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3 第三章 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讲义--高中湘教版地理选必1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3 第三章 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讲义--高中湘教版地理选必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1:17:57

文档简介

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1.结合等压线图,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对风向和风速的影响,解释风的形成。能够绘制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识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2.结合示意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一、大气的水平运动
1.气压梯度:指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作用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____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____,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3)摩擦力:方向与风向____,大小与距离地面高度成反比,高空可忽略不计。
3.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图示 受力状况 风向
理想风向 只受F(______________)影响 垂直于______指向____
高空风向 受F和P(__________)共同影响 与等压线____
近地面风向 受F、P和f(______)共同影响 与等压线之间成一____
[特别提醒] 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越大;反之,夹角越小。
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大气环流
(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________。
(2)意义: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某一地区输送到其他地区,调节了________之间、____之间的水热分布,对各地的____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2.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1)形成原因: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__________。
(2)三圈环流:①为________,②为________,③为________。
(3)气压带的形成与分布
①赤道地区:接受太阳光热最多,空气上升,气压降低,形成A____________。
②30°N附近: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西风,并不断堆积下沉,气压升高,形成C______________。
③北极地区:接受太阳光热最少,空气下沉,形成G____________。
④60°N附近: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盛行西风与来自极地高气压带的极地东风在此相遇,暖空气爬升,致使60°N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E______________。
(4)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①形成:在近地面,由于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空气由高压区向低压区运动,在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的作用下,形成风带。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度、中纬度和高纬度三个环流圈。这样,全球共形成__个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__个风带。
 为什么纬度60°附近容易形成降水?该处降水与赤道地区降水的成因是否相同?
[特别提醒] (1)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且气压带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
(2)同一半球,信风带与盛行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1)原因:__________每年都在有规律地南北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___,冬季____。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分布
①北半球
时间 原因 影响
陆地 海洋
7月 ____________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 亚洲低压 高压中心
1月 ____________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 亚洲高压 低压中心
②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____分布。
(2)对气候的影响:大气活动中心的____和____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
3.季风环流
(1)季风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____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  )
(2)北半球夏季,亚洲大陆形成势力强盛的热低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 (  )
(3)亚洲南部的季风环流在世界上最为典型。 (  )
(4)南亚夏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
大气的水平运动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二月:早春,农历二月。
[简析]这首诗让人感受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问题1 (综合思维)“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的风的风向是由什么决定的?
问题2 (地理实践力)同等条件下,风“过江”与“入竹”时,哪个风力较大?为什么?
1.形成风的三种力
风(即大气的水平运动)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用力 概念 大小 对风速、风向的影响
水平气压梯度力 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由气压梯度决定(比较等压线疏密) 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既影响风向(风向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又影响风速(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地转偏向力 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 随风速增大而增大,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只影响风向(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不影响风速(风力)
摩擦力 地面与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阻力 与下垫面状况有关 既影响风速(降低风速),又影响风向。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反之,风速越大。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越大;反之,夹角越小
2.不同的受力状况下形成的风
风的类型 作用力 受力及风向(北半球)
名称 方向 受力作用分析 风向
理想状态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受一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高空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受两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当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平衡(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力为零)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地转偏向力 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受三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合力同水平气压梯度力平衡(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力为零)时,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地转偏向力 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摩擦力 与风向相反
3.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断
(1)风向判断的“三步曲”(以北半球为例)
第一步:定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作过该点的切线,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转。
第三步:定最终风向。
①近地面:在三力作用下,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30°~45°)。
②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按以上步骤绘出的风向(绘成实线箭头)如下:
(2)用“左右手法则”判断风向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可用“左右手法则”,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具体方法是:“伸出右(左)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气流偏转方向”。高空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一锐角。如图(单位:hPa)所示。
4.风力大小的比较
(1)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如图1中风力A(2)在不同图幅上
①比例尺相同:气压差大,风力大。(如图2中风力A>B)
②气压差相同:比例尺大,风力大。(如图3中风力A>B)
(3)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的情况下,摩擦力越小,风力就越大;反之,风力就越小。如海面上的风力大于沿海陆地,内陆荒漠地区的风力大于绿洲。
1.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回答(1)~(2)题。
(1)图中四个箭头,正确表示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移动
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域后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后来,东南风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
问题1 (区域认知)麦哲伦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海峡时是顺风航行还是逆风航行?原因是什么?
问题2 (区域认知)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S附近海域时十分艰难?
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
(1)热力型成因: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①赤道低气压带: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②极地高气压带: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2)动力型成因: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气流上升,则气压低;气流下沉,则气压高。
①副热带高气压带:高空气流堆积下沉而成。
②副极地低气压带:近地面暖空气被迫爬升(抬升)而成。
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如图)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附近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
5.图形法记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如图所示,四个手指与手掌弯曲成90°角,它们之间接触带的凹陷处和凸起处分别代表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其中中指和无名指的凸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它们之间的凹陷处代表赤道低气压带;食指和小拇指的凸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食指与中指之间以及小拇指与无名指之间的凹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
局部图中如何根据气压带、风带移动判断季节
气压带和风带局部分布图中,要正确判断南北半球、移动方向、气压带和风带名称,关键抓住两点:①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位置可作为判断气压带和风带名称、移动方向的依据;②依据风向的偏转方向,可以判断南北半球。如下图所示。
第一步:判断气压带。根据图示所标示纬度可知,该气压带位于30°纬线附近,因此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第二步:判断南北半球。风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根据图示甲风带或乙风带的风向可知,风向向左发生偏转,因此为南半球。
第三步:判断气压带移动方向。根据图示可知,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南纬30°以北,说明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
第四步:气压带、风带是随太阳直射点而移动的,因此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2.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数字⑥代表的风带所在半球和风向分别是(  )
A.北半球、东北风 B.北半球、西南风
C.南半球、西北风 D.南半球、西南风
(2)每年的春分日到夏至日期间,南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移动的方向是(  )
A.都向南移
B.北半球的向南移,南半球的向北移
C.都向北移
D.南半球的向南移,北半球的向北移
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的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之事。周瑜正调兵遣将,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
问题1 (综合思维)隆冬季节,周瑜火烧曹军为何会欠东风?
问题2 (地理实践力)从气压形式分析诸葛亮为何能借到东风。
1.大气活动中心
(1)成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增温和降温的速度快于海洋,引起海陆气压中心的变化。
①冬季大陆降温较快,气温比海洋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中心;海洋气温相对较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中心。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
②夏季大陆增温较快,气温比海洋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中心;海洋气温相对较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中心。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
(2)分布:不同季节,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北半球形成不同的高压或低压中心。
①北半球7月的气压中心
②北半球1月的气压中心
2.季风环流的形成与特点
(1)冬、夏季风的形成
(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欧亚大陆内部)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凉爽干燥 高温高湿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部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 雨热同期
不利 旱涝、寒潮等灾害 旱涝灾害
[特别提醒] ①南亚:北半球夏季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②澳大利亚北部:南半球夏季时,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进入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
3.下图为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①③为大陆上的气压中心,②④为海洋上的气压中心。读图,完成(1)~(3)题。
(1)若图中①为高压中心,则(  )
A.①为夏威夷高压
B.②为阿留申低压
C.③为亚速尔高压
D.④为亚洲高压
(2)据图分析这种气压中心分布的形成原因是(  )
①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②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③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④季风气候形成这种气压分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①为高压中心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盛行西北风
B.印度半岛盛行西南风
C.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
D.北京炎热多雨
1.高空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2.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3.1月,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高气压所切断;7月,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低气压所切断。 4.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的纬向分布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5.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因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因素。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题组1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右图为中纬度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其中a、b、c表示不同数值的等压线,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完成1~3题。
1.沿图中虚线方向,气压的分布状况为(  )
A       B
C       D
2.该区域位于(  )
A.北半球高空 B.北半球近地面
C.南半球高空 D.南半球近地面
3.若图示等压线分布状况的南北半球位置发生变化但纬度位置等其他因素不变,则变化后(  )
A.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 B.地转偏向力消失
C.风力大小几乎不变 D.风向保持不变
题组2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读北半球中高纬环流示意图,回答4~5题。
4.下列有关图中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位于30°N附近 B.乙地位于30°N附近
C.①地是冷性气候 D.②地盛行西风
5.下列四幅图,表示②箭头风向的是(  )
A    B   C   D
题组3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有关上图所示月份和A气压中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7月,亚洲低压 B.1月,亚洲高压
C.7月,亚洲高压 D.1月,亚洲低压
7.下列因素中,①②两处盛行风相同的一项是(  )
A.成因相同 B.风向相同
C.性质相同 D.势力相同
[教材活动点拨]
教材P60活动
1.略。
2.(1)②处。 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绘图略(由气压数值可知,该地为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为东北风)。
(2)右图比例尺大,气压梯度力大,风力比左图大。右图中,C处等压线比D处密集,故C处风力最大。绘图略。
教材P61活动
1.
赤道地区气流上升,极地地区气流下沉,形成单圈环流。
2.不能维持。因为地球表面是不均匀的,而且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教材P62~63活动
1.
(1)高、低气压带南北相间分布。
(2)以赤道低气压带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
(3)气压带主要分布在0°、30°、60°、90°纬线附近。
(4)同一半球,低纬信风带的风向与中纬西风带的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的风向相同。
2.(1)自左而右、自上而下依次为:极地高、极地东、副极地低、盛行西、副热带高,高、东北、低、西南、高,下沉、上升、下沉,高纬、中纬。
(2)略。
教材P66~67活动
1.
2.(1)1月,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高气压所切断,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且分布纬度较低;南半球分布纬度高且基本上呈带状分布。7月,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低气压所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且分布纬度较高;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基本上沿南回归线附近分布。
(2)亚洲1月盛行东北风和西北风,7月盛行东南风和西南风。
类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时间 1月 7月 1月 7月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性质 寒冷、干燥 炎热、多雨 凉爽、干燥 炎热、湿润
理由 来自高纬内陆 来自低纬海洋 来自高纬内陆 来自低纬海洋
(3)冬季,亚洲大陆为高气压,太平洋上为低气压;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太平洋上为高气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因素。在亚洲东部,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之间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季和夏季海陆气压分布的季节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环流。
3.(1)准确。对影响大气环流的形成因素进行简化,先认识它的理想模式,然后再逐步增加影响因素,一步一步地接近实际情况。
(2)季风气候。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自南向北因热量差异依次形成了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3)略。
1 / 19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1.结合等压线图,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对风向和风速的影响,解释风的形成。能够绘制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识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2.结合示意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一、大气的水平运动
1.气压梯度:指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作用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3)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大小与距离地面高度成反比,高空可忽略不计。
3.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图示 受力状况 风向
理想风向 只受F(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高空风向 受F和P(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向 受F、P和f(摩擦力)共同影响 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特别提醒] 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越大;反之,夹角越小。
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大气环流
(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某一地区输送到其他地区,调节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分布,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2.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1)形成原因: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2)三圈环流:①为低纬环流,②为中纬环流,③为高纬环流。
(3)气压带的形成与分布
①赤道地区:接受太阳光热最多,空气上升,气压降低,形成A赤道低气压带。
②30°N附近: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西风,并不断堆积下沉,气压升高,形成C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北极地区:接受太阳光热最少,空气下沉,形成G极地高气压带。
④60°N附近: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盛行西风与来自极地高气压带的极地东风在此相遇,暖空气爬升,致使60°N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E副极地低气压带。
(4)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①形成:在近地面,由于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空气由高压区向低压区运动,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风带。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度、中纬度和高纬度三个环流圈。这样,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
 为什么纬度60°附近容易形成降水?该处降水与赤道地区降水的成因是否相同?
[提示] 纬度60°附近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在被冷气流抬升过程中温度下降而形成降水,属于锋面雨;赤道地区是因为空气膨胀上升过程中气温下降形成降水,属于对流雨。
[特别提醒] (1)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且气压带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
(2)同一半球,信风带与盛行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每年都在有规律地南北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分布
①北半球
时间 原因 影响
陆地 海洋
7月 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 亚洲低压 高压中心
1月 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 亚洲高压 低压中心
②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2)对气候的影响: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
3.季风环流
(1)季风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  )
(2)北半球夏季,亚洲大陆形成势力强盛的热低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 (  )
(3)亚洲南部的季风环流在世界上最为典型。 (  )
(4)南亚夏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
[提示] (1)√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在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所以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所以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南。
(2)× 北半球夏季,亚洲大陆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势力强盛的热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
(3)× 亚洲东部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和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显著,因此形成的季风环流最典型。
(4)× 北半球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南亚夏季的西南季风。
大气的水平运动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二月:早春,农历二月。
[简析]这首诗让人感受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问题1 (综合思维)“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的风的风向是由什么决定的?
[提示] 风向与风在形成过程中的受力有关。
问题2 (地理实践力)同等条件下,风“过江”与“入竹”时,哪个风力较大?为什么?
[提示] 风“过江”时的风力比“入竹”时的风力大。因为在江面上的摩擦力相对较小。
1.形成风的三种力
风(即大气的水平运动)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用力 概念 大小 对风速、风向的影响
水平气压梯度力 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由气压梯度决定(比较等压线疏密) 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既影响风向(风向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又影响风速(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地转偏向力 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 随风速增大而增大,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只影响风向(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不影响风速(风力)
摩擦力 地面与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阻力 与下垫面状况有关 既影响风速(降低风速),又影响风向。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反之,风速越大。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越大;反之,夹角越小
2.不同的受力状况下形成的风
风的类型 作用力 受力及风向(北半球)
名称 方向 受力作用分析 风向
理想状态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受一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高空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受两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当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平衡(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力为零)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地转偏向力 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受三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合力同水平气压梯度力平衡(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力为零)时,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地转偏向力 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摩擦力 与风向相反
3.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断
(1)风向判断的“三步曲”(以北半球为例)
第一步:定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作过该点的切线,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转。
第三步:定最终风向。
①近地面:在三力作用下,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30°~45°)。
②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按以上步骤绘出的风向(绘成实线箭头)如下:
(2)用“左右手法则”判断风向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可用“左右手法则”,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具体方法是:“伸出右(左)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气流偏转方向”。高空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一锐角。如图(单位:hPa)所示。
4.风力大小的比较
(1)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如图1中风力A(2)在不同图幅上
①比例尺相同:气压差大,风力大。(如图2中风力A>B)
②气压差相同:比例尺大,风力大。(如图3中风力A>B)
(3)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的情况下,摩擦力越小,风力就越大;反之,风力就越小。如海面上的风力大于沿海陆地,内陆荒漠地区的风力大于绿洲。
1.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回答(1)~(2)题。
(1)图中四个箭头,正确表示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C (2)C [第(1)题,该图是北半球等压线分布图,风由高压吹向低压,且与等压线斜交,根据图中风向情况,由高压吹向低压的只有箭头③。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箭头③附近的等压线最密集,单位距离内气压差最大,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故其风力最大。]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移动
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域后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后来,东南风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
问题1 (区域认知)麦哲伦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海峡时是顺风航行还是逆风航行?原因是什么?
[提示] 逆风航行,该处地处西风带,盛行西风。
问题2 (区域认知)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S附近海域时十分艰难?
[提示] 当时帆船动力为风力,在30°S附近海域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气流下沉,平静无风,不利于帆船航行。
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
(1)热力型成因: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①赤道低气压带: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②极地高气压带: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2)动力型成因: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气流上升,则气压低;气流下沉,则气压高。
①副热带高气压带:高空气流堆积下沉而成。
②副极地低气压带:近地面暖空气被迫爬升(抬升)而成。
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如图)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附近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
5.图形法记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如图所示,四个手指与手掌弯曲成90°角,它们之间接触带的凹陷处和凸起处分别代表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其中中指和无名指的凸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它们之间的凹陷处代表赤道低气压带;食指和小拇指的凸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食指与中指之间以及小拇指与无名指之间的凹陷处分别代表不同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
局部图中如何根据气压带、风带移动判断季节
气压带和风带局部分布图中,要正确判断南北半球、移动方向、气压带和风带名称,关键抓住两点:①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位置可作为判断气压带和风带名称、移动方向的依据;②依据风向的偏转方向,可以判断南北半球。如下图所示。
第一步:判断气压带。根据图示所标示纬度可知,该气压带位于30°纬线附近,因此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第二步:判断南北半球。风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根据图示甲风带或乙风带的风向可知,风向向左发生偏转,因此为南半球。
第三步:判断气压带移动方向。根据图示可知,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南纬30°以北,说明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
第四步:气压带、风带是随太阳直射点而移动的,因此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2.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数字⑥代表的风带所在半球和风向分别是(  )
A.北半球、东北风 B.北半球、西南风
C.南半球、西北风 D.南半球、西南风
(2)每年的春分日到夏至日期间,南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移动的方向是(  )
A.都向南移
B.北半球的向南移,南半球的向北移
C.都向北移
D.南半球的向南移,北半球的向北移
(1)B (2)C [第(1)题,根据⑥所在的位置,可知⑥是中纬西风带,风向向右偏转,因此在北半球,风向为西南风。第(2)题,春分日到夏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北半球气压带、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均向北移动。]
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的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之事。周瑜正调兵遣将,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
问题1 (综合思维)隆冬季节,周瑜火烧曹军为何会欠东风?
[提示] 长江流域冬季盛行西北季风。
问题2 (地理实践力)从气压形式分析诸葛亮为何能借到东风。
[提示] 赤壁东部为高压,西部为低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东南风。
1.大气活动中心
(1)成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增温和降温的速度快于海洋,引起海陆气压中心的变化。
①冬季大陆降温较快,气温比海洋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中心;海洋气温相对较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中心。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
②夏季大陆增温较快,气温比海洋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中心;海洋气温相对较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中心。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
(2)分布:不同季节,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北半球形成不同的高压或低压中心。
①北半球7月的气压中心
②北半球1月的气压中心
2.季风环流的形成与特点
(1)冬、夏季风的形成
(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欧亚大陆内部)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凉爽干燥 高温高湿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部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 雨热同期
不利 旱涝、寒潮等灾害 旱涝灾害
[特别提醒] ①南亚:北半球夏季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②澳大利亚北部:南半球夏季时,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进入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
3.下图为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①③为大陆上的气压中心,②④为海洋上的气压中心。读图,完成(1)~(3)题。
(1)若图中①为高压中心,则(  )
A.①为夏威夷高压
B.②为阿留申低压
C.③为亚速尔高压
D.④为亚洲高压
(2)据图分析这种气压中心分布的形成原因是(  )
①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②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③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④季风气候形成这种气压分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①为高压中心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盛行西北风
B.印度半岛盛行西南风
C.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
D.北京炎热多雨
(1)B (2)C (3)A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①③分别位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上,②④分别位于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上。若①为高压中心,则①为亚洲高压,②为阿留申低压,④为冰岛低压,亚速尔高压为夏季北大西洋上的气压活动中心。第(2)题,由于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割成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第(3)题,当①为高压中心时,正值北半球冬季,我国广大地区盛行西北风;印度半岛盛行东北风;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的北京此时寒冷干燥。]
1.高空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2.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3.1月,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高气压所切断;7月,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低气压所切断。 4.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的纬向分布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5.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因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因素。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题组1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右图为中纬度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其中a、b、c表示不同数值的等压线,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完成1~3题。
1.沿图中虚线方向,气压的分布状况为(  )
A       B
C       D
2.该区域位于(  )
A.北半球高空 B.北半球近地面
C.南半球高空 D.南半球近地面
3.若图示等压线分布状况的南北半球位置发生变化但纬度位置等其他因素不变,则变化后(  )
A.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 B.地转偏向力消失
C.风力大小几乎不变 D.风向保持不变
1.A 2.B 3.C [第1题,由图中箭头可判断出,气压外高里低,沿虚线的气压分布是由甲到乙逐渐下降。第2题,由图中的风向可知,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为近地面的风;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地转偏向力可知,风向右偏,为北半球,故为北半球的近地面。第3题,如果只是南北半球的位置发生变化,等压线的疏密不变,水平气压梯度力基本不变,风力大小不变;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不同,风向发生改变。]
题组2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读北半球中高纬环流示意图,回答4~5题。
4.下列有关图中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位于30°N附近 B.乙地位于30°N附近
C.①地是冷性气候 D.②地盛行西风
5.下列四幅图,表示②箭头风向的是(  )
A    B   C   D
4.A 5.C [第4题,图中北纬60°处形成极锋,可判断②地是冷性气流,应来自乙地(极地),①地是暖性气流,应来自甲地(30°N附近);②地是位于极地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的极地东风带,故A正确。第5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②地位于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吹东北风,故C正确。]
题组3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读图,回答6~7题。
6.下列有关上图所示月份和A气压中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7月,亚洲低压 B.1月,亚洲高压
C.7月,亚洲高压 D.1月,亚洲低压
7.下列因素中,①②两处盛行风相同的一项是(  )
A.成因相同 B.风向相同
C.性质相同 D.势力相同
6.A 7.C [第6题,此时东亚盛行东南风,南亚盛行西南风,欧亚大陆上应为低压控制,由此可判定图示月份为7月,A气压中心为亚洲低压。第7题,①处是东南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②处是西南季风,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偏转形成的。两者性质相同,都是炎热、湿润,但势力不相同。]
[教材活动点拨]
教材P60活动
1.略。
2.(1)②处。 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绘图略(由气压数值可知,该地为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为东北风)。
(2)右图比例尺大,气压梯度力大,风力比左图大。右图中,C处等压线比D处密集,故C处风力最大。绘图略。
教材P61活动
1.
赤道地区气流上升,极地地区气流下沉,形成单圈环流。
2.不能维持。因为地球表面是不均匀的,而且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教材P62~63活动
1.
(1)高、低气压带南北相间分布。
(2)以赤道低气压带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
(3)气压带主要分布在0°、30°、60°、90°纬线附近。
(4)同一半球,低纬信风带的风向与中纬西风带的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的风向相同。
2.(1)自左而右、自上而下依次为:极地高、极地东、副极地低、盛行西、副热带高,高、东北、低、西南、高,下沉、上升、下沉,高纬、中纬。
(2)略。
教材P66~67活动
1.
2.(1)1月,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高气压所切断,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且分布纬度较低;南半球分布纬度高且基本上呈带状分布。7月,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低气压所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且分布纬度较高;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基本上沿南回归线附近分布。
(2)亚洲1月盛行东北风和西北风,7月盛行东南风和西南风。
类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时间 1月 7月 1月 7月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性质 寒冷、干燥 炎热、多雨 凉爽、干燥 炎热、湿润
理由 来自高纬内陆 来自低纬海洋 来自高纬内陆 来自低纬海洋
(3)冬季,亚洲大陆为高气压,太平洋上为低气压;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太平洋上为高气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因素。在亚洲东部,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之间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季和夏季海陆气压分布的季节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环流。
3.(1)准确。对影响大气环流的形成因素进行简化,先认识它的理想模式,然后再逐步增加影响因素,一步一步地接近实际情况。
(2)季风气候。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自南向北因热量差异依次形成了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3)略。
课时分层作业(九)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下图示意亚洲东部某区域两个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单位:hPa)。据此完成1~2题。
1.丁地14时、20时的风向分别最可能是(  )
A.北风、西北风 B.东北风、北风
C.南风、东南风 D.东南风、南风
2.20时,与M地相比,丙地风力大小及主要原因是 (  )
A.大,丙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B.大,丙地地面摩擦力小
C.小,丙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D.小,丙地地面摩擦力大
1.B 2.D [第1题,结合等压线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先画出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根据北半球向右偏转30°~45°,可知丁地14时、20时的风向分别为东北风和北风,B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20时M地和丙地等压线疏密程度相差不大,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接近。M地地处沿海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面摩擦力小,风力大;丙地地处内陆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面摩擦力大,风力小,A、B、C错误,D正确。]
读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字母E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4.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处风带风向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 B.②
C.③ D.④
3.B 4.A [第3题,读图可知,E所表示的气压带位于30°N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B正确;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副极地低气压带位于60°N附近,极地高气压带位于极地附近。第4题,据图可知,D位于40°N~60°N之间,为盛行西风带;该图中心点为北极点,故该图表示北半球,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的风向为西南风。]
下图为世界季风明显地区地理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
5.1月,图中A地盛行(  )
A.东南季风 B.西北季风
C.东北季风 D.西南季风
6.下列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
B.冬季风的形成主要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
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发生洪涝灾害
D.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
5.B 6.A [第5题,A地位于亚洲东部,1月欧亚大陆受亚洲高压控制,故A地盛行西北季风,B正确。第6题,B地位于南亚,南亚距离冬季风源地远,加上北部高大山脉的阻挡,冬季风势力较弱,而夏季南亚距离夏季风源地近,夏季风的势力较强,A正确。B地冬季风的形成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B错误。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发生干旱灾害,C错误。影响南亚的夏季风源于印度洋,炎热湿润,D错误。]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是指东亚季风区的陆表温度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海表温度之差,指数大的年份夏季风偏强,反之夏季风偏弱。下图示意东亚季风区1960~2000年夏季海陆热力差指数。据此完成7~8题。
7.图示时期该区域(  )
A.海洋与陆地比热容年际变化显著
B.夏季海陆热力性质年际变化较大
C.陆表温度与海表温度之差的年际变化小
D.陆表温度与海表温度之差存在年际变化
8.图示期间,我国(  )
A.季风区范围扩大
B.受夏季风影响大
C.1961年华北地区降水偏多
D.1980年江淮地区降水偏少
7.D 8.C [第7题,由图可知,1960—2000年,东亚季风区的陆表温度与海表温度之差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D正确,C错误。海洋与陆地的比热容和海陆热力性质基本稳定,A、B错误。第8题,根据海陆热力差指数与夏季风势力强弱之间的关系推断,1960—2000年,有些年份夏季风强,有些年份夏季风弱,但我国季风区的范围是固定的,不可能扩大或缩小,A、B错误;由图可知,1961年夏季风势力较强,说明夏季风推动的雨带很快就到达华北和东北地区,且控制时间延长,降水增多,C正确;1980年夏季风势力较弱,说明夏季风长期徘徊于江淮地区,带来丰沛降水,D错误。]
下图为非洲西部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图示时间最接近(  )
A.冬至日 B.春分日
C.夏至日 D.秋分日
10.此时(  )
A.甲地盛行东北风
B.乙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丙地盛行东南风
D.丁地受盛行西风带控制
9.C 10.A [第9题,结合图中的南、北回归线和水平气流可判断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风,说明气压带、风带向北移,时间为北半球夏季,最接近夏至日,C正确。第10题,结合图中的南、北回归线和水平气流可判断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风,甲为东北风,丙为西南风,丁为东南风,A正确,C、D错误。结合图例可看出,乙地盛行上升气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B错误。]
(易错题)下图为世界某区域范围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当④地附近盛行图示风向时(  )
A.①地高温多雨,进入雨季
B.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
C.亚洲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
D.②地须注意防寒保暖
12.①③两地附近是世界典型季风区,该地区(  )
A.夏季东南季风性质暖热、湿润
B.冬季风形成主要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
D.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
11.A 12.D [本题组易错是由于不掌握季风环流的相关知识。第11题,当④地附近盛行东南风时,北半球为夏季,①地位于南亚,夏季为雨季,高温多雨,A正确;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是1月,B错误;亚洲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是1月,C错误;②地位于我国,注意防寒保暖是冬季,D错误。第12题,读图可知,①③两地属于世界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吹东北风,暖热、干燥,故A错误;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夏季风主要是由于气压带和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成,冬季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故B错误;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干旱灾害,故C错误;热带季风气候区纬度较低,受冬季风影响较小,所以,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故D正确。]
13.(15分)读全球某月等压线(单位:hPa)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北半球的气压形势判断图示季节,并说明理由。(3分)
(2)某季节东北风与西南风相会于甲地,该季节为________,试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角度分析其形成过程。(3分)
(3)乙气压中心为________,分析该气压中心的成因及对大气环流的影响。(5分)
(4)指出丙气压中心强弱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4分)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北半球陆地出现高气压中心,海洋出现低气压中心,说明北半球陆地气温低于同纬度海洋气温,为北半球冬季。第(2)题,甲位于赤道以北的非洲几内亚湾沿岸地区。北半球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为西南风,从而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在此会合。第(3)题,乙气压中心为亚洲高压,其形成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亚洲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了亚洲东部的西北季风。第(4)题,丙气压中心为阿留申低压,气压越低,低气压中心越强。夏季,海洋为冷源,气压升高,低气压减弱;冬季,海洋为热源,气压降低,低气压增强。
[答案] (1)北半球冬季。理由:北半球陆地出现高气压中心,海洋出现低气压中心,说明北半球陆地气温低于同纬度海洋气温,为北半球冬季。
(2)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为西南风,从而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在此会合。
(3)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成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时,欧亚大陆降温幅度大,使欧亚大陆出现冷高压。
影响:亚洲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在亚洲东部形成冬季风。
(4)冬季强,夏季弱。原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海洋温度相对较高,上升气流增强,使气压降低,低气压增强;夏季海洋温度相对较低,下沉气流增强,使气压升高,低气压减弱。
1 /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