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0 17:53:5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6.16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

①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
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③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
④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①反映了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②体现了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③是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致力于民生主义时的言论,④反映的是1918年护法运动的失败。
答案
C
2.
1932年7月8日,刘长春(中国短跑运动员)从上海出发(赴美国洛杉矶参加第十届奥运会)。在长达二十多天的航程中,他与船友不可能聊的历史事件是(

A.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B.联合国的成立
C.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
D.中日甲午战争
解析
1932年的他只能聊到以前发生过的事情。A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1911年,可以。C项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在1917年,可以。D项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1895年,也可聊到。但B项联合国的成立是在二战后,具体时间在1945年10月24日,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答案
B
3.在近代中国,系统阐释了民生思想并把它作为纲领的政治派别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立宪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解析
本题的重点落在对三民主义的掌握上。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规定“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平均地权”关注民生,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美好愿望。A、B、C都不涉及民生问题。
答案
D
4.
1915年底,梁启超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中表示:“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该文要维护的“国体”是(

A.开明君主制
B.君主制
C.君主立宪制
D.共和制
解析
解题关键是明确1915年底梁启超发表此文的背景:袁世凯倒行逆施,加紧称帝;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维护共和;梁启超目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萌发了反袁思想,发表此文。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5.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关于民生问题的新探索包括(
)
①人民享有一切自由和权利
②节制资本
③实行“耕者有其田”
④核定地价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①④两项属于旧三民主义;②③两项属于新三民主义。
答案
B
6.
辛亥革命期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法规。其中能体现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是(

A.《大总统令禁烟文》
B.《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
C.《慎重农事令》
D.《大总统令内务部禁止买卖人口文》
答案
B
7.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当时孙中山所提的“办法”主要是指(

A.核定地价,国民共享
B.主权在民,民族平等
C.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解析
注意题目中的时间是1924年,这里的“民生”是指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即选C项。
答案
C
8.1912年夏天,孙中山在北京与袁世凯多次会谈后说:“所见略同,盼其为总统十年。”1915年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戮此民贼,以拯吾民。”这表明的实质问题是(

A.孙中山放弃了三年前的观点
B.袁世凯惯于耍两面派手段
C.民族资产阶级在挫折中觉悟
D.袁世凯公开独裁并复辟帝制
答案
C
9.佩弗在《远东》中说“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下列对于其中“荒唐可笑”的正确理解是(

A.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政体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C.暗喻资产阶级应该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20世纪初中国整个一代人的努力都失败了
答案
B
10.《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也……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宣言在此强调(

①实行普遍平等的民权
②个人拥有的政治权利
③民权与反帝相结合
④改变国家政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强调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即强调它的人民性,实行群众性、普遍平等的民权。“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将资产阶级民权政治与反帝民族主义斗争相结合。改变国家政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A
11.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C.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
D.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中“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可看出孙中山已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主张,故选B项。
答案
B
12.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曾指出,孙中山民主革命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体现在孙中山的哪一个主张上(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民主共和、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D.国共合作、扶助农工
答案
C
13.毛泽东指出:“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对此,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

A.新三民主义就是三大政策
B.新三民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C.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涵了三大政策的精神
D.新三民主义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实现
解析
新三民主义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并且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符合当时革命的要求,能够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答案
C
14.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两个派别关系的表述,最确切的是(

A.针锋相对,势不两立
B.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C.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D.相互交融,共生共长
解析
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由于代表的阶层不同,故其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不同,但最终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故应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谈及对长江上游水陆的改良,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材料二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时,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阐述:“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满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三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大总统誓词》
材料四
此次我们通过宣言,就是重新负担革命的责任,就是计划彻底的革命。终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这是关于对内的责任。至于对外的责任,要有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协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
——孙中山《对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
(1)材料二中孙中山所述“三个革命”的实质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社会革命和关注民生(农业、工商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活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先生在誓词中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4)结合材料二、四及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对象和任务认识的变化,他在思想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他这一重大发展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孙中山爱国主义思想的主旋律是什么?
答案
(1)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资产阶级共私国。
(2)提倡植树造林;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提出“土地国有”的政策;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措施,提倡大办实业等。
(3)推翻清政府,确立中华民国的地位;中华民国得到列邦公认,建立平等外交。
(4)革命任务上由反封建转变为反帝反封建;革命对象上由推翻清政府转变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军阀统治。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原因:①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精神,有强烈爱国心。②十月革命的影晌:共产国际帮助;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
(5)实现民族独立,人民民主与富裕,国家富强。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华网北京11月12日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12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精神遗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
材料二
2005年4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开始了两岸的“和平之旅”。他首站抵达南京,并于4月27日拜谒南京中山陵。
(1)有人说:“孙中山是中国的伏尔泰,大东亚地区的杰弗逊。”结合图一,谈谈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方面的最大贡献是什么?孙中山的思想继承了中国历史上哪些思想精华?又运用了欧美启蒙思想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哪些合理内核?据此概括孙中山思想所体现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发展特点。
(2)连战先生在拜谒感言中说到:“……中山先生领导国民革命……他是一位革命家,更是一位政治家,他以民主、自由、均富的理念来全心全意地追求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昌盛……”请你简要阐释孙中山的“民主、自由、均富”理念。
(3)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欢迎连战率领的大陆访问团一行时表示:“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永远地继承和发扬。”以下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几句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天下为公”“博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等。据此并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山精神”应包括哪些内涵?
答案
(1)最大贡献是提出“三民主义”,继承的中国历史上的思想精华是汉唐民族和睦相处的政治思想,黄宗羲和顾炎武等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李自成、洪秀全的“均田”思想;运用了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卢梭人民主权说、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等欧美启蒙思想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的合理内核;体现了外来先进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的特点。
(2)民主、自由即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思想,用革命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反对帝国主义;推翻皇权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人民享有国家的主权,国民享有一切自由和权利。均富即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以此来解决土地和贫富不均问题。
(3)“中山精神”应包括孙中山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爱国思想,“天下为公”“博爱”的高尚人格,“祖国高于一切,才华贡献人类”的高远志向;“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顽强意志和进取精神;牺牲奉献,死而后己,忧国忧民,关心民众疾苦等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