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0 17:4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同步练习
1.(2014·浙江会考)文艺复兴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主要诉求有(  )
①批判神学统治 ②鼓吹人性解放 ③主张“主权在民”
④推崇浪漫主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2.(2014·海南基础会考)“青春是多么美丽啊!但是,留不住这似水年华!得欢乐时且欢乐吧,谁知明天有没有闲暇。”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市中流传的一首歌曲。这实际上蕴含了(  )
A.蒙昧主义
B.禁欲主义
C.人文主义
D.理性主义
答案:C
3.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完成了一个漫长的进程,并且把这一进程推到顶点,在这一漫长的进程中,古代思想在中世纪得到恢复和吸收。”“古代思想”主要是指(  )
A.古希腊罗马的思想文化
B.中世纪神学思想
C.中国的儒家思想
D.新教的人文主义精神
答案:A
4.
欧洲中世纪的绘画作品中很少留有作者的姓名,但到文艺复兴时期,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签名,甚至将自己的形象绘入其中。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  )
A.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B.对宗教权威的认同
C.对教会腐败的批判
D.对现实生活的逃避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将自己的形象绘入其中实际上是突出自己的价值,故选A项。
答案:A
5.(2015·肇庆二模)下列有关人和神的关系,代表路德教徒观点的是(  )
A.世人因为神赐的灵魂,才能领略神创造的世界
B.人的全部生命经历都需通过信仰的解释,才能显示意义
C.每个人的特性都是神赐,但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特长才是对神的最高尊崇
D.人无法自己获得拯救,上帝自动将拯救赐予信仰他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再认再现能力。马丁·路德倡导“因信称义”理念,即只要真诚信仰上帝即可得到救赎,“上帝自动将拯救赐予信仰他的人”,故D项正确。
答案:D
6.(2015·北京海淀区期末考)以下各项,体现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同之处的是(  )
A.充分肯定人的自主性
B.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
C.强调现世的物质享受
D.废除繁琐的宗教仪式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不能体现B、D两项,宗教改革运动并未强调现世物质享受,故C项错误。
答案:A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约476—1453年)是欧洲精神黑暗的时期。教会极端蔑视人性,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肮脏的、下贱的。人的一生就是为赎罪而活着,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人性受到极大的压制,人甚至是没有资格被表现的。在中世纪,艺术是被用来歌颂神的。
材料二 《十日谈》故事摘录之绿鹅的故事: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父亲下山进城,路遇一群年轻漂亮的姑娘,青年问父亲这些是什么东西,虔诚信仰天主教的父亲答道:“她们全是祸水,叫绿鹅。”他嘱咐儿子低下头去,眼睛盯着地面,别去看中她们。谁知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
材料三 
问题:
(1)材料一中中世纪的“千年精神黑暗”指的是什么?“千年精神黑暗”对文艺复兴有何影响?
(2)从材料二这个故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该故事体现出什么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两幅名画是如何反映作者思想感情的?作品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什么特点?
答案:(1)
指的是天主教会的思想文化的黑暗统治。影响:天主教会主张禁欲主义,来世幸福,蔑视人性;主张以神为中心,强调神性;主张盲信盲从,反对个性解放。
(2)结论:人性是无法压制的。思潮:人文主义。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
(3)《蒙拉丽莎》通过对女主人公亲切自然的形象描绘,体现了作者人文主义的思想感情。《西斯廷圣母》尽管取材于宗教故事,但拉斐尔将圣母表现为温柔且具有崇高牺牲精神的母性形象,可亲可近,同样表达了作者对美和善的追求,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特点:人文主义精神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相结合,构成了文艺复兴美术的特点。
1.文艺复兴时代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国王、贵族、教士、仆人、贩夫走卒等。其中,他集中批判了教士,这是因为(  )
A.教士是封建时代最底层的职业
B.当时的社会已经普遍不信仰宗教
C.教士的权威受到宗教改革的冲击
D.教士是当时宗教禁欲主义的代表
答案:D
2.“中世纪欧洲学校教育混乱而重复,各种年龄的年轻人与一位教师坐在一起;14世纪后逐渐出现了按年龄和程度分班级,每班有不同的教师,学生定期升级,并增加了希腊文的学习。”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人文主义的复兴
B.罗马法的重生
C.城邦民主政治的复活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根据题干14世纪的欧洲学校增加希腊文的学习,可以看出资产阶级利用古希腊文化掀起文艺复兴运动,宣传人文主义思想,故A项正确。
答案:A
3.在15世纪,(欧洲)绘画艺术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派强调绘画的数学层面,如透视法则的计算,根据几何学和透视法组织外部空间和光线等。另一派趋势是研究运动和解剖结构。这反映了这时期的艺术家(  )
A.具有科学探索精神
B.关注和热爱世俗生活
C.绘画技巧登峰造极
D.否定中世纪的价值观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透视法则的计算”“
研究运动和解剖结构”的信息说明当时绘画注重观察实验和研究,体现了科学探索精神,故A项正确。
答案:A
4.(2015·北京东城区期末考)在宗教改革中,改革家们用人文主义的宗教观挑战教会权威。下列表述体现这种宗教观的是(  )
A.“基督徒靠行事修为成为义人”
B.“认识你自己”
C.“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D.“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C项肯定了人在信仰中的主体地位,主张人可以和上帝直接沟通,否定了天主教的权威,与题中“用人文主义的宗教观挑战教会权威”相符,故C项正确。
答案:C
5.“因为罗马教会闯入了人和上帝之间,成为人与上帝沟通的障碍,所以让我们去掉一切可能再成为这种障碍的东西;让每个人都做自己的教士。”持这种观点的人是
(  )
A.路德
B.达尔文
C.达·芬奇
D.但丁
解析:材料反映了路德的“因信称义”和“信徒皆为祭司”的思想,人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否认教皇和上帝的中介作用,故A项正确。
答案:A
6.(2015·深圳调研)
“随着16世纪的开始,批评之声变得强烈起来,许多人自忖他们的救赎是为良人所握。”这段记载中“批评”的对象可能是(  )
A.欧洲宗教改革家
B.罗马天主教会
C.新兴的资产阶级
D.各国封建君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许多人自忖他们的救赎是否为良人所握”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宗教改革有关,表现出了许多人对现有宗教权威的怀疑,故B项正确。
答案:B
7.(改编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守仁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当时(1517年)还是维滕堡大学的牧师的路德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教堂门口。他的大多数主张并不具有革命性,但他的确表明,“上帝之语”并不在教会的说教里,而在《圣经》里,这就大大地削弱了教会的权威。……1520年末,路德和教会彻底决裂,将教皇的驱逐训令烧毁;次年,他被召唤出席在沃尔姆斯召开的皇家议会。路德拒绝改变其主张,他说:“除非你们能用《圣经》或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服我。”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阳明是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学思想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路德的哪些观点“削弱了教会的权威”。由此引发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阳明和路德思想的相似之处。
答案:(1)传承发展:继承了孟子的“性本善”思想;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说;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2)观点:“上帝之语”不在教会说教里,而在《圣经》里;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
影响: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3)相似:强调人的心灵(思想)自由;反权威的平等思想;挑战正统思想(或具有叛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