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六)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下图中画斜线的阴影部分被称为“地球的伤痕”。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地球的伤痕”的成因是( )
A.板块张裂 B.板块碰撞
C.流水侵蚀 D.人类活动
2.该处的地质构造是( )
A.地垒 B.地堑
C.背斜 D.向斜
下图为板块边界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甲地的宏观地形是( )
A.海岭 B.海沟
C.地堑 D.裂谷
4.下列板块边界,最符合图意的是( )
A.欧亚板块和美洲板块
B.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
读地质构造简图,完成5~6题。
5.图中属于背斜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导致图中③处形成谷地的主要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火山活动
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
从甲到丁岩层从老到新
7.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 )
A.褶皱 B.背斜
C.向斜 D.断层
8.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 )
A.地壳运动所致 B.内力作用所致
C.岩浆活动所致 D.外力作用所致
地质工作者对同一方向三个小山丘开展考察,并绘制出地质、地形剖面示意图(下图),下图山丘中的含矿地层是同时代形成的连续小褶皱。目前a处小褶皱垂直,b处小褶皱倾斜,c处小褶皱倒转。据此完成9~10题。
9.考察发现图示区域仅有三个地势较高的小山丘,推测山丘中小褶皱( )
A.岩性较硬、抗风化、抗侵蚀
B.岩性较软、易风化、植被好
C.岩性较硬、易断裂、易抬升
D.岩性较软、成土快、土壤肥
10.若发现山丘小褶皱中有重要矿藏,则下列地点开采条件较好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17分)下图为某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处在地质构造上是________________,
c处在地质构造上是________。(2分)
(2)a处在地质构造上是________,在地形上是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a、b、c三处,常成为良好储油构造的是____________,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________,能找到泉水的是________。(3分)
(4)若建设地下隧道,从地下水运动状况、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考虑,应选择在________处为好,其中________处最不适合建设大型工程。(2分)
(5)若在a、b处建采石场,应选择在______处为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火山锋是指板块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的线状前沿地带。马提尼克岛地处加勒比海向风群岛北端,火山锋的移动、停滞在该地塑造出三道壮观的火山带(如图,箭头为板块运动方向)。据此完成12~13题。
12.造成马提尼克岛火山锋分布的主导板块及运动形式是 ( )
A.加勒比板块 间歇性俯冲
B.大西洋板块 间歇性俯冲
C.加勒比板块 间歇性张裂
D.大西洋板块 间歇性张裂
13.火山锋的存在,导致马提尼克岛( )
①面积缩小 ②平均高度增加 ③长宽比增大 ④海岸曲折度增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1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北邻坦荡的渭河平原,南依秦岭,海拔2 154.9米。华山位于秦岭北部,所在岩块相对上升,其北坡是大断崖,壁立千仞,以险峻称雄于世。下图为秦岭、渭河平面剖面示意图。
材料二 据考证,现今的渭河平原在地质构造形成后,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渭河及其两侧支流也挟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这里自古灌溉农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1)说出渭河平原的地质构造类型。(2分)
(2)推测华山的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原因。(4分)
(3)以渭河平原为例,说明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6分)
1 / 4课时分层作业(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A B B D C B C D A B B C
11.(1)背斜 断层
(2)向斜 山岭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3)b a c
(4)b c
(5)b 位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容易破碎
14.(1)地堑。
(2)断块山。岩层发生断层,华山所在岩块相对上升。
(3)地表形态是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渭河平原断裂下陷,形成谷地(地堑),由此可见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使地表起伏不平;外力作用(风力、流水等)将沉积物搬运过来填充其中,形成肥沃的平原,由此可见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使地表趋于平坦。
1.A 2.B [第1题,图中“地球的伤痕”为东非大裂谷,是由板块张裂形成,A对。第2题,该处是板块断裂陷落地带,岩层相对两侧下沉,属于地堑,B对。地垒是板块相对于两侧岩层上升部分,A错。背斜、向斜属于褶皱构造,形成的地貌是山岭或谷地,C、D错。]
3.B 4.D [第3题,甲地在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交界带上,是大洋地壳向大陆地壳之下俯冲形成的海沟;海岭是海底火山;地堑是岩层相对两侧岩层下降形成的陷落带;裂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陷落带。故B正确。第4题,图示是大洋地壳向大陆地壳之下俯冲,大陆地壳被抬升形成山地;欧亚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是陆上山脉和海岭,与图示不符;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形成的是岛弧链,与图示不符;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是海岭,与图示不符;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碰撞形成了安第斯山脉,与图示相符。故D正确。]
5.C 6.B [第5题,根据图中岩层形态可知,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图中属于背斜的是③,C对。①④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A、D错。②处是断层构造,B错。第6题,图中③处位于背斜顶部,岩层缺失,说明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③处形成谷地的主要作用是侵蚀作用,B对。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属于内力作用,A、D错。沉积作用不是岩层缺失的原因,C错。]
7.C 8.D [第7题,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可知,丁处岩层最新,而两翼岩层老,故为向斜。第8题,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9.A 10.B [第9题,由图可知,该地三个小山丘均存在褶皱,三个山丘的褶皱倾斜方向不一致,说明该地岩层之前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弯曲。一般来说,经过构造运动凸起的区域易受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影响,但该地褶皱保存较为完好,说明岩性较为坚硬,抗风化、抗侵蚀能力强,A正确,B、D错误。图中未看到明显的断裂带,C错误。第10题,据图可推断岩层的延伸方向,a处褶皱向下延伸,b处褶皱向左前延伸,c处褶皱向下延伸,因此根据矿藏开采的条件,应选择埋藏较浅、工程量较小的地方向下开挖,甲地向下无法挖到矿藏,A错误。乙地符合褶皱的延伸方向,开挖工程量最小,B正确。丙地向下没有矿藏埋藏,C错误。丁地向下开挖不符合褶皱延伸方向,D错误。]
11.第(1)题,地质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b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c处岩层断裂且同一岩层沿破裂面错开,为断层。第(2)题,a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a处高出周边地区,为山岭;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第(3)题,背斜为储油构造;向斜为储水构造;断层处岩层破碎,地下水易出露,形成泉水。图中b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a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c处岩层断裂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为断层。第(4)题,背斜的天然拱形利于开凿隧道,b处为背斜。断层处岩层破碎,地质条件不稳定,不适合建设大型工程,c处岩层断裂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为断层。第(5)题,背斜岩层向上拱起,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因此背斜处利于建采石场。图中b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
12.B 13.C [第12题,根据材料“火山锋是指板块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的线状前沿地带”可知,火山锋应位于大西洋板块与加勒比板块交界处。火山锋是向加勒比板块方向移动的。读图可知,大西洋板块属于洋块,加勒比板块属于陆块部分,图中板块运动方向是大西洋板块向加勒比板块运动,由材料“马提尼克岛地处加勒比海向风群岛北端,火山锋的移动、停滞在该地塑造出三道壮观的火山带”可知,火山锋形成有三个,中间有停滞。所以应是大西洋板块间歇性俯冲,加勒比板块被抬升形成三个火山锋,B正确;加勒比板块间歇性俯冲,应是加勒比板块向东移,A错误;板块张裂应是板块向两侧运动,并且形成裂谷或海洋,C、D错误。第13题,火山锋的存在,是大西洋板块向加勒比板块移动,使加勒比板块抬升。因此会导致马提尼克岛平均高度增加,长度增加,宽度变小,②③正确;面积不一定缩小,海岸线的曲折度与海浪的侵蚀和沉积作用有关,抬升中岛屿没有断裂,无法判断海岸曲折度的变化,①④错误。故选C。]
14.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渭河平原是岩层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该处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相对下降的岩块形成地堑。第(2)题,由文字材料可知,华山位于秦岭北部,所在岩块相对上升后形成断崖,地势险峻,故为断块山。第(3)题,地表形态是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渭河平原早期因断裂下陷形成谷地(地堑),由此可见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使地表起伏不平;根据材料可知,外力作用(风力、流水等)将沉积物搬运过来填充其中,形成肥沃的平原,由此可见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使地表趋于平坦。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