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1.通过图表,描述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2.结合图表和实例,分析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
3.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一、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表现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______无处不在。不同的________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地域分异的表现
(1)地域分异: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为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列________,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然条件的差异。
(2)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出一定的______和普遍性。
2.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1)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并随着纬度而变化。
(2)成因: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______逐渐减少。
(3)基础因素:热量。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为什么在低、高纬度表现显著?
3.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1)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的差异多沿____方向变化。
(2)成因:在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往往从沿海到内陆逐渐____。
(3)基础因素:水分。
为什么中纬度地区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最突出?
4.垂直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逐渐降低,降水发生变化,即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2)分布特点:从山麓到山顶,由下而上出现随等高线延伸的不同带状自然环境。
(3)垂直自然带的划分,通常以____或土壤为主导标志。
[特别提醒] 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山顶与山麓之间)。
5.地方性分异规律
(1)规律:
①有序性:在________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沿着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
②重复性:有相同________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
(2)成因:
①地方地形、________、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
②岩性和土质的差别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
三、主要陆地自然带
1.划分依据:________的特征。
2.影响因素:热量和水分条件。
3.主要自然带的分布及特点
名称 分布地区 主要特点 典型类型
森林自然带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______最大的陆地自然带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泰加林)等种类
草原自然带 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以____植物为主 热带草原带和温带草原带
荒漠自然带 干旱地区 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很少 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
[特别提醒] 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尽管气候特征、成因差别较大,但其自然带相同,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四、自然环境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1.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和地方分异状况。
2.要求:因地制宜部署________,明确土地利用方式,确定农作物________。
3.目的: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以及生态环境的________,避免土地退化和环境恶化。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 )
(2)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形成只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是以热量为基础形成的,不受水分条件影响。 ( )
(3)森林带都分布在湿润地区,是生产量最大的陆地自然带。 ( )
(4)草原自然带只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 )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一带一路”赋予了丝绸之路全新的生命。北京某旅游公司全程策划了“重走丝绸之路”活动。该线路从山海关始发,经长城西出嘉峪关进入沙漠,沿“丝绸之路”进入欧洲最终抵达罗马,全程两万多千米。
问题1 (区域认知)参与者自西向东依次见到的自然景观(植被类型)主要有哪些?
问题2 (综合思维)途经线路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哪些?这些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分别是什么?体现了自然环境的什么特征?
问题3 (地理实践力)东西向的自然景观差异体现了哪种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虽存在地域分异,但又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下表所示:
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重要因素 水分 热量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图示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案例 沿20°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中纬度(40°N~60°N)欧亚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1.读美国本土自然带分布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影响①→②→③自然带变化的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垂直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
地处天山西侧的伊犁河谷被称为“塞外江南”。天山的垂直自然带中有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森林草场交错带,树木只长在山的阴坡,而阳坡多为草场,出现了山脉“阴阳脸”的现象。
问题1 (区域认知)从地形对气候影响的角度说明伊犁河谷“塞外江南”美誉的成因。
问题2 (综合思维)分析“阴阳脸”现象形成的原因。
1.垂直分异规律
项目 内容要点
显著表现地区 高山地区,尤其是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形成原因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增加而变化
垂直带谱 最下面为基带,所有的垂直带谱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更替
分布规律 共同性 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具有从该地向高纬度地区的纬度地带性变化的类似规律
差异性 干旱地区,由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水分和热量条件不同,同一山地不同坡向的垂直带谱不同
2.垂直分异规律的判读
(1)植被带的确定
①基带:与该山地所在的水平自然带一致。如某高山位于四川省。四川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因此该山地山麓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②向上的自然带变化规律(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类似):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木)→高山草地→高寒荒漠→高山积雪。
(2)垂直自然带复杂程度的比较
①高度大体相同的高山:纬度越低,植被带越复杂。
②纬度相当的山地: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植被带越复杂。
(3)自然带分布海拔差异
①同一山地:同一植被带一般阳坡分布海拔高,阴坡分布海拔低。
②同一植被带,不同山地:纬度越低,分布海拔越高,反之越低。
③雪线
a.气温:受其影响,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b.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3.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成因和表现
成因 地方地形 如华北平原地貌分异,从滨海到山麓依次是滨海平原、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并由此产生水文、土壤、植被、地表物质的分异
地方气候 如海岸气候、湖泊气候、森林气候、灌溉区气候、城市气候等,也会导致自然环境的地方性分异
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 如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
表现 有序性 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沿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
重复性 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
4.世界陆地主要的地方性分异现象及其成因
因素 分布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 (理论状况) 地方性分布 (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陆地较少
北极地区 冰原带 无 北极地区主要是北冰洋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深入内地,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呈带状东西延伸 呈长条状南北更替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西岸 东西两岸分布纬度大致相当 东岸向低纬度延伸,西岸向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的分布纬度大致相当 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
欧洲西岸 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向北延伸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 天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2.读喜马拉雅山垂直带谱分布图,回答(1)~(2)题。
(1)喜马拉雅山南坡山麓的自然带M可能为( )
A.热带雨林带
B.落叶阔叶林带
C.常绿阔叶林带
D.热带草原带
(2)高山草甸在南北两坡分布的海拔存在明显差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南坡为迎风坡,水热条件好,分布海拔高
B.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分布海拔高
C.南坡相对高度大,分布海拔高
D.北坡相对高度大,分布海拔低
主要陆地自然带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某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图1),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图2)。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问题1 (区域认知)推测该地区主要自然植被类型,并说明理由。
问题2 (综合思维)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分析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热量还是水分。
主要陆地自然带的成因与分布
自然带 分布 成因(大气环流)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热带 雨林带 赤道附近 横贯大陆 受赤道低气 压带控制 热带雨 林气候 热带雨林
热带季 雨林带 低纬度 地区 大陆 东岸 季风 环流 热带季 风气候 热带 季雨林
热带稀树草原带 雨林带南北两侧 大陆中部、西部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热带草 原气候 热带稀 树草原
热带 荒漠带 南北回归线附近 大陆中部、西部 受副热带 高气压带 和信风带 控制 热带沙 漠气候 热带 荒漠
亚热带 常绿硬 叶林带 南北纬 30°~40° 大陆西岸 受副热带 高气压带 与西风带 交替控制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亚热带 常绿阔 叶林带 南北纬 25°~35° 大陆东岸 季风环流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北纬35°~50° 欧亚大陆东岸 季风环流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北纬40°~60° 大陆西岸 常年受 西风影响
温带 草原带 中纬度 大陆中部 常年受大 陆气团控制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
温带 荒漠带 温带荒漠
亚寒带 针叶林带 北纬50°~70° 横贯大陆 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 亚寒带气候 亚寒带 针叶林
寒带 苔原带 高纬度 横贯大陆 受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影响 寒带苔 原气候 苔原
极地 冰原带 寒带冰 原气候 冰雪 裸地
3.下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读图,完成(1)~(2)题。
(1)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热量增加
B.沿X方向降水增加
C.沿Y方向热量增加
D.沿Y方向降水增加
(2)甲、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别是( )
A.热带草原 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草原 亚热带硬叶林
C.热带雨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D.热带雨林 亚热带硬叶林
1.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引起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并随着纬度而变化。这种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就是纬度地带性分异。 2.在同一纬度地带内,从沿海到内陆由于水分条件不同而导致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的差异,被称为“干湿度地带性分异”,又称为“经度地带性分异”。 3.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逐渐降低,降水发生变化,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会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这就是垂直分异。 4.地方性分异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 5.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陆地自然带可划分为森林自然带、草原自然带和荒漠自然带等,它们的空间分异主要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制约。
题组1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生活中的地理)图甲为长白山望天鹅景区一角,图乙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图丙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读图,完成1~2题。
甲 乙 丙
1.从图甲到图乙再到图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这种分异规律最明显的地区是( )
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C.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D.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题组2 垂直分异规律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所处的温度带可能是( )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亚寒带
4.导致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景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水热差异 B.水分状况
C.热量条件 D.土壤差异
题组3 地方性分异规律
如图为华北某山区局部植被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
5.A、B两个自然带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6.A、B两坡相比,A坡植被生长较好,说明A坡( )
A.光照条件较好 B.热量条件较好
C.水热组合较好 D.坡度较小
题组4 主要陆地自然带
下图是世界某自然带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阴影部分所示的自然带是(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荒漠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8.影响该自然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海陆位置 D.地形地势
题组5 自然环境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读柴达木盆地海西地区土地利用结构表,完成9~10 题。
土地利用类型 耕地 草地 林地 难以利用的土地
占总用地比例/% 0.19 46.64 2.86 50.31
9.海西地区比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耕地 B.草地
C.林地 D.难以利用的土地
10.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该地区最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是( )
A.种植业 B.林业
C.畜牧业 D.渔业
[教材活动点拨]
教材P117活动
1.从合成卫星影像所显示的地球表层差异性图可以看出,地球陆地表层主要有森林自然带、草原自然带、荒漠自然带等。森林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等。草原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草原带和温带草原带。荒漠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
2.教材图5-10中的箭头所指示的自然带自下开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3.各自然带内部存在着差异。如教材图5-10中的热带草原带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为河谷地带与地势较高的高原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河谷地带水源充足,草类茂盛,是动物良好的栖息地。
教材P118~119活动
1.
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更替方向 形成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 举例
纬度地带性 分异规律 纬度变化方向 热量 非洲沿20°E经线从赤道向南、向北自然带的变化
干湿度地带 性分异规律 经度变化方向 水分 欧亚大陆中纬地带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
2.(1)在非洲从赤道出发,沿20°E经线依次向南、向北行进,自然景观由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依次更替,呈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原因是热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2)从欧洲西海岸出发,沿50°N纬线向东行进,自然景观由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温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依次更替,呈现出明显的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原因是从欧亚大陆东西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
(3)热赤道的移动导致整个热带辐合带的移动,会增加以热量为基础进行分异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复杂性。
教材P120活动
1.珠穆朗玛峰南坡降水量比北坡大。
原因:南坡面向印度洋,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北坡处在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2.珠穆朗玛峰南坡是向阳坡,得到的光热多,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水热组合条件好;北坡是夏季风的背风坡,又是背阴坡,降水少,热量少;南坡比北坡所处纬度低,所以南坡垂直带谱比北坡复杂。
3.南坡雪线比北坡低,是因为南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由于海拔高,气温较低,对雪线的影响不大。
教材P124活动
图5-17为热带雨林景观。热带雨林是世界上发育最繁茂的植被类型,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上层乔木树干高大,树基常有板状根,老干上可长出花枝。木质大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发达,林中常有绞杀植物附生。
图5-18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景观,出现在25°N~35°N的大陆东岸。植被多常绿阔叶林,土壤以红壤为主,有竹、杉、香樟、楠木、柑橘、油茶等经济林木。
图5-19为热带荒漠带景观,图5-20为温带荒漠带景观。荒漠的显著特点是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前者形成沙丘等风沙地貌,很少有石头和植被,后者往往旱生植被稍多,有的地方是戈壁荒滩,裸露有石头。
教材P125~126活动
1.(1)图中①②③所示自然景观依次是荒漠、草原和森林。反映了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水分的差异。
(2)图中③④⑤所示自然景观依次是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雨林。反映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热量的差异。
(3)海南岛四周被海洋包围,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地表水丰富。地形中间高、四周低,面积较小,河流短小急促。终年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小,岩石化学风化强,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强,受热带气旋、台风的影响,风力侵蚀、搬运作用强。终年高温多雨,植被茂密,属于热带季雨林,动植物丰富。终年高温多雨,典型土壤为砖红壤或砖红壤性红壤。
不一致。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但西部受中部山地的阻挡,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中部为山地,呈现热带山地雨林和热带沟谷雨林景观;东部为迎风坡,降水多,为热带季雨林景观。
2.(1)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土地利用方式进行观察分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该地所属的自然带、气候类型及特点、植被类型及主要树种、土壤类型、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及所占比重等。
(2)如认为当地土地利用现状合理,进行评价时应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取得了怎样的经济效益,二是如何实现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
如认为当地土地利用现状不合理,提出改进建议应说明土地利用方式怎样变化,并说明变化后的经济及环境效益。
1 / 16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1.通过图表,描述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2.结合图表和实例,分析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
3.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一、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表现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地域分异的表现
(1)地域分异: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为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然条件的差异。
(2)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2.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1)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并随着纬度而变化。
(2)成因: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3)基础因素:热量。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为什么在低、高纬度表现显著?
[提示] 高纬度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少,相对湿度大,东西方向上水分条件差异小;低纬度地区因地处赤道低气压带,降水普遍较多,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很小。
3.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1)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的差异多沿经度方向变化。
(2)成因:在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往往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
(3)基础因素:水分。
为什么中纬度地区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最突出?
[提示] 这主要是因为中纬度地区大陆开阔,大陆西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大陆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产生由沿海到内陆的水分差异,从而形成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由森林带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的依次更替。
4.垂直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逐渐降低,降水发生变化,即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2)分布特点:从山麓到山顶,由下而上出现随等高线延伸的不同带状自然环境。
(3)垂直自然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或土壤为主导标志。
[特别提醒] 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山顶与山麓之间)。
5.地方性分异规律
(1)规律:
①有序性: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沿着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
②重复性: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
(2)成因:
①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
②岩性和土质的差别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
三、主要陆地自然带
1.划分依据:植物群落的特征。
2.影响因素:热量和水分条件。
3.主要自然带的分布及特点
名称 分布地区 主要特点 典型类型
森林自然带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生产量最大的陆地自然带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泰加林)等种类
草原自然带 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以草本植物为主 热带草原带和温带草原带
荒漠自然带 干旱地区 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很少 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
[特别提醒] 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尽管气候特征、成因差别较大,但其自然带相同,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四、自然环境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1.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和地方分异状况。
2.要求:因地制宜部署农业生产,明确土地利用方式,确定农作物种植种类。
3.目的: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以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避免土地退化和环境恶化。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 )
(2)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形成只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是以热量为基础形成的,不受水分条件影响。 ( )
(3)森林带都分布在湿润地区,是生产量最大的陆地自然带。 ( )
(4)草原自然带只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 )
[提示] (1)√ 区域位置不同、地形不同,形成的气候不同,与之相适应的生物类型也不同。地域差异在自然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但这种分异规律也受水分条件的影响。
(3)× 森林带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是生产量最大的陆地自然带。
(4)× 草原自然带包括热带草原带和温带草原带,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但在沿海地区也有分布,如非洲大陆东、西两岸沿海地区。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一带一路”赋予了丝绸之路全新的生命。北京某旅游公司全程策划了“重走丝绸之路”活动。该线路从山海关始发,经长城西出嘉峪关进入沙漠,沿“丝绸之路”进入欧洲最终抵达罗马,全程两万多千米。
问题1 (区域认知)参与者自西向东依次见到的自然景观(植被类型)主要有哪些?
[提示] 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
问题2 (综合思维)途经线路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哪些?这些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分别是什么?体现了自然环境的什么特征?
[提示] 自东向西的气候类型分别是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这些气候类型对应的植被类型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及温带荒漠、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问题3 (地理实践力)东西向的自然景观差异体现了哪种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提示]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虽存在地域分异,但又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下表所示:
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重要因素 水分 热量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图示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案例 沿20°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中纬度(40°N~60°N)欧亚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1.读美国本土自然带分布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影响①→②→③自然带变化的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1)B (2)A [第(1)题,结合图例可知,丙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乙是温带草原带,甲是荒漠带,甲→乙→丙自然带由于水分条件的不同,东西更替,体现了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B正确。第(2)题,结合图例可知,①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③是亚寒带针叶林带,①→②→③自然带南北更替,热量发生变化,自然带也随着变化,A正确。]
垂直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
地处天山西侧的伊犁河谷被称为“塞外江南”。天山的垂直自然带中有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森林草场交错带,树木只长在山的阴坡,而阳坡多为草场,出现了山脉“阴阳脸”的现象。
问题1 (区域认知)从地形对气候影响的角度说明伊犁河谷“塞外江南”美誉的成因。
[提示] 位于西风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多;北部高大山脉阻挡北方冷空气,气温略高或有焚风效应;河谷地带海拔低、气温高;河谷地形闭塞,不易散热。
问题2 (综合思维)分析“阴阳脸”现象形成的原因。
[提示] 阴坡温度低,蒸发弱,湿度大,水分条件好,林木生长好;阳坡温度高,蒸发强,水分少,只适合草甸生长。
1.垂直分异规律
项目 内容要点
显著表现地区 高山地区,尤其是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形成原因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增加而变化
垂直带谱 最下面为基带,所有的垂直带谱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更替
分布规律 共同性 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具有从该地向高纬度地区的纬度地带性变化的类似规律
差异性 干旱地区,由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水分和热量条件不同,同一山地不同坡向的垂直带谱不同
2.垂直分异规律的判读
(1)植被带的确定
①基带:与该山地所在的水平自然带一致。如某高山位于四川省。四川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因此该山地山麓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②向上的自然带变化规律(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类似):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木)→高山草地→高寒荒漠→高山积雪。
(2)垂直自然带复杂程度的比较
①高度大体相同的高山:纬度越低,植被带越复杂。
②纬度相当的山地: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植被带越复杂。
(3)自然带分布海拔差异
①同一山地:同一植被带一般阳坡分布海拔高,阴坡分布海拔低。
②同一植被带,不同山地:纬度越低,分布海拔越高,反之越低。
③雪线
a.气温:受其影响,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b.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3.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成因和表现
成因 地方地形 如华北平原地貌分异,从滨海到山麓依次是滨海平原、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并由此产生水文、土壤、植被、地表物质的分异
地方气候 如海岸气候、湖泊气候、森林气候、灌溉区气候、城市气候等,也会导致自然环境的地方性分异
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 如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
表现 有序性 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沿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
重复性 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
4.世界陆地主要的地方性分异现象及其成因
因素 分布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 (理论状况) 地方性分布 (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陆地较少
北极地区 冰原带 无 北极地区主要是北冰洋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深入内地,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呈带状东西延伸 呈长条状南北更替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西岸 东西两岸分布纬度大致相当 东岸向低纬度延伸,西岸向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的分布纬度大致相当 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
欧洲西岸 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向北延伸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 天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2.读喜马拉雅山垂直带谱分布图,回答(1)~(2)题。
(1)喜马拉雅山南坡山麓的自然带M可能为( )
A.热带雨林带
B.落叶阔叶林带
C.常绿阔叶林带
D.热带草原带
(2)高山草甸在南北两坡分布的海拔存在明显差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南坡为迎风坡,水热条件好,分布海拔高
B.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分布海拔高
C.南坡相对高度大,分布海拔高
D.北坡相对高度大,分布海拔低
(1)C (2)A [第(1)题,喜马拉雅山南坡纬度较北坡低,夏季时,其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山麓的自然带M可能为常绿阔叶林带。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高山草甸在南坡分布海拔较高,主要是因为南坡是阳坡、迎风坡,水热条件好;北坡分布海拔较低,因为北坡是阴坡、背风坡,水热条件较差。]
主要陆地自然带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某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图1),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图2)。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问题1 (区域认知)推测该地区主要自然植被类型,并说明理由。
[提示] 我国该地区树木冬季落叶,春季发芽,夏季树叶茂盛,因此该地区主要自然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问题2 (综合思维)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分析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热量还是水分。
[提示] 根据材料可知,该绿化带植被为常绿灌木,常绿灌木不耐寒,因此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热量。灌木生长矮小,叶片小,蒸腾作用弱,因此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大。
主要陆地自然带的成因与分布
自然带 分布 成因(大气环流)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热带 雨林带 赤道附近 横贯大陆 受赤道低气 压带控制 热带雨 林气候 热带雨林
热带季 雨林带 低纬度 地区 大陆 东岸 季风 环流 热带季 风气候 热带 季雨林
热带稀树草原带 雨林带南北两侧 大陆中部、西部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热带草 原气候 热带稀 树草原
热带 荒漠带 南北回归线附近 大陆中部、西部 受副热带 高气压带 和信风带 控制 热带沙 漠气候 热带 荒漠
亚热带 常绿硬 叶林带 南北纬 30°~40° 大陆西岸 受副热带 高气压带 与西风带 交替控制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亚热带 常绿阔 叶林带 南北纬 25°~35° 大陆东岸 季风环流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北纬35°~50° 欧亚大陆东岸 季风环流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北纬40°~60° 大陆西岸 常年受 西风影响
温带 草原带 中纬度 大陆中部 常年受大 陆气团控制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
温带 荒漠带 温带荒漠
亚寒带 针叶 林带 北纬50°~70° 横贯大陆 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 亚寒带气候 亚寒带 针叶林
寒带 苔原带 高纬度 横贯大陆 受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影响 寒带苔 原气候 苔原
极地 冰原带 寒带冰 原气候 冰雪 裸地
3.下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读图,完成(1)~(2)题。
(1)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热量增加
B.沿X方向降水增加
C.沿Y方向热量增加
D.沿Y方向降水增加
(2)甲、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别是( )
A.热带草原 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草原 亚热带硬叶林
C.热带雨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D.热带雨林 亚热带硬叶林
(1)D (2)A [第(1)题,依据图示自然植被的分异状况可以判断,沿X方向热量减少,沿Y方向降水增加。第(2)题,结合图示已知的自然植被分布状况可推断出甲为热带草原,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1.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引起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并随着纬度而变化。这种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就是纬度地带性分异。 2.在同一纬度地带内,从沿海到内陆由于水分条件不同而导致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的差异,被称为“干湿度地带性分异”,又称为“经度地带性分异”。 3.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逐渐降低,降水发生变化,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会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这就是垂直分异。 4.地方性分异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 5.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陆地自然带可划分为森林自然带、草原自然带和荒漠自然带等,它们的空间分异主要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制约。
题组1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生活中的地理)图甲为长白山望天鹅景区一角,图乙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图丙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读图,完成1~2题。
甲 乙 丙
1.从图甲到图乙再到图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这种分异规律最明显的地区是( )
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C.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D.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1.B 2.B [从图甲到图乙再到图丙由于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景观由森林变为草原后再变为荒漠,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在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题组2 垂直分异规律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所处的温度带可能是( )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亚寒带
4.导致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景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水热差异 B.水分状况
C.热量条件 D.土壤差异
3.C 4.A [第3题,图中显示该山地的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其对应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应位于我国北方温带地区。第4题,随着海拔的变化,山地的水热条件及其组合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出现了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
题组3 地方性分异规律
如图为华北某山区局部植被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
5.A、B两个自然带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6.A、B两坡相比,A坡植被生长较好,说明A坡( )
A.光照条件较好 B.热量条件较好
C.水热组合较好 D.坡度较小
5.D 6.C [第5题,从图中看,A、B两个自然带位于同一山谷的两侧,范围尺度较小,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D正确;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均为大中尺度的地域分异,A、B、C错误。第6题,影响植被生长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和水分,图中A坡植被生长较好,说明水热组合较好,C正确;单一的光照、热量、坡度对植被生长的影响不如水热组合影响大,A、B、D错误。]
题组4 主要陆地自然带
下图是世界某自然带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阴影部分所示的自然带是(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荒漠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8.影响该自然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海陆位置 D.地形地势
7.B 8.B [第7题,读图可知,该自然带的分布地区对应的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因而该自然带应为热带荒漠带。第8题,热带荒漠带的形成主要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所致。]
题组5 自然环境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读柴达木盆地海西地区土地利用结构表,完成9~10 题。
土地利用类型 耕地 草地 林地 难以利用的土地
占总用地比例/% 0.19 46.64 2.86 50.31
9.海西地区比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耕地 B.草地
C.林地 D.难以利用的土地
10.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该地区最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是( )
A.种植业 B.林业
C.畜牧业 D.渔业
9.D 10.C [第9题,由表可知,难以利用的土地占比最大,D正确。第10题,由材料可知,该地为柴达木盆地,草地占比较大,因此最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是畜牧业,C正确。]
[教材活动点拨]
教材P117活动
1.从合成卫星影像所显示的地球表层差异性图可以看出,地球陆地表层主要有森林自然带、草原自然带、荒漠自然带等。森林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等。草原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草原带和温带草原带。荒漠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
2.教材图5-10中的箭头所指示的自然带自下开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3.各自然带内部存在着差异。如教材图5-10中的热带草原带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为河谷地带与地势较高的高原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河谷地带水源充足,草类茂盛,是动物良好的栖息地。
教材P118~119活动
1.
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更替方向 形成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 举例
纬度地带性 分异规律 纬度变化方向 热量 非洲沿20°E经线从赤道向南、向北自然带的变化
干湿度地带 性分异规律 经度变化方向 水分 欧亚大陆中纬地带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
2.(1)在非洲从赤道出发,沿20°E经线依次向南、向北行进,自然景观由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依次更替,呈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原因是热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2)从欧洲西海岸出发,沿50°N纬线向东行进,自然景观由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温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依次更替,呈现出明显的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原因是从欧亚大陆东西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
(3)热赤道的移动导致整个热带辐合带的移动,会增加以热量为基础进行分异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复杂性。
教材P120活动
1.珠穆朗玛峰南坡降水量比北坡大。
原因:南坡面向印度洋,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北坡处在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2.珠穆朗玛峰南坡是向阳坡,得到的光热多,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水热组合条件好;北坡是夏季风的背风坡,又是背阴坡,降水少,热量少;南坡比北坡所处纬度低,所以南坡垂直带谱比北坡复杂。
3.南坡雪线比北坡低,是因为南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由于海拔高,气温较低,对雪线的影响不大。
教材P124活动
图5-17为热带雨林景观。热带雨林是世界上发育最繁茂的植被类型,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上层乔木树干高大,树基常有板状根,老干上可长出花枝。木质大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发达,林中常有绞杀植物附生。
图5-18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景观,出现在25°N~35°N的大陆东岸。植被多常绿阔叶林,土壤以红壤为主,有竹、杉、香樟、楠木、柑橘、油茶等经济林木。
图5-19为热带荒漠带景观,图5-20为温带荒漠带景观。荒漠的显著特点是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前者形成沙丘等风沙地貌,很少有石头和植被,后者往往旱生植被稍多,有的地方是戈壁荒滩,裸露有石头。
教材P125~126活动
1.(1)图中①②③所示自然景观依次是荒漠、草原和森林。反映了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水分的差异。
(2)图中③④⑤所示自然景观依次是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雨林。反映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热量的差异。
(3)海南岛四周被海洋包围,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地表水丰富。地形中间高、四周低,面积较小,河流短小急促。终年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小,岩石化学风化强,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强,受热带气旋、台风的影响,风力侵蚀、搬运作用强。终年高温多雨,植被茂密,属于热带季雨林,动植物丰富。终年高温多雨,典型土壤为砖红壤或砖红壤性红壤。
不一致。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但西部受中部山地的阻挡,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中部为山地,呈现热带山地雨林和热带沟谷雨林景观;东部为迎风坡,降水多,为热带季雨林景观。
2.(1)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土地利用方式进行观察分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该地所属的自然带、气候类型及特点、植被类型及主要树种、土壤类型、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及所占比重等。
(2)如认为当地土地利用现状合理,进行评价时应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取得了怎样的经济效益,二是如何实现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
如认为当地土地利用现状不合理,提出改进建议应说明土地利用方式怎样变化,并说明变化后的经济及环境效益。
课时分层作业(十六)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下图为由赤道到北极地区的自然地理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序号①代表的自然景观是( )
A.温带草原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导致图示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水热组合 D.海拔
1.D 2.A [第1题,由赤道到北极地区的自然景观依次是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冰原,图中①代表的是针叶林。第2题,图示景观为从赤道到北极地区自然地理景观,随着纬度的升高,热量条件在降低,依次出现了热带景观、亚热带景观、温带景观、亚寒带景观、寒带景观,这种景观是南北更替,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A正确。]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包括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海拔1 000~2 000米,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自然景观多样,自然地带分异明显。下图为黄土高原自然地带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丙、丁对应的自然地带,正确的是( )
A.甲自然地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乙自然地带为温带草原荒漠带
C.丙自然地带为温带草原带
D.丁自然地带为温带森林草原带
4.图示自然地带更替所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 )
A.主要由于热量条件不同导致
B.沿纬线延伸,并随纬度而变化
C.这种分异多沿经度方向变化
D.呈现随等高线延伸的不同带状
3.C 4.C [第3题,由材料可知,黄土高原位于秦岭以北、长城以南,说明该区域为温带季风气候,甲自然地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不是亚热带的自然地带;丁自然地带降水最少,不可能是温带森林草原带;从甲到丁水分条件逐渐变差,分别形成温带森林带(甲)、温带森林草原带(乙)、温带草原带(丙)、温带草原荒漠带(丁),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4题,读图可知,黄土高原的自然地带由东南向西北递变,该变化规律符合我国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规律,故其受水分条件变化的影响,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多沿经度方向变化,C正确;图示自然地带并非由于热量条件不同导致,不是沿纬线延伸,并随纬度而变化,也没有呈现随等高线延伸的不同带状,A、B、D错误。故选C。]
河湾的演变会影响滨河植被的分布。下图为我国某一河湾的平面图及其凸岸植被分布状况,该河湾植被受人为干扰小。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植被呈带状分布,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垂直分异规律
6.图中灌木木本植物树龄的分布规律是( )
A.西到东增大 B.西到东减小
C.南到北增大 D.南到北减小
5.C 6.D [第5题,图中稀疏草本植被、密集草本植被和灌木木本植物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河湾凸岸距离河道远近不同形成的土壤水分条件和土壤发育程度不同,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规律,C正确;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表现是植被带因热量差异南北更替,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表现是植被因水分差异东西更替,垂直分异规律表现是植被在山地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图中植被分布没有反映这三个分异规律,A、B、D错误。第6题,河曲处凸岸以沉积为主,所以河道凸岸内侧逐渐向北部迁移延伸,南部区域形成年代更早,北部近河湾的区域形成较晚,则距离河湾越远,灌木生长时期越早,树龄越大,故灌木木本植物树龄的分布规律是南到北减小,D正确。 ]
下图为我国某山体不同坡向垂直带谱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该山体可能位于( )
A.横断山脉 B.天山山脉
C.喜马拉雅山脉 D.南岭
8.该山体垂直带谱( )
A.东坡、南坡带谱比西坡、北坡复杂,主要是因为山麓气候差异
B.西坡草甸带比东坡的海拔高,主要是因为西坡比东坡更湿润
C.北坡冰川带下限比南坡低,主要是因为山顶地形起伏比较小
D.东坡冰川带下限比西坡低,主要是因为地处夏季风迎风坡
7.A 8.D [第7题,由山地山麓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可知,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故B错误;西坡山麓海拔达3 000 m,应该是海拔较高的山脉,故D错误;北坡山麓有针阔叶混交林分布,而喜马拉雅山脉没有此自然带分布,故A正确,C错误。第8题,东坡、南坡带谱比西坡、北坡复杂主要是由于山体相对高度大,故A错误;西坡草甸带比东坡的海拔高,主要原因是西坡比东坡更干燥,若西坡湿润,降水更多会使草甸带分布的海拔比东坡低,故B错误;北坡冰川带下限比南坡低,主要是因为北坡为阴坡,蒸发量较小,故C错误;东坡冰川带下限比西坡低,主要是因为地处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故D正确。]
秦岭—大巴山山区由一系列东西走向、南北排列的山地组成,具有南北过渡的地理—生态属性,因此常被作为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秦巴山区形成了复杂多样且具有过渡性质的山地垂直带。某研究小组在对该地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绘制了部分山地的垂直带谱(下图)。据此回答9~10题。
秦岭—大巴山山区部分山地垂直带谱
9.下列山地按照自南向北顺序排列的是( )
A.米仓山、三峡大老岭、草链岭、太白山
B.太白山、草链岭、三峡大老岭、米仓山
C.草链岭、太白山、米仓山、三峡大老岭
D.三峡大老岭、米仓山、太白山、草链岭
10.太白山南北坡高山灌丛草甸带分布差异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基本相同 B.坡面环境差异小
C.坡度差异不大 D.坡面相互影响小
9.D 10.B [第9题,宏观来讲,秦岭—大巴山山区以南为四川盆地,整体来看越往南基面海拔应该越低。所以判断此题一方面根据基面海拔,另一方面根据基带及垂直带谱的变化。第10题,太白山南北坡高山灌丛草甸带均位于山顶。在山顶处,不同坡向的水分、热量相互交换较强,水热条件基本一致,两坡在山顶处坡面环境差异小,水热条件差别小,高山灌丛草甸带分布差异小,故选B。]
11.(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戴云山位于福建省中部德化县境内,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主峰海拔1 856 m,相对高差1 206 m,是福建省境内的第二大山脉,也是闽东南地区的最高峰,素有“闽中屋脊”之称。戴云山植被垂直变化明显,植被覆盖率高达93.4%,且植被种类丰富。戴云山地处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区,1月平均气温为6.5~10.5 ℃,7月平均气温为23~27 ℃,年均降水量为1 700~2 000 mm。下图示意戴云山植被带垂直分布。
(1)分析戴云山海拔200米以下无植被带分布的原因。(4分)
(2)指出图示甲、乙两坡所处的坡向,并说明理由。(6分)
(3)说明戴云山植被种类丰富的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戴云山地处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区,1月平均气温为6.5~10.5 ℃,7月平均气温为23~27 ℃,年均降水量为l 700~2 000 mm”可知,戴云山海拔200米以下地区地形为平原;处于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水热条件好,适宜人类活动,大部分地区已经被开垦为耕地,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植被破坏严重,导致自然植被带消失。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戴云山位于福建省中部德化县境内,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戴云山地处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因此戴云山的东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水分和热量条件垂直变化更加明显,自然植被带种类更加丰富;西北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冬季风的迎风坡,所以水热条件较差,自然植被带种类稀少,垂直分异不明显。读图可知,甲坡自然带垂直变化更加明显,自然植被带种类更加丰富,因此甲坡为南坡(东南坡);乙坡自然植被带缺失,自然植被稀疏,因此乙坡为北坡(西北坡)。第(3)题,根据材料“戴云山位于福建省中部德化县境内”可知,所处纬度低,热量充足;根据材料“戴云山地处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区,1月平均气温为6.5~10.5 ℃,7月平均气温为23~27 ℃”可知,位于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降水较多;根据材料“主峰海拔1 856 m,相对高差1 206 m,是福建省境内的第二大山脉,也是闽东南地区的最高峰,素有‘闽中屋脊’之称”可知,山地相对高度大,自然植被带垂直分异显著。
[答案] (1)地形平坦,水热条件好,适宜人类活动;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植被破坏严重,导致自然植被带消失。
(2)坡向:甲坡为南坡(东南坡),乙坡为北坡(西北坡)。理由:甲坡(东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水分和热量条件垂直变化更加明显;自然植被带种类更加丰富。乙坡(西北坡)为冬季风迎风坡,水分和热量变化较甲坡小,乙坡自然植被带缺失。
(3)所处纬度低,热量充足;位于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降水较多;山地相对高度大,自然植被带垂直分异显著。
1 /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