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1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含答案)--高中湘教版地理选必1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1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含答案)--高中湘教版地理选必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1:18:05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 D D B B C D A B D C A B
14.(1)演变方向:由草原向森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灌丛)演变。 理由:该区域降水较多(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适合森林(灌丛)的生长;在此环境中森林(灌丛)物种比草原物种竞争力更强。
(2)时间:冬末春初(早春)。原因:此时天气逐渐转暖,草原干枯,便于燃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危害较小(或草未发芽,不会危害嫩草的生长)等。
(3)防止草原向森林演化(或保持草原生态稳定),维持畜牧业及旅游业发展;增加草木灰(为刚发芽的嫩草提供肥料);减少病虫害(促进草的生长);增加光照(利于新草发芽)。
1.C 2.D [第1题,通过示意图可知,该地有地形封闭和云雾天气多的特点,江南丘陵、云贵高原、珠江三角洲可以排除,只有四川盆地符合地形封闭且云雾天气多的特点。故选C。第2题,四川盆地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对地表的侵蚀作用较强,峡谷较多,A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因为四川盆地地形封闭,水汽不易散失,因此云雾多,从而导致光照不足,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四川盆地水能、天然气等资源丰富,是我国能源调出地之一,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四川盆地紫色土富含钙质(碳酸钙)和磷、钾等营养元素,土壤肥沃,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3.D 4.B 5.B [第3题,土地产出率较高,经济效益较好,不是该模式治理荒漠化效果显著的原因,A错误;该治理模式未采用立体种养结合的模式,B错误;防护林种类多并不能体现该模式的治理效果,C错误;图示“片圈面”种植了大量的防护林,植被覆盖率提高,防风固沙效果好,治理效果显著,D正确。第4题,我国西北荒漠化严重的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构成防护林体系的植被都具有耐旱的特征,B正确;为了减少蒸腾,往往枝叶稀疏,C错误;育草带植被根系不发达,A错误;只有薪炭林和用材林具有速生的特点,D错误。第5题,“片圈面”综合防护林体系通过种植不同种类的防护林,使荒漠化治理模式效果显著,还可以收获农产品,因此可同时发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②③正确。故选B。]
6.C 7.D [第6题,狮子、猎豹等被大量捕杀后,虽然短时间内会使食草动物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但后期食草动物又会因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而减少。第7题,A、B两项是“短期”行为,C项热带草原的食肉动物难以适应美国黄石公园的环境。]
8.A 9.B 10.D [第8题,“黑风暴”现象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破坏了地表植被,从而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地表沙土在风力的吹拂作用下而形成的。第9题,“黑风暴”现象的出现,说明自然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受到了影响,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受到影响,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10题,美国的“黑风暴”现象启示我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保护好自然植被,对于过去存在的滥垦、滥耕现象要及时地退耕还林还牧,并且根据地域情况不断优化生产结构。]
11.C 12.A 13.B [第11题,具体思路如下:
第12题,具体思路如下:
第13题,具体思路如下:
]
14.第(1)题,自然植被的演变要结合所处的地理位置,推断所处的原生态自然植被类型。第(2)题,烧荒时间的选择要考虑天气状况,要求天气晴朗,另外草类植物要干燥易燃,且对草原生态破坏小等。早春时期,雨季未到,天气晴朗,易于烧荒;同时此时草类尚未返青,烧荒不会影响随后的草类生长。第(3)题,草场是半人工干预的植被,烧荒可以强化此种干预,并且可以增加草场肥力和减少病虫害。
1 / 3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读我国某地形区自然环境特征联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地形区是指(  )
A.江南丘陵 B.云贵高原
C.四川盆地 D.珠江三角洲
2.下列有关该地形区地理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流水侵蚀强,多峡谷
B.光照资源不足
C.是我国能源调出地之一
D.土壤矿物养分流失严重,较贫瘠
荒漠化治理是关乎国土生态安全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片圈面”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是从片→圈→面,依次种植农田防护林网→大型基干防风防沙林带→封沙育林育草带,构成带、片、网,防、经、用和乔、灌、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如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片圈面”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片圈面”防护林体系荒漠化治理模式效果显著,主要原因是(  )
A.土地产出率较高,经济效益较好
B.立体种养结合,水资源消耗量少
C.“片圈面”划分明确,防护林种类多
D.植被覆盖率高,防风固沙效果好
4.构成“片圈面”防护林体系的植被都具有的特征是(  )
A.根系发达 B.耐旱
C.枝叶茂盛 D.速生
5.“片圈面”综合防护林体系发挥的效益主要有(  )
①社会效益 ②经济效益 ③生态效益 ④品牌效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动物对地理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发挥着平衡功能。据此回答6~7题。
6.把非洲热带草原上的狮子、猎豹等大量捕杀,若干年后最可能出现的景象是(  )
A.大群的羚羊、斑马生活在安宁的草原上
B.草原依然如故,没有变化
C.初期食草动物大增,后又数量锐减
D.草原退化、沙化
7.美国黄石公园的工作人员发现公园里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原因是鹿的数量增长过快,那么他们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允许猎杀鹿,获取更多收入
B.将鹿驱赶到黄石公园以外
C.从非洲进口食肉动物狮子、猎豹
D.从加拿大引进灰狼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频繁的“黑风暴”,刮起了3亿吨尘土。据此完成8~10题。
8.形成“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
A.植被遭到破坏 B.地下水水位下降
C.降水异常减少 D.温室效应加剧
9.“黑风暴”现象反映了自然环境具有(  )
A.地域性 B.整体性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
10.“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  )
A.少耕免耕,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B.深翻扩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
C.施用绿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D.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2024·广西卷)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匮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藓和地衣组成。近30年来,某种具有固氮功能的阔叶乔木侵入该地并逐渐占据优势,影响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该种乔木生长区域在空间上重新分布,被称为“树岛”。据此完成11~13题。
11.推测该种乔木能侵入洼地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
A.降水增加,土壤变湿
B.地势变低,地表积水增多
C.气候变暖,土壤变干
D.植被覆盖增加,蒸发减弱
12.研究发现树岛内苔藓与地衣逐渐消亡,是因为树岛内(  )
A.地表光照减弱 B.地表温度升高
C.表层土变湿润 D.土壤氮素减少
13.近30年,随着树岛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该洼地植被(  )
A.产生的凋落物减少 B.积累的有机物增多
C.演替过程发生中断 D.与地带性植被一致
14.(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活动可以影响自然环境,使之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位于日本九州中部低山区的著名旅游景点——阿苏草原,是一片依靠人工维持的半自然草原(面积约230 km2),当地农民有定期对草原进行烧荒的传统,烧荒之后,新草破土而出,造就阿苏草原漫山遍野青翠欲滴的景观,吸引众多游客来此策马扬鞭。千百年来,该区域形成了以畜牧业和旅游业为主的特色草地系统。下图为阿苏草原位置示意图及景观图。
(1)指出在无人工干预的自然状态下,阿苏草原地区的植被类型可能的演变方向,并说明理由。(6分)
(2)说出当地农民烧荒的时间并分析原因。(6分)
(3)简析烧荒对阿苏草原的意义。(6分)
1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