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3 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讲义--高中湘教版地理选必1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3 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讲义--高中湘教版地理选必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1:17:57

文档简介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2.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
3.能结合具体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一、自然环境的组成
1.物质组成:______、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2.主要环境能量:________和太阳能。
3.组成要素:地形、气候、水文、____和土壤等。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1)整体性的含义:指________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2)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________和相互渗透。
(3)表现: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形象地比喻为“______________”。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1)表现: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______效应。
(2)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______和功能的协调性。
[特别提醒] 植物光合作用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这是整个自然环境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不断发生变化,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____。
三、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2.人类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对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阳光不属于自然地理要素。 (  )
(2)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  )
(3)生产功能是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独立完成的。 (  )
(4)在河流中上游砍伐森林不会对下游地区产生影响。 (  )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大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增多,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森林只零星地分布在偏僻的山区(下图所示)。
秦汉以前的黄土高原  近代的黄土高原
问题1 (综合思维)材料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哪一自然地理要素发生了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2 (综合思维)上述要素的变化给黄土高原地区带来什么影响?
问题3 (综合思维)上述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哪一特征?
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案例: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案例:自然地理系统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产生了生产有机物的功能。
生产有机物的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自然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案例:破坏森林与绿化造林会形成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1.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艾比湖位于准噶尔盆地,是新疆最大的咸水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湖面面积1 200 平方千米,如今萎缩至500平方千米左右。下图为艾比湖面积变化图。
问题1 (人地协调观)试分析导致艾比湖面积大幅度缩小的人为原因。
问题2 (综合思维)若博尔塔拉河入湖口能形成湖口三角洲,推测湖口三角洲的位置变化特点。
问题3 (综合思维)艾比湖面积缩小,会给当地自然地理要素带来哪些影响?
1.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分析思路
(1)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分析区域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哪一自然地理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发生的变化特点,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特点。以植被破坏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为例,分析如下: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首先明确该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分析如下:
2.合理利用资源
(1)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资源利用减量化。
(2)开展综合利用,做到废弃物排放减量化。
(3)寻找替代产品,尤其是稀缺资源的替代产品。
(4)对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好预案,积极防范问题的发生。
(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2.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表示(  )
A.土地盐碱化  
B.下游河流水位上升
C.下游河流流量减少 
D.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2)导致该区域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有(  )
①燃料短缺 ②砍伐森林 ③不合理灌溉
④盲目扩大耕地 ⑤风沙侵袭 ⑥人口问题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③⑤⑥
1.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2.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 3.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4.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不断发生变化,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 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题组1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读图,完成1~2题。
1.引起图中自然环境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2.图示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
A.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B.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C.自然环境的稳定性 D.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题组2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3~4题。
3.该地因菊花经济致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4.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地理要素。据此完成5~6题。
5.读图,判断Ⅰ、Ⅱ、Ⅲ、Ⅳ分别是(  )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6.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造成的负面影响有(  )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土壤盐碱化加剧 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渔业产量下降 ⑤三角洲面积扩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④
[教材活动点拨]
教材P113活动
1.大气环流、地形。
2.苏门答腊岛西海岸极其狭窄,热带雨林景观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西部山区。山区土壤较为贫瘠,加上人类的砍伐,雨林景观破坏严重。东部山坡至沿海平原,由于发展农业生产,雨林景观分布有限。岛的南北两端降水较少,热带雨林分布也较少。
3.苏门答腊岛虽然海岸线很长,但缺乏天然良港。原因是经常遭受“印度洋拍岸浪”的袭击,可以把渔船举至浪巅,然后翻转倒下。“印度洋拍岸浪”现象的存在,致使苏门答腊岛几乎无天然良港。
教材P114~115活动
1.(1)大量湿地被排干后变成耕地,湿地减少。人们修筑房屋、道路、沟渠等活动也会造成湿地减少。湿地减少会导致蒸发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变干,进一步造成湿地减少。
(2)因为随着移民的到来,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增强等,已经导致了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3)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具有差异,会形成不同特征的自然地理系统结构,拥有不同的功能。人工训练时的环境和野外环境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造成美洲鹤对环境的不适应,实验很难成功。
2.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导致气候干旱;地表水缺乏,河流欠发育,多内流河、湖;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戈壁、沙漠广布;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3.略。
2 / 9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2.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
3.能结合具体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一、自然环境的组成
1.物质组成: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2.主要环境能量:地球内能和太阳能。
3.组成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1)整体性的含义:指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2)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3)表现: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形象地比喻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1)表现: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2)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特别提醒] 植物光合作用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这是整个自然环境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不断发生变化,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
三、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1.整体性的意义
2.人类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对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
[提示] 使当地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减少,土壤肥力增加,空气湿度增大,温差减小等。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阳光不属于自然地理要素。 (  )
(2)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  )
(3)生产功能是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独立完成的。 (  )
(4)在河流中上游砍伐森林不会对下游地区产生影响。 (  )
[提示] (1)× 阳光是太阳辐射的重要表现形式,不断地为地球提供能量,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形象地比喻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3)× 生产功能是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4)× 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大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增多,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森林只零星地分布在偏僻的山区(下图所示)。
秦汉以前的黄土高原  近代的黄土高原
问题1 (综合思维)材料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哪一自然地理要素发生了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植被要素发生了变化。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砍伐森林等破坏林草植被。
问题2 (综合思维)上述要素的变化给黄土高原地区带来什么影响?
[提示] 
影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问题3 (综合思维)上述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哪一特征?
[提示] 体现了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案例: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案例:自然地理系统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产生了生产有机物的功能。
生产有机物的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自然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案例:破坏森林与绿化造林会形成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1.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1)A (2)D [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第(2)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艾比湖位于准噶尔盆地,是新疆最大的咸水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湖面面积1 200 平方千米,如今萎缩至500平方千米左右。下图为艾比湖面积变化图。
问题1 (人地协调观)试分析导致艾比湖面积大幅度缩小的人为原因。
[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区域人口大量增加,加上耕地面积扩大,人们大量引用河水,导致注入湖泊的水量锐减,因此湖泊的面积缩小。
问题2 (综合思维)若博尔塔拉河入湖口能形成湖口三角洲,推测湖口三角洲的位置变化特点。
[提示] 湖口三角洲的位置会不断向湖盆中部移动。理由:由于湖泊面积缩小,博尔塔拉河入湖湖口位置会不断向湖盆中部延伸。
问题3 (综合思维)艾比湖面积缩小,会给当地自然地理要素带来哪些影响?
[提示] ①对气候的影响:湖泊面积缩小,调节局地小气候的作用减弱,气候更加干旱,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增大;②对植被的影响:由于湖泊面积缩小,湖区周围地下水位下降,植被大量死亡;③对土壤、地形的影响:由于该地区风力较大,植被大量死亡,地表受侵蚀破坏作用加强,土地荒漠化加剧。
1.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分析思路
(1)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分析区域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哪一自然地理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发生的变化特点,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特点。以植被破坏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为例,分析如下: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首先明确该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分析如下:
2.合理利用资源
(1)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资源利用减量化。
(2)开展综合利用,做到废弃物排放减量化。
(3)寻找替代产品,尤其是稀缺资源的替代产品。
(4)对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好预案,积极防范问题的发生。
(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2.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表示(  )
A.土地盐碱化  
B.下游河流水位上升
C.下游河流流量减少 
D.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2)导致该区域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有(  )
①燃料短缺 ②砍伐森林 ③不合理灌溉
④盲目扩大耕地 ⑤风沙侵袭 ⑥人口问题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③⑤⑥
(1)C (2)B [第(1)题,用水增加会导致河流中上游过度采水,从而使下游河流流量减少。第(2)题,注意题目中问的是“人类活动”。燃料短缺、风沙侵袭、人口问题均不属于人类活动,排除①⑤⑥。]
1.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2.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 3.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4.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不断发生变化,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 5.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题组1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读图,完成1~2题。
1.引起图中自然环境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2.图示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
A.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B.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C.自然环境的稳定性 D.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1.B 2.A [第1题,图中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如下:①阶段当地地形较为平坦,植被为森林;②阶段当地地壳隆起升高,背风坡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③阶段地壳继续抬升,背风坡出现荒漠。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地势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势变化的结果,故自然环境变化的根本因素是地壳运动。第2题,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也发生改变,说明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环境,即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题组2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3~4题。
3.该地因菊花经济致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4.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3.A 4.C [第3题,黄山市某地为了种植菊花,开垦坡地,使当地植被减少,从而造成水土流失,这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一个要素的变化而引起了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属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4题,坡地开垦不加以限制,使当地植被覆盖率下降,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雨季地表径流变大,旱季地表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地理要素。据此完成5~6题。
5.读图,判断Ⅰ、Ⅱ、Ⅲ、Ⅳ分别是(  )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6.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造成的负面影响有(  )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土壤盐碱化加剧 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渔业产量下降 ⑤三角洲面积扩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④
5.C 6.D [第5题,读图可知,修建水库,一方面使库区土壤水分增多,为植被生长提供更多水分,使植被覆盖率增加,蒸腾作用加强,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另一方面使水库水面增大,库区蒸发量增加,水库周围降水增多。所以Ⅰ表示土壤水增多、Ⅱ表示植被覆盖率增大、Ⅲ表示库区蒸发量增大、Ⅳ表示蒸腾加强,C正确。第6题,阿斯旺大坝的修建可以起到防洪的作用,减少洪涝灾害,③错误;大坝的建成会造成库区的泥沙淤积增加,其下游土地在减少被淹没的同时也减少了洪水期通过洪水挟带淤泥的可能性,降低了土地的肥力,①正确;通过洪水带到河口的泥沙量减少,使河口三角洲因海浪侵蚀而减小,海水的入侵使土地产生盐碱化,②正确,⑤错误;大坝修建会影响鱼类洄游产卵,使渔业产量下降,④正确。故选D。]
[教材活动点拨]
教材P113活动
1.大气环流、地形。
2.苏门答腊岛西海岸极其狭窄,热带雨林景观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西部山区。山区土壤较为贫瘠,加上人类的砍伐,雨林景观破坏严重。东部山坡至沿海平原,由于发展农业生产,雨林景观分布有限。岛的南北两端降水较少,热带雨林分布也较少。
3.苏门答腊岛虽然海岸线很长,但缺乏天然良港。原因是经常遭受“印度洋拍岸浪”的袭击,可以把渔船举至浪巅,然后翻转倒下。“印度洋拍岸浪”现象的存在,致使苏门答腊岛几乎无天然良港。
教材P114~115活动
1.(1)大量湿地被排干后变成耕地,湿地减少。人们修筑房屋、道路、沟渠等活动也会造成湿地减少。湿地减少会导致蒸发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变干,进一步造成湿地减少。
(2)因为随着移民的到来,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增强等,已经导致了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3)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具有差异,会形成不同特征的自然地理系统结构,拥有不同的功能。人工训练时的环境和野外环境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造成美洲鹤对环境的不适应,实验很难成功。
2.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导致气候干旱;地表水缺乏,河流欠发育,多内流河、湖;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戈壁、沙漠广布;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3.略。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读我国某地形区自然环境特征联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地形区是指(  )
A.江南丘陵 B.云贵高原
C.四川盆地 D.珠江三角洲
2.下列有关该地形区地理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流水侵蚀强,多峡谷
B.光照资源不足
C.是我国能源调出地之一
D.土壤矿物养分流失严重,较贫瘠
1.C 2.D [第1题,通过示意图可知,该地有地形封闭和云雾天气多的特点,江南丘陵、云贵高原、珠江三角洲可以排除,只有四川盆地符合地形封闭且云雾天气多的特点。故选C。第2题,四川盆地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对地表的侵蚀作用较强,峡谷较多,A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因为四川盆地地形封闭,水汽不易散失,因此云雾多,从而导致光照不足,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四川盆地水能、天然气等资源丰富,是我国能源调出地之一,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四川盆地紫色土富含钙质(碳酸钙)和磷、钾等营养元素,土壤肥沃,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荒漠化治理是关乎国土生态安全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片圈面”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是从片→圈→面,依次种植农田防护林网→大型基干防风防沙林带→封沙育林育草带,构成带、片、网,防、经、用和乔、灌、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如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片圈面”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片圈面”防护林体系荒漠化治理模式效果显著,主要原因是(  )
A.土地产出率较高,经济效益较好
B.立体种养结合,水资源消耗量少
C.“片圈面”划分明确,防护林种类多
D.植被覆盖率高,防风固沙效果好
4.构成“片圈面”防护林体系的植被都具有的特征是(  )
A.根系发达 B.耐旱
C.枝叶茂盛 D.速生
5.“片圈面”综合防护林体系发挥的效益主要有(  )
①社会效益 ②经济效益 ③生态效益 ④品牌效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D 4.B 5.B [第3题,土地产出率较高,经济效益较好,不是该模式治理荒漠化效果显著的原因,A错误;该治理模式未采用立体种养结合的模式,B错误;防护林种类多并不能体现该模式的治理效果,C错误;图示“片圈面”种植了大量的防护林,植被覆盖率提高,防风固沙效果好,治理效果显著,D正确。第4题,我国西北荒漠化严重的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构成防护林体系的植被都具有耐旱的特征,B正确;为了减少蒸腾,往往枝叶稀疏,C错误;育草带植被根系不发达,A错误;只有薪炭林和用材林具有速生的特点,D错误。第5题,“片圈面”综合防护林体系通过种植不同种类的防护林,使荒漠化治理模式效果显著,还可以收获农产品,因此可同时发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②③正确。故选B。]
动物对地理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发挥着平衡功能。据此回答6~7题。
6.把非洲热带草原上的狮子、猎豹等大量捕杀,若干年后最可能出现的景象是(  )
A.大群的羚羊、斑马生活在安宁的草原上
B.草原依然如故,没有变化
C.初期食草动物大增,后又数量锐减
D.草原退化、沙化
7.美国黄石公园的工作人员发现公园里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原因是鹿的数量增长过快,那么他们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允许猎杀鹿,获取更多收入
B.将鹿驱赶到黄石公园以外
C.从非洲进口食肉动物狮子、猎豹
D.从加拿大引进灰狼
6.C 7.D [第6题,狮子、猎豹等被大量捕杀后,虽然短时间内会使食草动物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但后期食草动物又会因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而减少。第7题,A、B两项是“短期”行为,C项热带草原的食肉动物难以适应美国黄石公园的环境。]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频繁的“黑风暴”,刮起了3亿吨尘土。据此完成8~10题。
8.形成“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
A.植被遭到破坏 B.地下水水位下降
C.降水异常减少 D.温室效应加剧
9.“黑风暴”现象反映了自然环境具有(  )
A.地域性 B.整体性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
10.“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  )
A.少耕免耕,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B.深翻扩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
C.施用绿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D.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8.A 9.B 10.D [第8题,“黑风暴”现象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破坏了地表植被,从而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地表沙土在风力的吹拂作用下而形成的。第9题,“黑风暴”现象的出现,说明自然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受到了影响,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受到影响,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10题,美国的“黑风暴”现象启示我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保护好自然植被,对于过去存在的滥垦、滥耕现象要及时地退耕还林还牧,并且根据地域情况不断优化生产结构。]
(2024·广西卷)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匮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藓和地衣组成。近30年来,某种具有固氮功能的阔叶乔木侵入该地并逐渐占据优势,影响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该种乔木生长区域在空间上重新分布,被称为“树岛”。据此完成11~13题。
11.推测该种乔木能侵入洼地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
A.降水增加,土壤变湿
B.地势变低,地表积水增多
C.气候变暖,土壤变干
D.植被覆盖增加,蒸发减弱
12.研究发现树岛内苔藓与地衣逐渐消亡,是因为树岛内(  )
A.地表光照减弱 B.地表温度升高
C.表层土变湿润 D.土壤氮素减少
13.近30年,随着树岛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该洼地植被(  )
A.产生的凋落物减少 B.积累的有机物增多
C.演替过程发生中断 D.与地带性植被一致
11.C 12.A 13.B [第11题,具体思路如下:
第12题,具体思路如下:
第13题,具体思路如下:
14.(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活动可以影响自然环境,使之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位于日本九州中部低山区的著名旅游景点——阿苏草原,是一片依靠人工维持的半自然草原(面积约230 km2),当地农民有定期对草原进行烧荒的传统,烧荒之后,新草破土而出,造就阿苏草原漫山遍野青翠欲滴的景观,吸引众多游客来此策马扬鞭。千百年来,该区域形成了以畜牧业和旅游业为主的特色草地系统。下图为阿苏草原位置示意图及景观图。
(1)指出在无人工干预的自然状态下,阿苏草原地区的植被类型可能的演变方向,并说明理由。(6分)
(2)说出当地农民烧荒的时间并分析原因。(6分)
(3)简析烧荒对阿苏草原的意义。(6分)
[解析] 第(1)题,自然植被的演变要结合所处的地理位置,推断所处的原生态自然植被类型。第(2)题,烧荒时间的选择要考虑天气状况,要求天气晴朗,另外草类植物要干燥易燃,且对草原生态破坏小等。早春时期,雨季未到,天气晴朗,易于烧荒;同时此时草类尚未返青,烧荒不会影响随后的草类生长。第(3)题,草场是半人工干预的植被,烧荒可以强化此种干预,并且可以增加草场肥力和减少病虫害。
[答案] (1)演变方向:由草原向森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灌丛)演变。 理由:该区域降水较多(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适合森林(灌丛)的生长;在此环境中森林(灌丛)物种比草原物种竞争力更强。
(2)时间:冬末春初(早春)。原因:此时天气逐渐转暖,草原干枯,便于燃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危害较小(或草未发芽,不会危害嫩草的生长)等。
(3)防止草原向森林演化(或保持草原生态稳定),维持畜牧业及旅游业发展;增加草木灰(为刚发芽的嫩草提供肥料);减少病虫害(促进草的生长);增加光照(利于新草发芽)。
1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