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1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第1课时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和类型。(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地理实践力)
3.掌握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及其形态特征。(综合思维)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一、地质作用
1.概念:由______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自然力
2.分类
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能 太阳辐射能和______
对地貌影响 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____ 削平山岭、填塞低地
作用过程 除火山和地震之外都非常缓慢 一般较为迅速、明显
二者关系 ____作用,塑造了地表多种多样的形态
重力能
起伏
共同
微思考 一般情况下,对地表形态起主导作用的是内力作用还是外力作用?
提示:内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岩浆活动
薄弱
冷凝而结晶
火山
2.地壳运动
类别 运动方向 岩层变化 二者关系
水平运动 ____于地球表面 受力变形,岩层发生____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二者常____存在
垂直运动 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或下降 受力超过岩石承受力,岩层破裂断开
平行
褶皱
相伴
3.褶皱
(1)两个概念
①褶曲:岩层因____而发生弯曲。
②褶皱:岩层受力形成的一系列褶曲。
受力
(2)两种基本形态
①分类
②地貌
4.断层
(1)两个概念
①断裂构造:岩层受到的强大____或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力,岩层就会____断开,形成断裂构造。
②断层: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相对____的叫断层。
压力
破裂
位移
(2)断层的组合及地貌
①地垒:中间岩块相对____,断层面相背倾斜的组合形式,常形成____山地。
②地堑:中间岩块相对____,断层面相向倾斜的组合形式,常形成狭长的____地带。
上升
块状
下降
凹陷
5.地震
(1)概念:是地球________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内部变动引起的地壳震动。
(2)成因分类
(3)震级与烈度
①震级:表示地震释放____的大小。
②烈度:表示地面受地震影响的____程度。
内部能量
断裂构造
火山
能量
强弱
[易误点拨] 震级与烈度的关系
(1)区别:①震级是指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②烈度是指地震造成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③烈度不仅与震级有关,还与震中距、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建筑物强度等有关。(2)联系:一般情况下,震级越高,烈度越大。
6.变质作用
(1)概念: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________、________或地壳内的____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2)对地貌影响:不直接参与________的塑造。
构造运动
岩浆活动
热流
地表形态
判一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而变质作用属于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 )
2.褶皱山的形成反映的是地壳运动中的垂直运动。 ( )
3.华山是典型的褶皱山。 ( )
4.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但有多个震级。 ( )
×
×
×
×
提示:1.× 变质作用也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2.× 褶皱山是地壳中的岩层水平挤压而成的。
3.× 华山是由于断层活动而形成的块状山。
4.× 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河口,向北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河谷地,全长近6 000 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 000米不等。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地质作用和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问题1 (区域认知)这一巨大的裂谷带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是裂谷两侧的地壳发生背离的水平张裂运动形成的。
提示:岩浆活动。
问题2 (综合思维)材料中众多的火山是哪种内力作用形成的?
问题3 (综合思维)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些?
提示:主要有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等。
1.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共同对地表形态施加影响,一般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
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等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高山和盆地,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 把高山削低,低地填平,使地表趋向平坦
2.内力作用的分类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内力作用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不同的内力作用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同,如下表所示: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
垂直运动 (升降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隆起和凹陷
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表现形式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地震 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①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 ②对于某一区域来说,在一定时期内,往往某一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中处于主导地位; ③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内力作用,它决定了目前世界海陆分布和高低起伏的大势
1.2025年4月24日0时08分,云南大理州洱源县(26.27°N,100.00°E)发生4.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此次地震的地质作用为( )
A.岩浆活动 B.构造运动
C.外力作用 D.变质作用
√
(2)从地质作用方面分析,下列现象的成因与此次地震相似的是
( )
A.沙丘的形成
B.北美五大湖的形成
C.花岗岩球状形态的形成
D.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
(1)B (2)D [第(1)题,此次地震的形成主要与构造运动有关,B正确。第(2)题,此次地震和东非大裂谷的形成主要与构造运动有关,两者成因相似,D正确;沙丘的形成主要与风力堆积作用有关,北美五大湖的形成主要与冰川侵蚀作用有关,花岗岩球状形态的形成主要与风化作用有关,故A、B、C错误。]
“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这是唐朝张乔的诗。该诗句描述的是我国华山,华山不仅雄伟奇险,而且山势峻峭,壁立千仞,群峰挺秀,以险峻称雄于世。自古以来,它就有“华山天下险”“奇险天下第一山”之说。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问题1 (区域认知)造成华山挺拔如削雄姿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华山是断层构造形成的断块山,因此挺拔如削。
问题2 (综合思维)除了材料中所描述的这种地质构造外,常见的地质构造还有哪些?它们所形成的基本地形有何不同?
提示:还有背斜和向斜。背斜常形成山岭,向斜常形成谷地。
问题3 (地理实践力)如何从岩石形态上区分断层、背斜、向斜?
提示:断层中岩层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凹陷。
地质构造与地貌
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构造运动会造成岩石的永久变形,主要形式有褶皱和断层,褶皱和断层对地表形态有不同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两条断层线之间,岩层相对两侧上升 两条断层线之间,岩层相对两侧下降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判断方法 图示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块状山地 裂谷、
凹陷地带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构造地貌 图示
实例 喜马拉雅山、 阿尔卑斯山、 安第斯山 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 吐鲁番盆地、渭河平原
1.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1)根据岩层形态判断
当岩层形态完整时,即内力作用突出,而外力作用不显著,可直接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构造。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为向斜。
(2)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
当岩层不完整时,用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地质构造。背斜构造的中部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构造的中部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如图,A为背斜,B为向斜。
2.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1)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3)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如下: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 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 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典例 东非大裂谷、 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图示
2.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1)~(2)题。
(1)库区所在谷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
B.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C.岩层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
D.断层附近岩层破碎易被侵蚀
(2)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流水作用
C.外力作用 D.内外力共同作用
√
√
(1)C (2)A [第(1)题,读图可知,库区所在谷地是背斜构造,背斜谷是岩层受张力作用被侵蚀而成的。第(2)题,该地区地质构造是褶皱和断层,所以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
必备知识
1.内力作用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2.褶皱有哪两种基本形态?如何判断这两种基本形态?
3.褶皱和断层会形成哪些地貌?
4.地震和烈度有什么关系?
课堂小结
题组1 地质作用
大自然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黄山有众多的形态各异的奇石、山峰。读黄山“仙人指路峰”图,完成1~2题。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1.形成“仙人指路峰”形态的根本力量来源是( )
A.太阳辐射 B.岩浆活动
C.大气 D.流水
2.“仙人指路峰”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 )
A.内力作用单独形成的
B.外力作用单独形成的
C.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
D.板块运动形成的
√
√
1.A 2.C [第1题,“根本力量来源”是关键词,“仙人指路峰”的形态是遭外力侵蚀的结果,其根本力量来源是太阳辐射。第2题,所有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题组2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读图,完成3~4题。
3.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 )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4.(生活中的地理)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图中所示不同的是( )
A.庐山 B.喜马拉雅山
C.华山 D.泰山
√
√
3.C 4.B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M相对两侧岩体做上升运动,属于断层中的地垒。第4题,庐山、华山、泰山都属于断层形成的块状山,而喜马拉雅山则属于板块挤压碰撞形成。]
读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完成5~6题。
5.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A、B分别属于( )
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B.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C.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D.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
6.下列地形区的成因与图中所示的边界类型一致的是( )
A.喜马拉雅山 B.日本群岛
C.东非大裂谷 D.马里亚纳海沟
√
√
5.C 6.C [第5题,读图可知,A处属于非洲板块,B处属于印度洋板块。第6题,根据箭头标注,板块之间相对运动,该处边界应为板块生长边界,东非大裂谷是由非洲板块内部张裂而形成的。]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22探索
移动的冰川对地面进行侵蚀作用,形成冰川侵蚀地貌,如冰斗、U形谷、刃脊、角峰等。
教材P23思考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使地表崎岖不平;外力作用把高山削平、把低地填平,使地表趋向平坦。
1.读秦岭北坡陡峭的断崖示意图,形成秦岭北坡断崖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地表水平运动
D.地表垂直运动
课时分层作业(四)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D [图中显示秦岭北坡出现多个断崖,是内力作用中的断裂下陷作用形成的。]
读下面景观图,回答2~3题。
甲 乙
2.甲景观图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
A.地壳的水平运动 B.地壳的垂直运动
C.剧烈的火山活动 D.外力的强烈侵蚀
3.乙图中地质构造及出露的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
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
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
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
√
√
2.B 3.A [第2题,甲图为著名的华山景观,是地壳沿断裂面上升形成的,属于地壳的垂直运动。第3题,由图可知,乙图中的地质构造为褶皱,是岩层受向下的挤压力形成的;乙处地貌为有一定造型的山峰,这应是原有地貌受地壳抬升作用出露地表后久经侵蚀形成的。]
火山活动在时间上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之分。火山喷发会喷出大量的火山砾(渣)、火山灰以及岩浆,颜色呈灰黑色。粗的火山砾(渣)及岩浆会在火山口附近沉积,细小的火山碎屑可以随风飘至远处沉积。下图示意山西省最大盆地——大同盆地(远古时期为大同湖)局部区域地质剖面情况。读图,完成4~5题。
4.该地地质历史上火山的活跃期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该地不存在的地质作用是( )
A.火山活动 B.岩层断裂
C.流水堆积 D.风力堆积
√
√
4.D 5.B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火山碎屑层有4层,与湖相沉积层相间分布,则可以判断该地有4个火山活跃期。第5题,由火山熔岩可以判断,该地经历了火山活动;由湖相沉积层可知,该地有流水堆积;由黄土层可以判断,该地有风力堆积;由图示地质剖面情况判断,该地没有出现过岩层断裂。]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
6.甲处地质构造为( )
A.向斜 B.背斜
C.断层 D.地堑
7.甲处谷地成因是( )
A.岩层受水平挤压向下弯曲
B.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
C.断层处岩石破碎
D.两条断层之间岩块相对下降
√
√
6.B 7.B [第6题,读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第7题,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下图示意部分板块构造。据此完成8~10题。
8.图中板块共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
9.图中虚线圈内形成的海底地貌类型是( )
A.岛屿 B.海沟
C.海岭 D.裂谷
10.下列地形是由板块相对运动,发生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是
( )
A.渭河平原 B.喜马拉雅山
C.东非大裂谷 D.黄土高原
√
√
8.C 9.B 10.B [第8题,图中海洋中海岭处为板块生长边界,左右各为一个板块;图中虚线圈内为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所以左侧还有一个大陆板块,因此该图中一共有3个板块。第9题,图中虚线圈内为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形成海沟,B正确;图中大陆板块受挤压隆起,形成岛屿,但是这不是海底地貌类型,A错误;海岭是生长边界不是消亡边界,C错误;裂谷是大陆板块张裂形成的,比如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东非大裂谷,D错误。第10题,渭河平原是断裂下陷形成的,A错误;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B正确;东非大裂谷是由于板块张裂形成的,C错误;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D错误。]
下图为地中海沿岸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及地层分界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甲所在位置的构造地貌与地形是( )
A.向斜山 B.背斜谷
C.断层谷 D.褶皱山
12.乙所在位置地形的形成原因是( )
A.岩层断裂上升形成山地
B.背斜顶部岩石的抗侵蚀力强
C.岩层断裂下陷形成谷地
D.向斜槽部岩石的抗侵蚀力强
√
√
11.B 12.D [第11题,从等高线来看,甲地等高线凸向数值较大处,说明该地地形为山谷,A、D错误;从岩层新老关系来看,从甲向两侧岩层由老到新,中间老,两翼新,地质构造为背斜,故该地为背斜谷,B正确,C错误。第12题,图中的地层分界线没有发生断裂、位移,所以没有断层构造,A、C错误;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B错误;由图可知,乙处等高线凸向数值小的方向,说明该地为山脊,从岩层新老关系来看,从乙向两侧岩层由新到老,即中间新,两翼老,该处地质构造为向斜,向斜槽部是受挤压的部位,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会形成山岭,D正确。]
13.(1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南依秦岭,海拔2 154.9 m,壁立千仞,以险峻称雄于世。下图为秦岭、渭河平原剖面示意图。
材料二 据考证,渭河平原形成后,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渭河及其两侧支流也挟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
(1)指出秦岭与渭河平原所在岩体的相互运动关系。 (2分)
(2)推测华山的地质构造类型并分析其挺拔险峻的原因。 (4分)
(3)根据上述材料,以渭河平原为例说明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6分)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区是断层,该处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第(2)题,由材料一可知,华山位于秦岭北部,处于断层上升的一侧,为块状山,在断层处坡度陡峭,所以华山一侧挺拔险峻。第(3)题,内力作用使渭河平原断裂凹陷,外力作用将沉积物搬运填充,共同作用形成渭河平原。
[答案] (1)秦岭所在岩体相对上升,渭河平原所在岩体相对下降。
(2)华山为块状山。华山位于秦岭北部,其所在岩体相对上升,其北坡形成大断崖。
(3)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渭河平原断裂凹陷形成谷地(低地);外力(风力、流水等)作用将沉积物搬运过来填充其中,形成肥沃的平原。
专题强化练(二)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一、选择题
广东肇庆七星岩主体是由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如北斗七星般散落在碧波如镜近600公顷的湖面上。下面为七星岩发育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七星岩景区地质构造是( )
A.断层 B.喀斯特
C.背斜 D.向斜
2.下列关于七星岩的形成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地壳发生挤压变形形成褶皱 ②背斜顶部因张裂破碎易遭受外力侵蚀 ③七星岩的形成过程中没有外力作用 ④七星岩的形成过程主要以外力作用为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
1.C 2.A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七星岩景区岩层向上弯曲,应为背斜构造;断层岩层有明显错动;喀斯特属于地貌而不是地质构造;向斜岩层向下凹。第2题,七星岩的形成过程反映了地壳在内力作用下,发生挤压变形形成褶皱,背斜顶部因张裂破碎易遭受外力侵蚀。]
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3~4题。
3.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
4.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
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
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
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
√
3.D 4.C [第3题,读图可知,断层①将灰岩④断开,故灰岩④先形成,断层①后形成;断层①形成后,地表面被侵蚀,形成侵蚀面,之后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砂砾石层②;最后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③。所以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④。第4题,读图可知,砂砾石层的下界存在侵蚀面,可知该面形成的时期遭受侵蚀,B、D错误;侵蚀面相对平坦而广阔,说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C正确,A错误。]
下图为某河谷剖面图。读图,完成5~6题。
5.该河谷( )
A.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
B.位于背斜构造的顶部
C.乙处位于河流的凸岸
D.右岸侵蚀,左岸形成沙洲
6.图中( )
A.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④①②
B.③处地层断裂下陷
C.沉积岩层因地壳运动而弯曲
D.甲地适合聚落的发展
√
√
5.B 6.C [第5题,读图可知,河谷中有较厚的沉积物,说明流速较慢,最可能位于河流下游,排除A;读图可知,河谷沉积物以下,岩层向上拱起,属于背斜构造,B正确;读图可知,乙岸附近的河谷较深,应为侵蚀河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凸岸以沉积为主,排除C;图中没有信息表明河流流向,因此无法区分左、右岸,排除D。第6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沉积岩层和沉积物,下面先沉积形成较早,上面后沉积形成较晚,因此图中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④,排除A;③处地层与旁边地层的界面是侵蚀面,不是断裂面,排除B;河谷沉积物以下的沉积岩层因地壳运动挤压而发生弯曲,C正确;读图可知,洪水期时,甲地容易被淹没,不适合聚落的发展,排除D。]
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图,完成7~8题。
7.图中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
A.背斜 B.褶皱
C.向斜 D.断层
8.若该地富含石油、天然气,最合适开采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
√
7.D 8.C [第7题,图中乙处岩层出现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第8 题,丙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石油、天然气多储存在背斜构造中。]
夷平作用是外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使其削高填洼逐渐变为平面的作用。夷平面是指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平原、风化剥蚀平原和高寒夷平作用形成的平原等。下图为天山某山脉四级夷平面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最古老的夷平面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10.推测该山脉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抬升 B.持续下降
C.间歇性抬升 D.间歇性下降
√
√
9.A 10.C [第9题,夷平面是在山地上升过程中形成的,Ⅰ夷平面形成之后,地壳抬升,在抬升的间歇期形成Ⅱ夷平面,依次类推,形成Ⅲ、Ⅳ夷平面,所以Ⅰ夷平面是最古老的。第10题,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山脉四级夷平面是不连续的,故该山脉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作用。]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关于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喷出岩
B.乙岩层比丁岩层形成早
C.乙岩层形成之前出现了断层
D.丙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
12.乙岩层形成之前地质作用过程有( )
A.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沉积作用—岩层断裂—岩浆活动—外力侵蚀
C.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岩层断裂—外力侵蚀
D.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岩层断裂—外力侵蚀
√
√
11.D 12.A [第11题,读图可知,甲岩未喷出地表,故为侵入岩,A错误;图中丁岩层位于乙岩层之下,乙岩层比丁岩层形成晚,B错误;断裂面两侧都是乙岩层,故可判断乙岩层形成之后出现了断层,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丙处岩石处于与岩浆岩的交界处,应受到高温高压作用变质而形成变质岩,D正确。第12题,由于侵入岩晚于其所穿过的岩层,且可以看出乙岩层以下是沉积岩,故先有沉积作用,后有岩浆活动;外力的侵蚀作用发生在高处,则发生侵蚀作用前可能有内力作用的抬升。丁岩层顶部出现了缺失,判断是由地壳抬升后,受外力侵蚀作用形成,故选A。]
二、综合题
13.(8分)读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B处地质构造是________。(2分)
(2)已知③岩层为石灰岩,图中斜线的区域,可能形成__________岩。(2分)
(3)该地区要开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A、B两处的地下,哪一处较合适?理由是什么?(4分)
背斜
变质(大理)
B处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解析] 第(1)题,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可知,B处两翼岩层新,中间岩层老,是背斜构造。第(2)题,图中斜线区域位于岩浆岩顶部,岩浆活动放出大量的热量,使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第(3)题,A处为向斜构造,易储水,开挖地下隧道容易积水;B处为背斜构造,拱形构造稳定,不易积水,适宜开凿隧道。
14.(16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地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分别是:
地形: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__,丙是________。
地质构造:甲是________,乙是________,丙是________。(6分)
(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2分)
谷地
山地
谷地
背斜
向斜
断层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容易受侵蚀,成为谷地。
(3)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4分)
(4)简要分析不能选择乙地和丙地建设隧道的原因。(4分)
岩层年龄: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岩层弯曲形态:岩层向下弯曲。
乙地为向斜,向斜是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可变成水道;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修建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解析] 第(1)题,要注意区分地质构造和地形的区别,地质构造是指背斜、向斜和断层等,而地形则是指山地、谷地等。第(2)题,甲地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为背斜,背斜易形成山岭,但从图上看该地的地形是谷地,这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层破碎极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第(3)题,乙地地质构造可以从两个方面判断,即岩层的年龄和岩层的弯曲方向。第(4)题,建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向斜和断层处都不能建隧道。读图可知,乙处为向斜;向斜是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区,易发生透水事故;丙处为断层,断层处岩层破碎,地质基础不稳定,易发生滑坡、坍塌、渗漏,影响施工安全。
谢 谢!