修建公路、铁路的成本高,技术难度大,交通运输受到较大的限制。地形对交通选线的影响是高考的重要命题视角。
(经典高考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命题解读】
命题立意 以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为素材,属于生活实践情境,综合考查地形对交通运输线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探源 教材P51“当我们考察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时,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地形区内,交通线路呈现出不同的布局和形态特征”“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较多。为了减缓道路坡度,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山区相对高度和坡度大,不利于人们通行,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
素养体现 区域认知 该地区等高线分布特征,山地与河流的分布,与交通线分布的关系
综合思维 地形对交通选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量的大小以及水文、地质灾害等方面
人地协调观 人类在进行生产、生活活动时要遵循自然规律,注意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趋利避害,树立人地协调观
【思路点拨】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图示信息→主要交通线位于北部的河流和南部的山地之间→基本上沿500 m等高线分布→分布特点;工程问题和自然灾害问题→交通线选址的原因。
[答案]: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1.地形与交通线路选址
(1)平原地区是交通线建设的最理想环境,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稳定。因此交通线建设首选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2)在山地地区修建公路、铁路线时,要从以下几点考虑:
①一般要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量,同时道路平坦,利于车辆行驶安全,而且不易造成水土流失。例如,下图中在E、F之间修建公路,应选择EHF,而不是EGF。
②鞍部相对较低,可修建交通线;河谷地区海拔较低,修建交通线工程量比较小,适合修建交通线。
③如果交通线要穿越等高线,要选择等高线比较稀疏的地方,因为坡度较缓,利于工程建设和行车安全。
④选线时要避开陡崖、地质不稳定的地段。要尽可能少的跨越河流,以减少工程投资及保证工程安全。
⑤如果要修建隧道,应选择背斜部位。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承受垂直压力的能力较强,同时不易积水。
2.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影响的分析思路
分析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时,可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
(1)对交通运输线路空间分布和走向的影响。如平原地区受地形影响小,交通线路一般比较平直,而且受经济因素影响大,为了增加客流量,交通运输线路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同时尽量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等。而在山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选在地势相对缓和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而且线路往往迂回前进。
(2)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的影响。主要考虑技术要求、工程量、造价、工期等。如山区修建交通线路常常要建桥梁隧道,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价等都比较高,工期比较长。修建铁路比较困难,所以一般情况下,山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以公路为主,其次是铁路。图解如下:
3.交通线区位条件分析
自然因素(制约因素):地形、地质、气候、水文。
经济因素(决定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
社会因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
科技因素(保障因素)。
[特别提醒] 地形因素对交通线路的走向、施工难度、投资等方面影响很大,但非决定性因素。交通线路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
下图示意浙江省某区域的交通线路分布。甲处高速公路采用了“沿江不占江、沿山少开山”工程设计原则。据此完成1~3题。
1.该区域交通线路主要沿( )
A.平原分布 B.河谷分布
C.山脊分布 D.鞍部分布
2.该高速公路设计原则主要是考虑( )
①降低工程造价 ②降低航道干扰 ③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 ④减轻冰冻灾害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
3.与该高速公路相比,图中乙处普通公路( )
A.交通安全隐患大 B.线路里程更短
C.居民使用频率低 D.建成年代更晚
√
1.B 2.B 3.A [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该区域的道路主要沿河谷地区分布,河谷地区地势平缓,工程量小,遵循了“沿江不占江、沿山少开山”工程设计原则,B正确。
第2题,读图可知,该高速公路建在河边,与建在陆地上相比较,减少了开山毁林,保护了生态环境,减少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③正确;该高速公路建设难度大,成本高,投资大,①错误;该高速公路主要分布在河流的边缘处,对航道的干扰很小,②正确;浙江位于亚热带地区,冰冻灾害较少,④错误。
第3题,图中普通公路分布在山坡处,需开山,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A正确;高速公路建设在河边,受山脉地势走向影响较小,线路里程更短,B错误;对当地居民来讲,使用普通公路的频率更高,C错误;高速公路建成年代较晚,D错误。]
珠峰大本营是指观看珠峰核心区环境而设立的生活地带。下图是通往珠峰大本营的一段公路,该公路由多段大致平行的弯道连接,形成连续的“之”字形路段,弯道弯曲度较大。据此完成4~5题。
4.该公路修建成“之”字形的目的是( )
A.降低爬坡难度 B.缩短道路长度
C.减少工程投资 D.避开落石地段
5.甲路段,与上行线相比,下行线( )
A.路面坡度更大 B.观光视野更好
C.道路维护较易 D.阳光照射较弱
√
√
4.A 5.B [第4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图示公路位于通往珠峰大本营的山地,公路在陡坡上呈“之”字形弯曲,虽增加了线路的长度,但降低了坡度,提高了通行车辆和人员的安全性。因此,该公路修建成“之”字形的目的是降低路面坡度,A符合题意。该公路修建成“之”字形会导致线路延长,工程量增大,投资增多,B、C错误。该公路在陡坡上修建成“之”字形,并不能避开山体落石,排除D。
第5题,读图可知,图示弯道的上行线位于弧线内侧,与下行线相比,上行线线路相对较短,相对高度相同,因此路面坡度更大,A错误。图示弯道的下行线位于山坡外侧,与上行线相比,下行线俯视下方弯道视野更好,B正确。内外侧道路在施工方面无明显差异,维护成本相当,C错误。由于下行线位于外侧,直面阳光,光照较强,D错误。]
下图为甲、乙两地附近等高线简图,计划在甲、乙间修建一条公路。读图,回答6~7题。
6.在图中最初选定的四条线路中,既要架桥又要修隧道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施工前图示河段进行了裁弯取直,最终的合理线路方案应为
( )
A.① B.②
C.③ D.④
√
√
6.C 7.B [第6题,根据图示等高线,线路穿过山区要修隧道,线路经过河流要架桥。在图中最初选定的四条线路中,既要架桥又要修隧道的是③,C正确;①②只需要架桥,④只需要修隧道,A、B、D错误。第7题,施工前图示河段进行了裁弯取直,即将河道沿100米等高线延伸方向,在最窄处开通新河道,最终的合理线路方案应为②,裁弯取直后,②线路较短,沿线地势平坦,不需要架桥、修隧道,B正确;①需要架桥,③④需要修隧道,A、C、D错误。]
一、选择题
下图是昆明市宜良县城通往靖安哨村的盘山公路。该公路路基宽5米,因考虑到沿线主要为邻村土地,只好顺山梁而修,蜿蜒曲折,短短6.8千米共有68道拐,无意中创造了这惊艳世界的公路奇观。后来,这不仅吸引了游客,还吸引了一些顶级车赛在此举行。据此完成1~3题。
主题拓展专练(二) 地形与交通线路选址
1.推测当时该公路选建在山脊上是考虑( )
A.山谷施工难度较大 B.少占耕地和降低坡度
C.山谷地质灾害频发 D.沿途居民点分布密集
2.该公路能吸引赛车手的主要原因是( )
A.平直开阔,能见度较好
B.坡陡险峻,风景较壮观
C.地质坚硬,不容易塌陷
D.弯多密集,极具挑战性
√
√
3.该公路的修建,最初是为了( )
A.村民出行提供方便 B.促进旅游业发展
C.吸引高新技术产业 D.增加矿产资源外运
√
1.B 2.D 3.A [第1题,与山脊部位相比,山谷地带更平坦,有利于公路修建,难度更小,故A错误;公路沿线主要为邻村土地,若沿山谷修建会占用邻村耕地,“之”字形弯曲可以降低坡度,故B正确;山谷有地质灾害风险,但其不是将公路选建在山脊的原因,故C错误;图中显示,山脊上居民点极少,故D错误。
第2题,根据“蜿蜒曲折,短短6.8千米共有68道拐”可知,该公路顺山梁修建,弯多密集,迎合了赛车手追求自我挑战的心理需求。
第3题,过去,靖安哨村到宜良县城因地形崎岖,交通十分不便。该公路的修建,最初是为村民出行提供方便,A正确;该公路无意中创造了惊艳世界的公路奇观,因而吸引了众多游客,因此发展旅游业不是最初修建的目的,B错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高新技术的吸引力较小,C错误;材料中没有阐明该地有矿产分布,D错误。]
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第4题。
4.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
A.等高线分布 B.河谷分布
C.山脊线分布 D.山麓分布
B [据材料可知,该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选线对自然的依赖性较强。由图可知,铁路沿河流修建,为河谷地区而非山麓和山脊,C、D错误;图中无等高线相关的信息,A错误。]
√
火花特大桥是贵州省紫望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桥全长4 075米,最大桥面高度为115米。图示路段设置成“半互通+U形回转匝道”的形式,车辆只能通过靠山体一侧匝道下高速。据此完成5~6题。
5.图示路段设置成“半互通+U形回转匝道”的根本目的是( )
A.方便司机掉头 B.提高通行效率
C.节约建设成本 D.方便居民出行
6.紫望高速公路在多地段采用“以桥代路”方式修建的主要原因是( )
A.避免冻土影响 B.克服地形限制
C.节约土地资源 D.降低施工难度
√
√
5.C 6.B [第5题,由材料可知,车辆只能通过靠山体一侧匝道下高速,如果在图中右侧建设匝道,受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较大,需要大幅度延长引桥,建设成本和施工难度大,而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段“半互通+U形回转匝道”,利于节约建设成本,C正确;靠山一侧的高速出口是来往车辆共用,并非方便司机掉头,A错误;“半互通+U形回转匝道”的设置,延长了右侧车辆下高速的行驶距离,并不能提高通行效率、方便居民出行,B、D错误。
第6题,紫望高速公路在多地段采用“以桥代路”方式修建的主要原因是该路段处于喀斯特地形区,地表崎岖,“以桥代路”可以减小地形起伏的影响,克服地形限制,B正确;该地区受冻土影响较小,A错误;该地区属于高原山区,人少地多,所以节约土地资源不是该路段采用“以桥代路”方式修建的主要原因,C错误;采用“以桥代路”方式修建高速公路会增加施工难度,D错误。]
下图为某铁路所经某地形区的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铁路选择在图中地形区通过,主要原因是( )
A.该部位为山脊,地势较高
B.该部位为山谷,工程量较小
C.该部位为鞍部,地势较低
D.该部位岩层松软,易于开挖
8.在山区,一般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铁路运输量小
B.公路运输装卸方便
C.公路运输成本低
D.修建公路成本低,难度小
√
√
7.C 8.D [第7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图示铁路通过的地形区为鞍部,地势较为和缓且相对较低,施工工程量小,造价低。第8题,山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修建铁路成本高,运营难度大,故在山区一般优先发展公路。]
读我国某地区交通线路分布图,回答9~10题。
9.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区交通线路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
A.沿山谷延伸 B.沿山脊延伸
C.沿等高线延伸 D.沿经纬线延伸
√
10.下面能反映该地区交通线路形态的是( )
A B
C D
√
9.A 10.C [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交通线路基本上沿河流的干流延伸,而河流的干流应位于山谷,A正确。第10题,读图可知,该地区为山区,山区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为降低施工难度,减小路面坡度,山区公路一般呈“之”字形,C正确。]
秦直道(如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始建于公元前212年,宽度为20~60米。修筑过程中,工匠将黄土粉碎、焚烧,加入盐碱,并反复碾压夯实路基。明代之后秦直道几近废置,但路面上却少有杂草。2017年11月全线通车的包茂高速,在图示路段与秦直道大致并行。据此完成11~12题。
11.秦直道未沿直线修建主要是为了( )
A.避免河谷切割 B.获得开阔视野
C.邻近粮草产区 D.降低工程造价
12.包茂高速图示段不在秦直道基础上修建,主要是由于秦直道
( )
A.沿线地势起伏大 B.自然灾害多发
C.沿途聚落数量少 D.线路长度太长
√
√
11.A 12.C [第11题,黄土高原河流下切侵蚀较强,秦直道未沿直线而沿黄土塬面或黄土墚修建主要是为了避免河谷切割破坏,减小维护成本,A正确;获得开阔视野不是交通线路修建的主要目的,排除B;图中显示秦直道沿线一般地势较高,灌溉水源缺乏,不是粮草产区,排除C;秦直道大致沿较平坦的黄土塬面或黄土墚修建,可以降低工程难度,但由于线路弯曲,长度增加,对降低工程造价不明显,因此降低工程造价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
第12题,影响现代交通运输建设的最重要因素是交通需求,图中包茂高速图示段经过了多个城市,经济发展对交通需求量大,而秦直道上城市稀少,因此包茂高速图示段不在秦直道基础上修建,主要是由于秦直道沿途聚落数量少,交通需求量小,C正确;秦直道大多沿较平坦的黄土塬、黄土墚修建,因此沿线地势起伏不大,排除A;包茂高速图示段穿过多个河谷,自然灾害频率可能比秦直道更大,排除B;图中显示,秦直道线路长度比包茂高速图示段较长,但这不是包茂高速图示段不在秦直道基础上修建的主要原因,排除D。]
读图,完成13~14题。
13.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据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
A.地形 B.河流
C.气候 D.矿产
14.台湾岛铁路呈环状分布于沿海平原地带的主要原因是( )
A.客运量大
B.地势相对平缓,工程造价低,难度小
C.水源充足
D.地势低,热量条件好
√
√
13.A 14.B [第13题,读图可知,台湾岛中部是山区,地形条件复杂,修建东西向铁路工程量大,技术难度高,所以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A正确。第14题,台湾岛铁路呈环状分布于沿海平原地带的主要原因是地势相对平缓,工程造价低,难度小,B正确。]
交通建设是突破富民兴业瓶颈的重要举措。我国某地区初步构建了“通乡达村、标准适宜、管养到位、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农村公路网。下图示意该地区公路网(局部),图中鞍部段公路曾提出隧道方案进行比选。据此完成15~16题。
15.甲—乙—丙段公路线沿村镇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A.利于居民出行 B.降低施工难度
C.减缓道路坡度 D.绕开山地地形
16.图中鞍部段公路最终选择“之”字形施工方案,主要原因是
( )
A.旅游业的需要 B.资金预算有限
C.施工技术不足 D.公路运量太小
√
√
15.A 16.B [第15题,据图可知,甲—乙—丙段公路没有走直线,主要是因为沿线村镇较多,为了方便当地居民出行,尽量沿村镇修建。第16题,由材料可知,图中鞍部段公路曾有隧道方案进行比选,但开凿隧道工程量大,工期长,资金需求量大,而当地地处山区,经济较为落后,资金预算有限,故最终选择“之”字形公路施工方案,以减轻资金短缺的困难。]
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现在,修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如图)。据此完成17~18题。
17.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主要是考虑( )
A.地形因素 B.居民点分布
C.气候因素 D.工业分布
18.现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有( )
①节约通行时间 ②汽车性能的改善 ③科技水平的提高 ④为节省建设投资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
√
17.A 18.B [第17题,山地地区,地势崎岖不平,“之”字形公路走向大致和等高线平行,降低了公路沿线的比降,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地形;与居民点分布、气候因素、工业分布关系小。第18题,在山区兴建平直的高速公路需要挖隧建桥,工程难度大、投资多,④错误;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不采用“之”字形公路的主要原因,③正确;不采用“之”字形,公路变得平直,通行效率高,节约通行时间,①正确;汽车性能的改善与之无关,②错误。]
二、综合题
19.(12分)读我国广西某村落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村落分布的特点并说明原因。(4分)
(2)简述地表形态对图示公路选线的影响。(4分)
(3)图中①②③④附近公路段,在修建过程中哪段要特别做好地质灾害预防工作?试分析原因。(4分)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例可知,图中村落主要沿河谷分布。原因是图示区域为山区,河谷地带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取水、运输便利,有利于生产、生活和对外联系。第(2)题,图示公路沿河谷地带修建,避免跨越河流、开凿山脉,减少桥梁修建、隧道开凿,有利于降低建设难度和减少投资,减少工程量。第(3)题,图中①②③④附近公路段,要特别做好地质灾害预防工作的是④附近公路段。原因是该路段附近等高线密集,山体坡度较大,易发生崩塌、滑坡灾害。
[答案] (1)特点:村落主要沿河谷分布。原因:图示区域为山区,河谷地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有利于生产、生活和对外联系。
(2)公路沿河谷地带修建,避免跨越河流、开凿山脉,降低建设难度和减少投资,减少工程量。
(3)④附近公路段。原因:该路段附近等高线密集,山体坡度较大,易发生崩塌、滑坡灾害。
20.(8分)下图为某山区公路规划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计划修建从A镇到B镇的公路。
①与②两个待选方案中,你认为较合理的是哪一个?为什么?(4分)
(2)修建B镇到D城市的公路不走直线,而绕道C镇的原因是什么?(4分)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①方案距离短,但需穿越两座山,工程量大,难度大,工程造价高。②方案距离较远,但在山谷中穿行,难度小,工程造价较低。故较合理的是②方案。第(2)题,绕道C镇,便于C镇的人员、物资流动,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同时避免了跨越河流。
[答案] (1)②方案。①方案距离短,但需穿越两座山,工程量大,难度大,工程造价高;②方案距离较远,但在山谷中穿行,难度小,工程造价较低。
(2)绕道C镇,便于该镇人员、物资流动,增加了运输量,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避免了跨越河流。
21.(16分)下图为某区域地形与交通线布局示意图,图中公路建成较早,铁路则是后来才建成通车的。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概括A、B两地间铁路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4分)
(2)在山区,人们为什么会优先修建公路?(6分)
(3)试推测图中A处到B处公路弯曲修建的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由图示可知,铁路线基本与河流的干流平行,说明铁路线主要沿河谷进行分布。原因:该区域主要为山地,河谷地势平坦,易于修建,工程量相对较小,建设成本较低。第(2)题,山区坡度较陡,优先修建公路相对修建铁路难度小,工程量小,投资少;公路可以联通山区中的居民点,公路运输灵活方便,能满足山区的日常需求。第(3)题,由图示可知,公路沿线的居民点多、聚落多,公路可以方便居民的出行和运输;河谷地带易发生洪水,沿河谷修建,容易被洪水淹没;方便联系原有的公路,形成交通网络。
[答案] (1)特点:交通线主要沿河谷地带分布。原因:地势较平缓,筑路难度较小,成本较低。
(2)山区地形复杂(起伏大),公路受地形坡度影响较小、修建难度较小、成本较低;公路运输灵活方便,能满足山区的日常需求。
(3)山区地形复杂,居民点分散,为了尽可能多照顾人口集中地;沿河谷地带修建易发生洪水,淹没公路;联系原有公路。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