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九)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下图示意亚洲东部某区域两个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单位:hPa)。据此完成1~2题。
1.丁地14时、20时的风向分别最可能是( )
A.北风、西北风 B.东北风、北风
C.南风、东南风 D.东南风、南风
2.20时,与M地相比,丙地风力大小及主要原因是 ( )
A.大,丙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B.大,丙地地面摩擦力小
C.小,丙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D.小,丙地地面摩擦力大
读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字母E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4.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处风带风向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世界季风明显地区地理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
5.1月,图中A地盛行( )
A.东南季风 B.西北季风
C.东北季风 D.西南季风
6.下列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
B.冬季风的形成主要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
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发生洪涝灾害
D.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是指东亚季风区的陆表温度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海表温度之差,指数大的年份夏季风偏强,反之夏季风偏弱。下图示意东亚季风区1960~2000年夏季海陆热力差指数。据此完成7~8题。
7.图示时期该区域( )
A.海洋与陆地比热容年际变化显著
B.夏季海陆热力性质年际变化较大
C.陆表温度与海表温度之差的年际变化小
D.陆表温度与海表温度之差存在年际变化
8.图示期间,我国( )
A.季风区范围扩大
B.受夏季风影响大
C.1961年华北地区降水偏多
D.1980年江淮地区降水偏少
下图为非洲西部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图示时间最接近( )
A.冬至日 B.春分日
C.夏至日 D.秋分日
10.此时( )
A.甲地盛行东北风
B.乙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丙地盛行东南风
D.丁地受盛行西风带控制
(易错题)下图为世界某区域范围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当④地附近盛行图示风向时( )
A.①地高温多雨,进入雨季
B.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
C.亚洲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
D.②地须注意防寒保暖
12.①③两地附近是世界典型季风区,该地区( )
A.夏季东南季风性质暖热、湿润
B.冬季风形成主要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
D.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
13.(15分)读全球某月等压线(单位:hPa)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北半球的气压形势判断图示季节,并说明理由。(3分)
(2)某季节东北风与西南风相会于甲地,该季节为________,试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角度分析其形成过程。(3分)
(3)乙气压中心为________,分析该气压中心的成因及对大气环流的影响。(5分)
(4)指出丙气压中心强弱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4分)
1 / 4课时分层作业(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 D B A B A D C C A A D
13.(1)北半球冬季。理由:北半球陆地出现高气压中心,海洋出现低气压中心,说明北半球陆地气温低于同纬度海洋气温,为北半球冬季。
(2)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为西南风,从而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在此会合。
(3)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成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时,欧亚大陆降温幅度大,使欧亚大陆出现冷高压。
影响:亚洲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在亚洲东部形成冬季风。
(4)冬季强,夏季弱。原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海洋温度相对较高,上升气流增强,使气压降低,低气压增强;夏季海洋温度相对较低,下沉气流增强,使气压升高,低气压减弱。
1.B 2.D [第1题,结合等压线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先画出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根据北半球向右偏转30°~45°,可知丁地14时、20时的风向分别为东北风和北风,B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20时M地和丙地等压线疏密程度相差不大,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接近。M地地处沿海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面摩擦力小,风力大;丙地地处内陆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面摩擦力大,风力小,A、B、C错误,D正确。]
3.B 4.A [第3题,读图可知,E所表示的气压带位于30°N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B正确;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副极地低气压带位于60°N附近,极地高气压带位于极地附近。第4题,据图可知,D位于40°N~60°N之间,为盛行西风带;该图中心点为北极点,故该图表示北半球,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的风向为西南风。]
5.B 6.A [第5题,A地位于亚洲东部,1月欧亚大陆受亚洲高压控制,故A地盛行西北季风,B正确。第6题,B地位于南亚,南亚距离冬季风源地远,加上北部高大山脉的阻挡,冬季风势力较弱,而夏季南亚距离夏季风源地近,夏季风的势力较强,A正确。B地冬季风的形成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B错误。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发生干旱灾害,C错误。影响南亚的夏季风源于印度洋,炎热湿润,D错误。]
7.D 8.C [第7题,由图可知,1960—2000年,东亚季风区的陆表温度与海表温度之差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D正确,C错误。海洋与陆地的比热容和海陆热力性质基本稳定,A、B错误。第8题,根据海陆热力差指数与夏季风势力强弱之间的关系推断,1960—2000年,有些年份夏季风强,有些年份夏季风弱,但我国季风区的范围是固定的,不可能扩大或缩小,A、B错误;由图可知,1961年夏季风势力较强,说明夏季风推动的雨带很快就到达华北和东北地区,且控制时间延长,降水增多,C正确;1980年夏季风势力较弱,说明夏季风长期徘徊于江淮地区,带来丰沛降水,D错误。]
9.C 10.A [第9题,结合图中的南、北回归线和水平气流可判断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风,说明气压带、风带向北移,时间为北半球夏季,最接近夏至日,C正确。第10题,结合图中的南、北回归线和水平气流可判断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风,甲为东北风,丙为西南风,丁为东南风,A正确,C、D错误。结合图例可看出,乙地盛行上升气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B错误。]
11.A 12.D [本题组易错是由于不掌握季风环流的相关知识。第11题,当④地附近盛行东南风时,北半球为夏季,①地位于南亚,夏季为雨季,高温多雨,A正确;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是1月,B错误;亚洲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是1月,C错误;②地位于我国,注意防寒保暖是冬季,D错误。第12题,读图可知,①③两地属于世界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吹东北风,暖热、干燥,故A错误;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夏季风主要是由于气压带和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成,冬季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故B错误;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干旱灾害,故C错误;热带季风气候区纬度较低,受冬季风影响较小,所以,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故D正确。]
13.第(1)题,由图可知,北半球陆地出现高气压中心,海洋出现低气压中心,说明北半球陆地气温低于同纬度海洋气温,为北半球冬季。第(2)题,甲位于赤道以北的非洲几内亚湾沿岸地区。北半球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为西南风,从而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在此会合。第(3)题,乙气压中心为亚洲高压,其形成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亚洲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了亚洲东部的西北季风。第(4)题,丙气压中心为阿留申低压,气压越低,低气压中心越强。夏季,海洋为冷源,气压升高,低气压减弱;冬季,海洋为热源,气压降低,低气压增强。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